No. 211   法句譬喻經卷第一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無常品第一   昔者天帝釋五德離身。自知命盡當下生世間。在陶作家受驢胞胎。何謂五德。一者身上光滅。二者頭上華萎。三者不樂本坐。四者腋下汗臭。五者塵土著身。以此五事自知福盡甚大愁憂。自念三界之中濟人苦厄唯有佛耳。於是奔馳往到佛所。時佛在耆闍崛山石室中。坐禪入普濟三昧。天帝見佛稽首作禮伏地。至心三自歸命佛法聖眾。未起之間其命忽出。便至陶家驢母腹中作子。時驢自解走瓦坏間破壞坏器。其主打之尋時傷胎。其神即還入故身中。五德還備復為天帝。佛三昧覺讚言。善哉天帝。能於殞命之際。歸命三尊罪對已畢不更勤苦。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所行非常 謂興衰法 夫生輒死 此滅為樂 譬如陶家 埏埴作器 一切要壞 人命亦然   帝釋聞偈知無常之要。達罪福之變。解興衰之本。遵寂滅之行。歡喜奉受得須陀洹道   昔佛在舍衛國精舍中。為諸天人龍鬼說法。時國王波斯匿大夫人。年過九十卒得重病。毉藥望差遂便喪亡。王及國臣如法葬送。遷神墳墓。葬送畢訖還過佛所。脫服跣韈前禮佛足。佛命令坐而問之曰。王所從來衣麤形異何所施為也。王稽首曰。國大夫人年過九十間得重病。奄便喪亡。遣送靈柩遷葬墳墓。今始來還過覲聖尊。佛告王曰。自古至今大畏有四。生則老枯病無光澤。死則神去親屬別離。是謂為四。不與人期萬物無常難得久居。一日過去人命亦然。如五河流晝夜無息。人命駛疾亦復如是。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如河駛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還   佛告大王世皆有是。無長存者皆當歸死無有脫者。往昔國王諸佛真人五通仙士。亦皆過去無能住者。空為悲感以殞軀形。夫為孝子哀愍亡者為福為德。以歸流之福祐往追如餉遠人。佛說是時。王及群臣莫不歡喜忘憂除患。諸來一切皆得道迹   昔佛在羅閱祇竹園中。與諸弟子入城受請說法畢訖。晡時出城道逢一人驅大群牛放還入城。肥飽跳騰轉相觝觸。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譬人操杖 行牧食牛 老死猶然 亦養命去 千百非一 族姓男女 貯聚財產 無不衰喪 生者日夜 命自攻削 壽之消盡 如[榮-木+巾][雨/井]水   佛到竹林洗足却坐。阿難即前稽首問言世尊。向者道中說此三偈。不審其義願蒙開化。佛告阿難。汝見有人驅放群牛不。唯然見之。佛告阿難。此屠家群牛。本有千頭。屠兒日日遣人出城。求好水草養令肥長。擇取肥者日牽殺之。殺之死者過半而餘者不覺。方相觝[角/牛]跳騰鳴吼。傷其無智故說偈耳。佛語阿難。何但此牛。世人亦爾。計於吾我不知非常。饕餮五欲養育其身。快心極意更相殘賊。無常宿對卒至無期。曚曚不覺何異於此也。時坐中有貪養比丘二百人。聞法自勵逮六神通得阿羅漢。眾坐悲喜為佛作禮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諸弟子說法。時有梵志女。年十四五。端正聰辯。父甚憐愛。卒得重病即便喪亡。田有熟麥為野火所燒。梵志得此憂惱愁憒失意恍惚。譬如狂人不能自解。傳聞人說佛為大聖天人之師。演說經道忘憂除患。於是梵志往到佛所。作禮長跪白佛言。素少子息。唯有一女。愛以忘憂。卒得重病捨我喪亡。天性悼愍。情不自勝。唯願世尊垂神開化釋我憂結。佛告梵志世有四事。不可得久。何謂為四。一者有常必無常。二者富貴必貧賤。三者合會必別離。四者強健必當死。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常者皆盡 高者必墮 合會有離 生者有死   梵志聞偈心即開解。願作比丘。鬚髮自墮即成比丘。重惟非常得羅漢道   昔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城內有婬女人。名曰蓮華。姿容端正國中無雙。大臣子弟莫不尋敬。爾時蓮華善心自生。欲棄世事作比丘尼。即詣山中就到佛所。未至中道有流泉水。蓮華飲水澡手。自見面像容色紅輝頭髮紺青。形貌方正挺特無比。心自悔曰。人生於世形體如此。云何自棄行作沙門。且當順時快我私情。念已便還。佛知蓮華應當化度。化作一婦人端正絕世。復勝蓮華數千萬倍尋路逆來。蓮華見之心甚愛敬。即問化人從何所來。夫主兒子父兄中外皆在何許。云何獨行而無將從。化人答言從城中來欲還歸家。雖不相識寧可共還。到泉水上坐息共語不。蓮華言善。二人相將還到水上。陳意委曲。化人睡來枕蓮華膝眠。須臾之頃忽然命絕。膖脹臭爛腹潰蟲出。齒落髮墮肢體解散。蓮華見之心大驚怖。云何好人忽便無常。此人尚爾我豈久存。故當詣佛精進學道。即至佛所五體投地。作禮已訖具以所見向佛說之。佛告蓮華。人有四事不可恃怙。何謂為四。一者少壯會當歸老。二者強健會當歸死。三者六親聚歡娛樂會當別離。四者財寶積聚要當分散。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老則色衰 所病自壞 形敗腐朽 命終其然 是身何用 洹漏臭處 為病所困 有老死患 嗜欲自恣 非法是增 不見聞變 壽命無常 非有子恃 亦非父兄 為死所迫 無親可怙   蓮華聞法欣然解釋。觀身如化命不久停。唯有道德泥洹永安。即前白佛願為比丘尼。佛言善哉頭髮自墮。即成比丘尼。思惟止觀即得羅漢。諸在坐者聞佛所說莫不歡喜   昔佛在王舍城竹園中說法。時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五通。却後七日皆當命盡。自共議言五通之力。反覆天地手捫日月。移山住流靡所不能。寧當不能避此死。對一人言。吾入大海上不出現。下不至底正處其中。無常殺鬼安知我處一人言。吾入須彌山中。還合其表令無際現。無常殺鬼安知吾處。一人言。吾當輕舉隱虛空中。無常殺鬼安知吾處。一人言。吾當藏入大市之中。無常殺鬼趣得一人。何必求吾也。四人議訖相將辭王。吾等壽算餘有七日。今欲逃命冀當得脫還。乃覲省唯願進德。於是別去。各到所在七日期滿。各以命終猶果熟落。市監白王有一梵志卒死市中。王乃悟曰。四人避對。一人已死其餘三人豈得獨免。王即嚴駕往至佛所。作禮却坐王白佛言。近有梵志兄弟四人。各獲五通自知命盡皆共避之。不審今者皆能得脫不。佛告大王人有四事。不可得離。何謂為四。一者在中陰中。不得不受生。二者已生不得不受老。三者已老不得不受病。四者已病不得不受死。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死 是務是吾作 當作令致是 人為此躁擾 履踐老死憂 知此能自靜 如是見生盡 比丘厭魔兵 從生死得度   王聞佛言歎曰。善哉誠如尊教。四人避對一人已死。祿命有分餘復然矣。群臣從官莫不信受   法句譬喻經教學品第二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精舍。佛告諸比丘。當勤修道除棄陰蓋。心明神定可免眾苦。有一比丘志不明達。飽食入室閉房靜眠。愛身快意不觀非常。冥冥懈怠無復晝夜。却後七日其命將終。佛愍傷之。懼墮惡道即入其室。彈指覺曰 咄起何為寐 螉螺[虫*奉]蠹類 隱蔽以不淨 迷惑計為身 焉有被斫瘡 心如嬰病痛 遘于眾厄難 而反為用眠 思而不放逸 為仁學仁迹 從是無有憂 常念自滅意 正見學務增 是為世間明 所生福千倍 終不墮惡道   比丘聞偈即便驚寤。見佛親誨加敬悚息。即起稽首為佛作禮。佛告比丘。汝寧自識本宿命不。比丘對曰。陰蓋所覆實不自識也。佛告比丘。昔維衛佛時。汝曾出家貪身利養。不念經戒。飽食却眠不念非常。命終魂神生螉蟲中。積五萬歲壽盡復為螺[虫*奉]之蟲。樹中蠹蟲各五萬歲。此四品蟲生長冥中。貪身愛命樂處幽隱。以冥為家不憙光明。一眠之時百歲乃覺。纏綿罪網不求出要。今始罪畢得為沙門。如何睡眠不知厭足。於是比丘重聞宿緣。慚怖自責。五蓋雲除即得羅漢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諸天人四輩說法。時有一年少比丘。為人頑愚質直踈野。未解道要。情意興盛思想於欲。陽氣隆盛不能自制。以此為惱不獲度世。坐自思惟有根斷者。然後清淨可得道迹。即至檀越家。從之借斧還房閉戶脫去衣服。坐木板上欲自斫陰正坐。此陰令我勤苦。經歷生死無央數劫。三塗六趣皆由色欲。不斷此者無緣得道。佛知其意愚癡乃爾。道從制心心是根源。不知當死自害墮罪長受苦痛。於是世尊往入其房。即問比丘。欲作何等。放斧著衣禮佛自陳。學道日久未解法門。每坐禪定垂當得道為欲所蓋。陽氣隆盛意惑目冥。不覺天地諦自責念事皆由此。是以借斧欲斷制之。佛告比丘。卿何愚癡不解道理。欲求道者先斷其癡然後制心。心者善惡之根源。欲斷根者先制其心。心定意解然後得道。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學先斷母 率君二臣 廢諸營從 是上道人   佛告比丘。十二因緣以癡為本。癡者眾罪之源。智者眾行之本。先當斷癡然後意定。佛說是已比丘慚愧即自責言。我為愚癡迷惑來。久不解古典使如此耳。今佛所說甚為妙哉。內思正定安般。守意制心伏情杜閉諸欲。即得定意在於佛前逮得應真   昔佛在羅閱祇國靈鷲山中。為諸天人國王大臣說甘露法。有一比丘剛猛勇健。佛知其意遣至山後鬼神谷中。令樹下坐數息求定。知息長短安般守意。斷求滅苦可得泥洹。比丘受教往至谷中欲坐定意。但聞山中鬼神語聲不見其形。但有音聲悚息。怖懼不能自寧。意欲悔還即自念言。居家大富宗族。又強出家學道獨見安處。鬼神深山既無伴侶又無行人。但有諸鬼數來怖人。思惟如是未去之間。於是世尊往到其邊。坐一樹下而問之曰。汝獨在此將無怖懼耶。比丘稽首白言。初未曾入山在此實憂。須臾之間有一野象王來在邊。倚一樹臥心獨歡喜。遠離諸象一何快哉。佛知象意告比丘曰。汝寧知是象所由來不。對曰。不審。佛告比丘。此象眷屬大小五百餘頭。厭患小象捨來至此倚樹而臥。自念得離恩愛牢獄一何快哉。象是畜生猶思閑靜。況汝捨家欲求度世。方以獨自欲求伴侶。愚冥伴侶多所傷敗。獨住無對亦無謀議。寧獨修道不用愚伴。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學無朋類 不得善友 寧獨守善 不與愚偕 樂戒學行 奚用伴為 獨善無憂 如空野象   佛說是時比丘意解。內思聖教即得應真。谷中鬼神亦皆聞解為佛弟子。受誓誡勅不復侵民。佛與比丘共還精舍   法句譬喻經護戒品第二   昔佛在舍衛國祇桓精舍。為諸天人宣演經法。時羅閱祇國有二新學比丘。欲往見佛。二國中間曠無人民。于時旱熱泉水枯竭。二人飢渴熱暍呼吸故泉之中有升餘水而有細蟲不可得飲二人相對曰。故從遠來欲望見佛。不圖今日沒命於此也。一人言曰且當飲水以濟吾命。進前見佛焉知其餘也。一人答曰。佛之明戒仁慈為首。殘生自活見佛無益寧守戒而死不犯戒而生也。一人即起極意快飲。於是進路。一人不飲遂致殞命。即生第二忉利天上。思惟自省即識宿命持戒不犯。今來生此信哉福報其不遠矣。即持華香下到佛所。為佛作禮却住一面。其飲水者道路疲頓經日乃達。見佛神德至尊巍巍。稽首禮畢涕泣自陳。我伴一人於彼命終感其不達願佛知之。佛言。吾已明矣。佛以手指曰。今此天人則汝伴也。全戒生天又先至矣。於是世尊披胸示之。汝觀我形不奉我戒。雖云見我我不見汝也。去我萬里奉行經戒此人則為在我目前。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學而多聞 持戒不失 兩世見譽 所願者得 學而寡聞 持戒不完 兩世受痛 喪其本願 夫學有二 常親多聞 安諦解義 雖困不耶   於是比丘聞偈。慚怖稽首悔過嘿思所行。天人聞偈心意欣悅逮得法眼。天人眾會莫不奉行   法句譬喻經多聞品第三   昔舍衛國有一貧家。夫婦慳惡不信道德。佛愍其愚現為貧凡沙門。詣門分衛。時夫不在其婦罵詈無有道理。沙門語曰。吾為道士乞匃自居。不得罵詈唯望一食耳。主人婦曰。若汝立死食尚叵得。況今平健欲望我食。但稽留時節不如早去。於是沙門住立其前。戴眼抒氣便現死相。身體膖脹鼻口蟲出。腹潰腸爛不淨流漫。其婦見此恐怖失聲。棄而捨走於是道人忽然捨去。去舍數里坐樹下息。其夫來歸道中見婦怪其驚怖。其婦語夫。有一沙門見怖如此。夫大瞋怒問為所在。婦曰。已去想亦未遠。夫即執弓。帶刀。尋迹往逐張弓拔刀。奔走直前欲斫道人。道人即化作琉璃小城以自圍遶其人。繞城數匝不能得入。即問道人何不開門。道人曰。欲使開門棄汝弓刀。其人自念。當隨其語。若當得入手拳加之。尋棄弓刀門故不開。復語道人。已棄弓刀門何不開。道人曰。吾使汝棄心中惡意弓刀耳。非謂手中弓刀也。於是其人心驚體悸。道人神聖乃知我心。即便叩頭悔過稽首道人曰。我有弊妻不識真人。使我興惡。願小垂慈莫便見捨。今欲將來勸令修道。即起還歸。其妻問曰。沙門所在。其夫具說神變之德。今者在彼卿自宜往改悔滅罪。於是夫妻至道人所。五體悔過願為弟子。長跪問曰。道人神變聖達乃爾。有琉璃城堅固難踰。志明意定。永無憂患。行何道德致此神妙。道人答曰。吾博學無厭奉法不懈。精進持戒慧不放逸。緣是得道自致泥洹。於是道人因說偈言 多聞能持故 奉法為垣牆 精進難踰毀 從是戒慧成 多聞令志明 已明智慧增 智則博解義 見義行法安 多聞能除憂 能以定為歡 善說甘露法 自致得泥洹 聞為知法律 解疑亦見正 從聞捨非法 行到不死處   道人說偈已。現佛光相洪暉赫奕照曜天地。夫妻驚愕精神戰懼。改惡洗心頭腦打地。壞二十億惡得須陀洹道   昔佛在拘睒尼國美音精舍。與諸四輩廣說大法。有一梵志道士。智博通達眾經備舉無事不貫。貢高自譽天下無比。求敵而行無敢應者。晝日執炬行城市中。人問之曰。何以晝日執炬而行。梵志答曰。世皆愚冥目無所見。是以執炬以照之耳。觀察世間無敢言者。佛知梵志宿福應度。而行貢高求勝名譽。不計無常自恃憍。恣如是當墮太山地獄。無央數劫求出甚難。佛即化作一賢者居肆上坐。即呼梵志何為作此。梵志答曰。以眾人冥晝夜不見明。故執炬火而照之耳。賢者重問梵志。經中有四明法為知之不。對曰。不審。何謂四明法。一者明於天文地理和調四時。二者明於星宿分別五行。三者明於治國綏化有方。四者明於將兵固而無失。卿為梵志有此四明法以不。梵志慚愧棄炬叉手有不及心。佛知其意即還復身。光明炳然晃照天地。便持梵聲為梵志說偈言 若多少有聞 自大以憍人 是如盲執燭 照彼不自明   佛說偈已告梵志曰。冥中之甚無過於汝。而晝執炬行入大國。如卿所知何如一塵。梵志聞之有慚愧色。即便叩頭願為弟子。佛即受之令作沙門。意解妄止即得應真   昔舍衛國有大長者。名曰須達。得須陀洹。有親友長者名曰好施。不信佛道及諸醫術。時得重病痿頓著床。宗親知友皆就省問。勸令治病至死不肯。答眾人言。吾事日月忠孝君父。畢命於此終不改志。須達語曰。吾所事師號曰為佛。神德廣被見者得福。可試請來說經呪願聽其所說。言行進趣何如餘道。事之與不隨卿所志。以卿病久不時除差。勸卿請佛冀蒙其福。好施日佳。卿便為吾請佛及眾弟子。須達即便請佛及僧。往詣其門佛放光明內外通徹。長者見光欣然身輕佛前就坐。慰問長者所病何如。昔事何神作何療治。長者白佛。奉事日月君長先人。恭敬齋戒祈請萬端。得病經時未蒙恩祐。醫藥針炙居門所忌。經戒福德素所不知。先人以來守死於此。佛告長者。人生世間。橫死有三有病不治為一橫死。治而不慎為二橫死。憍恣自用不達逆順為三橫死。如此病者非日月天地先人君父所能除遣。當以明道隨時安濟。一者四大寒熱當須醫藥。二者眾邪惡鬼當須經戒。三者奉事賢聖矜濟窮厄。德威神祇福祐群生。以大智慧消去陰蓋。奉行如此現世安吉終無抂橫。戒慧清淨世世常安。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事日為明故 事父為恩故 事君以力故 聞故事道人 人為命事毉 欲勝依豪強 法在智慧處 福行世世明 察友在為務 別伴在急時 觀妻在房樂 欲知智在說 為能師見道 解疑令學明 亦與清淨本 能奉持法藏 聞能今世利 妻子昆弟友 亦致後世福 積聞成聖智 能攝為解義 解則戒不穿 受法猗法者 從是疾得安 是能散憂恚 亦除不祥衰 欲得安隱吉 當事多聞者   於是長者聞佛說法。心意疑結[火*霍]然雲除。良毉進療委心道德。四大安靜眾患消除如飲甘露。中外怡懌身安心定。得須陀洹道。宗室國人莫不敬奉   昔羅閱祇國南有大山。去城二百里。南土諸國路由此山。山道深邃有五百賊依嶮劫人。後遂縱橫所害狼藉眾賈被毒王路不通。國王追討不能擒獲。時佛在國哀愍群生。念彼賊輩不知罪福。世有如來而目不覩。法鼓日震而耳不聞。吾不往度如石沈淵。化作一人著好衣服。乘馬帶劍手執弓矢。鞍勒嚴飾金銀莊校。以明月珠埀絡馬體。跨馬鳴絃往入山中。群賊見之以為成事。作賊積年未有此便。卵之投石與此何異。群賊齊頭住前。圍繞挽弓拔刀諍欲剝脫。於是化人舉弓一發。使五百賊各被一箭。以刀指擬各被一瘡。瘡重箭深即皆顛倒。五百群賊宛轉臥地叩頭歸降。為是何神威力乃爾。乞蒙原赦以活微命。願時拔箭使瘡除愈。今者瘡痛不可堪忍。化人答曰。是瘡不痛箭不為深。天下瘡重莫過於憂。殘害之甚莫過於愚。汝懷貪得之憂殘殺之愚。刀瘡毒箭終不可愈。此二事者。根本深固勇力壯士所不能拔。唯有經戒多聞慧義。以此明道療治心病。拔除憂愛愚癡貢高。制伏剛強豪富貪欲積德學慧乃可得除長獲安隱。於是化人即現佛身。相好挺特金顏英妙。即說偈言 斫瘡無過憂 射箭無過愚 是壯莫能拔 唯從多聞除 盲者從得眼 闇者從得燭 示導世間人 如目將無目 是故可捨癡 離慢豪富樂 務學事聞者 是名積聚德   於是五百人見佛光相重聞此偈。叩頭歸命剋心悔過刀瘡毒箭自然除愈。歡喜心開即受五戒。國界安寧莫不歡喜   法句譬喻經篤信品第四   昔者舍衛國東南有大江。水既深而廣。有五百餘家居在岸邊。未聞道德度世之行。習於剛強欺詐為務。貪利自恣快心極意。世尊常念其應度者當往度之。知此諸家福應當度。於是世尊往至水邊坐一樹下。村人見佛光相。奇異莫不驚肅。皆往禮敬或拜或揖問訊起居。佛命令坐為說經法。眾人聞之而心不信。習於欺怠不信真言。佛便化作一人從江南來。足行水上正沒其踝。來至佛前稽首禮佛。眾人見之莫不驚怪。問化人曰。吾等先人以來居此江邊。未曾聞人行水上者。卿是何人有何道術履水不沒。願聞其意。化人答曰。吾是江南愚直之人。聞佛在此貪樂道德至南岸邊不時得度。問彼岸人水為深淺。彼人見語。水可齊踝何不涉渡。吾信其言。便爾來過無他異術。佛時讚言。善哉善哉。夫執信誠諦可度生死之淵。數里之江何足為奇。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信能渡淵 攝為船師 精進除苦 慧到彼岸 士有信行 為聖所譽 樂無為者 一切縛解 信乃得道 法致滅度 從聞得智 所到有明 信之與戒 慧意能行 健夫度慧 從是脫淵   於是村人聞佛所說見信之證。心開信堅皆受五戒為清信士。明信日修法教普聞   昔佛在世時有大長者名修陀羅。財富無數信向道德。自誓常以臘月八日請佛及僧。終身子孫奉行不廢。長者亡時囑兒勿廢。兒名比羅陀。後日漸貧居無所有。臘月已至無有供辦愁慼不樂。佛遣目連往問比羅陀。汝父直月欲至當設何計。比羅陀答言亡父教令不敢違之。唯願世尊勿見忽棄也。八日中時廻光臨眄目連還白如是。比羅陀即將妻子至外家質取百兩金。還舍供辦一切具足。佛與千二百五十眾僧。往詣其舍。坐畢行水下食澡竟還於精舍。比羅陀歡喜不敢悔恨。其日夜半諸故藏中。自然寶物悉滿如故。比羅陀夫婦明旦見之。喜而且懼。懼官見問所從得此。夫妻共議當往問佛。尋到佛所具白如此。佛告比羅陀。安意快用勿有疑難。汝之履信不違父教。持戒慚愧沒命不二。聞施慧道七財滿具。福德所致非為災變。智者能行不問男女所生之處。福應自然。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信財戒財 慚愧亦財 聞財施財 慧為七財 從信守戒 常淨觀法 慧而履行 奉教不忘 生有此財 不問男女 終已不貧 賢者識真   比羅陀聞佛所說益加篤信稽首佛足歡喜還家。具宣佛教誨其妻子。遂相承繼皆得道迹   法句譬喻經戒慎品第五   昔波羅奈國有山。去城四五十里。有五沙門處山學道。晨旦出山人間乞食。食訖還山晚暮乃到。往還疲極不堪坐禪思惟正定。歷年如是不能得道。佛愍念之勞而無獲化作一道人往到其所。問諸道人隱居修道得無勞惓。諸沙門言。吾等在此去城既遠。四大之身當須飲食。日日供給往還疲勞。經年歷歲勤苦竟已。晝日往返暮輒疲頓。不暇復得修道。為當正爾畢命而已。道人語曰。夫為道者以戒為本攝心為行。賤形貴真捐棄軀命。食以支形守意正定。內學止觀滅意得道。養身順情安得免苦。願諸道人明日莫行吾當供養。使諸道人休息一日。時五沙門意大歡喜怪未曾有。安心定意不復憂行。明日日中此化道人送食而來。食訖安和心意惔怕。於是化人為說偈言 比丘立戒 守攝諸根 食知自節 寤意令應 以戒降心 守意正定 內學止觀 無忘正智 明哲守戒 內思正智 行道如應 自淨除苦   化道人說此偈已。顯現佛身光相之容。於是五沙門精神震疊。咸思惟戒即得阿羅漢道   法句譬喻經惟念品第六   昔佛在世時。弗加沙王與瓶沙王親友。弗加沙王未知佛道。作七寶華以遺瓶沙。瓶沙王得之轉奉上佛。白佛言。弗加沙王與我為友。遺我此華今已上佛。願令彼王心開意解見佛聞法奉敬聖眾。當以何物以報所遺。佛告瓶沙。寫十二因緣經。送持與之。彼王得經心必信解。即寫經卷。別書文曰。卿以寶華見遺。今以法華相上。詳思其義果報深美。到便誦習以同道味。弗加沙王得經讀之。尋省反覆亘然信解。喟然嘆曰。道化真妙精義安神國榮。五欲憂惱之元。累劫習迷始今乃寤。顧視流俗無可貪樂。即召群臣國付太子。便自剃頭行作沙門。法服持鉢詣羅閱祇城外在陶家窰中寄宿。明日當入城分衛。食訖當至佛所奉受經戒。佛以神通知弗加沙明日食時其命將終。故從遠來不得見佛。又不聞經甚可憐愍。於是世尊化作沙門。往至陶家欲求寄宿。陶家語曰。向有一沙門。在彼窰中可往共止宿也。把草入窰坐於一面。問弗加沙從何所來師為是誰。以何因緣行作沙門。為見佛未。弗加沙言。吾未見佛。聞十二因緣便作沙門。明日入城乃分衛已。當往見佛耳。化沙門言。人命危脆朝夕有變。無常宿對卒至無期。但當觀身四大所由。合成散滅各還其本。思惟覺意空淨無想專念三尊。布施戒德能知無常見佛無異。方念明日種無益想。時化沙門即說偈言 夫人得善利 乃來自歸佛 是故當晝夜 常念佛法眾 己知自覺意 是為佛弟子 常當晝夜念 佛與法及眾 念身念非常 念戒布施德 空不願無想 晝夜當念是   時化沙門在於窰中。為弗加沙說非常之要。弗加沙王思惟意定。即得阿那含道。佛知已解為現佛身光明相好。弗加沙王驚喜踊躍。稽首作禮。佛重告之曰。罪對無常畢故莫恐。弗加沙王言。敬奉尊教忽然別去。明日食時弗加沙王。入城分衛。於城門中逢新產牸牛護犢。觝殺弗加沙王潰腹命終。即生阿那含天。佛遣諸弟子耶旬起塔。佛語諸弟子。罪對之根不可不慎   法句譬喻經慈仁品第七   昔佛在羅閱祇。去國五百里有山。山中有一家。有百二十二人生長。山藪殺獵為業。衣皮食肉初不田作。奉事鬼神不識三尊。佛以聖智明其應度。往詣其家坐一樹下。男子行獵唯有婦女在。見佛光相明照天地。山中木石皆變金色。大小驚喜知佛神人。皆往禮拜供施坐席。佛為諸母人說殺生之罪行慈之福。恩愛一時會有離別。諸母人聞經歡喜。前白佛言。山民貪害以肉為食。欲設微供願當納受。佛告諸母人諸佛之法不以肉食。吾已食來不須復辦。因告之曰。夫人生世所食無數。何以不作有益之食。而殘害群生以自濟活。死墮惡道損而無益。人食五穀當愍眾生蠕動之類。莫不貪生。殺彼活已殃罪不朽。慈仁不殺世世無患。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為仁不殺 常能攝身 是處不死 所適無患 不殺為仁 慎言守心 是處不死 所適無患 垂拱無為 不害眾生 無所嬈惱 是應梵天 常以慈哀 淨如佛教 知足知止 是度生死   佛說偈已男子獵還。諸婦聽經不復行迎。其夫驚疑怪不如常。棄肉來歸謂有變故至見。諸婦皆坐佛前叉手聽經。瞋恚聲張欲圖毀佛。諸婦諫曰。此是神人勿興惡意也。即各悔過為佛作禮。佛重為說不殺之福殘害之罪。夫主意解長跪白佛。吾等生長深山。以殺獵自居。罪過累積當行何法得免重殃。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履仁行慈 博愛濟眾 有十一譽 福常隨身 臥安覺安 不見惡夢 天護仁愛 不毒不兵 水火不喪 所在得利 死昇梵天 是為十一   佛說偈已男女大小百二十二人。歡欣信受皆奉持五戒。佛語瓶沙王。給其田地賜與穀食。仁化廣普國界安寧   昔有大國王名和默處。在邊境未覩三尊聖妙之化。奉事梵志外道妖蠱舉國奉邪殺生。祭祀以此為常。時王母病痿頓著床。使諸醫師不蒙湯藥。遣諸毉女所在請求。經年歷歲未得除差。更召國內諸婆羅門得二百人。請入令坐供設飲食而告之曰。吾大夫人病困經久。不知何故乃使如此。卿等多智明識相法天地星宿。有何不可具見告示。諸婆羅門言。星宿倒錯陰陽不調故使爾耳。王曰。作何方宜使得除愈。婆羅門言。當於城外平治淨處郊祠四山日月星宿。當得百頭畜生種種各異類及一少兒殺以祠天。王自躬身將母至彼跪拜請命。然後乃差。王即供辦如其所言。驅人象馬牛羊百頭。隨道悲鳴震動天地。從東門出當就祭壇殺以祠天。世尊大慈普濟眾生。愍是國王頑愚之甚。云何興惡殺眾生命。欲救一人。於是世尊將從大眾往到其國。在城東門道路逢王及婆羅門輩。所驅畜生悲鳴而來。王遙見佛如日初出如月盛滿。光相炳然照曜天地。人民見者莫不愛敬。所驅畜生祭餟之具。皆願求脫。王即前進下車。却蓋為佛作禮。叉手長跪問訊世尊。佛命令坐問欲所至。拱手答言。國大夫人得病經久。良醫神祇無不周遍。今始欲行解謝星宿四山五嶽。為母請命冀蒙得差。佛告大王善聽一言。欲得穀食當行耕種。欲得大富當行布施。欲得長命當行大慈。欲得智慧當行學問。行此四事隨其所種。還得其果。夫富貴之家。不貪貧賤之食。諸天以七寶為宮殿。衣食自然。豈當捨甘露之飡來食麤穢也。祠祀婬亂以邪為正。殺生求生去生道遠殺害眾命欲救一人安得如此。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若人壽百歲 勤事天下神 象馬用祭祀 不如行一慈   佛說偈時即放光明烈照天地。三塗八難莫不歡喜。各得其所。國王和默聞說妙法。又覩光明甚大歡喜。即得道迹。病母聞法五情悅豫所患消除。二百梵志覩佛光相。重聞其言慚愧悔過。願為弟子。佛盡受之。皆作沙門各得如願。王及大臣請佛供養一月乃去。以法治正國遂興隆   法句譬喻經言語品第八   昔弗加沙王入羅閱祇城分衛。於城門中為新產牸牛所觝殺。牛主怖懅賣牛轉與他人。其人牽牛欲飲之。牛從後復觝殺其主。其主有子瞋恚取牛殺之。於市賣肉。有田舍人買取牛頭。貫擔持歸去舍里餘。坐樹下息。以牛頭掛樹枝上。須臾繩斷牛頭來下正墮人上。牛角刺人即時命終。一日之中凡殺三人。瓶沙王聞之怪其如此。即與群臣行詣佛所。到作禮畢却坐王位。叉手白佛言。大可怪。世尊。一頭牸牛而殺三人。將有變故願聞其意。佛告瓶沙王。罪對有原。非適今也。王曰。願聞其由。佛言。往昔有賈客三人。到他國治生。寄住孤獨老母舍。應雇舍直。見老母孤獨欺不欲與。伺老母不在。默聲捨去竟不與直。老母來歸不見賈客。即問比居云皆已去。老母瞋恚尋後追逐疲頓乃及。責索舍直。三賈客逆罵詈言。我前已相與云何復索。同聲共觝不肯與直。老母單弱不能奈何。懊惱呪誓語三賈客。我今窮厄何忍欺觝。於我願我後世所生之處。若當相值要當殺汝。正使得道終不相置也。殺汝乃休不爾不止。佛語瓶沙王。爾時老母者。今此牸牛是也。三賈客者弗迦沙等三人為牛所觝殺者是也。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惡言罵詈 憍陵蔑人 興起是行 疾怨茲生 遜言順辭 尊敬於人 棄結忍惡 疾怨自滅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斬身 由其惡言   佛說是時瓶沙王官屬。一切莫不恭肅。願崇善行作禮而去◎   ◎法句譬喻經雙要品第九   昔舍衛國王名波斯匿。來至佛所。下車却蓋解劍脫履拱手直進。五體投地稽首足下長跪白佛。願以來日於四街道。施設微食欲使國人知佛至尊。願令眾生遠鬼妖蠱。悉奉五戒以消國患。佛言。善哉。夫為國主宜有明導率民以道求來世福。王曰。至真請退嚴辦。手自為饌身往奉迎佛與眾僧。俱至四衢。佛至就座。即行澡水手自斟酌。佛飯食畢。於四道頭為王說法。觀者無數。時有兩商人。一人念曰。佛如帝王。弟子猶忠臣。佛陳明法。弟子誦宣。斯王明矣。知佛可尊屈意奉之。一人念曰。斯王愚哉。爾為國王將復何求。佛者若牛。弟子猶車。彼牛牽車東西南北。佛亦如是。子有何道而下意奉之。二人俱去行三十里。亭宿沽酒共飲平論屬事。其善念者四王護之。其惡念者太山鬼神。令酒入腹如火燒身。出亭路臥宛轉轍中。晨商人車五百乘轢殺之焉。伴明日求之已然曰。還國見疑殺人取物去。不義輕身委財。逝至他國。國王崩亡無有大子。讖書云。中土有微人當王斯土。故王有神馬任王必屈膝。即具嚴駕神馬印綬行求國主。觀者數千商人亦出國。太史曰。彼有黃雲之蓋。斯王者氣也。神馬屈膝舐商人足。群臣豫作香湯澡浴。拜為國王於是遂處位聽省國事。深自思曰。余無微善何緣獲此。必是佛恩使之然也。即與群臣向舍衛國遙稽首曰。賤人無德蒙世尊慈恩得王此國。明日願與應真眾俱埀意顧斯。一時三月佛告阿難勅諸比丘。明日彼王請。皆當作變化。令彼國王人民歡喜。各作神足往到彼國。皆次就座如法儼然。下食畢訖澡手為王說法。王曰。吾本微人素無快德。何緣獲斯。佛告王曰。昔彼大王飯佛於四衢道。王心念言。佛如國王。弟子猶臣下。王種斯核。今自獲果。後一人云佛者若牛弟子猶車。彼人自種車轢之核。今在太山地獄為火車所。轢自獲其果然。非王勇健所能致矣。為善福隨為惡禍追。此為自作。非天龍鬼神所不能與此。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心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惡 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 車轢於轍 心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言即行 福樂自追 如影隨形   佛說經偈已。王及臣民聽者無數。皆大歡喜逮得法眼   ◎昔長者須達買太子園田。共造精舍奉上世尊。各請佛及僧供養一月。佛為二人廣陳明法。皆得道跡。太子祇陀歡喜還東宮。歎佛之德作樂自娛。祇弟瑠璃。常在王邊。時王素服與諸近臣及後宮夫人。往詣佛所稽首禮畢。一心聽經。瑠璃在後典衛御座。時諸倿臣阿薩陀等。姦謀啟曰。試著大王印綬。坐御座上如似王不。於是瑠璃即隨其言。被服昇座。諸倿臣等皆共拜賀。正似大王千載遭遇黎庶之願。豈使東宮[門@視][門@俞]於此。此之御座豈可昇而復下也。即率所從貫甲拔劍。自就到祇洹精舍。斥徙大王不得還宮。與王官屬戰祇洹間。殺王近臣五百餘人。王與夫人播迸。晨夜至舍夷國。中道飢餓。王噉蘆菔腹脹而薨。於是瑠璃遂即專制便拔劍入東宮斫殺兄祇。祇知無常。心不恐懼顏色不變。含笑熙怡甘心受刃。命未絕間。聞虛空中自然音樂聲迎其魂神。佛於祇洹即說偈言 造喜後喜 行善兩喜 彼喜惟歡 見福心安 今歡後歡 為善兩歡 厥為自祐 受福悅豫   是時瑠璃王尋興兵眾伐舍夷國。殺害釋種道跡之人。殘暴無道五逆兼備。佛記瑠璃不孝不忠眾罪深重。却後七日當為地獄火所燒殺。又太史記記與佛同。王大怖懅即乘船入江。吾今處水火焉得來。七日日中有自然火。從水中出燒船覆沒。王亦被燒恐怖毒熱忽然沈終。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造憂後憂 行惡兩憂 彼憂唯懼 見罪心懅 今悔後悔 為惡兩悔 厥為自殃 受罪熱惱   佛說是已告諸比丘。太子祇者不貪榮位守死懷道。上生天上安樂自然。瑠璃王者狂愚快意死墮地獄受苦無數。一切世間豪貴貧賤。皆歸無常無長存者。是以高士殞命。全行為精神寶。佛說是時莫不信受◎   ◎昔耆闍崛山後有婆羅門七十餘家宿福應度。佛到其村現道神化。眾人見佛光相巍巍莫不敬伏。佛坐樹下問諸梵志。居此山中為幾何世。有何方業以自供給。答曰。居此以來三十餘世。田作畜牧以此為業。又問。奉脩何行求離生死。答曰。事日月水火。隨時祭祠。若有死者。大小聚會唱生梵天以離生死。佛語諸婆羅門。夫田作畜牧祭祠日月水火唱叫生天。非是長存離生死法。極福無過二十八天。無有道慧還墮三塗。唯有出家修清淨志。履行寂義可得泥洹。於得世尊即說偈言 以真為偽 以偽為真 是為邪計 不得真利 知真為真 見偽為偽 是為正計 必得真利 世皆有死 三界無安 諸天雖樂 福盡亦喪 觀諸世間 無生不終 欲離生死 當行道真   七十婆羅門聞佛所說。欣然意解願作沙門。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墮皆成沙門。佛與比丘共還精舍。至於中路顧戀妻息各有退意。時遇天雨益懷憂慘。佛知其意。便於道邊化作數十間舍。入中避雨而舍穿漏。佛因舍漏而說偈言 蓋屋不密 天雨則漏 意不惟行 婬泆為穿 蓋屋善密 雨則不漏 攝意惟行 婬匿不生   七十沙門聞說此偈。雖強自進猶懷瞢瞢。雨止前行。地有故紙。佛告比丘取之。受教即取佛問比丘。以為何紙。諸比丘白佛。此裹香紙。今雖捐棄處香如故。佛復前行地有斷索。佛告比丘取之。受教即取。佛復問曰。此何等索。諸比丘白佛。其索腥臭。此繫魚之索。佛語比丘。夫物本淨。皆由因緣以興罪福。近賢明則道義隆。友愚闇則殃罪臻。譬彼紙索近香則香。繫魚則腥。漸染翫習各不自覺。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鄙夫染人 如近臭物 漸迷習非 不覺成惡 賢夫染人 如附香熏 進智習善 行成芳潔   七十沙門重聞此偈。知家欲為穢藪。妻子為桎梏。執信堅固往至精舍。攝意惟行。得羅漢道   法句譬喻經放逸品第十   昔佛在世時。有五百賈客從海中出。大持七寶還歸本國。經歷深山為惡鬼所迷不能得出。糧食乏盡窮頓困厄遂皆餓死。所齎寶貨散在山間。時有沙門在山中學。見其如此便起想念。吾勤苦學道積已七年不能得道又復貧窮無以自濟。此寶物無主取之。持歸用立門戶。於是下山拾取寶物。藏著一處訖便出山。求呼兄弟負馳持歸。方到道半。佛念比丘應當得度。佛便化作一比丘尼。剃頭法服[病-丙+土]面畫眉金銀瓔珞。隨谷入山道逢沙門。頭面作禮問訊起居。道人呵比丘尼曰。為道之法應得爾不。剃頭著法衣。云何復[病-丙+土]面畫眉瓔珞身體也。比丘尼答曰。沙門之法為應爾不。辭親學道山居靜志。云何復取非其財物。貪欲忘道快心放意。不計無常。生世如寄罪報延長。於是比丘尼為說偈言 比丘謹慎戒 放逸多憂[億-音+(夫*夫)] 變諍小致大 積惡入火焚 守戒福致喜 犯戒有懼心 能斷三界漏 此乃近涅槃   是時比丘尼說此偈已。為現佛身相好光明。沙門見之悚然毛竪。稽首佛足悔過自陳。愚癡迷謬違犯正教往而不返。其將奈何。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若前放逸 後能自禁 是照世間 念定其宜 過失為惡 追覆以善 是照世間 念善其宜 少壯捨家 盛修佛教 是照世間 如月雲消 人前為惡 後止不犯 是照世間 如月雲消   於是比丘重聞此偈結解貪止。稽首佛足還到樹下。數息相隨止觀還淨。獲道果證成阿羅漢   法句譬喻經心意品第十一   昔佛在世時有一道人。在河邊樹下學道十二年中貪想不除。走心散意但念六欲。目色耳聲鼻香口味身更心法身靜意遊曾無寧息。十二年中不能得道。佛知可度。化作沙門往至其所。樹下共宿須臾月明。有龜從河中出來至樹下。復有一水狗飢行求食。與龜相逢便欲噉龜。龜縮其頭尾及其四脚藏於甲中。不能得噉。水狗小遠復出頭足行步如故。不能奈何遂便得脫。於是道人問化沙門。此龜有護命之鎧。水狗不能得其便。化沙門答曰。吾念世人不如此龜。不知無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壞神去。生死無端輪轉五道。苦惱百千皆意所造。宜自勉勵求滅度安。於是化沙門即說偈言 有身不久 皆當歸土 形壞神去 寄住何貪 心豫造處 往來無端 念多邪僻 自為招患 是意自造 非父母為 可勉向正 為福勿回 藏六如龜 防意如城 慧與魔戰 勝則無患   於是比丘聞說此偈。貪斷望止即得羅漢道。知化沙門是佛世尊。敬肅整服稽首佛足。天龍鬼神莫不歡喜   法句譬喻經華香品第十二   昔佛在舍衛國。國東南海中有臺。臺上有華香樹。樹木清淨。有婆羅門女五百人。奉事異道意甚精進。不知有佛。於時諸女自相謂曰。我等稟形生為女人。從少至老為三事所鑑不得自由。命又短促形如幻化當復死亡。不如共至華香臺上採取香華。精進持齋降屈梵天當從求願。願生梵天長壽不死。又得自在無有鑑忌。離諸罪對無復憂患。即齎供具往至臺上。採取華香奉事梵天。一心持齋願屈尊神。於是世尊見此諸女。雖為俗齋其心精進應可化度。即與大眾弟子菩薩天龍鬼神。飛昇虛空往至臺上坐於樹下。諸女歡喜。謂是梵天自相慶慰得我所願矣。時一天人語諸女言。此非梵天是三界尊。號名為佛。度人無量。於是諸女前至佛所。為佛作禮前白佛言。我等多垢今為女人。求離鑑撿願生梵天。佛言。諸女快得善利乃發此願。世有二事其報明審。為善受福為惡受殃。世間之苦天上之樂。有為之煩無為之寂。誰能選擇取其真者。善哉諸女乃有明志。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孰能擇地 捨鑑取天 誰說法句 如擇善華 學者擇地 捨鑑取天 善說法句 能採德華 知世坏喻 幻法忽有 斷魔華敷 不現死生 見身如沫 幻法自然 斷魔華敷 不現死生   於是諸女聞佛此偈。願學真道為比丘尼。頭髮自墮法衣具足。思惟寂定即得羅漢道。阿難白佛言。今此諸女素有何德。乃令世尊就而度之。一聞說法出家得道也。佛告阿難。昔迦葉佛時有大長者。財富無數夫人婇女有五百人。其性妬惡門不妄開。夫人婇女欲往見佛。終不肯聽。後日國王請諸大臣。上殿宴會會輒竟日。時夫人婇女見長者入會。便共至佛所稽首作禮。小坐聽經各發願言。令我世世莫與惡人共相遭遇。所生之處恒與道德聖人相值。聞來世有佛名釋迦文。願與相值出家學道奉持訓誨。佛語阿難。爾時夫人婇女五百人者。今此五百比丘尼是。本願懇惻。今應得度。是以世尊就度之耳。佛說是時莫不歡喜   ◎法句譬喻經卷第一   法句譬喻經卷第二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喻華香品之二   ◎昔佛始得道在羅閱祇國教化轉到舍衛國。國王群臣莫不宗仰。時有賈客大人名曰波利。與五百賈人入海求寶。時海神出掬水問波利言。海水為多掬水為多。波利答曰。掬水為多。所以者何。海水雖多無益時用。不能救彼飢渴之人掬水雖少值彼渴者。持用與之以濟其命。世世受福不可稱計。海神歡喜讚言善哉。即脫身上八種香瓔校以七寶。以上波利海神送之。安善往還到舍衛國。持此香瓔上波斯匿王。具陳所由。念是香瓔非小人所服。謹以貢上願蒙納受。王得香瓔以為奇異。即呼諸夫人羅列前住。若最好者以香瓔與之。六萬夫人盡嚴來出。王問末利夫人何以不出。侍人答言。今十五日持佛法齋素服不嚴。是以不出。王便瞋恚遣人呼曰汝今持齋應違王主之命不乎。如是三反。末利夫人素服而出在眾人中。猶如日月倍好於常。王意悚然加敬問曰。有何道德炳然有異。夫人白王自念少福稟斯女形。情態穢垢日夜山積。人命促短懼墜三塗。是以日月奉佛法齋。割愛從道世世蒙福。王聞歡喜便以香瓔以與末利夫人。夫人答言。我今持齋不應著此可與餘人。王曰。我本發意欲與勝者。卿今最勝又奉法齋道志殊高。是以相與。若卿不受吾將安置。夫人答言。大王勿憂願王屈意共到佛所。以此香瓔奉上世尊。并採聖訓累劫之福矣。王即許焉。即勅嚴駕往到佛所。稽首於地却就王位。王白佛言。海神香瓔波利所上。六萬夫人莫不貪得。末利夫人與而不取。持佛法齋心無貪欲。謹以上佛。願垂納受。世尊弟子執心護齋直信如此。豈有福乎。於是世尊為受香瓔。即說偈言 多作寶華 結步搖綺 廣積德香 所生轉好 琦草芳華 不逆風熏 近道敷開 德人逼香 栴檀多香 青蓮芳花 雖曰是真 不如戒香 華香氣微 不可謂真 持戒之香 到天殊勝 戒具成就 行無放逸 定意度脫 長離魔道   佛說偈已重告王曰。齋之福祐明譽廣遠。譬如天下十六大國滿中珍寶持用布施。不如末利夫人一日一夕持佛法齋。如比其福須彌以豆矣。積福學慧可到泥洹。王及夫人群臣大小。莫不歡喜執戴奉行   昔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於時城中有長者子五十人。往詣佛所作禮却坐。時佛為說無常苦空非身之法。恩愛如夢會當別離。尊榮豪貴亦有憂慼。唯有泥洹永離生死。群殃盡滅乃可大安。時五十人聞法喜悅。願為弟子。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墮法衣具足。即成沙門。此諸沙門有親友長者。聞其出家意大歡喜。往到崛山。與之相見讚言。諸君快哉善利。乃有此志。為之設壇請佛及僧。明日佛與眾會就其舍食。食訖說法晡時乃還。此諸新學沙門戀慕宗黨皆欲返退。佛知其意。將出城門見田溝中污泥糞壤中生蓮華。五色香潔其香芬熏乃蔽諸臭。佛便趣之因說偈言 如作田溝 近於大道 中生蓮華 香潔可意 有生死然 凡夫處邊 智者樂出 為佛弟子   佛說偈已即還山中。賢者阿難前白佛言向者世尊臨田溝上。所說二偈不審其義。願聞其意。佛告阿難。汝見溝中污泥不淨糞壤之中生蓮華不。唯然見之。佛言。阿難。人在世間展轉相生。計壽百歲或長或短。妻子恩愛飢渴寒熱。或悲或欣。一凶二吉三毒四倒五陰六入七識八邪九惱十惡。猶如田溝畜藏糞壤污泥不淨。欻有一人覺世無常。發心學道修清淨志。凝神斷想自致得道。亦如污泥生好蓮華。身自得道還度宗親。一切眾生皆蒙開解。亦如華香奄蔽臭穢。五十比丘聞佛說法。進志堅固即得阿羅漢道   法句譬喻經愚闇品第十三   昔佛在舍衛國。時城中有婆羅門。年向八十財富無數。為人頑闇慳貪難化。不識道德不計無常。更作好舍。前庌後堂涼臺煖室。東西廂廡數十梁間。唯後堂前拒陽未訖。時婆羅門恒自經營指授眾事。佛以道眼見此老翁命不終日當就後世。不能自知而方怱怱。形瘦力竭精神無福甚可憐愍。佛將阿難往到其門。慰問老翁得無勞惓。今作此舍皆何所安。老翁答言。前庌待客後堂自處。東西二廂當安兒息財物僕使。夏上涼臺冬入溫室。佛語老翁久聞宿德思遲談講。偶有要偈存亡有益欲以相贈。不審可小廢事共坐論不也。老翁答言。今正大懅不容坐語。後日更來當共善敘。所云要偈便可說之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有子有財 愚惟汲汲 我且非我 何憂子財 暑當止此 寒當止此 愚多預慮 莫知來變 愚蒙愚極 自謂我智 愚而勝智 是謂極愚   婆羅門言善說此偈。今實太懅後來更論之。於是世尊傷之而去。老翁於後自授屋椽。椽墮打頭即時命過。室家啼哭驚動四鄰。佛去未遠便有此變。佛到里頭逢諸梵志有數十人。前問佛言。從何所來。佛言。屢到此死翁舍。為翁說法不信佛語。不知無常。今者忽然已就後世。具為諸梵志更說前偈義聞之欣然即得道跡。於是世尊。而說偈言 愚闇近智 如瓢斟味 雖久狎習 猶不知法 開達近智 如舌甞味 雖須臾習 即解道要 愚人施行 為身招患 快心作惡 自致重殃 行為不善 退見悔恡 致涕流面 報由宿習   時諸梵志重聞此偈益懷篤信。為佛作禮歡喜奉行   昔佛在舍衛國給孤獨精舍。為諸天人說法。時波斯匿王有一寡女。名曰金剛。壯寡未歸。父母哀愍別為宮舍作好舍宅。給五百妓女以娛樂之。眾中有一長老青衣。名曰度勝。恒行市買脂粉香華。時見男女無數大眾各齎香華出城。詣佛即問行人欲何所至。眾人答言。佛出於世三界之尊。度脫眾生皆得泥洹。度勝聞之心悅意喜。即自念言。會老見佛宿世之福。便分香直持買好華。隨眾人輩往到佛所。作禮却立散華燒香。一心聽法。已過市取香。因聽法功德宿行所追。香氣熏聞斤兩倍前。嫌其遲晚而共詰之。度勝奉道即如事言。世有聖師三界之尊。擊無上法鼓震動三千。往聽法者無央數人實隨聽法。是以稽遲。金剛之徒聞說世尊法義深妙非世所聞。悚然心歡而自歎曰。吾等何罪獨自不聞。即報度勝試為我說之。度勝白曰。身賤口穢不敢便宣。乞更諮受如命說之。即便遣出重告之曰。具受儀式度勝未還。金剛侍女側息中庭如子待母。佛告度勝。汝還說法多所度脫。說法之儀先施高座。度勝受勅具宣聖旨皆大歡喜。各脫衣服一領。積為高座。度勝洗浴。承佛威神如應說法。金剛之等五百餘人。疑解破惡得須陀洹道。說法甚美不覺失火。一時燒死即生天上王將人從來欲救火見之已燃收拾棺殮葬送畢訖。往過佛所為佛作禮却坐常位。佛問王曰。所從來也。王叉手言。女金剛不幸不覺失火大小燒盡適棺殮還。不審何罪遇此火害。唯願世尊彰告未聞。佛告大王。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奈。有長者婦將婇女五百人。至城外大祠祀其法難犯。他姓之人不得到邊不問親踈。其有來者擲著火中。時世有一辟支佛名曰迦羅。處在山中晨來分衛暮輒還山。迦羅分衛來趣郊祠。長者婦見之忿然瞋恚。共捉迦羅撲著火中。舉身燋爛便現神足。飛昇虛空。眾女驚怖。泣淚悔過。長跪舉頭而自陳曰。女人惷愚不識至真。群愚荒騃毀辱神靈。自惟過舋罪惡若山。願降尊德以消重殃。尋聲即下而般泥洹。諸女起塔供養舍利。佛為大王而說偈言 愚惷作惡 不能自解 殃追自焚 罪成熾然 愚所望處 不謂適苦 臨墮厄地 乃知不善   佛告大王。爾時長者婦。今王女金剛是。五百侍女今度勝等五百伎女是。罪福追人久無不彰。善惡隨人如影隨形。說是法時國內大小。信伏歡喜咸歸三尊。皆受五戒即得道跡   法句譬喻經明哲品第十四   昔有梵志其年二十。天才自然事無大小過目則能。自以聰哲而自誓曰。天下技術要當盡知。一藝不通則非明達也。於是遊學無師不造。六藝雜術天文地理。醫方鎮壓山崩地動。摴蒱博奕妓樂博撮。裁割衣裳文繡綾綺。厨膳切割調和滋味。人間之事無不兼達。心自念曰。丈夫如此。誰能及者。試遊諸國摧伏觝對。奮名四海技術衝天。然後載功竹帛垂勳百代。於是遊行往至一國。入市觀視見有一人坐作角弓析筋治角。用手如飛作弓調快。買者諍前即自念曰。少來所學自以具足。邂逅自輕不學作弓。若彼闘技吾則不如矣。當從受學耳。遂從弓師求為弟子。盡心受學月日之中。具解弓法所作巧妙乃踰於師。布施財物奉辭而去。去之一國當渡江水。有一船師用船若飛。迴旋上下便疾無雙。復自念曰。吾技雖多未曾習船。雖為賤術其於不知宜當學之萬技悉備。遂從船師願為弟子。供奉盡敬竭力勞勤。月日之中知其逆順。御船迴旋乃踰於師。布施財物奉辭而去。復至一國國王宮殿天下無雙。即自念曰。作此殿匠。巧妙乃爾。自隱遊來偶不學之。若與競術必不勝矣。且當復學意乃足耳。遂求殿匠願為弟子。盡心供養執持斤斧。月日之間具解尺寸方圓規知。彫文刻鏤木事盡知。天才明朗事輒勝師。布施所有辭師而去。周行天下遍十六大國。命敵捔技獨言隻步無敢應者。心自貢高曰。天地之間誰有勝我者。佛在祇洹遙見此人應可化度。佛以神足化作沙門。拄杖持鉢在前而來。梵志由來國無道法。未見沙門怪是何人。須至當問須臾來到。梵志問曰。百王之則未見君輩。衣裳制度無有此服。宗廟異物不見此器。君是何人形服改常也。沙門答曰。吾調身人也。復問。何謂調身。於是沙門因其所習而說偈言 弓匠調角 水人調船 巧匠調木 智者調身 譬如厚石 風不能移 智者意重 毀譽不傾 譬如深淵 澄靜清明 慧人聞道 心淨歡然   於是沙門說此偈已。身昇虛空還現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光明洞達照耀天地。從虛空來下謂其人曰。吾道德變化調身之力也。於是其人五體投地。稽首問曰。願聞調身其有要乎。佛告梵志五戒十善四等六度四禪三解脫。此調身之法也。夫弓船木匠六藝奇術。斯皆綺飾華譽之事。蕩身縱意生死之路也。梵志聞之。欣然信解願為弟子。佛言沙門善來鬚髮自墮即成沙門。佛重為說四諦八解之要。尋時即得阿羅漢道   昔佛在舍衛國。有山民村五六十家。去國五百里。村中有一貧家。其主人婦懷妊十月雙生二男。甚大端政無比。父母愛之便為作字。一名雙德。二名雙福。生五六十日。其父放牛來還懈息却臥床上。其母出田拾薪未還。此二小兒左右顧視不見父母。便共相責。語一人言前世之時。垂當得道正坐愚意謂命可常退墮生死不可計劫。今乃得生此貧家作子。穰草之中以氈褐自覆。食飲麤惡纔自支身。如此至久云何得道。皆坐前世戀慕富貴。放身散意快樂須臾。從爾以來長塗受苦。如今憂惱當何恃怙。一人答曰。我爾時小難一時之懃。竟不意精進。而令數世遭諸苦患。此是自為非父母作也。但共當之復何所言。父聞二子相責如是。甚大怪之。謂呼是鬼祟來生災變。云何數十日小兒乃作此言。恐其後日殺親滅族。曼小未大宜當殺之。其父驚出閉門捨去。到田取薪欲燒殺之。其母來還問夫用此薪為。夫言。甚大可怪所說如是。此似是鬼。必破人門族。以其曼小欲燒殺之。其母聞此意中愕然猶豫未信。小停數日更聽其言。至明日夫婦俱出於戶外。潛聽二兒在內相責如故。夫婦重共聞之甚怪。所以便共集薪密欲燒之。佛以天眼見此。夫婦欲燒殺二子。愍其可憐宿福應度。往到其村普放光明。天地大動山川樹木皆作金色。村中大小驚到佛所為佛作禮莫不歡喜。知佛至神三界無比。佛到雙生小兒家。二兒見佛光明喜踊難量。父母又驚各抱一子將至佛所。問佛世尊此小兒生來五六十日所說如是。甚共怪之。恐作禍害欲火燒殺之。正值佛來未及得燒。不知此小兒為是何等鬼魅也。唯願解說。是何災怪。小兒見佛踊躍歡喜。佛見小兒大笑。口出五色光普照天地。佛告小兒父母及村人大小。此二小兒非是鬼魅。福德之子。前迦葉佛時曾作沙門。少小共為朋友同志出家各自精進。臨當得道。欻起邪想共相沮敗。樂世榮華恃福生天。下為侯王國主長者。欻起是想便墮退轉不得涅槃。更此生死。彌連劫數常相鈎牽。輒共雙生遭我世時。今始乃生。已往供養佛功德故。餘福應度罪滅福生。自識宿命。是以世尊故來度之。我不度者橫為火所燒。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大人體無欲 在所照然明 雖或遭苦樂 不高現其智 大賢無世事 不願子財國 常守戒慧道 不貪邪富貴 智人知動搖 警如沙中樹 朋友志未強 隨色染其素   佛說是時小兒見佛其身即踊。如八歲小兒。即作沙彌得羅漢道。村人大小見佛光相。又見小兒形變踊大。皆大歡喜。得須陀洹道。父母疑解亦得法眼   法句譬喻經羅漢品第十五   昔有一國名曰那梨。近南海邊。其中人民採真珠栴檀以為常業。其國有一家兄弟二人。父母終亡欲求分異。家有一奴名曰分那。年少聰了賈販市買入海治生無事不知。居家財物分為一分。以奴分那持作一分。兄弟擲籌弟得分那。止將妻子空手出舍。時世飢儉唯得分那。恐不相活以為愁憂。時奴分那白大家言願莫愁憂。分那作計月日之中當令勝兄。大家言。若審能爾者。放汝為良人。大家夫人有私珠物。與分那作本。時海潮來。城內人民至水邊取薪。分那持珠物出至城外。見一乞兒負薪。薪中有牛頭栴檀香。可治重病。一兩直千兩金。時世有一不可常得。分那識之以金錢二枚買得持歸破作數十段。時有長者得重病。當須此牛頭栴檀香二兩合藥。求不能得。分那持往即得二千兩金。如是賣盡所得不訾富兄十倍。大家感念分那之恩。不違言誓放為良人。隨意所樂。於是分那辭行學道。到舍衛國為佛作禮長跪白佛。所出微賤心樂道德。唯願世尊垂慈濟度。佛言。善來分那。頭髮自墮法衣著身即成沙門。佛為說法尋得羅漢道。坐自思惟今得六通存亡自由。皆主人之恩。今當往度并化國人。於時分那往到本國。至主人家主人歡喜請坐設食。食訖澡手飛昇虛空。分身散體半出水火。光明洞達從上來下告主人曰。此之神德皆是主人放捨之福。往到佛所所學如是。主人答曰。佛之神化微妙乃爾。願見世尊受其教訓。分那答曰。但當志心供設饌具。佛三達智必自來矣。即便設供宿昔已辦。向舍衛國稽首長跪燒香請佛。唯願屈尊廣度一切。佛知其意即與五百羅漢。各以神足往到其舍。國王人民莫不敬肅。來至佛所五體投地。却坐王位。食畢澡訖。佛為主人及王官屬廣陳明法。皆受五戒為佛弟子起。住佛前歎分那曰。在家精勤出家得道。神德高遠家國蒙度。我當云何以報其恩。於是世尊重歎分那而說偈言 心已休息 言行亦止 從正解脫 寂然歸滅 棄欲無著 缺三界障 望意已絕 是謂上人 若聚若野 平地高岸 應真所過 莫不蒙度 彼樂空閑 眾人不能 快哉無望 無所欲求   佛說偈已主人及王益加歡喜。供養七日得須陀洹道   法句譬喻經述千品第十六   昔佛在舍衛國。有一長老比丘字般特。新作比丘稟性闇塞。佛令五百羅漢日日教之。三年之中不得一偈。國中四輩皆知其愚冥。佛愍傷之即呼著前授與一偈。守口攝意身莫犯非。如是行者得度世。時般特感佛慈恩。歡欣心開誦偈上口。佛告之曰。汝今年老。方得一偈人皆知之不足為奇。今當為汝解說其義。一心諦聽。般特受教而聽。佛即為說身三口四意三所由。觀其所起察其所滅。三界五道輪轉不息。由之昇天由之墮淵由之得道。涅槃自然分別為說無量妙法。時般特[火*霍]然心開。即得羅漢道。爾時有五百比丘尼別有精舍。佛日遣一比丘為說經法。明日般特次應當行。諸尼聞之皆豫含笑。明日來者。我等當共逆說其偈令之慚愧無所一言。明日般特往諸比丘尼。大小皆出作禮相視而笑。坐畢下食食已澡手請令說法。時般特即上高座自慚否曰。薄德下才末為沙門。頑鈍有素所學不多。唯知一偈粗識其義。當為敷演願各靜聽。諸年少比丘尼。欲逆說偈口不能開。驚怖自責稽首悔過。般特即如佛所說。一一分別身意所由罪福內外昇天得道凝神斷想入定之法。即時諸尼聞其所說甚怪甚異。一心歡喜皆得羅漢道。後日國王波斯匿。請佛眾僧於正殿會。佛欲現般特威神。與鉢令持隨後而行。門士識之留不聽入。卿為沙門一偈不了受請何為。吾是俗人由尚知偈。豈況沙門無有智慧。施卿無益不須入門。時般特即住門外。佛坐正殿上行水已畢。般特即擎鉢申臂遙以授佛。王及群臣夫人太子。眾會四輩。見臂來入不見其形。怪而問佛是何人臂。佛言。是般特比丘臂也。近日得道。向吾使持鉢。門士不聽來入。是以申臂授吾鉢耳。即便請入威神倍常。王白佛言。聞般特本性愚鈍方知一偈何緣得道。佛告王曰。學不必多行之為上。般特解一偈義。精理入神。身口意寂淨如天金。人雖多學不解不行徒喪識想。有何益哉。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雖誦千章 句義不正 不如一要 聞可滅惡 雖誦千言 不義何益 不如一義 聞行可度 雖多誦經 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 行可得道   佛說偈已三百比丘得阿羅漢道。王及群臣夫人太子莫不歡喜   昔佛在舍衛國精舍之中。為天人說法。時舍衛國中有婆羅門長者名藍達。大富無極。其家資財不可計數。梵志之法當作大壇以顯名譽。盡家之財持用布施作般闍于瑟。供養婆羅門五千餘人。五年之中供給衣被床榻醫藥珍琦寶物郊祠供具。盡所愛惜。諸梵志等五年之中。為羅摩達長者。祭祀諸天四山五嶽星宿水火。無不周遍。呪願長者長夜受福五歲已周。最後一日極大布施如長者法。金鉢盛銀粟。銀鉢盛金粟。象馬車乘奴婢資財。七寶服飾散蓋履屣。鹿皮之衣。錫杖踞床澡罐澡盤。床榻席薦。所應當得事事八萬四千盡持布施。當其爾日皆來大會。鬼神國王大臣梵志大姓。悉來會坐隱隱闐闐莫不歡欣。佛見如是歎然言曰。此大姓梵志何以愚癡。所施大多福報薄少。如種火中何從得報也。若我不化長離法門。於是世尊便起嚴服。化從地出放大光明普照眾會。大小見之怪未曾有。驚怖悚懼不知何神。長者羅摩達及諸大眾。頭面著地為佛作禮。佛見眾人皆有敬心。因其恭肅便說偈言 月千反祠 終身不徹 不如須臾 一心念法 一念造福 勝彼終身 雖終百歲 奉事火神 不如須臾 供養三尊 一供養福 勝彼百年   於是世尊告藍達曰。施有四事何等為四。一者施多得福報少。二者施少得福報多。三者施多得福報多。四者施少得報亦少何謂施多得福報少者。其人愚癡殺生祭祠。飲酒歌舞破損財寶。無有福慧。何謂施少得報少者。以慳貪惡意施凡道士。俱兩愚癡是故無福。何謂施少得福多者。能以慈心奉道德人。道士食已精進學誦。施此雖少其福彌大。何謂施多得福多者。若有賢者覺世無常。好心出財起立塔寺精舍菓園。供養三尊衣服履屣床榻厨膳。斯福如五河流入於大海。福流如是世世不斷。是為施多其報轉多。譬如農家地有厚薄所得不同。爾時藍達長者座中會人。見佛變化聞說法言皆大歡喜。諸天人神皆得須陀洹道。五千梵志皆作沙門得應真道。主人藍達居家大小。皆受五戒亦得道迹。國王大臣皆受三自歸。為優婆塞亦得法眼   昔佛在舍衛精舍教化時。羅閱祇國有一人。為人凶愚不孝父母。輕侮良善不敬長老。居門衰耗常不如意。便行事火欲求福祐。事火之法。日適欲沒燃大火聚。向之跪拜或至夜半火滅乃止。如是三年不得其福。更事日月。事日月法晝以日出夜以月明向日月拜。沒乃休止。如是三年復不得福。轉復事天燒香跪拜。奉上甘美香華酒脯猪羊牛犢。遂至貧困故不得福。懃苦憔悴病不去門。聞舍衛國有佛諸天所宗。當往奉事必望得福。即到佛所。至精舍門瞻覩世尊。光相晃然容顏奇異如星中月。見佛歡喜頭面作禮叉手白佛。生長愚癡不識三尊。事火日月及諸天神。九年精懃永不蒙福。顏色憔悴氣力衰微。四大多患死亡無日。伏承世尊度人之師。故遠自歸願垂福慶。佛告之曰。汝之所事。彌是妖邪魑魅魍魎。禱祀如山罪如江海。殺生求福去福遠矣。正使百劫懃苦盡殺。普天猪羊持用禱祀。罪如須彌福無芥子。徒自費喪豈不惑哉。又卿為人不孝父母。輕易賢善不敬長老。憍慢貢高三毒熾盛。罪舋日深何緣得福。若能改心禮敬賢者威儀禮節供奉長老。棄惡信善修己崇仁。四福日增世世無患。何等為四。一者顏色端正。二者氣力豐強。三者安隱無病。四者益壽終不枉橫。行之不懈亦可得道。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祭神以求福 從後觀其報 四分未望一 不如禮賢者 能善行禮節 常敬長老者 四福自然增 色力壽而安   於是其人聞佛此偈。歡喜信解稽首作禮。重白佛言。罪垢所蔽積罪九年。幸賴慈化今得開解。唯願世尊聽為沙門。佛言。善來比丘。頭髮自墮即成沙門。內思安般即得羅漢道◎   法句譬喻經惡行品第十七   昔佛在羅閱祇國。遣一羅漢名曰須漫。持佛髮爪至罽賓南。山中作佛圖寺。五百羅漢常止其中。旦夕燒香繞塔禮拜。時彼山中有五百獼猴。見諸道人供養塔寺。即便相將至深澗邊。負輦泥石效作佛圖。竪木立剎幣幡繫頭。旦夕禮拜亦如道人。時山水瀑漲五百獼猴一時漂沒。魂神即生第二忉利天上。七寶殿舍衣食自然。各自念言從何所來得生天上。即以天眼自見本形。獼猴之身效諸道人戲作塔寺。雖身漂沒神得生天。今當下報故屍之恩。各將侍從華香伎樂臨故屍上。散華燒香繞之七匝。時山中有五百婆羅門。外學邪見不信罪福。見諸天人散華作樂繞獼猴屍。怪而問曰。諸天光影巍巍乃爾。何故屈意供養此屍。諸天人言。此屍是吾等故身。昔在此間效諸道人戲立塔寺。山水瀑漲漂殺吾等。以此微福得生天上。今故散華以報故身之恩。戲為塔寺獲福如此。若當至心奉佛世尊其德難喻。卿等邪見不信正真。百劫懃苦無所一得。不如共往至耆闍崛山禮事供養得福無限。即皆欣然共至佛所。五體作禮散華供養。諸天人白佛。我等近世獼猴之身。蒙世尊之恩得生天上。恨不見佛今故自歸。重白佛言。我等前世有何罪行受此獼猴身。雖作塔寺身被漂殺。佛告天人。此有因緣不從空生。吾當為汝說其所由。乃往昔時有五百年少婆羅門。共行入山欲求仙道。時山上有一沙門。欲於山上泥治精舍。下谷取水身輕若飛。五百婆羅門興嫉妬意同聲笑之。今此沙門上下翻疾亦如獼猴耳。何足為奇也。如是取水不止。山水一來溺殺不久。佛告諸天人。爾時上下沙門我身是也。五百年少婆羅門者。五百獼猴身是。戲笑作罪身受其報。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戲笑為惡 已作身行 [口*睪]泣受報 隨行罪至   佛告諸天人。汝之近世雖為獸身。乃能戲笑起作塔寺。今得生天罪滅福興。今者復來躬奉正教。從此因緣長離眾苦。佛說是已五百天人即得道迹。其所共來水邊五百婆羅門。聞罪福之報而自歎曰。吾等學仙積有年數。未蒙果報不如獼猴戲笑為福得生天上。佛之道德實妙乃爾。於是稽首佛足願為弟子。佛言善來比丘即成沙門。精進日脩遂得羅漢道   昔佛在舍衛國精舍之中。為諸天人說法。時國王第二兒名曰瑠璃。其年二十將從官屬退其父王。伐兄太子自禪為王。有一惡名曰耶利。白瑠璃王王本為皇子。時至舍夷國外家舍。看到佛精舍中。為諸釋種子所呵。罵詈無有好醜。爾時見勅若我為王。便啟此事。今時已到。兵馬興盛宜當報怨。即勅嚴駕引率兵馬。往伐舍夷國。佛有第二弟子名摩訶目揵連。見琉璃王引率兵士伐舍夷國以報宿怨。今當伐殺四輩弟子。念其可憐便往到佛所。白佛言。今琉璃王攻舍夷國。我念中人當遭辛苦。我欲以四方便救舍夷國人一者舉舍夷國人著虛空中。二者舉舍夷國人著大海中。三者舉舍夷國人著兩鐵圍山間。四者舉舍夷國人著他方大國中央。令琉璃王不知其處。佛告目連雖知卿有是智德能。安處舍夷國人。萬物眾生有七不可避。何謂為七。一者生。二者老。三者病。四者死。五者罪。六者福。七者因緣。此七事意雖欲避不能得自在。如卿威神可得作此。宿對罪負不可得離。於是目連禮已便去自以私意取舍夷國人知識檀越四五千人。盛著鉢中舉著虛空星宿之際。琉璃王伐舍夷國。殺三億人已引軍還國。於是目連往到佛所為佛作禮自貢高曰。琉璃王伐舍夷國。弟子承佛威神。救舍夷國人四五千人。今在虛空皆盡得脫。佛告目連卿為往看鉢中人不也。曰未往視之。佛言卿先往視鉢中人眾。目連以道力下鉢見中人皆死盡。於是目連悵然悲泣愍其幸苦。還白佛言。鉢中人者今皆死盡。道德神力不能免彼宿對之罪。佛告目連。有此七事。佛及眾聖神仙道士。隱形散體皆不能免此七事。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非空非海中 非隱山石間 莫能於此處 避免宿惡殃 眾生有苦惱 不得免老死 唯有仁智者 不念人非惡   佛說是時座上無央數人。聞佛說無常法。皆共悲哀念對難免。欣然得道逮須陀洹證   法句譬喻經刀仗品第十八   昔有一國名曰賢提。時有長老比丘。長病委頓羸瘦垢穢。在賢提精舍中臥無瞻視者。佛將五百比丘往至其所。使諸比丘傳共視之為作糜粥。而諸比丘聞其臭處皆共賤之。佛使天帝釋取湯水。佛以金剛之手。洗病比丘身體。地尋震動[火*霍]然大明莫不驚肅。國王臣民天龍鬼神無央數人。往到佛所稽首作禮白佛言。佛為世尊。三界無比道德已備。云何屈意洗此病瘦垢穢比丘。佛告國王及眾會者。如來所以出現於世。正為此窮厄無護者耳。供養病瘦沙門道士及諸貧窮孤獨老人。其福無量所願如意。譬五河流福來如是。功德漸滿會當得道。王白佛言。今此比丘宿有何罪困病積年療治不差。佛告王曰。往昔有王名曰惡行。治政嚴暴使一多力五百主令鞭人。五百假王威怒私作寒熱。若欲鞭人責其價數。得物鞭輕不得鞭重。舉國患之。有一賢者為人所誣。應當得鞭。報五百言吾是佛弟子。素無罪過。為人所抂。願小垂恕。五百聞是佛弟子。輕手過鞭無著身者。五百壽終墮地獄中。考掠萬毒罪滅復出。墮畜生中恒被撾杖五百餘世。罪畢為人常嬰重病痛不離身。爾時國王者今調達是也。時五百者今此病比丘是也。時賢者者吾身是也。吾以前世為其所恕鞭不著身。是故世尊躬為洗之。人作善惡殃福隨身。雖更生死不可得免。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撾杖良善 妄讒無罪 其殃十倍 災卒無赦 生受酷痛 形體毀折 自然惱病 失意恍忽 人所誣者 或縣官厄 財產耗盡 親戚離別 舍宅所有 災火焚燒 死入地獄 如是為十   時病比丘聞佛此偈及宿命事。自知本行剋心自責。即於佛前所患除愈。身安意定即得羅漢道。賢提國王歡喜信解。尋受五戒為清信士。沒命奉行得須陀洹道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精舍中。為天人龍鬼說法。東方有國名欝多羅波提。昔有婆羅門等五百人相率欲詣恒水。岸邊有三祠神池。沐浴垢穢[仁-二+果]形求仙如尼揵法。道由大澤迷不得過。中道乏糧遙望見一大樹如有神氣。想有人居馳趣樹下了無所見。婆羅門等舉聲大哭。飢渴委厄窮死斯澤。樹神人現問諸梵志。道士那來今欲何行。同聲答曰。欲詣神池澡浴望仙。今日飢渴幸哀矜濟。樹神即舉手。百味飲食從手流溢。給眾飯食皆得飽滿。其餘食飲足供道糧。臨當別去詣神請問。本行何德致此巍巍。神答梵志。吾本所居在舍衛國。時國大臣名曰須達。飯佛眾僧詣市買酪。無提酪者左右顧視倩我提之。往到精舍使我斟酌。訖行澡水儼然聽法。一切歡喜稱善無量。時我奉齋暮還不飡。婦怪問。我不食何恨。答曰。不恨也。吾行於市見長者須達。於園飯佛。我往持齋。齋名八關。其婦瞋恚忿然言曰。瞿曇亂俗奚足採納。君毀遺則禍從此興。踧迫不已便共俱食。時我爾夜年壽算盡終於夜半。神來生此。為是愚婦敗我齋法。不卒其業來生斯澤作此樹神。提酪之福手出飲食。若終齋法應生天上。封受自然。即為梵志而說頌曰 祠祀種禍根 日夜長枝條 唐苦敗身本 齋法度世仙   梵志聞偈迷解信受。旋還舍衛路由一國。國名拘藍尼。有長者名曰美音。為人恩仁眾人敬仰。梵志過宿。長者問曰。道士那來今欲所至。具陳彼澤樹神功德。欲詣舍衛造須達所攢採齋法冀蒙得福。美音喜踊宿行所追且自解暢。宣令宗室誰能共行受齋戒法。合五百人僉然應命。本願相引。威儀嚴出共詣舍衛。未至祇洹道逢須達。遇而不識顧問從者此何丈夫。對曰須達也。梵志眾等喜而追曰。吾願成矣。求人得人馳趣相見。同聲歎曰。樹神歎德。注仰虛心具說所嗟故來投託冀示法齋住車。答曰。所求大善。吾有尊師號曰如來。眾祐度脫人類近在祇洹。可共親造即皆敬諾恭肅。進前遙見如來情喜難量。五體投地退坐一面。皆共長跪白世尊曰。本初發家欲至三池沐浴求仙。經由樹神所陳如此。是故投化願示極靈。於是世尊因其所行。而說偈言 雖[仁-二+果]剪髮 長服草衣 沐浴踞石 奈疑結何 不伐殺燒 亦不求勝 仁愛天下 所適無怨   五百梵志聞偈歡喜。皆作沙門得應真道。美音宗等逮得法眼。諸比丘白佛言。五百梵志及長者等。本行何德得道何速。世尊告曰。過去久遠時。世有佛名曰迦葉。為諸弟子說法。當來五濁之時。時有梵志長者千人。同發是言令我遭見釋迦文佛。爾時梵志者今此等梵志是。爾時長者今美音等是。從是因緣見我便解。比丘歡喜作禮奉行   ◎法句譬喻經卷第二   法句譬喻經卷第三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喻老耄品第十九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精舍。食後為天人帝王臣民四輩弟子說甘露法。時有遠方長老婆羅門七人。來至佛所稽首於地。叉手白佛言。吾等遠人伏聞聖化。久當歸命而多諸礙。今乃得來覲覩聖顏。願為弟子得滅眾苦。佛即受之悉為沙門。即令七人共止一房。然此七人覩見世尊尋為得道不惟無常共坐房中但思世事。小語大笑不計成敗。命日促盡不與人期。但共喜笑迷意三界。佛以三達智知命欲盡。佛哀愍之起至其房。而告之曰。卿等為道當求度世。何為大笑也。一切眾生以五事自恃。何謂為五。一者恃怙年少。二者恃怙端政。三者恃怙多力。四者恃怙財富。五者恃怙貴姓。卿等七人小語大笑。為何所恃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何喜何笑 念常熾然 深蔽幽冥 不如求定 見身形範 倚以為安 多想致病 豈知不真 老則色衰 病無光澤 皮緩肌縮 死命近促 身死神從 如御棄車 肉消骨散 身何可怙   佛說偈已七比丘意解望止即於佛前得阿羅漢道   昔佛在舍衛精舍。為諸天人帝王說法。時有婆羅門村。五百餘家中有五百年少婆羅門。修婆羅術。為人憍慢不敬長老。貢高自貴以此為常。五百梵志欻自議言。沙門瞿曇自稱為佛三達權智無敢共論者吾等可共請求論議事事詰問知為何如。即辦供具往請佛來。佛與諸弟子往到梵志村中。坐畢行水食訖澡手。時有長老梵志夫婦二人。於此村中共行乞丐。佛知其本大富無數曾作大臣。佛即問諸年少梵志。汝等識長老婆羅門不。皆言曾識。又問。本為何似也。曰本為大臣財富無數。今者何故復行乞丐。皆言。散用無道是以守貧。佛告諸婆羅門。世有四事人不能行。行者得福不致此貧何謂為四。一者年盛力壯慎莫憍慢。二者年老精進不貪婬妷。三者有財珍寶常念布施。四者就師學問聽受正言。如此老公不行四事。謂之有常不計成敗一旦離散。譬如老鵠守此空池永無所獲。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晝夜慢惰 老不止婬 有財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蔽 為自侵欺 咄嗟老至 色變作耄 少時如意 老見蹈踐 不修梵行 又不富財 老如白鵠 守斯空池 既不守戒 又不積財 老羸氣竭 思故何逮 老如秋葉 行穢鑑錄 命疾脫至 不容後悔   佛告梵志。世有四時。行道得福得度可免眾苦。何謂為四。一者年少有力勢時。二者富貴有財物時。三者得遇三尊好福田時。四者當計萬物憂離散時。行此四事所願皆獲。必得道跡。於是世尊重說偈言 命欲日夜盡 及時可勤力 世間諦非常 莫惑墮冥中 當學然意燈 自練求智慧 離垢勿染污 執燭觀道地   佛說是時放大光明照曜天地。五百年少梵志。因此心解衣毛為竪。起禮佛足白佛言。歸命世尊願為弟子。佛言。善來比丘。即成沙門得羅漢道。村人大小皆得道迹莫不歡欣   法句譬喻經愛身品第二十   昔有一國名多摩羅。去城七里有精舍。五百沙門常處其中。讀經行道。有一長老比丘名摩訶盧。為人闇塞五百道人傳共教之。數年之中不得一偈。眾共輕之不將會同。常守精舍勅令掃除。後日國王請諸道人入宮供養。摩訶盧比丘自念言。我生世間闇塞如此。不知一偈人所薄賤。用是活為。即持繩至後園中大樹下。欲自絞死。佛以道眼遙見如是。化作樹神半身人現而呵之曰。咄咄比丘何為作此。摩訶盧即具陳辛苦。化神呵曰。勿得作是。且聽我言。往迦葉佛時。卿作三藏沙門。有五百弟子自以多智輕慢眾人。悋惜經義初不訓誨。是以世世所生諸根闇鈍。但當自責何為自賊。於是世尊現神光像即說偈言 自愛身者 慎護所守 希望欲解 學正不寐 身為第一 常自勉學 利能誨人 不惓則智 學先自正 然後正人 調身入慧 必遷為上 身不能利 安能利人 心調體正 何願不至 本我所造 後我自受 為惡自更 如剛鑽珠   摩訶盧比丘見佛現身光像。悲喜悚慄稽首佛足。思惟偈義即入定意。尋在佛前逮得羅漢道。自識宿命無數世事。三藏眾經即貫在心。佛語摩訶盧著衣持鉢就王宮食。在五百道人上坐。此諸道人是卿先世五百弟子。還為說法令得道迹。并使國王明信罪福。即受佛教。徑入宮裏坐於上座。眾人心恚怪其所以。各護王意不敢呵譴。念其愚冥不曉。達嚫心為之疲。王便下食手自斟酌。摩訶盧即為達嚫。音如雷震清辭雨下。坐上道人驚怖自悔。皆得羅漢。為王說法莫不解釋。群臣百官皆得須陀洹道   昔佛在舍衛國有五百婆羅門。常求佛便欲誹謗之。佛三達之智普見人心。愍欲度之。其果未熟因緣未到。一切罪福欲來至時。自作因緣而迎罪福。此諸梵志宿有微福。應當得度。福德牽之自作方宜。五百梵志自共議言。當使屠兒殺生請佛及諸眾僧。佛必受請讚歎屠兒。吾等便前而共譏之。於是屠兒為之請佛。佛即受請告屠兒言。果熟自墮福熟自度。屠兒還歸供設飯食。佛將諸弟子到屠兒村中。至檀越舍。梵志大小皆共歡喜。今日乃得佛之便耳。若當讚檀越福德者。當以其前後殺生作罪持用譏之。佛若當說其由來之罪者。當以今日之福難之。二宜之中今日乃得佛便耳。佛到即坐行水下食。於是世尊觀察眾心。應有度者即出舌覆面舐耳。放大光明照一城內。即以梵聲說偈呪願 如真人教 以道活身 愚者嫉之 見而為惡 行惡得惡 如種苦種 惡自受罪 善自受福 亦各須熟 彼不相代 習善得善 亦如種甜   佛說偈已。五百梵志意自開解。即前禮佛五體投地叉手白佛言。頑愚不及未達聖訓。唯願愍育得為沙門。佛即聽受皆為沙門。村人大小見佛變化莫不歡欣。皆得道迹稱之賢聖。無復屠兒之名。佛食畢訖即還精舍   法句譬喻經世俗品第二十一   昔有婆羅門國王名多味寫。其王奉事異道九十六種。王忽一日發於善心欲大布施。如婆羅門法。積七寶如山持用布施。有來乞者聽令自取重一撮去。如是數日其積不減。佛知是王宿福應度化作梵志。往到其國。王出相見共相禮問起居曰。何所求索莫自疑難。梵志答言。吾從遠來。欲乞珍寶持作舍宅。王言。大善。自取重一撮去。梵志取一撮行七步。還著故處。王問。何故不取。梵志答曰。此纔足作舍廬耳。復當娶婦俱不足用。是以不取。王言。更取三撮。梵志即取行七步復還著故處。王問梵志何以復爾。答曰。此足娶婦。復無田地奴婢牛馬。計復不足是以息意也。王言。更取七撮。梵志即取行七步。復還著故處。王言。復何意故。梵志答言。若有男女當復嫁娶。吉凶用費計不足用。是以不取。王言。盡以積寶持用相上。梵志受而捨去。王甚怪之重問意故。梵志答曰。本來乞丐欲用生活。諦念人命處世無幾。萬物無常旦夕難保。因緣遂重憂苦日深。積寶如山無益於己。貪欲規圖唐自艱苦。不如息意求無為道。是以不取。王意開解願奉明教。於是梵志現佛光相踊住空中。為說偈言 雖得積珍寶 崇高至於天 如是滿世間 不如見道迹 不善像如善 愛如似不愛 以苦為樂相 狂夫為所厭   於是國王見佛光相遍照天地。又聞此偈踊躍歡喜。王及群臣即受五戒得須陀洹道   法句譬喻經述佛品第二十二   昔佛在摩竭提界善勝道場元吉樹下。德力降魔坐自惟曰。甘露法鼓聞於三千。昔父王遣五人。供養麻米執侍有勞。功報應敘。此五人者。在波羅奈國。於是如來從樹下起。相好嚴儀明暉天地。威神震動。見者喜悅。至波羅奈國。未至中道逢一梵志名曰憂呼。辭親離家求師學道。瞻覩尊妙驚喜交集。下在道側舉聲歎曰。威靈感人儀雅挺特。本事何師乃得斯容。佛為憂呼而作頌曰 八正覺自得 無離無所染 愛盡破欲網 自然無師受 我行無師保 志獨無伴侶 積一得作佛 從是通聖道   憂呼聞偈悵惘不解。即問世尊瞿曇如行。佛告梵志。欲詣波羅奈國擊甘露法鼓轉無上法輪。三界眾聖未曾有轉法輪遷人入泥洹如我今者也。憂呼大喜善哉善哉。如佛言者。願聞甘露如應說法。梵志揖已即便過去。未到師所於道路宿。至其夜半卒便命終。佛以道眼見其已終。愍傷之曰。世間愚癡謂命有常。見佛捨去而獨喪亡。法鼓震動而獨不聞。甘露滅苦而獨不甞。展轉五道生死彌長。經歷劫數何時得度。佛以慈愍而說偈言 見諦淨無穢 已度五道淵 佛出照世間 為除眾憂苦 得生人道難 生壽亦難得 世間有佛難 佛法難得聞   佛說此偈時。空中五百天人。聞偈歡忻皆得須陀洹道   法句譬喻經安寧品第二十三   昔佛在羅閱祇東南三百里有山民村五百餘家。為人剛強難以導化。宿世福願應蒙開度。於是世尊化作沙門。至村分衛分衛畢竟。出於村外樹下坐定入泥洹三昧。至于七日不喘不息不動不轉。村人見之謂為命終。共相謂曰。沙門已死當共葬送。各持束薪就往燒之。火然薪盡佛從坐起。現道神化。光明照曜感動十方。現變畢訖還坐樹下。容體靜安怡悅如故。村人大小莫不驚懼。稽首謝曰。山民頑野不識神人。妄以薪火燒於未然。自惟獲罪重於太山。唯垂慈赦不見咎怨。不審神人得無傷病乎。將無愁慼乎。將無飢渴乎。將無熱惱乎。於是世尊和顏含笑。而說偈言 我生已安 不慍於怨 眾人有怨 我行無怨 我生已安 不病於病 眾人有病 我行無病 我生已安 不慼於憂 眾人有憂 我行無憂 我生已安 清淨無為 以樂為食 如光音天 我生已安 恬惔無事 彌薪國火 安能燒我   爾時村中五百人聞說偈已。皆作沙門得羅漢道。村人大小皆信三尊。佛與五百人飛還竹園。賢者阿難見佛與得道者俱來。前白佛言。此諸比丘。有何異德乃使世尊自往臨度。佛告阿難。我未下為佛時。世有辟支佛常處是山。去村不遠在一樹下欲般泥洹。現道神德便取滅度。村人持薪火就往燒之。斂取舍利著寶瓶中埋在山頂。各共求願願後得道。如是沙門滅度快樂也。緣此福故應當得道。是故如來往度之耳。佛說是時天人無數皆得道迹   昔佛在舍衛國精舍。時有四比丘坐於樹下。共相問言。一切世間何者最苦。一人言。天下之苦無過婬欲。一人言。世間之苦無過瞋恚。一人言。世間之苦無過飢渴。一人言。天下之苦莫過驚怖。共諍苦義云云不止。佛知其言往到其所。問諸比丘屬論何事。即起作禮具白所論。佛言比丘汝等所論不究苦義。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飢渴。寒熱瞋恚驚怖色欲怨禍皆由於身。夫身者眾苦之本。患禍之元。勞心極慮憂畏萬端。三界蠕動更相殘賊。吾我縛著生死不息。皆由於身欲離世苦。當求寂滅。攝心守正怕然無想。可得泥洹此為最樂。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熱無過婬 毒無過怒 苦無過身 樂無過滅 無樂小樂 小辯小慧 觀求大者 乃獲大安 我為世尊 長解無憂 正度三有 獨降眾魔   佛說偈已告諸比丘。往昔久遠無數世。時有五通比丘名精進力。在山中樹下閑寂求道。時有四禽依附左右常得安隱。一者鴿二者烏三者毒蛇四者鹿。是四禽者晝行求食暮則來還。四禽一夜自相問言。世間之苦何者為重。烏言飢渴最苦。飢渴之時身羸目冥神識不寧。投身羅網不顧鋒刃。我等喪身莫不由之。以此言之飢渴為苦。鴿言婬欲最苦。色欲熾盛無所顧念。危身滅命莫不由之。毒蛇言瞋恚最苦。毒意一起不避親踈。亦能殺人復能自殺。鹿言驚怖最苦我遊林野心恒怵惕。畏懼獵師及諸豺狼。髣髴有聲奔投坑岸。母子相捐肝膽悼悸。以此言之驚怖為苦。比丘聞之即告之曰。汝等所論是其末耳。不究苦本。天下之苦無過有身。身為苦器憂畏無量。吾以是故捨俗學道。滅意斷想不貪四大。欲斷苦原志存泥洹。泥洹道者寂滅無形。憂患永畢爾乃大安。四禽聞之心即開解。佛告比丘爾時五通比丘則吾身是。時四禽者今汝四人是也。前世已聞苦本之義。如何今日方復云爾。比丘聞之慚愧自責。即於佛前得羅漢道   法句譬喻經好喜品第二十四   昔佛在舍衛精舍。時有四新學比丘。相將至[木*奈]樹下坐禪行道。[木*奈]華榮茂色好且香。因相謂曰。世間萬物何者可愛以快人情。一人言。仲春之月日木榮華遊戲原野此最為樂。一人言。宗親吉會觴酌交錯。音樂歌舞此最為樂。一人言。多積財寶所欲即得。車馬服飾與眾有異。出入光顯行者矚目此最為樂。一人言妻妾端正綵服鮮明。香熏芬馥恣意縱情此最為樂。佛知四人應可化度。而走意六欲不惟無常。即呼四人而問之曰。屬坐樹下共論何事。四人以實具白所樂。佛告四人。汝等所論盡是憂畏危亡之道。非是永安最樂之法也。萬物春榮秋冬衰落。宗親歡娛皆當別離。財寶車馬五家之分。妻妾美色愛憎之主也。凡夫處世興招怨禍危身滅族。憂畏無量三塗八難苦痛萬端。靡不由之矣。是以比丘捨世求道。志存無為不貪榮利。自致泥洹乃為最樂。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愛喜生憂 愛喜生畏 無所愛喜 何憂何畏 好樂生憂 好樂生畏 無所好樂 何憂何畏 貪欲生憂 貪欲生畏 解無貪欲 何憂何畏 貪法戒成 至誠知慚 行身近道 為眾所愛 欲態不出 思正乃語 心無貪愛 必截流度   佛告四比丘昔有國王名曰普安。與隣國四王共為親友。請此四王宴會一月。飲食娛樂極歡無比。臨別之日普安王問四王曰。人居世間以何為樂。一王言。遊戲為樂。一王言。宗親吉會音樂為樂。一王言。多積財寶所欲如意為樂。一王言。愛欲恣情此最為樂。普安王言。卿等所論是苦惱之本憂畏之原前樂後苦憂悲萬端。皆由此興。不如寂靜無求無欲淡泊守一得道為樂。四王聞之歎喜信解。佛告四比丘。爾時普安王者。我身是也。四王者。汝四人是也。前已說之今故不解。生死莚蔓何由休息。時四比丘重聞此義。慚愧悔過心意開悟。滅意斷欲得羅漢道   法句譬喻經忿怒品第二十五   昔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調達與阿闍貰王共議毀佛及諸弟子。王勅國人不得奉佛。眾僧分衛不得施與。時舍利弗目連迦葉須菩提等。及波和提比丘尼等。各將弟子去到他國。唯佛與五百羅漢住崛山中。調達往至阿闍貰所與王議言。佛諸弟子今已迸散。尚有五百弟子在佛左右。願王明日請佛入城。吾當飲五百大象令醉。佛來入城驅使醉象令踏殺之盡斷其種。吾當作佛教化世間阿闍貰王聞之歡喜。即到佛所稽首作禮。白佛言。明日設薄施。願屈世尊及諸弟子於宮內食。佛知其謀。答言大善。明旦當往。王退而去。還語調達佛已受請。當念前計。飲象令醉伺候待之。明日食時佛與五百羅漢共入城門。五百醉象鳴鼻而前。搪揬牆壁樹木摧折。行人驚怖一城戰慄。五百羅漢飛在空中。獨有阿難在佛邊住。醉象齊頭徑前趣佛。佛因舉手五指應時化為五百師子王。同聲俱吼震動天地。於是醉象屈膝伏地不敢舉頭。酒醉尋解垂淚悔過。王及臣民莫不驚肅。世尊徐前至王殿上。與諸羅漢食訖呪願。王白佛言稟性不明信彼讒言。興造逆惡圖為不軌。願垂大慈恕我迷愚。於是世尊告阿闍貰及諸大眾。世有八事興長誹謗皆由名譽。又貪利養以致大罪累劫不息。何等為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自古至今尠不為惑。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人相謗毀 自古至今 既毀多言 又毀訥忍 亦毀中和 世無不毀 欲意非聖 不能折中 一毀一譽 但為名利 明智所譽 唯稱正賢 慧人守戒 無所譏謗 如羅漢淨 莫而誣謗 諸天咨嗟 梵釋所敬   佛說偈已重告王曰。昔有國王。喜食鴈肉。常遣獵師張網捕鴈。日送一鴈以供王食。時有鴈王。將五百鴈飛下求食。鴈王墮網為獵師所得。餘鴈驚飛徘徊不去。時有一鴈連翻追隨不避弓矢。悲鳴吐血晝夜不息。獵師見之感憐其義。即放鴈王令相隨去。群鴈得王歡喜迴繞。爾時獵師具以聞王。王感其義斷不捕鴈。佛告阿闍貰王。爾時鴈王者。我身是也。一鴈者。阿難是也。五百群鴈。今五百羅漢是也。食鴈國王者。今大王是也。時獵師者。今調達是也。前世已來恒欲害我。我以大慈之力因而得濟。不念怨惡自致得佛。佛說是時王及群臣莫不開解   法句譬喻經塵垢品第二十六   昔有一人無有兄弟。為小兒時父母憐愛。赤心慺慺欲令成就。將詣師友勸之書學。其兒憍蹇永不用心。朝受暮棄初不誦習。如是積年無所知識。父母呼歸令治家業。其兒憍誕不念勤力。家道遂窮眾事妨廢。其兒放縱無所顧錄。糶賣家物快心恣意。亂頭徒跣衣服不淨。慳貪搪揬不避恥辱。愚癡自用人所惡賤國人咸憎謂之凶惡。出入行步無與語者。不自知惡反咎眾人。上怨父母次責師友。先祖神靈不肯祐助。使我賴帶轗軻如此。不如事佛可得其福。即到佛所為佛作禮。前白佛言。佛道寬弘無所不容。願為弟子乞蒙聽許。佛告此人。夫欲求道當行清淨行。汝齎俗垢入我道中。唐自去就何所長益。不如歸家孝事父母。誦習師教沒命不忘。勤修居業富樂無憂。以禮自將不犯非宜。沐浴衣服慎於言行。執心守一所作事辦。敏行精修人所歎慕。如此之行乃可為道耳。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不誦為言垢 不勤為家垢 不嚴為色垢 放逸為事垢 慳為惠施垢 不善為行垢 今世亦後世 惡法為常垢 垢中之垢 莫甚於癡 學當捨此 比丘無垢   其人聞偈自知憍癡。即承佛教歡喜還歸。思惟偈義改悔自新。孝事父母尊敬師長。誦習經道勤修居業。奉戒自攝非道不行。宗族稱孝鄉黨稱悌。善名遐布國內稱賢。三年之後還至佛所。五體作禮懇惻自陳。尊敬至真得全形骸。棄惡為善上下蒙慶。願垂大慈接度為道。佛言善哉。鬚髮尋落即成沙門。內思止觀四諦正道。精進日登得羅漢道   法句譬喻經奉持品第二十七   昔有長老婆羅門。名薩遮尼犍。才明多智國中第一。有五百弟子。貢高自大不顧天下。以鐵鍱鍱腹。人問其故答曰恐智溢出故也。聞佛出世道化明達。心懷妬嫉寤寐不安。語諸弟子。吾聞瞿曇沙門自稱為佛。今當往問深妙之事。令其心悸不知所陳。即與弟子往到祇洹列住門外。遙見世尊威光赫奕如日初出。五情騰踊喜懼交錯。於是徑前為佛作禮。佛命就座坐訖尼犍問佛言。何謂為道。何謂為智。何謂為長老。何謂為端正。何謂為沙門。何謂為比丘。何謂為仁明。何謂為有道何謂為奉戒。若能解答願為弟子。於是世尊觀其所應以偈答言 常愍好學正心以行 唯懷寶慧是謂為道 所謂智者不必辯言 無恐無懼守善為智 所謂老者不以年耆 形熟髮白惷愚而已 謂懷諦法順調慈仁 明達清潔是為長老 所謂端正非色如華 貪嫉虛飾言行有違 謂能捨惡根原已斷 慧而無恚是謂端正 所謂沙門不必除髮 妄語貪取有欲如凡 謂能止惡恢廓弘道 息心滅意是謂沙門 所謂比丘非持乞食 邪行望彼求名而已 謂捨罪業淨修梵行 慧能破惡是為比丘 所謂仁明非口所言 用心不精外順而已 謂心無為內行清虛 此彼寂滅是為仁明 所謂有道非救一物 普濟天下無害無道 奉持法者不以多言 雖素少聞身依法行 守道不忘是為奉法   薩遮尼犍及五百弟子。聞佛此偈歡喜開解。棄捐貢高皆作沙門。尼乾一人發菩薩心。五百弟子皆得阿羅漢道   法句譬喻經道行品第二十八   昔有婆羅門。年少出家學道。至年六十不能得道。婆羅門法六十不得道。然後歸家娶婦為居。生得一男端正可愛。至年七歲書學聰了。才辯出口有踰人之操。卒得重病一宿命終。梵志憐惜不能自勝。伏其屍上氣絕復蘇。親族諫喻強奪殯殮埋著城外。梵志自念。我今啼哭計無所益。不如往至閻羅王所乞索兒命。於是梵志沐浴齋戒。齎持華香發舍而去。所在問人閻羅王所治處為在何許。展轉前行行數千里。至深山中見諸得道梵志。復問如前。諸梵志問曰。卿問閻羅王所治處欲求何等。答言我有一子。辯慧過人。近日卒亡。悲窮懊惱不能自解。欲至閻羅王所乞索兒命還將歸家養以備老。諸梵志等愍其愚癡。即告之曰。閻羅王所治處。非是生人可得到也。當視卿方宜。從此西行四百餘里有大川其中有城。此是諸天神案行世間停宿之城。閻羅王常以月八日案行必過此城。卿持齋戒往必見之。梵志歡喜奉教而去。到其川中見好城郭。宮殿屋宇如忉利天梵志詣門燒香翹脚呪願求見閻羅王。王敕門人問之。梵志啟言。晚生一男欲以備老。養育七歲近日命終。唯願大王垂恩布施還我兒命。閻羅王言大善。卿兒今在東園中戲自往將去。梵志即往見兒與諸小兒共戲。即前抱之向之啼泣曰。我晝夜念汝食寐不甘。汝寧念父母辛苦以不。小兒驚喚逆呵之曰。癡騃老翁不達道理。寄住須臾名之為子。勿妄多言不如早去。今我此間自有父母。邂逅之間唐自抱乎。梵志悵然悲泣而去。即自念言。我聞瞿曇沙門知人魂神變化之道。當往問之。於是梵志即還求至佛所。時佛在舍衛祇洹為大眾說法。梵志見佛稽首作禮。具以本末向佛陳之。實是我兒不肯見認。反謂我為癡騃。老翁寄住須臾認我為子。永無父子之情何緣乃爾。佛告梵志汝實愚癡。人死神去便更受形。父母妻子因緣會居。譬如寄客起則離散。愚迷縛著計為己有。憂悲苦惱不識根本。沈溺生死未央休息。唯有慧者不貪恩愛。覺苦捨習勤修經戒。滅除識想生死得盡。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人榮妻子不觀病法 死命卒至如水湍驟 父子不救餘親何望 命盡怙親如盲守錠 慧解是意可修經戒 仂行度世一切除苦 遠離諸淵如風却雲 已滅思想是為知見 智為世長憺樂無為 如受正教生死得盡   梵志聞偈[火*霍]然意解。知命無常妻子如客。稽首委質願為沙門。佛言善哉。鬚髮自落法衣在身。即成比丘。思惟偈義滅愛斷想。即於座上得阿羅漢道   法句譬喻經廣衍品第二十九   昔佛在舍衛國說法教化。天龍鬼神帝王人民三時往聽。彼時國王名波斯匿。為人憍慢放恣情欲。目惑於色。耳亂於聲。鼻著馨香。口恣五味。身受細滑。食飲極美初無厭足。食遂進多恒苦飢虛。厨膳不廢以食為常。身體肥盛乘輿不勝臥起呼吸但苦短氣。氣閉息絕經時驚覺。坐臥呻吟恒苦身重。不能轉側以身為患。便敕嚴駕往到佛所。侍者扶持問訊。却坐叉手。白佛言。世尊。違遠侍覲諮受無階。不知何罪身為自肥。不能自覺何故使爾。每自患之。是以違替不數禮覲。佛告大王。人有五事令人常肥。一者數食。二者喜眠。三者憍樂。四者無愁。五者無事。是為五事喜令人肥。若欲不肥減食麤燥然後乃瘦。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人當有念意 每食知自少 從是痛用薄 節消而保壽   王聞此偈歡喜無量。即呼厨士而告之曰。受誦此偈若下食時先為我說然後下食。王辭還宮厨士下食輒便說偈。王聞偈喜日減一匙。食轉減少遂以身輕即瘦如前。自見如此歡欣念佛。即起步行往到佛所為佛作禮。佛命令坐而問王曰。車馬人從為所在也何緣步行。王喜白佛。前得佛教奉行如法。今者身輕世尊之力。是以步來知為何如。佛告大王。世人如此不知無常。長身情欲不念為福。人死神去留身墳塜。智者養神愚者養身。若能解此奉修聖教。於是世尊重說偈言 人之無聞 老如特牛 但長肌肥 無有智慧 生死無聊 往來艱難 意倚貪身 更苦無端 慧人見苦 是以弃身 滅意斷欲 愛盡無生   王重聞偈欣然意解。即發無上正真道意。聽者無數皆得法眼◎   ◎法句譬喻經地獄品第三十   昔舍衛國有婆羅門師。名富蘭迦葉。與五百弟子相隨。國王人民先共奉事。佛初得道與諸弟子從羅閱祇至舍衛國。身相顯赫道教弘美。國王中宮率土人民莫不奉敬。於是富蘭迦葉起嫉妬意。欲毀世尊獨望敬事。即將弟子見波斯匿王而自陳曰。吾等長老先學國之舊師。沙門瞿曇後出求道。實無神聖自稱為佛。而王捨我欲專奉之。今欲與佛捔試道德。知誰為勝。勝者王便終身奉之。王言大善。王即嚴駕往到佛所。禮畢白言。富蘭迦葉欲與世尊捔盡道力現神變化。不審世尊為可爾不。佛言大佳。結期七日當捔變化。王於城東平廣好地立二高座。高四十丈七寶莊校。施設幢幡整頓座席。二座中間相去二里。二部弟子各坐其下。國王群臣大眾雲集。欲觀二人捔其神化。於時迦葉與諸弟子先到座所登梯而上。有鬼神王名曰般師。見迦葉等虛妄嫉妬。即起大風吹其高座。坐具顛倒幢幡飛揚。雨沙礫石眼不得視。世尊高座淡然不動。佛與大眾庠序而來。方向高座忽然已上。眾僧一切寂然次坐。王及群臣加敬稽首白佛言。願垂神化厭伏邪見。并令國人明信正真。於是世尊即於座上[火*霍]然不現。即昇虛空奮大光明。東沒西現四方亦爾。身出水火上下交易。坐臥空中十二變化。沒身不現還在座上。天龍鬼神華香供養。讚善之聲震動天地。富蘭迦葉自知無道。低頭慚愧不敢舉目。於是金剛力士舉金剛杵。杵頭火出以擬迦葉。何以不現卿變化乎。迦葉惶怖投座而走。五百弟子奔波迸散。世尊威顏容無欣慼。還到祇樹給孤獨園國王群臣歡喜辭退。於是富蘭迦葉與諸弟子受辱而去。去至道中逢一老優婆夷。字摩尼。逆罵之曰。卿等群愚不自忖度。而欲與佛比捔道德。狂愚欺誑不知羞恥。亦可不須持此面目行於世間也。富蘭迦葉羞諸弟子至江水邊。誑諸弟子我今投水必生梵天。若我不還則知彼樂。諸弟子待之不還。自共議言。師必上天我何宜住。一一投水冀當隨師。不知罪牽皆墮地獄。後日國王聞其如此。甚驚怪之往到佛所。白佛言。富蘭迦葉師徒迷愚何緣乃爾。佛告王曰。富蘭迦葉師徒重罪有二。一者三毒熾盛自稱得道。二者謗毀如來欲望敬事。以此二罪應墮地獄。殃咎催逼使其投河。身死神去受苦無量。是以智者守攝其心。內不興惡外罪不至。譬如邊城與寇連接。守備牢固無所畏懼。內人安隱外寇不入。智者自護亦復如是。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妄證求賂行已不正 怨譖良人以枉治世 罪牽斯人自投於坑 如備邊城中外牢固 自守其心非法不生 行缺致憂令墮地獄   佛說偈已重告王曰。乃往昔時有二獼猴王。各主五百獼猴。一王起嫉妬意欲殺一王。規圖獨治便往共闘。數數不如羞慚退去。到大海邊海曲之中。有水聚沫風吹積聚高數百丈。獼猴王愚癡謂是雪山。語群輩言。久聞海中有雪山其中快樂甘菓恣口。今日乃見。吾當先往行視。若審樂者不能復還。若不樂者當來語汝。於是上樹盡力跳騰。投聚沫中溺沒海底。餘者怪之不出。謂必大樂。一一投中斷羣溺死。佛告王曰。爾時嫉妬獼猴王者。今富蘭迦葉是也。群輩者今富蘭迦葉弟子五百人是也。彼一獼猴王者。我身是也。富蘭迦葉前世坐懷嫉妬。為罪所牽自投聚沫絕羣斷種。今復誹謗盡投江河。罪對使然累劫無限。王聞信解作禮而去◎   ◎昔有七比丘入山學道。十二年中不能得道。自共議言學道甚難。毀形執節不避寒苦。終身乞食受辱難堪。道卒叵得罪難可除。唐自勞勤殞命山中。不如歸家修立門戶娶妻養子。廣為利業快心樂意安知後事。於是七人即起出山。佛遙知之應當得度。不忍小苦終墮地獄甚可憐傷。佛即化作沙門往到谷口。逢七比丘。化人問曰。久承學道何以來出。七人答言。學道勤苦罪根難拔。分衛乞食受辱難堪。又此山中無供養者。璅璅積年恒守儉約。唐自困苦道不可得。且欲還家廣求利業。大作資財後老求道。化沙門言。且止且止。聽我所言。人命無常旦不保夕學道雖難前苦後樂。居家艱難億劫無息妻息會止願同安利。欲望永樂不遭患難。是猶治病服毒有增無損也。三界有形皆有憂惱。唯有信戒無放逸意。精進得道眾苦永畢。於是化沙門現佛身相。光像巍巍即說偈言 學難捨罪難 居在家亦難 會止同利難 艱難無過有 比丘乞求難 何可不自勉 精進得自然 終無欲於人 有信則戒成 從戒多致寶 亦從得諧偶 在所見供養 一坐一處臥 一行不放恣 守一以正心 心樂居樹間   於是七比丘見佛身相。又聞此偈慚怖戰慄。五體投地稽首佛足。攝心悔過作禮而去。還入山中殞命精進。思惟偈義。守一正心閑居寂滅得羅漢道   法句譬喻經象品第三十一   昔者羅雲未得道時。心性麤獷言少誠信。佛敕羅雲汝到賢提精舍中住。守口攝意勤修經戒。羅雲奉教作禮而去。住九十日慙愧自悔晝夜不息。佛往見之。羅雲歡喜趣前禮佛。安施繩床攝受震越。佛踞繩床告羅雲曰澡盤取水為吾洗足。羅雲受教為佛洗足洗足已訖。佛語羅雲。汝見澡盤中洗足水不。羅雲白佛。唯然見之佛語羅雲。此水可用食飲盥漱以不。羅雲白言。不可復用。所以者何。此水本實清淨。今以洗足受於塵垢。是以之故不可復用。佛語羅雲汝亦如是。雖為吾子國王之孫捨世榮祿得為沙門。不念精進攝身守口。三毒垢穢充滿胸懷。亦如此水不可復用。佛語羅雲。棄澡盤中水。羅雲即棄。佛語羅雲。澡盤雖空可用盛飲食不耶。白佛言。不可用。所以然者。用有澡盤之名曾受不淨故佛語羅雲。汝亦如是。雖為沙門口無誠信。心性剛強不念精進。曾受惡名亦如澡盤不中盛食。佛以足指撥却澡盤澡盤應時輪轉而走。自跳自墮數返乃止。佛語羅雲。汝寧惜澡盤恐破不。羅雲白佛。洗足之器賤價之物。意中雖惜不大慇懃。佛語羅雲。汝亦如是。雖為沙門不攝身口麤言惡說多所中傷。眾所不愛智者不惜。身死神去輪轉三塗。自生自死苦惱無量。諸佛賢聖所不愛惜。亦如汝言不惜澡盤羅雲聞之慚愧怖悸。佛告羅雲聽我說喻。昔有國王有一大象。猛黠能戰。計其力勢勝五百小象。其王興軍欲伐逆國。被象鐵鎧象士御之。以雙予戟繫象兩牙。復以二劍繫著兩耳。以曲刃刀繫象四脚。復以鐵撾繫著象尾。被象九兵皆使嚴利。象雖藏鼻護不用闘。象士歡喜知象護身命。所以者何。象鼻軟脆。中箭即死。是以不出鼻闘耳。象闘殊久出鼻求劍。象士不與。念此猛象不惜身命。出鼻求劍欲著鼻頭。王及羣臣惜此大象。不復使闘。佛告羅雲。人犯九惡。唯當護口。如此大象護鼻不闘。所以然者。畏中箭死。人亦如是所以護口當畏三塗地獄苦痛。十惡盡犯不護口者。如此大象分喪身命不計中箭出鼻闘耳。人亦如是十惡盡犯。不惟三塗毒痛辛苦。若行十善攝口身意。眾惡不犯。便可得道長離三塗。無生死患。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我如象闘 不恐中箭 常以誠信 度無戒人 譬象調伏 可中王乘 調為尊人 乃受誠信   羅雲聞佛懇惻之誨。感激自勵尅骨不忘。精進和柔懷忍如地。識想寂靜得羅漢道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精舍。為四部弟子天龍鬼神帝王臣民敷演大法。時有長者居士。名曰呵提曇。來詣佛所。為佛作禮。却坐一面叉手長跪。白世尊曰。久承洪化欽仰奉顏。逼私不獲願垂慈恕。世尊令坐即問所從來姓字為何。長跪答曰。本居士種。字呵提曇。乃先王時為王調象。佛問居士調象之法有幾事乎。答曰。常以三事用調大象。何謂為三。一者剛鈎鈎口著其[革*奇]靽。二者減食常令飢瘦。三者捶杖加其楚痛。以此三事乃得調良。又問施此三事何所攝治也。曰鐵鈎鈎口以制強。口不與食飲以制身獷。如捶杖者。以伏其心正爾便調。曰作此伏者。為何所施用。答曰。如是伏已可中王乘亦可令闘。隨意前却無有罣礙。又問居士正有此法復有其異。答曰。調象之法正如此耳。佛告居士。但能調象復能自調。即日不審自調其義云何。唯願世尊彰演未聞。佛告居士。吾亦有三事。用調一切人。亦以自調得至無為。一者至誠制御口業。二以慈貞伏身剛強。三以智慧滅意癡蓋。持是三事度脫一切。離三惡道自致無為。不遭生死憂悲苦惱。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如象名護財 猛害難禁制 繫靽不與食 而猶慕逸象 本意為純行 及常行所安 悉捨降結使 如鈎制象調 樂道不放逸 能常自護心 是為拔身苦 如象出于陷 雖為常調 如彼新馳 亦最善象 不如自調 彼不能適 人所不至 唯自調者 能到調方   居士聞偈喜慶難量。內情解釋即得法眼。聽者無數皆得道迹   法句譬喻經愛欲品第三十二   昔佛在羅閱祇國耆闍崛山精舍之中。為天人龍鬼轉大法輪。時有一人捨家妻子來至佛所。為佛作禮求為沙門。佛即受之令作沙門。命令樹下坐思惟道德。比丘受教便入深山。去精舍百餘里。獨坐樹間思道三年。心不堅固意欲退還。自念捨家求道勤苦不如早歸見我妻子。作此念已便起出山。佛以聖達見此比丘。應當得道愚故還歸。佛以神足化作沙門。便往逆之道路相見。化人即問所從來也。此地平坦可共坐語。於是二人便坐息語。即答化人吾捨家妻子求作沙門處此深山不能得道。與妻子別不如本願。唐喪我命勞而無獲。今欲悔還見我妻子。快相娛樂後更作計。須臾之間有老獼猴。久已遠離樹木之間。在無樹之處於中生活。化沙門問此比丘。是獼猴何故獨在平地。無有樹木云何樂此。比丘答化人言。我久見此獼猴以二事故來住此耳。何等為二。一以妻子眷屬群多不得飲食快樂恣口。二常晝夜上下樹木脚底穿壞不得寧息。以此二事故捨樹木來住是間。二人語頃復見獼猴走還上樹。化沙門語比丘言。汝見獼猴還趣樹木不也。答曰。見之此虫愚癡得離樹木。群從憒閙不厭勞煩而還入中。化人復言。卿亦如是。與此獼猴復何異矣。卿本以二事故來入此山中何等為二。一以妻婦舍宅為牢獄故。二以兒子眷屬為桎梏。故卿以是故來索求道斷生死苦。方欲歸家還著桎梏。入牢獄中恩愛戀慕徑趣地獄。化沙門即現相好丈六金色光明。普照感動一山。飛鳥走獸尋光而來。皆識宿命心內悔過。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如樹根深固 雖截猶復生 愛意不盡除 輒當還受苦 獼猴如離樹 得脫復趣樹 眾人亦如是 出獄復入獄 貪意為常流 習與憍慢并 思想猗婬欲 自覆無所見 一切意流衍 愛結如葛藤 唯慧分別見 能斷意根源 夫從愛潤澤 思想為滋蔓 愛欲深無底 老死是用增   比丘見佛光相炳著。又聞偈言悚然戰慄。五體投地懺悔謝過。內自改責即便却息數。隨止觀在於佛前逮得應真。諸天來聽聞皆歡喜。散華供養稱善無量   ◎法句譬喻經卷第三   ◎昔羅閱祇南四千里有國。奉事梵志數千人。時國大旱三年不雨。禱祠諸神無所不遍。王問梵志問其所由。諸梵志言。吾等當齋戒訖竟。當遣人與梵天相聞問其災異。王言大善。齋戒所乏願見告示。諸梵志言。當得二十車薪酥蜜膏油華香旛蓋金銀祭器盡用須之。王即辦送。出至城外。去城七里平廣之地積薪如山。共相推獎其有不惜身者終生梵天。選得七人。當就火燒遣至梵天。七人受祭呪願訖。踧使上薪。從下放火當燒殺之。烟焰烔然熱氣直至。七人惶懼左右求救無有救者。舉聲曰。三界之中寧有大慈愍念我厄者。願受自歸。佛遙知之尋聲往救。在虛空中顯現相好。七人見佛。悲喜跳踊。唯願自歸救我痛熱。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或多自歸 山川樹神 厝立圖像 禱祠求福 自歸如是 非吉非上 彼不能來 度汝眾苦 如有自歸 佛法僧眾 道德四諦 必見正慧 生死極苦 從諦得度 度世八難 斯除眾苦 自歸三尊 最吉最上 唯獨有是 度一切苦   佛說渴訖火聲尋滅。七人獲安心喜無量。梵志國人莫不驚悚仰瞻。世尊光相赫奕分身散體。東沒西現存亡自由。身出水火五色晃昱。眾人見之五體歸命。於是七人從薪下出。悲喜交集而說偈言 見聖人快 得依附快 得離愚人 為善獨快 守正見快 互說法快 與世無諍 戒具常快 使賢居快 如親親會 近仁智者 多聞高遠   於是七人說此偈已。及諸梵志願為弟子。佛即受之。皆為沙門得羅漢道。國王臣民咸各修道。天尋大雨國豐民寧。道化興隆莫不樂聞   法句譬喻經卷第四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喻愛欲品第三十二之二   ◎昔佛在舍衛國為天人說法時城中有婆羅門長者。財富無數為人慳貪不好布施。食常閉門不喜人客。若其食時輒勅門士堅閉門戶。勿令有人妄入門裏。乞丐求索沙門梵志不能得與其相見。爾時長者欻思美食。便勅其妻令作飯食。教殺肥雞薑椒和調炙之令熟飲食飣餖即時已辦勅外閉門夫婦二人坐。一小兒著聚中央便共飲食。父母取雞肉著兒口中。如是數過初不肯廢。佛知此長者宿福應度。化作沙門伺其坐食現出坐前。呪願且言。多少布施可得大富。長者舉頭見化沙門即罵之曰。汝為道士而無羞恥。室家坐食何為搪揬。沙門答曰卿自愚癡不知慚羞。今我乞士何為慚羞。長者問曰。吾及室家自相娛樂何故慚羞。沙門答曰。卿殺父妻母供養怨家不知慚羞。反謂乞士何不慚羞。於是沙門即說偈言 所生枝不絕 但用食貪欲 養怨益丘塚 愚人常汲汲 雖獄有鈎鍱 慧人不謂牢 愚見妻子飾 染著愛甚牢 慧說愛為獄 深固難得出 是故當斷棄 不親欲為安   長者聞偈驚而問之。道人何故而說此語也。道人答曰。案上雞者是卿先世時父。以慳貪故常生雞中為卿所食。此小兒者往昔作羅剎。卿作賈客。大人乘船入海。每輒流墮羅剎國中。為羅剎所食。如是五百世壽盡來生為卿作子。以卿餘罪未畢故來欲相害耳。今是妻者是卿先世時母。以恩愛深固故今還與卿作婦。今卿愚癡不識宿命。殺父養怨以母為妻。五道生死輪轉無際。周旋五道誰能知者。唯有道士見此覩彼。愚者不知豈不慙羞。於是長者[怡-台+嗇]然毛竪如畏怖狀。佛現威神令識宿命。長者見佛即識宿命。尋則懺悔謝佛便受五戒。佛為說法即得。須陀洹道   昔佛在舍衛國。祇洹說法。時有年少比丘入城分衛。見一年少女人端正無比。心存色欲迷結不解。遂便成病食飲不下。顏色憔悴委臥不起。同學道人往問訊之何所患苦。年少比丘具說其意。欲壞道心從彼愛欲願不如意愁結為病。同學諫喻不入其耳。便強扶持將至佛所。具以事狀啟白世尊。佛告年少比丘。汝願易得耳不足愁結也。吾當為汝方便解之且起食飲。比丘聞之坦然意喜氣結便通。於是世尊將此比丘并與大眾。入舍衛城到好女舍好女已死停屍三日。室家悲號不忍埋藏身體臭脹不淨流出。佛告比丘。汝所貪惑好女人者今已如此。萬物無常變在呼吸。愚者觀外不見其惡。纏綿罪網以為快樂。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見色心迷惑 不惟觀無常 愚以為美善 安知其非真 以婬樂自裹 譬如蠶作繭 智者能斷棄 不眄除眾苦 心念放逸者 見婬以為淨 恩愛意盛增 從是造牢獄 覺意滅婬者 常念欲不淨 從是出邪獄 能斷老死患   於是年少比丘見此女人。死已三日面色膖爛其臭難近。又聞世尊清誨之偈。悵然意悟自知迷謬。為佛作禮叩頭悔過。佛授自歸將還祇洹。沒命精進得羅漢道。所將大眾無央數人。見色欲之穢信無常之證。貪愛望止亦得道迹   昔佛在舍衛精舍為天人龍鬼說法。時世有大長者。財富無數有一息男年十二三。父母命終其兒年小未知生活理家之事。泮散財物數年便盡久後行乞由不自供其父有親友長者大富無數。一日見之問其委曲。長者愍念將歸經紀。以女配之給與奴婢車馬。資財無數更作屋宅成立門戶。為人懶惰無有計校不能生活。坐散財盡日更飢困。長者以其女故更與資財故復如前遂至貧乏。長者數餉用之無道。念叵成就。欲奪其婦更嫁與人宗家共議。女竊聞之還語其夫。我家群強勢能奪卿。以卿不能生活故。卿當云何欲作何計也。其夫聞婦言慚愧自念。是吾薄福生失覆蓋不習家計生活之法。今當失婦乞匃如故。恩愛已行貪欲情著。今當生別情豈可勝。思惟反覆便興惡念。將婦入房今欲與汝共死一處。即便剌婦還自刺害夫婦俱死。奴婢驚走往告長者。長者大小驚來看視見其已然。棺殮遣送如國常法長者大小憂愁念女不去。須臾聞佛在世教化說法。見者歡喜妄憂除患。將家大小往到佛所。為佛作禮却坐一面。佛問長者為所從來。何以不樂憂愁之色。長者白言。居門不德前嫁一女。值遇愚夫不能生活。欲奪其婦便殺婦及身共死。如此遣送適還過覲世尊。佛告長者。貪欲瞋恚世之常病。愚癡無智患害之門。三界五道由此墮淵。展轉生死無央數劫。受苦萬端由尚不悔。豈況愚人能得識。此貪欲之毒滅身滅族。害及眾生何況夫婦。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愚以貪自縛 不求度彼岸 貪為財愛故 害人亦自害 愛欲意為田 婬怒癡為種 故施度世者 得福無有量 伴少而貨多 商人怵惕懼 嗜欲賊害命 故慧不貪欲   爾時長者聞佛說偈。欣然歡喜忘憂除患。即於座上一切大小及諸聽者。破二十億惡。得須陀洹道   昔佛在舍衛精舍中。為天龍鬼神帝王臣民說法。時有遊蕩子二人共為親友。常相追隨一體無異。二人共議欲作沙門。即便相將來至佛所。為佛作禮長跪叉手。白佛言。願欲作沙門唯見聽許。佛便受之即作沙門。佛令二人共止一房。二人共止但念世間恩愛榮樂。更共咨嗟情欲形體。說其姿媚專著不捨念不止息。不計無常污露不淨。以此欝怫病生於內。佛以慧眼知其想亂走意。於欲放心不住以是不度。佛令一人行便自化作一人入房。問之言。吾等所思意志不離可共往觀視其形體知為何如。但空想念疲勞無益。二人相隨至婬女村。佛於村內化作一婬女人。共入其舍而告之曰。吾等道人受佛禁戒不犯身事。意欲觀女人形容當顧直如法於是化女即解瓔珞香薰衣裳[仁-二+果]形而立臭處難近。二人觀之具見污露。化沙門即謂一人言。女人之好但有脂粉芬薰眾華沐浴塗香。著眾雜色衣裳以覆污露。強薰以香欲以人觀。譬如革囊盛屎有何可貪。於是化比丘即說偈言 欲我知汝本 意以思想生 我不思想汝 則汝而不有 心可則為欲 何必獨五欲 速可絕五欲 是乃為勇力 無欲無所畏 恬惔無憂患 欲除使結解 是為長出淵   佛說偈已現其光相。比丘見之慚愧悔過。五體投地為佛作禮。重為說法。欣然得解便得羅漢。一人行還見伴顏姿欣悅於常。即問其伴獨何如斯。即如事說佛之大慈愍度如此。蒙世尊恩得免眾苦。於是比丘重為說偈言 晝夜念嗜欲 意走不念休 見女欲污露 想滅則無憂   其伴比丘聞此偈已便自思惟。斷欲滅想即得法眼   法句譬喻經利養品第三十三   昔佛將諸弟子。至俱曇彌國美音精舍為諸天人神龍說法。時彼國王名曰優填。有大夫人執行仁愛顯譽清潔。王珍其操每私恭敬。聞佛來化嚴駕共出。往至佛所為佛作禮却坐常位。佛為國王及夫人婇女說無常苦空。人所由生合會別離怨憎會苦。由福生天由惡入淵。國王夫人歡欣信解。各受五戒為清信士女。禮佛辭退還入宮中。時有婆羅門。名曰吉星。生一好女世間少比。至年十六無能訶者。懸金千兩積九十日。募索智者有能訶此女為不端正者。以金與之無敢應者。女以長大應當嫁處念當與誰。若有端正如我女者以女與之。聽聞沙門瞿曇釋迦之種。姿容金色世所希有。當以此女往配與之。即便將至佛所為佛作禮。白佛言。我女好潔世間無雙。年大應嫁世無匹偶。瞿曇端正可以為雙。故遠將來以配世尊。佛告吉星。卿女端正是卿家好。如我之好是諸佛好。我之所好其道不同。卿自譽女端正姝好。譬如畫瓶中盛屎尿有何奇特。好為所在著眼耳鼻口身之大賊。面首端正身之大患。破家滅族殺親害子皆由女色吾為沙門一身獨立由尚恐危。況受禍災殘賊之貨也。卿自將去吾不受之。於是梵志瞋恚便去。到優填王所讚女姿媚具白王言。此女應相當為王妃。今以年大故送與王。王見歡喜即納受之。拜為第二左夫人。即以印綬金銀珍寶賜與吉星拜為輔臣。此女得敘每協嫉妬妖蠱迷王。數譖大夫人如是非一。王返辱曰。卿等妖媚言返不遜。彼人操行可貴而返譖之。此女心忌猶欲害之。數譖不已王頗惑之。前後心謀伺其齋時因勸白王。今日之樂宜請右夫人。王便普召勅令皆會。大夫人持齋獨不應命。反覆三呼執齋不移。王怒隆盛遣人拽出。縛著殿前欲射殺之。夫人不怖一心歸佛。王自射之箭還向王後射輒還數箭亦爾。時王大怖自解而問之曰。汝有何術乃致如此。夫人對曰。唯事如來歸命三尊。朝奉佛齋過中不飡。加行八事飾不近身。必是世尊哀顧若茲。王曰善哉。豈可言不。即出吉星女還其父母。以大夫人正理宮內。王與大夫人後宮太子。嚴駕群臣往到佛所。作禮却坐叉手聽法。王即白佛。具以如事向佛陳之。佛告大王。妖蠱女人有八十四態。大態有八慧人所惡。何謂為八。一者嫉妬二者妄瞋三者罵詈四者呪詛五者鎮厭六者慳貪七者好飾八者含毒。是為八大態。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天雨七寶欲猶無厭 樂少苦多覺之為賢 雖有天欲慧捨不貪 樂離恩愛為佛弟子   佛告大王。人行罪福各有本性。所受影報萬倍不同。若行六德持齋福多。諸佛所譽終生梵天福樂自然。佛說是時王及夫人婇女大臣。一切心解皆得道迹   法句譬喻經沙門品第三十四   昔佛在舍衛國精舍之中。為天龍鬼神國王人民說法。時有一年少比丘。晨旦著衣服柱杖持鉢至大村中分衛。時大道邊有官菜園。外面種黍穄。其田外草中施張發箭。若有蟲獸盜賊來者。觸網箭發中箭則死。有一端正年少女子獨守此園。人欲往者遙喚示道乃得入園。不知道者必為發箭所殺。而此女子獨守悲歌。其聲妖亮聽者莫不頓車止馬迴旋蹀躡。而欲趣之盤桓不去皆坐聲響。時此比丘分衛行還道聞歌聲。側耳聽音五情逸豫。心迷意亂貪著不捨。想是女人必大端正。思想欲見坐起言語便旋往趣。未到中間意志怳惚。手失錫杖肩失衣鉢殊不自覺。佛以三達見此比丘。小復前行為箭所殺。福應得道為愚所迷欲蓋所覆。憐愍其愚欲度脫之。自化作白衣往到其邊。以偈呵之曰 沙門何行如意不禁 步步著粘但隨思走 袈裟被肩為惡不損 行惡行者斯墮惡道 截流自持折心却欲 人不割欲一意猶走 為之為之必強自制 捨家而懈意猶復染 行懈緩者誘意不除 非淨梵行焉致大寶 不調難誡如風枯樹 自作為身曷不精進   說此偈已即自復形。相好炳然光照天地。若有見者迷解亂止各得其所。比丘見佛心意[火*霍]開如冥[門@視]明。即五體投地為佛作禮。叩頭悔過懺悔謝佛。內解止觀即得羅漢。隨佛還精舍。聽者無數皆得法眼   法句譬喻經梵志品第三十五   昔私訶牒國中有大山。名私休遮他。山中有梵志。五百餘人各達神通。自相謂曰。吾等所得正是涅槃。佛始出世初建法鼓開甘露門。此等梵志聞而不就宿福應度。佛往就之獨行無侶。到其路口坐一樹下。三昧定意放身光明照一山中。狀如失火山中盡燃。梵志怖懼呪水滅之。盡其神力不能使滅。怪而捨走從路出山遙見世尊樹下坐禪。譬如日出金山之側。相好炳然如月星中。怪是何神就而觀之。佛命令坐問所從來。梵志對曰。止此山中修道來久。旦欻火起燒山樹木怖而走出。佛告梵志。此是福火不傷損人。欲滅卿等癡結之垢。梵志師徒顧相謂曰。是何道士也。九十六種未曾有此師。曰曾聞。白淨王子名曰悉達。不樂聖位出家求佛將無是也。徒等啟師可共問佛梵志所行事為如法不也。師徒之等共起白佛。梵志經法名四無礙。天文地理王者治國領民之法。并九十六種道術所應行法。此經為是涅槃法不。願佛解說開化未聞佛告梵志。善聽思之。吾從宿命無數劫來常行此經。亦得五通移山住流。更歷生死不可計數。既不得涅槃亦復不聞有得道者。如汝等行非名梵志。於是世尊以偈報曰 截流如渡無欲如梵 知行已盡是謂梵志 以無二法清淨渡淵 諸欲結解是謂梵志 非蔟結髮名為梵志 誠行法行清白則賢 飾髮無慧草衣何施 內不離著外捨何益 去婬怒癡憍慢諸惡 如蛇脫皮是謂梵志 斷絕世事口無麤言 八道審諦是謂梵志 已斷恩愛離家無欲 愛著已盡是謂梵志 離人聚處不墮天聚 諸聚不歸是為梵志 自識宿命本所更來 生死得盡叡通道玄 明如能嘿是謂梵志   佛說偈已告諸梵志。汝等所修自謂已達涅槃。如少水魚豈有長樂。合本無者也。梵志聞經五情內發喜悅。長跪白佛願為弟子。頭髮自墮即作沙門。本行清淨因而得道為阿羅漢。天龍鬼神皆得道迹   法句譬喻經泥洹品第三十六   昔佛在王舍城靈鷲山中。時與諸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時摩竭國王號名阿闍世。所領五百國各有姓名。近有一國。名曰越祇。不順王命欲往伐之。即召群臣講宣議曰。越祇國人富樂熾盛。多出珍寶不首伏於我。寧可起兵往伐之不。國有賢公承相名曰雨舍。對曰唯然王告雨舍。佛去是不遠。聖哲三達靡事不貫。汝持吾聲往至佛所。如卿意智委悉問之。欲往伐彼寧得勝不。承相受教即嚴車馬往至精舍。前到佛所頭面著地為佛作禮。佛命令坐公即就坐。佛問國承相從何所來。公言王使臣來。稽首佛足問訊起居飡食如常。佛即問公。王及國土人民臣下皆自平安不。公言。國主及民皆蒙佛恩公白佛言。王與越祇國有嫌欲往伐之。於佛聖意為可得勝不。佛告承相。是越祇國人民奉行七法不可勝。之王可諦思勿妄舉。動公即問佛何等七。法佛言越祇國人數相聚。會講議正法修福自守。以此為常是謂為一越祇國人君臣常和。所任忠良教諫承用不相違戾。是謂為二。越祇國人奉法相牽無取無捨。不敢犯過上下循常。是謂為三。越祇國人禮化謹敬。男女有別長幼相承不失儀法。是謂為四。越祇國人孝養父母遜悌師長。受誡教誨以為國則。是謂為五。越祇國人承天則地。敬畏社稷奉順四時民農不廢。是謂為六。越祇國人尊道敬德。國有沙門得道應真方遠來者。供養衣被床臥醫藥。是謂為七。夫為國主行此七法難可得危。極天下兵共往攻之不能得勝。佛告承相若使越祇國人持一法者尚不可攻。何況盡持如是七法。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利勝不足恃 雖勝猶復苦 當自求勝法 已勝無所生   雨舍承相聞佛說偈即得道迹。時會大小皆得須陀洹道。公即從坐起。白佛言。國事煩多欲還請辭。佛言。可宜知是時。即從坐起禮佛而去。還至具事白王。即止不攻。持佛嚴教以化國內。越祇國人即來順命。上下相奉國遂興隆   法句譬喻經生死品第三十七   昔佛在舍衛國祇洹精舍。為天人國王大臣廣說妙法。有一梵志長者居在路側財富無數。正有一子其年二十。新為娶婦未滿七日。夫婦相敬言語相順。婦語其夫欲至後園中看戲。為得爾不。上春三月夫婦相將至後園中。有一[木*奈]樹高大華好。婦欲得華無人與取。夫知婦意欲得[木*奈]華。即便上樹正取一華。復欲得一展轉上樹乃至細枝。枝折墮地傷中即死。居家大小奔波跳走往趣兒所。呼天傷哭斷絕復甦。中外宗族來者無數。皆甚悲痛聞者莫不傷心。見者莫不痛哀。父母妻息怨咎天地謂為不護。棺殮衣被如法遣送。還家啼泣不能自止。於是世尊愍傷其愚往問訊之。長者室家大小見佛悲感作禮具陳辛苦。佛語長者。止息聽法。萬物無常不可久保。生則有死罪福相追。此兒三處為其哭泣。懊惱斷絕亦復難勝。竟為誰兒何者為親。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命如華菓熟 常恐會零落 已生皆有苦 孰能致不死 從初樂愛欲 可婬入胞影 受形命如電 晝夜流難止 是身為死物 精神無形法 假令死復生 罪福不敗亡 終始非一世 從愛癡久長 自作受苦樂 身死神不喪   長者聞偈意解忘憂。長跪白佛。此兒宿命作何罪舋盛美之壽而便中夭。唯願解說本所行罪佛告長者。乃往昔時有一小兒。持弓箭入神樹中戲。邊有三人亦在中。看樹上有雀。小兒欲射。三人勸言。若能中雀者世稱健兒。小兒意美引弓射之。中雀即死墮地。三人共笑。助之歡喜而各自去。經歷生死無數劫中。所在相遭共會受罪。其三人者一人有福今在天上。一人生海中為化生龍王。一人今日長者身是此小兒者。前生天上為天作子。命終來下為長者作子。墮樹命絕即生海中。為化生龍王作子。即以生日化生金翅鳥王取而食之   今日三處懊惱涕哭寧可言也。以其前世助其喜故。此三人者報以涕哭。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識神造三界 善不善五處 陰行而默至 所往如響應 色欲不色有 一切因宿行 如種隨本像 自然報如影   佛說偈已欲使長者意解。即以道力視其宿命。皆見天上龍中之事。長者意解欣然即起。長跪叉手。白佛言。願及大小為佛弟子。奉受五戒為優婆塞。佛即授戒重為說法無常之義。大小歡欣皆得須陀洹道   法句譬喻經道利品第三十八   昔有國王治行正法民慕其化無有太子以為愁憂。佛來入國便出覲尊。聽經歡欣即受五戒。一心奉敬唯願有子。晝夜精進三時不懈。有一給使其年十一常為王使。忠信奉法不失威儀。謙卑忍辱精進一心學誦經偈。知時先起已辦香火。數年之中精進如是不以為勞。卒得重病遂致無常。其神來還為王作子。乳餔長大至年十五立為太子。父王命終襲代為王。憍慢自恣婬泆欲樂。晝夜躭荒不理國事臣僚廢朝民被其患佛知其行不會本。識將諸弟子往到其國王聞佛來如先王法。大眾奉迎稽首于地却坐王位。佛告王曰。國土人民群僚百官。悉自如常不。王曰。為人年幼未能綏化。皆蒙聖恩國土無他。佛告王曰。王今自知本所從來。作何功德得此王位。王曰。不審頑愚不達。不知先世所從來也。佛告大王。本以五事得為國王。何等為五。一者布施得為國王。萬民奉獻宮觀殿堂資財無極。二者興立寺廟供養三尊床[木*翕]幃帳以是為王。在於正殿御座理國。三者親身禮敬三尊及諸長德以是為王。一切萬民莫不為之作禮。四者忍辱身三口四及意無惡以是為王。一切見者莫不歡欣。五者學問常求智慧以是為王。決斷國事莫不奉用。行此五事世世為王。於是世尊以偈頌曰 人知奉其上 君父師道士 信戒施聞慧 終吉所生安 宿命有福慶 生世為人尊 以道安天下 奉法莫不從 王為臣民主 常以慈愛下 身率以法戒 示之以休咎 處安不忘危 慮明福轉厚 福德之反報 不問尊以卑   佛告王曰。王前世時為大王給使。奉佛以信奉法以淨。奉僧以敬奉親以孝奉君以忠。常行一心精進布施。勞身苦體初不懈惓。是福追身得為王子補王之榮。今者富貴而反懈怠。夫為國王當行五事。何謂為五事。一者領理萬民無有枉濫。二者養育將士隨時稟與。三者念修本業福德無絕。四者當信忠臣正直之諫。無受讒言以傷正直。五者節欲貪樂心不放逸。行此五事名聞四海福祿自來。捨此五事眾綱不舉。民困則思亂士勞則勢不舉。無福鬼神不助自用失大理。忠臣不敢諫。心逸國不理臣[卄/(阿-可+辛)/女]民則怨。若如是者身失令名後則無福。於是世尊重說偈言 夫為世間將 修正不阿枉 調心勝諸惡 如是為法王 見正能施惠 仁愛好利人 既利以平均 如是眾附親   佛說偈已是時王大歡喜。起住佛前五體投地懺悔謝佛。即受五戒佛重說法得須陀洹道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精舍為諸天人國王大臣四輩弟子說無上大法。時舍衛國南有深山。其中常出野象象有三色。白青黑者。國王欲得好名闘大象。輒遣人往捕取將來付調象師。三年之中便可乘騎亦可令闘。時有一神象龍之所生。身白如雪尾赤如丹。兩牙如金色。獵師見此非常好象還白國王。有此大象其形如是宜大王乘。王即募捕象師三十餘人。遣令捕此象。人眾往到象所張羂欲捕象。而此神象知諸人意即便來前而墮羂中。眾人皆來而欲捕之。象便瞋恚逆蹸跳之。近者即死遠者得走。象逐不置。時山脇有諸年少道人多力勇健。山中學道大久未得定意。遙見此象追逐殺人。道人憐愍人故自恃勇健欲往救之。佛已遙見恐此比丘為神象所殺。佛即到邊放大光明。象見佛光怒止恚解不復追逐殺人。比丘見佛迎為作禮佛為比丘即說偈言 勿妄嬈神象 以招苦痛患 惡意為自殺 終不至善方   比丘聞偈即便稽首懺悔謝過。內自篤責深惟為非。即於佛前逮得應真。時捕象人即皆還。穌走者尋還皆得道迹   昔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國王瓶沙有一大臣。犯事免退徙著南山中。去國千里外由來無人不熟五穀。大臣到中泉水流溢五穀大熟。四方諸國有飢寒者。皆來至此山中。數年之中便有三四千家。來者給與田地令得生活。其中三老諸長宿年共議。國之無君猶身之無首。相將至大臣所舉大臣為國王。大臣答長老曰。若以我為王者。當如諸國王之法左右大臣文武將士上下朝直發女闐宮租稅穀帛當如民法。諸國老曰。唯然奉命一隨王法。即立為王。處置群臣文武上下。發調人民築城作舍。宮殿樓觀。民被苦毒不復堪諧。皆發想念欲謀圖王。諸姦臣輩將王出獵。去城三四十里。於曠野澤中。牽王欲殺。王問左右何緣殺我。答曰。民慕豐樂奉王以禮。民困思亂破家圖國。王告之言。卿等自為非我本造。枉殺我者神祇知之。聽我發一願死不有恨。即願曰。我本開荒出穀養民。來者皆活。富樂無極。自共舉我立為國王。依案諸國自共作此。今反殺我我實無惡。於此人民若我死者。願作羅剎。還入故身中。當報此怨。於是絞殺棄屍而去。三日之後。王神即作羅剎還入故身中。自名阿羅婆。即起入宮絞殺新王并及後宮婇女左右姦臣。即皆殺之。羅剎瞋恚出宮盡欲殺人。國中三老草索自縛。來向羅剎自首。此是姦臣所為。非是細民所可能知。乞匃原恕願還治國。曰我是羅剎。何與人等共從事也。食飲當得人肉。羅剎急性忿不思難。三老曰。國是王許。故當如前。食飲所須當相差次。國老共出宣令人民皆共探籌。以此為次家出一小兒。生用作食食羅剎王。三四千家正有一戶。為佛弟子。居門精進五戒不犯。隨民探籌。得第一籌。有一小兒。當先食鬼王賢者大小懊惱啼哭。遙向崛山。為佛作禮悔過自責。佛以道眼見其辛苦。便自說言。因是小兒當度無數人。便獨飛往至羅剎門。現變光相照其宮內。羅剎見光疑是異人。即出見佛。便起毒心欲前噏佛。光刺其目。擔山吐火皆化為塵。至久疲頓。然後降化請佛入坐頭面作禮佛為說經。一心聽法。即受五戒為。優婆塞。里吏催食奪兒將來。室家嘷哭隨道而來。觀者無數為之悲哀。吏抱兒擏食著羅剎前。羅剎即持此小兒擎食至佛前。長跪白佛言。國人相差次以小兒為食。我今受佛五戒。不復得食此小兒。請以小兒布施佛。為佛作給使。佛為受之。即說呪願。羅剎歡喜得須陀洹道。佛以小兒著鉢中。擏出宮門。還其父母而告之曰。快養小兒勿復愁憂。眾人見佛莫不驚愕。怪是何神。此兒何福而獨救之。羅剎所食奪還父母。於是世尊在於大眾中央而說偈言 戒德可恃怙 福報常隨己 見法為人長 終遠三惡道 戒慎除苦畏 福德三界尊 鬼龍邪毒害 不犯有戒人   佛說偈已無央數人。見佛光像乃知至尊三界無比。便皆歸化為佛弟子。聞偈歡欣皆得道迹   昔佛在波羅奈國鹿野場上。為天人龍鬼國王臣民不可計眾而為說法。時大國王太子將從小國王世子五百餘人。往到佛所為佛作禮。却坐一面而聽法。諸太子等。即白佛言。佛道清妙玄遠難及。自古以來頗有國王太子大臣長者之子。捨國吏民恩愛榮樂行作沙門者不。佛告諸太子。世間國土榮樂恩愛。如幻如化如夢如響。卒來卒去不可常保。又國王太子以三事故不能得道。何謂三事。一者憍恣不念學問佛經妙義以濟神本。二者貪取不念布施下貧困厄。群臣將士所有財寶。不與民共以修財本。三者不能遠離色欲愛樂之事捨棄牢獄憂煩之惱。行作沙門滅眾苦難。以修身本。是以菩薩所生為王。除此三事。自致得佛。又有三事。何謂為三。一者少壯學問。領理國土。率化民庶。使行十善。二者中以財施貧窮孤寡。群臣將士與民同歡。三者每計無常命不久留。宜當出家行作沙門。斷苦因緣。勿更生死。三事不施獨無所得。於是世尊而自陳曰。昔我前世作轉輪聖王。名曰南王皇帝。七寶導從。宮觀浴池。行宮戲園。及群臣太子夫人婇女象馬厨宰。各八萬四千。有子千人。勇猛精銳。一人當千。飛行虛空。周遊四方。自在所為無當前者。其壽八萬四千歲。以法治政。不枉人民。爾時聖王欻自念言。人命短促無常難保。但當作福以求道真。念常布施世間人民。所有財物與民共之。已種福德。唯當出家行作沙門。斷絕貪欲乃得滅苦。王即勅梳頭人。若見頭髮白。便當啟我。至久數萬歲。梳頭人啟言。白髮已生。勅令拔之舉著案上。王見白髮。涕泣命曰。第一使者忽然復至。今頭已白。宜當出家行作沙門。求自然道。擎髮掌中自說偈言 今我上體首 白生為被盜 已有天使召 時正宜出家   即召群臣立太子為王。行作沙門入山修道。畢人之壽。即生第二天上為天帝釋太子。於後領理天下亦如大王。復勅梳頭人。若見白髮便當啟我。至久復啟。白髮已生。敕令拔之。擎著掌中而說偈言 今我上體首 白生為被盜 已有天使召 時正宜出家   復召群臣立太子為王。即行作沙門入山修道。畢人之壽。復生天上為天帝釋。前天帝釋。畢天之壽。下生世間。為聖王作太子。此三聖主更為父子。上為天帝。下為聖主。中為太子。各各三十六反。數千萬歲。終而復始。行此三事。自致得佛。爾時父者。今我身是也。太子者。舍利弗是也。王孫者。阿難是也。更相從生展轉為王以化天下。是以特尊三界無比。佛說是時。國王太子并諸太子。皆大歡喜受佛五戒。為優婆塞得須陀洹道   法句譬喻經吉祥品第三十九   昔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為天人龍鬼轉三乘法輪。時山南恒水岸邊有尼揵梵志。先出耆舊博達多知。德向五通明識古今。所養門徒有五百人。教化指授皆悉通達天文地理星宿人情。無不瞻察觀略內外。吉凶禍福豐儉出沒。皆包知之。梵志弟子先佛所行應當得道。欻自相將至水岸邊。屏坐論語自共相問。世間諸國人民所行。以何等事為世吉祥。徒等不了。往到師所為師作禮。叉手白言。弟子等學久所學已達。不聞諸國以何為吉祥。尼揵告曰。善哉問也。閻浮利地有十六大國。八萬四千小國。諸國各有吉祥。或金或銀。水精琉璃明月神珠。象馬車輿玉女珊瑚。珂貝妓樂。鳳凰孔雀。或以日月星辰寶瓶四華。梵志道士。此是諸國之所好喜吉祥瑞應。若當見是稱善無量。此是瑞應國之吉祥。諸弟子曰。寧可更有殊特吉祥。於身有益終生天上。尼揵答曰。先師以來未有過此書籍不載。諸弟子曰。近聞釋種出家為道。端坐六年降魔得佛。三達無礙。試共往問。所知博採何如大師。師徒弟子五百餘人。經涉山路往到佛所。為佛作禮坐梵志位叉手長跪。白佛世尊曰。諸國吉祥所好如此。不審更有勝是者不。佛告梵志。如卿所論世間之事。順則吉祥反則凶禍。不能令人濟神度苦。如我所聞吉祥之法。行者得福永離三界。自致泥洹。於是世尊而作頌曰 佛尊過諸天 如來常現義 有梵志道士 來問何吉祥 於是佛愍傷 為說真有要 已信樂正法 是為最吉祥 亦不從天人 希望求僥倖 亦不禱神祠 是為最吉祥 友賢擇善居 常先為福德 勅身承貞正 是為最吉祥 去惡從就善 避酒知自節 不婬於女色 是為最吉祥 多聞如戒行 法律精進學 修己無所爭 是為最吉祥 居孝事父母 治家養妻子 不為空乏行 是為最吉祥 不慢不自大 知足念反覆 以時誦習經 是為最吉祥 所聞常欲忍 樂欲見沙門 每講輒聽受 是為最吉祥 持齋修梵行 常欲見賢明 依附明智者 是為最吉祥 已信有道德 正意向無疑 欲脫三惡道 是為最吉祥 等心行布施 奉諸得道者 亦敬諸天人 是為最吉祥 常欲離貪婬 遇癡瞋恚意 能習成道見 是為最吉祥 若以棄非務 能勤修道用 常事於可事 是為最吉祥 一切為天下 建立大慈意 修人安眾生 是為最吉祥 智者居世間 常習吉祥行 自致成慧見 是為最吉祥   梵志師徒聞佛說偈。欣然意解。甚大歡喜。前白佛言。甚妙世尊。世所希有。由來迷惑未及[門@視]明。唯願世尊。矜愍濟度。願身自歸佛法三尊。得作沙門冀在下行。佛言。大善。善來比丘。即成沙門。內思安般逮得應真。聽者無數皆得法眼   法句譬喻經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