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728   諸法集要經卷第一   觀無畏尊者集(總二千六百八十四頌)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伏除煩惱品第一 稽首三有最勝尊 吉祥無垢盡諸漏 愚夫為惑所沈溺 能以等慈而拔濟 依正法念處 廣大契經海 集成此伽陀 為作世間眼 當發生淨信 精進不放逸 棄背於六塵 修習微妙智 樂布施持戒 忍辱諸禪定 以四無量心 利樂諸含識 若散亂放逸 起暴惡邪見 常發虛妄言 當墮於地獄 若慳悋憎嫉 遠離於善法 樂損惱眾生 定墮餓鬼趣 若破壞正法 愚癡著染欲 耽飲食睡眠 當獲畜生報 身語意三種 造作諸不善 為業之所纏 數數而增長 如是彼愚夫 展轉無休息 智者善修習 當得寂靜樂 了知是業果 棄捨於放逸 以智慧揀擇 此善無過上 常樂修惠施 堅固持淨戒 憐愍諸有情 令諸願成就 與慈悲相應 不生於希望 為攝受於他 決定得成就 解脫彼貪瞋 知足離過患 愛念於眾生 決定得成就 以平等質直 無有冤親想 永脫諸惡趣 決定得成就 具足諸威儀 善平等說法 離慳嫉過失 決定得成就 樂承事師尊 持戒修諸定 明了罪福相 決定得成就 起勇猛精進 坐禪若讀誦 愛語無諂曲 決定得成就 於時及彼方 或作或止息 皆方便了知 決定得成就 無瞋伏瞋恚 忍辱除暴惡 正法捨非法 光明滅黑暗 真實遣虛妄 寂靜摧兩舌 憐愍息毀呰 無縛解纏縛 慈心止殺害 樂施銷慳垢 以淨善對治 不如理作意 以智照無明 無常破常執 猶日昃月虧 遷流本如是 當自善思惟 觀察離邪欲 八聖道為因 能越諸惡趣 住四無所畏 能降諸恐怖 正念祛妄念 勝智摧邪智 樂住阿蘭若 淡泊絕貪欲 譬如眾山中 須彌為最勝 如大海深廣 能生諸珍寶 如皎日光明 映蔽諸宿曜 無生止有生 如火然槁木 亦如妙飲食 能除於飢渴 如師子進止 能伏諸群獸 知足絕貪求 無畏亦如是 仁慈世共稱 捨此咸輕鄙 懈怠與顓愚 精進能除斷 如有暴惡人 非理相加謗 智者以誠言 安忍能除遣 諸天降脩羅 由信樂正法 佛出於世間 能制諸外道   說法品第二 若人善說法 能使彼開解 為眾之導師 令至安隱處 示菩提正路 畢竟令趣入 生死險道中 永斷癡纏縛 是法無過上 非世俗所說 若有聞是者 能渡諸有海 若有智慧人 於此勤修習 有四種福田 能生諸善果 若奉持佛教 得諸根具足 不生愛樂心 於後徒悔惱 若人於五欲 常追求耽染 戀著於妻孥 當墮於惡趣 起不正思惟 積集諸過失 皆由於自心 為妄想縈縶 是心難降伏 多攀緣欲境 若能善制之 獲清涼安隱 是心如惡馬 以正法調伏 聞已當憶持 數數而觀察 若人聞正法 聞已悉明了 發生於善根 遠離諸過咎 由聞正法故 心淨無垢染 生踊躍歡喜 增長於明慧 由聞正法故 不造作眾罪 知業果不虛 當得菩提道 由聞正法故 知佛諸功德 法為解脫因 是為真智者 由聞正法故 知法相常住 是故當一心 於事勤修作 由聞正法故 解脫輪迴海 斷種種貪愛 當證於實際 由聞正法故 悟彼生滅相 具四種因緣 當明了信解 由聞正法故 了知蘊處界 與生滅相應 今正智明顯 是三種過患 為輪迴之本 樂多聞正法 當斷令永盡 若樂於多聞 處世無過上 於動不動法 悉究諸源底 是人命終時 無復諸憂怖 善達彼正法 不生於少苦 能以正智火 焚燒煩惱薪 由樂於多聞 後苦不復受 若親近多聞 則生安隱樂 離放逸燒然 此為善根本 當承事耆德 欣樂彼宣說 出離老死因 得證真常處 了達一切法 解脫諸障染 引發菩提心 多聞為最上 若習近多聞 樂欲修正慧 當以身語心 尊重常恭敬 若樂多聞者 善住於法性 堅固勤修作 能越三有海 若人有多聞 則具諸財寶 無聞雖富饒 愚懵同貧窶 若人無法財 遠離於師範 虛受彼形軀 常懷於憂赧 若近惡知識 生放逸懈怠 猶如磽田中 虛擲於種子 多聞具法眼 雖瞽亦明覺 無目無多聞 是為暗鈍者 若遠離正法 依止於非法 猶如捨良醫 而求愈篤疾 諸法無限量 積學方悟入 滴雨成駛流 皆由於漸次 無始輪迴海 發起菩提心 至金剛道場 成佛果亦爾 淨心持正法 不著於諸禪 非欲境所牽 決定常安隱 有智親智人 當捨離無智 以智德修身 斯人甚希有 以信心求法 常生於勝處 設墮險難中 諸天常捄護 於暗作明燈 於病為良藥 貧乏與珍財 盲者使能視 於世間瀑流 為作彼舡筏 若醉傲放逸 決定為自損 是先佛所說 當具足信受 令正智現前 修習忘疲倦   厭離自身品第三 謂利養名聞 飲食臥具等 無少分希求 於我何所作 是身可厭患 損害如冤賊 造作諸過愆 常樂非梵行 又復此身者 為眾病依止 不淨常盈流 實罪惡之器 與心為近住 無思惟覺知 剎那命終時 惡色深可畏 壽煖識三緣 俱時而棄捨 如枯木無知 形消流穢汁 愚夫當盛年 迷亂多憍恣 須臾不暫停 變異成衰老 恃財富奢逸 廣造諸惡業 是人命欲終 受極苦熱惱 不樂於正法 何異彼非人 違背涅盤城 棲止於邪道 廣大修福報 由是生人間 當乘智慧舟 永越於有海 是身如掣電 類乾闥婆城 云何於他人 數生於喜怒 此身非堅牢 暫時而動轉 常諂曲為心 寧免老死怖 為疾病城邑 是憂惱舍宅 亦如於田疇 生善不善種 若人以施戒 慈智莊嚴身 唯此善因緣 為第一堅固 又說此身者 為諸界所依 若能善覺了 速得於解脫 此明自身界 虛假強分別 若樂他蘊界 愚癡無出要 若外具諸財 內界無寂靜 於身善了知 則能脫諸苦 由守護己財 復增於苦惱 諸恐怖隨生 謂官賊水火 若遠非法財 則無諸障礙 棄捨常獲安 攝取當自咎 應如實了知 自他蘊界相 習定持經典 焚燒煩惱聚 是故有智人 於身善觀察 既明彼界性 是名解脫者   遠離不善品第四 若人於五欲 常生其渴愛 由彼心動亂 諸惡此隨轉 若見於女色 樂著無暫捨 不悟彼無常 諸惡此隨轉 由彼貪癡故 增長於生死 凡夫不了知 諸惡此隨轉 常樂行放逸 壽命非長久 無正智思惟 諸惡此隨轉 貪欲無厭足 侈服恣嚴身 生掉舉無慚 諸惡此隨轉 常為六塵坌 五欲之所牽 迷三世無知 諸惡此隨轉 樂著己眷屬 自不知殞沒 顧戀起恚心 諸惡此隨轉 昔耽於欲境 則為後過患 由意不寂靜 諸惡此隨轉 受用彼富樂 恩愛忽乖離 不究先苦因 諸惡此隨轉 為染欲所迷 譬若魚投網 纏縛不能脫 諸惡此隨轉 愚夫常愛著 不知欲過失 癡暗之所迷 諸惡此隨轉 多畜於寵嬖 命終而獨往 為業羂所拘 諸惡此隨轉 迷失於正道 三界殊不知 不攝護諸根 諸惡此隨轉 於有戒無戒 樂行於損惱 破壞於正法 諸惡此隨轉 於罪福損益 聞已如聾瘂 譬愚童作戲 諸惡此隨轉 捨寂靜園林 流泉諸勝處 樂著於嬉逸 諸惡此隨轉 離巖谷宮殿 清淨蓮花池 由貪彼欲樂 諸惡此隨轉 雖嗜妙飲食 無光澤威德 作非法業緣 諸惡此隨轉 如是愚癡人 常不生知覺 為業風所飄 輪轉於三界 或有生勝處 放逸而墮落 由懈怠癡迷 不能斷諸過 若棄捨五欲 得最上安隱 如諸佛聖人 無貪無憂惱 初中後修習 解脫諸垢染 當得牟尼尊 第一寂靜樂 若樂五欲者 則墮於惡趣 彼無別功能 唯招其苦報 是故有智人 於欲何所著 為彼輪迴因 定受諸楚毒 或住天寶峰 園林淨池沼 由戲妄染著 從彼而墮落 天上妙金山 琉璃為峰頂 由造不善業 從彼而墮落 天上諸寶樹 清泉相間繞 以貪欲因緣 從彼而墮落 天上諸寶坊 香海可愛樂 毀戒離諸善 從彼而墮落 天上妙音樂 聞已能適意 由樂著廢時 從彼而墮落 若意生貪著 欲境常現前 無正智思惟 何因獲安樂 如童稚無知 豈能修少福 從彼墮落已 自受其業報 若人作不善 而求於樂果 彼因不相似 愚夫心妄轉 於施戒正慧 不起於修習 愚癡著欲人 為死所吞噉 無智迷業果 常作諸過惡 愚癡著欲人 為死所吞噉 為貪火燒然 不知輪迴苦 愚癡著欲人 為死所吞噉 由情愛所鍾 生別離苦惱 愚人當爾時 為死所吞噉 不厭怖輪迴 心馳於色境 愚癡著欲人 為死所吞噉 生病難憂怖 而不能厭患 愚癡著欲人 為死所吞噉 為彼惡知識 趣輪迴險道 愚癡著欲人 為死所吞噉 心起邪思惟 違背於正理 愚癡著欲人 為死所吞噉 自行於非法 作生死怖畏 愚癡著欲人 為死所吞噉 常發染污言 心寧知罪福 愚癡著欲人 為死所吞噉 由慣習貪愛 不樂真實法 愚癡著欲人 為死所吞噉 於己求快樂 於法生損壞 愚癡著欲人 為死所吞噉 當專注一心 常修持淨業 棄捨諸不善 是名為智者 若諸天著樂 不樂修施戒 常生放逸心 決定當墮落 復有天寶山 諸珍所嚴瑩 琉璃以為峰 與須彌相稱 彼天或初生 現住及將沒 若生放逸心 於彼而流轉 其地悉嚴淨 林木起涼風 若生放逸心 於彼而流轉 有妙蓮花池 金葉琉璃幹 若生放逸心 於彼而流轉 有清勝河流 珍禽悉翔集 若生放逸心 於彼而流轉 有上妙輦輿 層樓極高勝 若生放逸心 於彼而流轉 如是流轉相 皆由迷欲境 云何說名人 心不生厭捨 樂習放逸行 則增長輪迴 於此不遠離 當受大苦惱 屠者縛群畜 皆不令馳散 眷屬累於身 何由能免脫 又彼諸天眾 常著諸欲樂 不知生滅因 彼天如愚者 如是彼眾生 為放逸牽縛 極增上愚癡 至死無醒悟 心常造諸惡 為死所降伏 欲火鎮燒然 徒增於後悔 由樂行非法 決定入輪迴 於彼命終時 極怖無捄度 不思擇善法 常樂於歡聚 倐爾忽乖違 則受別離苦 晝夜促壽命 在須臾頃刻 死怖若現前 應知無能免 智者覩生滅 則興於嗟歎 捨放逸愚癡 得離垢清淨 觀自他滅相 何容造諸惡 若心離過失 當獲寂靜樂 不放逸最勝 是如來所說 人若悟無常 則捨諸不善   無常品第五 盡快樂邊際 一切無有常 若自生愛樂 應知當棄捨 是死怖可畏 迅速難防護 或於戲笑中 忽爾而長逝 此滅法平等 處處悉周遍 於此不了知 真是愚癡者 若年少衰老 或貧乏富足 及在家出家 為死所勾攝 若快樂苦惱 或有德無德 淨行非淨行 為死所勾攝 若持戒毀戒 或智者愚夫 乃至尊及卑 為死所勾攝 若天若地獄 或餓鬼畜生 醒覺及惛迷 為死所勾攝 若生於欲界 或住色界者 無色亦復然 為死所勾攝 是身老病侵 如杖索捶縛 彼死有強力 於眾無慈護 有種種恐怖 死畏極險惡 諸天癡所盲 對此有啼笑 從天中墮沒 有乖離苦惱 或墮地獄中 彼苦無窮極 受天上快樂 唯滅生憂苦 如毒雜美味 是故當棄捨 彼天福將盡 親屬皆捨去 當其墮落時 是苦無相似 以福減劣故 如油盡燈滅 於此命臨終 但增其逼惱 為愛欲所纏 憂慼心狂亂 語緩身顫動 是彼墮落怖 常著彼快樂 為欲所欺誑 或暫時捨離 彼則生苦惱 諸天墮落苦 比地獄猶輕 於十六分中 而不及其一 天中滅沒怖 人間死憂惱 見已不厭患 況復輪迴火 由著樂退失 即知世無常 若覺悟彼因 心當造諸善 高者必當墜 世數終歸盡 合會有分離 死為命邊際 諸法有無常 生滅即隨轉 有生無滅者 三界何曾見 或一生餘族 或一胎中喪 或隨轉往來 或作欲事業 如見日光明 出已定當沒 一切有生者 滅即依前住 愚夫不了知 彼樂生即滅 無出離方便 後當唯守死 當求彼常樂 未殞勤修善 隨順正法行 此說為智者 無常亦何定 他世轉艱辛 佛說輪迴因 唯此為真實 謂彼彼生起 即數數墮滅 諸天著樂故 則多生憍傲 又復彼天中 滅時受苦惱 唯除地獄中 餘苦無與等 由堅著五欲 自不知退沒 如是愚癡人 何由免老死 受輪轉生滅 其數無有量 不生出離心 彼為自欺誑 居高者必危 聚寶當有乏 恩愛有乖離 生者皆歸死 生已即長大 壯色不暫停 倐爾即無常 俱生性如此 於福不攝取 為境界所縛 由貪愛愚癡 臨終無救護 復有妙寶峰 莊嚴皆具足 有種種蓮華 林木極可愛 有種種河池 水鳥咸依止 有眾妙名華 眾寶而嚴飾 有最勝宮殿 皆珍寶所成 劫樹發金光 葉布琉璃色 尼俱律陀樹 銀光相間錯 蓮蘤悉開敷 眾蜂如音樂 有上妙瓔珞 奇巧勝無比 人世昔所修 感果皆如意 彼諸天著樂 不悟彼無常 如乾闥婆城 如幻泡聚沫 愛欲如熾火 依彼即破壞 由此而命終 漂沈於有海 於五欲快樂 受用無厭捨 滅時為彼燒 諸天皆遠離 多欲無慚恥 為第一鄙惡 諸天縱癡冥 死魔得其便 若天人脩羅 夜叉龍神等 為死羂所拘 無一能捄者 乃至遍三界 皆為死所攝 由堅著貪癡 何由得解脫 諸天由著樂 受百千死畏 境界如乾薪 彼死如熾火 若覩他滅謝 己何不知覺 病苦欲終時 自受其業報 放逸染於心 耽著欲境界 不悟彼無常 俱生性如是 若樂行放逸 常追求欲樂 彼與毒相似 為死兵所逐 非呪術妙藥 及大力脩羅 為死繩所牽 彼彼不能救 為貪塵翳目 都無所覺知 彼著欲眾生 唯死為歸趣 若樂於貪欲 多求於快樂 不生厭離心 於死而不遠 彼焰魔使者 強力無能却 剎那現其前 即受大恐怖 捨彼天寶山 林泉殊勝境 從彼而墮落 隨業受自果 樂著於遊戲 受欲無厭足 彼渴愛癡迷 墮落無能捄 如遙見彼煙 則知火非遠 衰相若現前 彼定當退沒 有生必當滅 無病暫輕安 年少老所侵 榮盛倏衰變 恩愛有別離 和合不久住 諸法本無常 正覺之所說 自他生滅法 二種常隨轉 滅己復還生 決定如是住 愚人剎那間 少福即消殄 是故彼正士 速修調御法 壯色非久停 壽命亦隨滅 常袪放逸心 具足修諸善 諸天具智者 悟剎那生滅 勤修於福業 當證於真常 復有妙樓閣 密葉羅清陰 修藤發異花 芬馥而圍繞 有勝妙樓閣 眾寶所裝校 金河泛清泉 諸珍廁階陛 皆由善業招 畢竟不久住 譬若彌盧山 劫盡亦散壞 又彼諸天人 生憍慢放逸 不念於無常 剎那而墮落 彼天中有情 五欲得自在 受多快樂已 定溺於惡趣 若身根意識 逼迫無時處 彼苦極艱辛 不知其數量 恃己多眷屬 而生於常想 當其退沒時 則受乖離苦 於侍衛僮僕 俱時而棄捨 由增上愚迷 至死無知覺 彼天將滅時 根識唯憂苦 覩斯墮落已 彼我當無異 是三界虛假 諸法皆有為 旋轉如車輪 不堅如聚沫 是身如聚沫 著臥具衣服 是心如車輪 樂和合動轉 非天人夜叉 脩羅迦樓羅 唯自作善業 於死能捄度 乃至未來世 死怖深可畏 若不修勝因 後悔無所益 是鄙劣境界 能生多欲樂 由無智愚癡 不知命邊際 何者是親屬 何者為快樂 滅相現其前 彼天無依怙 捨離諸勝處 林木花莊嚴 為死繩所牽 隨業而長逝 如水踊於空 勢墮即飄散 聚首有睽離 輪迴各流轉 又如陽春時 眾花悉開發 時景速遷流 人豈能長久   諸法集要經卷第一   諸法集要經卷第二   觀無畏尊者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無常品第五之餘 爾時諸天人 著樂生喜悅 過彼時分已 各懷於憂惱 如樹當滋榮 密葉而彌布 過彼時分已 悉見其衰落 輪迴如彼樹 諸天則為葉 由著欲樂故 為無常散壞 又如雨際時 於空而遍灑 下已不復轉 彼樂亦如是 如響騰於外 由風而發起 虛假本來無 彼樂亦如是 又如投火炬 則焚彼乾薪 死火極熾然 燒諸著樂者 無量百千生 於輪迴往返 為貪癡所迷 而不生出離 於多種欲樂 縱逸而受用 為諸苦所因 滅已自當受 謂彼生老死 及愛別離苦 如是於自他 各各無能免 見一天墮落 何不生驚怖 若無善方便 我亦當如彼 知已勤修作 常念於無常 是人命欲終 即無諸痛苦 彼親眷朋屬 相對懷悲感 當其大怖時 憂苦無能代 住壽者當殞 未墮者終沒 是死力堅強 貴賤皆勾攝 若天善決了 則不生放逸 積集彼善根 而斷於諸惑 聚者散之本 少即老歸趣 命為死所侵 各依之而住 是無常劫火 能爇於須彌 況復諸天人 類芭蕉聚沫 當知有為法 自性非安住 若常若快樂 何有於少分 世間諸眾生 皆知死非遠 無方便免脫 不起對治道 謂自他形色 何能得久住 癡暗無覺知 快樂亦如此 一切諸有情 不修淨善業 皆為生死輪 分裂而破壞 具百千種類 剎那皆喪滅 當知有生者 咸為死所伏 若人意思惟 常樂行放逸 匱乏無樂因 徒為焰摩攝 恃形色勇健 著樂即散失 大力焰摩羅 是人樂親近 若近焰摩羅 為最極鄙劣 快樂與壽命 速疾皆消殄 若天著欲樂 長時廢善因 盲瞑無覺知 彼為欲欺誑 無威德光明 根昧心散亂 從彼夜摩天 隨業而墮落 快樂暫時住 衰老常切身 若生染著心 彼無目無智 於上妙快樂 受用無厭捨 不覺剎那間 死怖忽來至 愚夫無止足 不念於老死 於後命欲終 悔惱徒如是 又天中快樂 思惟即獲得 當其墮滅時 彼樂何所往 快樂速遷謝 壽命亦復然 不久於自身 定得無疑惑 若於強健時 淨惠心明了 樂求於正法 此為具智者 一切樂有盡 一切愛有離 一切命有終 未死當修學 死怖極險惡 唯法能捄拔 是故常愛樂 得生安隱處 由樂正法故 得生於天中 若彼退滅時 則無於少苦 凡夫死將至 其心無少樂 朋友雖眾多 一步無隨者 若生前所作 臨終悉現前 恐怖唯自知 眷屬空圍繞 又彼命將盡 於他起分別 癡執為我所 於死生大怖 境界如蛇螫 貪毒如悶絕 諸天不了知 為死所侵暴 又彼天中滅 或生於人中 應當諦思惟 生滅苦相逐 隨逐於業風 受方便苦惱 世有彼正人 當降心免死 非父母親屬 及朋友僕從 是人命終時 慘然而獨往 本性自欺誑 當死無儔侶 於眷屬妻孥 一心空繫念 又彼諸親族 無一能捄度 惶怖無所依 相視如閑者 愚夫無識知 今生枉虛過 後世轉辛酸 各受其苦報 若於苦生怖 於死何不然 志求於正法 當得真常樂 諸天著樂故 暗鈍不明了 一切悉無常 快樂何久住 幻法即遷流 實相常不動 諸天捨宮殿 由不依正法 若波心動亂 耽迷於五欲 不知命邊際 當受其磣毒 或彼天中沒 復生於餘天 終當有墮時 若晝盡有夜 晝則同彼命 夜乃譬諸死 了知彼二相 於心善修作 欲境縛眾生 長時不自在 即為彼死魔 不久而消伏 女人多諂惑 美語相承奉 愚人於死時 業報當自受 昔於勝園林 香風淨池沼 縱逸多嬉遊 快樂知何所 彼樂定變異 此身定當沒 如何名丈夫 常為貪所使 或苦及快樂 長幼與衰老 若勝劣種族 為無常所伏 或端正醜陋 及有力無力 若親與非親 為無常所伏 或王者使命 及長者營從 若柔軟剛強 為無常所伏 或貧乏富饒 及有德無德 若男若女等 為無常所伏 或客或主宰 及水陸所居 若住諸山峰 為無常所伏 或寢寐惺寤 及飲食宴處 若往若來者 為無常所伏 或空居地上 及中夏邊夷 如輪鋸不停 為無常所伏 或具智豐財 精勤并放逸 若病若輕安 為無常所伏 或暴惡仁慈 儉約與奢侈 若覺悟癡迷 為無常所伏 或地獄餓鬼 及傍生人趣 若懈怠勇猛 為無常所伏 若欲界諸天 及色界安住 由無力能故 為無常所伏 若無色天人 住三摩鉢底 彼皆無力能 為無常所伏 若法從因生 彼定當散壞 未見諸所作 而能常住者 五欲諸過失 惠力能除斷 若離彼貪愛 得出於有海 謂彼情非情 終歸於磨滅 了世相如是 心當樂寂靜 園林諸寶山 宮殿妙嚴飾 劫火洞燒然 諸天咸退沒 愚癡心放逸 境界何窮極 愛索縛如啞 從彼而墮落 壽命與喜樂 于是而棄捨 盲瞑無所見 迷失於正道 又一切眾生 命若浮漚起 為欲浪傾搖 壯色何能久 彼兜率天人 無常火所逼 油盡滅燈光 迅速亦如此 業果如其輪 十二支如輻 各為因所牽 生滅同旋轉 棄天中妙樂 莊嚴勝境界 復受彼輪迴 為滅所降伏 由滅所伏故 則增長苦本 循環三界中 無能免諸苦 又彼天墮落 餘天則生喜 由是恚惱故 流轉無休息 福盡力還墜 漂淪於有海 若樂若苦因 自受無差忒 由昔修善業 得生於諸天 著樂廢淨因 漸次而消盡 彼因不增長 其福豈能久 皆由於無常 一切都散失 諸有為色相 悉虛假無常 眾生著妄心 不樂依正法 諸天耽欲樂 迅速如瀑流 壽命剎那間 愚癡而不悟 自作不善業 而招於老死 彼天不正知 常追求欲境 三界有何樂 一切皆無常 為癡之所盲 不能尋出要 譬如虛空中 降澍於洪雨 勢速無暫停 快樂亦如是 如風飄塵沙 於空而暫住 惑業以成形 而不知所墮 眾生無有常 快樂亦非久 愚人無正思 彼樂不可得 增長諸欲樂 則為流轉因 若不善了知 當為彼破壞 謂彼苦與樂 相須而止住 猶如妙花鬘 而覆於毒虺 如毒和美饌 食已即當死 若著於欲樂 定沈彼惡趣 一切有為相 皆歸生住滅 彼樂亦復然 意妄生其愛 由虛妄生貪 即剎那流轉 快樂與壽命 不久而棄捐 若樂行諸善 初中後無懈 由意寂靜故 當死無憂悔 形色必當盡 恩愛終別離 愚者無思慮 常著欲境界 老死如輪轉 迅速難防護 眾生無智眼 即為彼分裂 彼天墮落時 根識皆惛亂 眷屬皆捨棄 彼苦無相似 受彼彼欲樂 貪著心無厭 於此命終時 受種種苦惱 若人作善業 定免於惡道 於後命臨終 則無諸憂怖 乃至未遷謝 福報皆具足 自獲彼大利 此第一安隱 諸天謂墮落 人間名夭喪 既知彼無常 何復造諸惡 譬若油炷盡 即知燈定滅 福業若消亡 退失天宮殿 如壁施彩繪 壁毀畫寧存 樂壞福衰微 墮落無疑惑 諸天捨勝處 著樂故如此 一切諸有情 當悟無常法 生者死所吞 盛為衰所逼 四大忽增損 病惱何由免 若生有眾多 滅亦無限量 滅已復還生 生已即衰老 於剎那頃刻 大怖即將至 遷流無暫停 人何無知覺 又一切眾生 年少速變異 壽命倏無常 人何無知覺 由日日推遷 須臾即殞滅 為業所牽纏 人何無知覺 皆千俱胝天 自在而遊戲 彼尚有墮落 人何無知覺 又六欲諸天 貪著於快樂 由此而滅謝 人何無知覺 快樂如夢幻 亦同彼泡沫 暫有即散壞 人何無知覺 又如彼陽焰 從妄想所起 愚夫處輪迴 何不生厭患 是死最可怖 無方便免脫 若舍宅天宮 孰為久安處 快樂皆棄捐 無量苦逼切 親眷悉分離 此說名為死 由癡覆正惠 趣彼大恐怖 極深廣苦海 此說名為死 諸根皆昧劣 須臾命將斷 棄捨善名聞 此說名為死 於受用境界 及稱譽等事 由是皆散失 此說名為死 具決定真實 為眾生所依 能壞眾同分 此說名為死 若天龍夜叉 及諸鬼神等 時至皆歸盡 此說名為死 如惡馬奔馳 如熾火逼迫 一切無堪任 此說名為死 壽煖識俱捨 蘊處皆散壞 是法最平等 此說名為死 如是諸有情 遷流無暫息 當離放逸心 勤修於善業 如風及飛鳥 其性極捷利 彼眾生壽命 迅速過於彼 風勢有迴轉 禽去亦可還 眾生命若終 空愛不復得 形色皆變壞 福業悉銷鎔 為彼焰摩王 強力之所攝 死苦極險惡 破壞諸眾生 速疾不暫停 彼何無知覺 諸天多放逸 著樂癡所迷 不知大苦惱 決定自當受 謂有為諸法 體性無有常 恐怖即隨生 展轉當破壞 年少老所侵 命為死吞噉 由住破壞因 則生諸災橫 諸天放逸故 貪欲心狂亂 於如是諸惡 而不生憂怖 惠眼悉明見 未來諸苦果 智者善思惟 愚夫起顛倒 由意造諸惡 彼為自欺誑 福減命即終 如油盡燈滅 於上妙快樂 園林勝境界 受用不厭足 由是而墮落 壽命匪堅固 譬若彼浮泡 倏有即還無 愚夫亦如是 如風飄聚沫 暫時猶可停 彼天若福盡 瞬息不能住 若人著欲樂 則為貪所使 展轉多希求 不知死將至 由縱彼貪愛 念念則增長 寧知彼壽命 漸漸而減少 少壯倏衰朽 猶如杖捶打 安樂病來侵 損害亦如此 是三種過惡 能壞天非天 凡夫癡所加 見已不驚怖 觀自他親屬 如涎洟不斷 由彼彼癡愛 互相而纏縛 若人貪種族 子孫相繼嗣 彼如繭自縛 畢竟何所得 壽命難保護 死冤有大力 勢速不暫停 剎那即相近 非天人修羅 鬼神諸異類 唯除佛世尊 餘無力能伏 善了力無力 顯示真實法 不造諸罪因 永離彼險道   不放逸品第六 若人樂放逸 此說非解脫 由彼癡所迷 去菩提即遠 不樂放逸者 [貝*示]放逸如讎 諸天因此故 即墮於地獄 眾生若放逸 則沈於生死 心若離彼過 自性本清淨 不放逸最勝 如飡於甘露 若放逸癡迷 服毒即當死 又彼放逸者 如彼熾毒火 由是造作故 長時自燒煮 於一切世間 無為最寂靜 是人不放逸 當得至彼所 若人生放逸 常造諸不善 彼為癡所蔽 云何得生天 放逸當殂壞 離此常安隱 鄙惡深可厭 是故當遐棄 若人不放逸 為世所崇重 常離於顛倒 此稱為正人 云何著喜樂 起放逸過咎 心若不制止 為死魔所屈 喜樂如熾煙 放逸猶炎火 燒無量諸天 癡醉無知覺 若不斷放逸 常作輪迴人 為境界所迷 不能求解脫 放逸牽諸天 令墮於險難 是故智惠人 說放逸為毒 快樂如彼蜜 放逸即耽嗜 後感苦果時 自受其楚毒 放逸招危厄 智者皆了知 愚癡不厭患 譬彼牛無異 若樂行放逸 是人唯有苦 放逸非善因 少樂不可得 不放逸當得 寂靜心死處 放逸無他能 唯招地獄苦 諸天著放逸 耽染無明惠 彼則同異趣 暗鈍悉相似 彼天極放逸 樂種種變現 謂常處天宮 不知己墮落 又彼諸天人 知量而受樂 若淫縱過多 失壞唯自咎 於天中妙樂 貪著無暫捨 福業即隨減 自知當退沒 示放逸過患 諸天當永斷 由愛著不捨 從忉利而墮 愚癡樂放逸 生種種過惡 於彼命終時 為欲火所逼 五欲如於地 放逸依之生 常耽染癡迷 不修其福業 欲為放逸因 暴惡極捷利 智者當制之 了彼皆如夢 夢非地獄因 五欲即為因 當離於五欲 勤修殊勝行 諸天於欲樂 隨念皆獲得 以智善開悟 則為不放逸 諸天處宮殿 為境界所惑 放逸無出離 沈淪於苦海 放逸極癡暗 以無明為本 為彼癡所覆 雖見若無目 又如騰熾焰 因火而發生 放逸生諸惑 由癡而得起 意若生放逸 即為彼所燒 如是愚癡人 當墮於地獄 諸天起放逸 戀著於天女 樂和合快樂 不覺乖離苦 彼天命欲終 則近大恐怖 快樂非堅牢 當此徒厭悔 合會當離散 著樂苦所壞 少者即衰朽 一切皆歸盡 又彼諸有情 善惡業所縛 各各往諸趣 如彼俳優者 由業所牽故 隨輪迴流轉 報盡即無常 有智無能免 放逸甚可惡 方便常遠離 若能斷彼過 則超三有海 如人墜深崖 彼命或少活 放逸若墮落 少樂不可得 由放逸過失 造無量惡業 於其晝夜中 而無有少善 世間出世間 所有諸快樂 為放逸破壞 是故當棄捨 放逸速破壞 離此即安隱 後得生諸天 為最勝天主 若人離放逸 則斷流轉因 是故當棄捨 常得離憂怖 若人求樂果 當除其苦因 若斷彼放逸 則無諸苦難 又著放逸者 引生於睡眠 及惡作因緣 當墮於險岸 不放逸最勝 無令少生起 捨離常獲安 樂著為彼縛 諸天放逸故 展轉增癡醉 如禽無所知 常為地獄行 無量諸天人 為欲所桎梏 墮放逸海中 如魚投羂網 又天中有情 耽欲無知覺 為放逸纏心 彼樂豈能久 意隨放逸轉 境界常現前 於樂無厭患 彼天常苦惱 諸天著欲行 皆由彼放逸 是法不堅牢 能壞於壽命 無量百千萬 那由他諸天 為欲火所燒 由愚癡放逸 彼放逸過惡 能令諸有情 造彼不善因 後招其苦果 善真實觀察 彼放逸自性 譬之於毒蚖 亦如利刀劍 放逸使諸天 一切皆隨轉 初[貝*示]若親朋 後覺如冤敵 天人阿脩羅 及彼諸龍等 皆由放逸故 而生諸障難 為放逸所惑 不能修眾善 是人失大利 求趣險惡道 若人常樂著 飲食與和合 造作傍生行 為放逸欺誑 又彼諸天人 遠離眾善業 展轉恣癡迷 放逸何所得 諸天放逸故 福盡而墮落 為業風所吹 漂淪於惡趣 經無量百千 輪迴生滅苦 無正念思惟 常生諸憂怖 諸天由彼癡 飲放逸濁水 後墮地獄中 猛火常圍繞 若人於世間 常樂不放逸 勤修諸福業 定得生天中 人身極難得 得已生放逸 放逸極黑暗 當招地獄苦 若人樂放逸 復不生憐愍 於彼命終時 受極苦熱惱 非世火所燒 及刀劍所斷 是放逸熾火 從五根發起 樂壞即為苦 親屬亦如冤 皆由放逸生 是故當棄捨 放逸與癡愛 令貪轉增長 是三種可畏 能壞眾生善 無智捨正法 樂作於放逸 為焰摩使者 臨終所驅逼 放逸極險惡 智者常守護 彼於命終時 安隱無諸怖 放逸第一苦 不放逸最樂 若求彼樂者 不應行放逸 於彼處界等 起放逸過患 損壞諸善根 則生諸障礙 又彼放逸者 樂著於形色 由增上無知 即趣於險難 若常作放逸 定墮於惡道 愚夫不覺知 彼死掌中住 諸天福盡故 皆由生放逸 為彼所損害 墮落無能捄 唯有一善法 具足諸功德 忍辱常相應 憐愍於含識 由此善根力 臨終離諸怖 是故捨放逸 專注勤修作 常遠離愚癡 善護於明惠 若達此二法 放逸自除斷 此丈夫法財 決定當修習 由具彼財故 則樂不放逸 放逸名為縛 不放逸即解 如是二種相 以方便揀擇 若樂放逸者 當起善思惟 於後命終時 則知其業果 又復捨家人 常生於止足 精進修諸善 得近寂滅樂 離世俗攀緣 唯務於真諦 不為諸魔事 少分而動亂 若人意寂靜 常離諸希求 勝智則發生 於彼何有苦 以正惠觀察 過現諸恐怖 當脫彼未來 無量煩惱縛 若樂不放逸 常不值諸難 由智離垢染 當證真常處 此放逸能壞 諸天妙五欲 何況彼愚夫 耽著無知覺 若樂行放逸 彼人則近死 能離彼過失 善任持惠命 放逸不放逸 二種如是說 近之為苦本 捨之則遠死 諸天及世人 常著於欲樂 猶如彼飛禽 二種無有異 不達彼正法 不知解脫因 如是天及人 故與彼相似 若棄捨放逸 常樂於勝行 如是諸有情 此為真智者 諸天樂遊戲 常作於放逸 雖受天福報 與彼禽同類 諸業有差別 受生則有異 唯善法可依 決定無少墮 若不悟輪迴 一切皆歸盡 彼天極愚癡 顛倒唯自損 若天依正法 住無垢境界 不作放逸行 為世所恭敬 謂彼苦與樂 皆從因緣起 彼天善覺了 不造非義利 於親眷朋友 互相而繫屬 不厭怖輪迴 何曾求出離 飲酒生放逸 智者當了知 飲已即消散 放逸難可壞 放逸發狂亂 馳騁於五趣 是故方便說 為患逾惛醉 若人行放逸 受罪俱胝劫 飲者日當醒 放逸長時醉 遠離放逸者 則無彼墮落 若為彼所牽 常沈於諸有 若樂饒益者 當捨諸放逸 為最上煩惱 是諸佛所說 為放逸所牽 令心則輕動 諸天由是故 懈怠無修斷 若不遠放逸 惡惠深可怖 定墮於險難 後受彼熱惱 從天中墮落 則受諸艱苦 當知彼放逸 少不可親近 若常樂放逸 彼無快樂分 當知彼放逸 第一苦根本 無數諸天人 皆因放逸故 墮於地獄中 百千俱胝劫 放逸第一冤 不放逸如友 是故當親近 常為作饒益   諸法集要經卷第二   諸法集要經卷第三   觀無畏尊者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不放逸品第六之餘 於善當奉行 見惡則如毒 故說此放逸 為第一險道 彼放逸眾生 為美言所誑 常迷醉其心 於苦唯己分 不怖於苦惱 不求天快樂 由無智觀察 與傍生無異 於飲食婬欲 其心無暫捨 如是諸有情 則同其畜類 樂著嬉戲者 住琰摩口中 彼死即現前 是苦難堪忍 眾生心放逸 樂壞即夭喪 由彼放逸故 終為死磨滅 唯有一善法 令壽命安隱 復能生諸天 說名不放逸 放逸不放逸 生過失功德 善惡皆由心 解縛亦如是 眾生不了知 快樂如冤害 彼意極愚癡 遠離於佛智 放逸如毒樹 聳幹有其三 為彼老病死 常依止而住 具足修正行 不為彼所侵 智者處輪迴 常樂不放逸 若樂不放逸 則離諸過咎 解脫諸恐怖 得最上快樂 若具放逸者 我則生怖畏 彼若有解脫 於樂不須斷 由貪起放逸 當墮蓮華獄 彼於欲自在 常止住其中 若住於放逸 生四種顛倒 能壞於善行 如世間冤害 無量諸疑惑 恐怖常逼切 流轉生死中 皆由放逸行 此一放逸行 常樂諸欲樂 則遠離一切 無漏清淨法 諸天放逸故 展轉無窮極 愚癡不厭離 何由得寂靜 離染污思惟 其心則寂靜 能利於自他 無復諸熱惱 諸天著欲樂 所得何曾見 是樂有為生 無常不久住 此有為色相 決定而破壞 彼樂若壞時 則生於苦惱 若人於欲境 放逸心狂亂 決定有乖離 後受於熱惱 於五欲境界 貪愛得自在 彼欲誑諸天 放逸則隨轉 若人作放逸 是諸難根本 於財起貪求 廣造諸不善 若人於此生 具足諸快樂 當隨智惠行 如魚逐流水 諸天若放逸 為女色所伏 則為彼燒然 常受於苦惱 是故諸天人 一心當遠離 於意常止足 不為欲所縛 愚癡迷罪福 不知法非法 此人於涅盤 少分不可得 於輕重律儀 及甚深法要 而常樂修習 則獲彼安樂 常樂宣正法 滌除諸垢穢 不作放逸行 則常獲妙樂 昔樂行放逸 常迷醉愚癡 若天若世人 皆不應親近 造放逸過失 未曾有間斷 彼人命欲終 則趣於惡道 此說彼放逸 於理非和合 諸天常癡迷 當墮於地獄 諸天欲所迷 非愛而生愛 癡暗不覺知 何有於少樂 諸天於五欲 常樂著迷醉 如彼生盲人 不見於正道 由彼心散亂 不生真實見 放逸鎮燒然 是故當遠離 意地諸善法 由放逸破壞 八聖道昭然 畢竟無能見 是放逸為毒 能壞十善法 如是放逸者 失四種禪定 諸佛離五欲 常讚不放逸 是身老死侵 當厭離放逸 放逸唯有苦 離此即解脫 為放逸所牽 無智不能斷 不放逸最勝 諸天樂親近 若作放逸者 定知當退沒 一切諸眾生 輪迴不解脫 由放逸羂索 縈纏難出離 造惡則無福 作善非招罪 放逸諸有情 常生顛倒見 云何為罪福 非世俗所說 智者善明了 不讚於放逸 諸天若放逸 則減失善業 當知此惡因 定招於苦果 若意著諸欲 暫時生少樂 則為彼破壞 退失生大苦 境界常現前 愚夫不厭足 癡迷著女人 則見其墮落 由貪生放逸 習近諸女人 於己命終時 彼則咸觀看 諸天若退沒 獨逝而無侶 唯有善惡業 於後而隨逐 遠離彼惡作 善修諸善行 棄捨斯過咎 常樂不放逸 放逸輪迴本 離此為寂靜 彼二種差別 此說其自相 智者常思惟 樂修於諸善 正人依法行 則無於少苦 眾生處輪迴 皆隨於自業 云何彼世間 為放逸破壞 放逸第一縛 復能壞諸善 為彼墮落因 作地獄苦本 顯示一放逸 為諸苦惱因 若樂饒益者 常離彼過失 若離於放逸 得至不死處 由不放逸故 則近菩提道 若樂不放逸 住最上涅盤 故說彼放逸 為其墮落因 若人作放逸 此惡無過上 為世所欺輕 死墮餓鬼趣 若樂於放逸 則生彼顛倒 由如是業果 隨生死流轉 彼地獄熾火 常燒放逸人 若樂解脫者 則捨於放逸 若人離放逸 則生於明智 永斷於諸惑 常受彼妙樂 眾生心散亂 為業而纏縛 流轉三有中 當樂不放逸 於苦謂為樂 樂壞生於苦 夫死轉為妻 當樂不放逸 妻死或為母 母死或為妻 於此流轉中 當樂不放逸 放逸能生貪 由貪復生恚 為過患之源 沈輪於惡道 放逸不放逸 智者皆不著 此最上安隱 昇智慧樓閣 若能離放逸 善住安樂處 為大智丈夫 速證真常果 示放逸過失 與道極相違 則斷法橋梁 壞善心種子 能壞解脫法 引生諸妄念 墮彼險惡趣 皆從放逸起 自不求利益 為他人所棄 無言無所作 彼則如死者 雖具天形質 愚癡同畜類 常居放逸中 作歌舞戲笑 若人著放逸 即趣三有海 滅已復還生 悉見其破壞 由此造諸罪 為業所纏縛 放逸轉為冤 違背諸善法 是業不住內 亦不在於外 當知放逸者 皆由心破壞 於最上境界 其心無厭足 樂歌舞嬉戲 不知墮滅處 愚癡放逸者 以怖為歡悅 彼天同生盲 不知道非道 由彼放逸行 從諸禪墮落 輪轉欲界中 馳流於五趣 若住無色界 獲四種空定 由行放逸故 流轉於世間 周流三界中 愚癡無知覺 放逸為桎梏 愛索而纏縛 若墮諸惡道 常飢渴恐怖 由彼放逸行 不生於悔惱 若心生苦惱 則為愛別離 故如來所訶 常遠於放逸 由彼放逸芽 滋長老病死 是三種苦惱 能壞諸眾生 又如彼大地 能生其藥草 彼放逸愚夫 則增長諸惑 放逸如毒苗 出生諸懈怠 飲酒著女色 共遊戲境界 放逸為極苦 不放逸最樂 放逸不放逸 於此善分別 假使百千俱胝劫 墮於惡趣受極苦 是故不應作放逸 則同諸佛超彼岸   訶厭五欲品第七 欲為第一誑 於彼無作意 是諸地獄因 輪迴深險縛 若人著諸欲 則受無邊苦 常為欲蛇害 何有於少樂 寧以利刀劍 而自斷其舌 不應以少言 而談於欲事 眾生貪所欺 瞋恚常燒煮 愚癡所降伏 於欲常讚美 多造於惡行 而得欲少味 由縱彼貪癡 不了苦為苦 彼欲無形色 快樂無有常 為最極惡因 然後當遠離 眾生由起貪 常墮於惡趣 若能離彼過 則無地獄怖 獄中生惡火 欲火悉同等 是故當一心 常生於厭怖 常愛樂解脫 遠離於彼欲 破壞不善法 如日除黑暗 彼愚癡凡夫 諸根著境界 由意生愛樂 即墮於惡趣 由彼五境界 五根生愛著 須臾貪火然 於欲而無足 又彼諸有情 而生於貪火 和合則熾盛 離散則無有 若離欲境界 彼無由得起 是火極險惡 常應生遠離 如木無分別 從愛河而流 彼愛復如酥 沃之增熾焰 是貪火猛毒 能燒於一身 棄捨於名色 彼火則不滅 又如世間火 見已咸生畏 貪火極洞然 何不生驚怖 從彼五根起 五境而圍繞 愛力疾如風 燒彼多貪者 境界如稠林 深險難出離 為彼貪所燒 如火然槁木 是貪欲熾火 隨境界增長 彼貪者無知 以苦而為樂 世火益光明 貪火增黑暗 是境界如冤 智者當遠離 若人於境界 見已當如毒 暫生於少樂 然後受極苦 非此世他世 亦無初中後 如是欲境界 云何有快樂 是諸愚癡者 多樂著嬉戲 於境界無厭 如火焚草木 由於境無厭 則為彼欺誑 常處生死中 不知其過失 著欲飛禽行 彼決定愚癡 如是諸天人 不及禽等類 猶如劫盡時 日炙海令竭 百千俱胝劫 觀色而無厭 彼海尚有竭 天雨能充滿 眼視諸色相 未曾有厭足 於欲若無厭 於樂何分別 彼若足無貪 則遠離憂惱 如摩羅耶山 悉產旃檀木 愚者伐為薪 復以營田畝 欲為第一誑 虛妄不堅牢 如乾闥婆城 亦如於夢境 如幻如聚沫 如金播歌果 暫生於美味 著欲亦如此 智者真實見 離愛則無苦 為彼愚癡者 顯示其惡果 欲如世間毒 造作一切罪 如所得思惟 後復為破壞 意著欲無厭 復以欲為冤 彼天命終時 即墮於地獄 欲為世間毒 亦如一電光 愚癡著女色 如魚逐浪轉 常思惟增長 前後際不善 著欲如熾火 智者當遠離 若隨其親近 則彼彼增長 欲火極燒然 觸則受楚毒 了知此欲火 智者常遠離 若離於彼欲 決定獲安隱 彼無數百千 那由佗天眾 由愛樂五欲 為獄火燒煮 欲如火如毒 當離求安樂 為彼地獄因 是故應棄捨 於欲得自在 如不見不聞 由不著彼故 無苦無逼惱 於欲不應作 亦勿意思惟 著欲諸天人 為彼火所害 從無始輪迴 欲冤從心起 於愛若解脫 彼欲則無有 彼染濁苦果 從愛欲而生 若於欲解脫 則得上妙樂 智者依於欲 於欲而無愛 由離彼癡故 得證真常處 暫生於適悅 後受諸楚毒 於欲起染著 則趣於地獄 是中生愛樂 剎那樂非有 若離垢寂靜 得至不滅處 智者初中後 以欲而莊嚴 云何彼愚夫 於欲而耽著 是欲如毒苗 觸則生熾火 於彼生愛樂 則為毒所害 如火加於薪 其焰常不滅 若樂彼欲者 則增於熱惱 如蛾見燈焰 不知燒其身 彼愚癡眾生 著欲亦如是 若人著貪欲 常為彼燒煮 畢竟無知覺 與燈蛾相似 是故彼諸天 捨欲求佛智 放逸當自損 今生勿虛擲 常樂著諸欲 減失於善業 為癡所欺誑 後當墮地獄 如毒樹開花 遊蜂而競採 愚癡著欲人 受用以為樂 彼蜂由食毒 其命復何有 欲毒損眾生 永壽極難得 又彼地獄火 由欲而燒然 是火滿其中 燒諸天等類 餓鬼飢渴逼 復為火所燒 於彼畜生中 樂尋求損害 餘一切世間 皆依欲而住 是火普遍起 燒諸迷欲者 心常於境界 耽迷復輕動 愚者若明了 得離彼危苦 是心著諸欲 不知其險難 常處欲瀑流 則生於苦惱 諸天性怯弱 著欲生狂亂 由斯心動轉 不知大恐怖 諸天耽五欲 常生於固護 無智不棄捨 後當生憂悔 是心常癡暗 於境不明了 彼欲極過患 暫生於適悅 於若干百千 無量俱胝數 皆由欲破壞 於心不防護 為欲境所縛 當受地獄報 以意善修作 畢竟當遠離 由先起貪染 復作彼瞋行 因愚癡所迷 則同於畜類 愚夫沒欲中 由欲復癡醉 猶如彼飛蛾 終為火所害 彼諸天形色 著樂而破壞 為彼欲所降 決定當墮落 眾生為欲誑 則生於癡迷 由愛索所牽 則墮於惡道 若怖彼險惡 自作於善利 以意寂靜故 不生於熱惱 若樂欲境界 疑惑則增長 漸生諸過患 如風鼓其火 欲火常燒然 彼樂速遷滅 常真實思惟 不著於境界 若人於欲境 其心生迷亂 境界常現前 是彼愚癡行 無智著境界 不生於厭離 如薪投火中 因風則熾盛 諸天由彼貪 常著於欲樂 愚癡不厭捨 由是而退沒 若人於欲境 心常生繫念 為別離苦惱 長時而燒煮 天中妙欲樂 當為愛別離 是苦勝人間 不及其少分 諸天受欲樂 如魚居水中 心境若俱亡 彼貪則不起 若人於欲境 常愛樂親近 其心不防護 長時苦不斷 由樂著諸欲 不畏其苦果 彼暗鈍無知 後受極險難 欲為患尤重 暫能生少樂 此為不淨行 引導於惡趣 若人無智眼 於欲常愛念 亦如彼盲者 墮險而無捄 彼著欲眾生 少味而多怖 猶如尋香城 暫有即無處 放逸生喜悅 展轉而愛樂 諸天癡所迷 不生於覺悟 於境界生貪 彼欲即隨轉 不知大苦報 決定而自受 若人於五欲 常樂著嬉戲 當墮彼惡道 愚癡徒後悔 若離癡境界 不為欲火燒 於正行勤修 則得最上樂 以世間欲境 比清淨妙樂 於十六分中 而不及其一 若人心著欲 此欲實非樂 速趣地獄中 於苦而有分 設於百千劫 著欲亦無足 常求欲境界 何曾有樂處 若於欲作意 剎那則增長 諸天及世人 由此而墮落 於欲常耽迷 為最極險惡 若不生遠離 則為彼滅壞 是眼猶若海 觀色無滿足 於最上美味 舌嗜而無厭 鼻嗅諸妙香 於彼常不捨 由觸生快樂 彼意則無盡 於美妙音聲 耳聞極愛樂 意著於法塵 未曾而暫捨 是六根輕動 譬之彼惡馬 著欲境無厭 常如其飢渴 諸天著五欲 如火益乾薪 火性本熾然 無足亦如此 是六根熾火 無始常燒然 愚夫無覺知 貪迷如悶絕 當知彼欲樂 則為地獄因 覩欲起貪心 如蛇動其舌 又如彼盲者 無目亡諸欲 彼若起尋求 則墮於地獄 非由無目故 能離欲境界 具眼修正行 則越彼惡趣 樂行非義利 造諸不善業 於欲心無厭 是人墮惡道 若人著於欲 眾苦由之生 暫捨還追求 彼無識無智 欲初如親友 後則為冤敵 如金播歌果 食已即為害 無量諸眾生 著欲而墮落 如逝水無迴 彼樂亦無異 受用諸快樂 園林勝境界 於彼若無貪 常生安隱處 若人耽欲味 放逸心狂亂 樂壞苦現前 彼不生後悔 由先善業力 感形色姝好 是故彼諸天 各生於愛樂 是欲境無常 決定當離散 諸有具智人 於欲而不亂 此身何所堪 無智生愛樂 常造不善因 況復未來苦 彼愚癡凡夫 常貪於欲味 初雖有少樂 後當唯有損 如是彼聲色 體性能生惑 愚者為彼牽 則趣其險道 若人於欲味 心常生渴愛 彼唯苦非樂 智者當遠離 如虛空降雨 能益於河流 諸天沒欲中 唯增於熾盛 如魚居水中 猶生其渴愛 彼著樂諸天 無厭亦如是 如彼虛空界 邊際不可得 於欲生貪人 境界何窮盡 如海騰波濤 其水常充滿 愚癡著欲人 彼心常不足 愚者常思惟 未得諸欲境 已得則堅著 如貪味流涎 欲能生熱惱 為極惡過患 此滅彼復生 非寂靜境界 是欲唯損害 棄此名丈夫 己若有衰危 彼則咸捨去 於境界無厭 於樂亦無足 智者善思惟 應常生遠離 境界為苦因 寂靜為樂本 離境界毒蛇 當親近寂靜 欲能生大怖 刑戮及重病 由彼貪因緣 隨輪迴流轉 無量百千生 聚已復還散 唯諸佛世尊 真實悉知見 世間出世間 種種諸快樂 由彼著欲故 悉皆為散壞 愚人心著欲 顧戀不能捨 彼為癡所盲 何能發明惠 惡言聞若讎 於此人皆怖 欲境如深冤 云何不遠離 愚夫著彼欲 則為欲火燒 不生厭患心 後受於苦報 譬如大火聚 見者咸生怖 欲境常熾然 云何樂親近 是身筋連持 深可生厭離 復為欲所迷 如索而纏縛 如金播歌果 紅色味甘美 食則生損惱 著欲亦如是 如蛾撲燈焰 則為彼所燒 著欲諸眾生 由之而破壞 彼無識愚夫 於欲而稱譽 是欲如熾火 觸則為燒然 如鹿為渴逼 奔趣於陽焰 由隨彼貪心 妄求於快樂 諸天著妙欲 則無有厭飫 諸惑由之生 何能得寂靜 現雖生少樂 於後則為苦 諸天欲境牽 其心常散亂 於種種境界 耽染心迷醉 命盡業相隨 決定無疑惑 眾生死將至 無不生惶怖 由著欲境界 及死無依怙 愛別離苦惱 皆由欲所生 諸天當了知 不應心戀著 是欲非義利 生無常恐怖 彼愚癡凡夫 愛樂而親近 由增上癡迷 為貪火燒煮 無正念思惟 於欲無厭怖 若樂欲境界 決定受諸苦 輪轉三界中 何由得出離 眾生因無明 常受諸苦惱 是故說彼欲 如電非久住 當知彼貪欲 如夢境虛幻 了苦空無常 及無實主宰 故諸佛所說 五蘊自性空 若如實了知 則於欲不著 為愍諸有情 斷除煩惱縛 令至於彼岸 得寂靜涅盤 樂行五欲者 則沒溺三有 常迷惑其心 何由得寂靜 若人著於欲 則忘失正法 尋求彼境界 速趣其地獄 是欲唯破壞 猶如利刀劍 若不生厭離 後當唯有苦 若如是造作 則如是增長 於彼無厭足 常生諸熱惱 求天中快樂 當為欲所燒 不造諸苦因 常得於快樂 愚夫於欲境 堅著而不捨 此則如電光 暫時而動轉 若人貪五欲 相續而不斷 是人為欲火 燒然無休息 諸天於欲境 生增上愚癡 於離喜妙樂 彼則不復得 離解脫無樂 亦無於涅盤 與欲境相違 是故當棄捨 若住貪境界 諸根則無厭 由彼無厭故 何由得解脫 若於輪迴海 而能生怖畏 當離彼不善 及貪欲險難 欲境無暫停 如日出復沒 當樂依山林 修禪求出離 欲非解脫法 愚者為珍玩 唯聖財七種 畢竟獲安樂 是欲非寶處 為輪迴曠野 若愛樂親近 則不能出離 於罪不驚怖 彼為大無知 非財說為財 唯苦則無樂 若人遠離欲 不生於貪愛 此為善安住 非欲火所害 於欲無止足 彼心非安靜 與貪愛相應 如火騰於焰 諸天阿脩羅 人及非人等 於欲不生厭 皆為彼破壞 若人於欲境 迷惑心狂亂 彼為自欺誑 由是而喪滅 諸愚癡眾生 不知罪福相 境界名為欲 而常生愛樂 諸天欲所牽 其心則癡亂 若樂佛功德 當離彼境界 此現在五欲 能生諸過患 於樂不染著 是名為智者   諸法集要經卷第三   諸法集要經卷第四   觀無畏尊者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訶厭五欲品第七之餘 欲境如夢事 亦猶尋香城 猛熾若焰然 諸天由是墮 若於欲生愛 後則為所損 曲戾無正思 諸天由是墮 極下惡可厭 流注若河源 譬之深險坑 諸天由是墮 欲性本動搖 猶風浪水月 如蛇舌不停 諸天由是墮 欲如飛電轉 亦如於陽焰 如聚沫不堅 諸天由是墮 欲如迅河流 如象耳常動 如芭蕉不實 諸天由是墮 欲如彼幻事 如金播歌果 如魚吞其鉤 諸天由是墮 當以真實智 斷除於欲境 解脫不善果 及諸不饒益 起妄想思惟 於欲生欣樂 則為欲羂拘 壽命豈能久 眾生心輕動 咸為欲所牽 愚癡無覺知 彼為自欺誑 若為欲境動 則是諸苦本 如乾闥婆城 當知不久住 若於欲生貪 彼瞋則隨轉 如是諸眾生 速趣於惡道 是故彼正士 捨欲除瞋恚 離癡等過失 顯發於明慧 若人厭欲境 悟彼如深冤 以智為良朋 速證真常果 於欲不生著 得離諸垢染 斯為具智人 諸天咸敬奉 善超欲淤泥 能與眾生樂 心離縛寂靜 降伏諸魔軍   離愛品第八 愛火起於心 迷者謂清涼 猶勝地獄火 此乃遍三界 又彼地獄中 能生於劫火 極炎猛熾然 皆從愛所起 地獄苦眾生 業盡必當出 三界諸有情 愛火無休息 由愛所縛故 輪迴無有窮 何況地獄中 更生於愛火 又地獄業火 但能然彼身 愛火損眾生 燒心及其體 是二種差別 今當分別之 獄火雖熾炎 愛火復過彼 由三業所起 遍三有燒然 損害於善因 唯愛火為毒 貪火燒諸天 瞋火亦復爾 癡火逐愚夫 愛火隨所至 嫉慢復如火 從我執薪生 離火燒世間 無薪常熾盛 於境生戀著 為愛蛇所傷 瞻視及承迎 展轉而增長 如火增其薪 相續而不絕 世火猶可防 愛火無能制 若為愛欺罔 隨世間流轉 彼則如冤敵 無有能勝者 由愛之所覆 趣海求諸珍 恐怖軍陣中 深入而闘戰 王者愛其國 乃互相侵競 以至母及子 因財而起諍 若解脫彼愛 捐捨諸珍玩 視之如瓦礫 則近菩提道 由愛於財故 墮地獄趣中 彼熱惱難堪 是故當遠離 當以其智水 沃之令永滅 若不除愛火 去菩提則遠 若遠離其愛 於諸珍不著 是人於世間 則無微少苦 如網捕於魚 悉遺諸螺蜆 愛縛彼眾生 無有能免者 如鹿中毒箭 則四向馳走 毒處處相隨 寧逃於苦惱 愛火亦如是 彼毒常隨逐 燒愚癡凡夫 何由能出離 暫生於適意 果報常燒然 求出世樂者 應當去其愛 如魚食其餌 彼必當趣死 人為愛所牽 中夭無疑惑 墮鬼境界中 熱惱遍馳走 及地獄有情 多由心起愛 乃至向他門 求乞而活命 皆由愛使然 是佛之所說 愛火燒諸天 不須薪少許 由著於境界 從六根發起 受具足快樂 常迷醉其心 墮落不覺知 由愛之所誤 一切輪迴因 皆從愛所得 愛鎖拘有情 令墮於惡趣 又天中愛火 欲境常圍繞 由愚癡自在 燒彼著欲者 如火得乾薪 騰焰則彌盛 欲樂適其心 其愛轉增長 世火極炎猛 人皆能遠之 愛火燒世間 無能免斯害 若人不生愛 得最上寂靜 出過患稠林 能超於苦海 離和合過失 則斷愛欲索 解脫諸罪垢 乃是無憂者 百千俱胝劫 常為愛所欺 愚夫不棄捨 為幻網維縶 謂由愛所覆 樂親近承事 如彼傭力人 渴飲其醎水 飲已渴暫息 須臾喉復乾 渴愛在於心 非道何由止 是故當遠離 諸惡由之生 為愛所伏者 沈淪無出期 受天中最勝 上妙五欲樂 終為愛索牽 復墮於惡趣 若人近於愛 苦惱常充滿 依正教所明 此定非饒益 若著愛境界 則無有厭足 能棄彼愛者 是人無憂患 諸天由愛故 則生於放逸 耽著復追求 復墮於地獄 諸天若退失 為第一慚恥 由著上妙樂 則受極重苦 愛覆於自心 其心則狂亂 不怖於輪迴 長時而縱逸 眾生由欲樂 復增長其愛 愛火地獄火 為彼彼燒害 彼愛若增長 展轉則無窮 已有生防護 未得常追求 由起追求故 其心常不足 是人無樂分 如來所印可 由心無厭故 常思其欲味 則為彼愛火 相續而燒然 若於欲生怖 離愛火所逼 解脫愛垢染 不復墮惡道 由自邪思惟 起三毒塵坌 溺放逸深淵 常貪於女色 歌樂妙音聲 引生於散亂 其心無暫停 猶如於駃水 愛如深險河 欲如漏舡舫 愚者之所乘 即為彼沈喪 愛如猛熾焰 三毒如乾薪 放逸如迅風 燒諸天不覺 諸天著欲樂 則為愛降伏 於頃刻須臾 暫無其少暇 愛為欲所依 生百千障礙 諸天著樂故 於善不能作 愛蛇有五首 其性極暴惡 螫彼貪欲人 是苦難堪忍 愛河極深廣 從五欲出生 欲達彼岸者 匪善何能越 愛如幻伎兒 充遍於三有 誑惑諸天人 於益無少分 五根取欲境 未曾有厭怠 如酥投火中 念念而增長 又復彼愛者 能開惡趣門 地獄鬼畜生 如是常往返 愚夫由起愛 墮死魔口中 善離斯過失 不為彼所噉 諸有具智人 能降伏彼愛 離憂惱怖畏 坐臥常安隱 若離彼愛纏 則不生諸苦 愚者多希求 常興於損害 於其晝夜中 心不生慈愍 他所有珍財 意欲皆希取 是輩如劫火 其性常兇險 遠離於善人 如毒蛇處穴 由增上愛故 為熱惱燒煮 死墮地獄中 復生於鬼趣 從惡道出已 得生於人間 向五百生中 常於他求乞 下色常低言 匱乏心逼迫 唯苦為己分 皆由愛所得 若人斷其愛 常樂求佛慧 斯為其正人 得最上寂靜 若遣心中愛 如驅蛇出穴 愛毒未蠲除 決定當破壞 若決定造作 彼愛常現前 如火擲乾薪 其焰則彌盛 眾生貪珍財 積聚無止足 彼於命終時 皆為他所有 由愛所獲咎 財散罪不消 由業之所牽 含悲趣地獄 財為他受用 罪則當己身 墮彼惡趣中 後悔徒熱惱 財散名為衰 樂壞則為苦 親友忽如冤 皆從愛心轉 智人不起愛 愛火常熾然 損害諸有情 令墮於惡道 積財如彼山 守禦常憂怖 云何造諸罪 非理而持用 不樂畜財者 無怖無防護 是離貪智人 在處常安住 樂求於富樂 倐然而散壞 盛衰不久停 如日之輪轉 榮富者如縛 貧乏者如罪 皆為愛所使 於欲無厭患 受上妙快樂 所欲皆如意 為愛火所逼 身樂俱散壞 若諸天及人 由於欲無厭 皆為愛所燒 如來悉知見 百千諸有情 因愛墮險難 受無量苦報 智者咸興歎 壽命速遷謝 愚夫不知覺 福業悉消除 彼愛則增長 若人著於愛 世世常隨逐 彼暗鈍無知 不達罪福相 若善業果報 生諸天受樂 不善業因緣 從彼而退墮 不造善惡業 離和合過失 棄背老死因 住最上安隱 貪如彼車輪 五欲為於輻 愛轂處其中 世間無知者 愛河極深廣 欲境為波濤 疑惑譬群魚 世間無知者 於晝夜三時 多造諸不善 智者不防護 即隨惡流轉 美色如幻化 了彼則無縛 由愛常追求 為縛無能解 若為愛所纏 則著於欲樂 智慧若現前 能除彼過患 愛增其黑暗 智發於光明 當捨暗從明 離苦獲安樂 智如其利劍 能伐愛林木 應當善修習 獲最上安隱 當知愛稠林 深密難出離 若人善超越 則出於三界 愛河有三派 放逸水彌滿 當乘於慧舟 能渡於彼岸 愛如利刀杖 割截愚夫身 苦惱難堪任 是故常遠離 愛如惡癰疽 從心而生起 於其晝夜中 曾無於少樂 愛如猛熾火 疑惑如樵薪 由業風所吹 燒心生熱惱 若人愛所纏 其心則輕躁 非理取其財 則喪於身命 世間諸眾生 造無邊惡業 皆由愛彼財 長淪於苦海 為愛之所使 勇捍無怯弱 乃至蹈火中 不顧其身命 若人多起愛 心火常燒然 無愛意清涼 如深淵澡沐 愛如彼烈火 投薪則騰焰 譬之彼貪夫 愈得而無厭 具無量珍寶 剎利猶不充 自餘諸有情 少畜則無患 若人起於愛 樂少而苦多 苦樂兩昭然 智者善取捨 善降彼愛者 得最勝寂靜 若能常遠之 則近菩提道   離欲邪行品第九 女人為罪本 能散於資生 若為彼所伏 於樂則何有 女人多諂曲 常懷於嫉妬 樂造作不善 於業得自在 巧言誑於他 常生和合想 無正念思惟 喜讚於欲事 彼暫生柔順 後則多剛狠 雖珍異莊嚴 於恩曾不念 設百千眾生 咸生於愛樂 自性無有常 猶如彼飛電 若樂於女色 斯為不善因 現生及後身 悉為彼破壞 若見一姝好 心則生散亂 樂著彼境界 為貪之所嬈 合會必有離 由之起愁慼 貪欲鎮縈纏 皆由女人故 是女人貪毒 與身俱時起 如火生世間 熱性則隨有 當知是貪火 從心中所發 相續常燒然 於苦無與比 破壞於善法 及損惱眾生 為惡道之因 是諸佛所說 口雖出美言 心中常蘊毒 於其所戀慕 其志曾無定 設暫生愛著 不久則棄捐 所說無有誠 彼意則非實 以方便欺誑 習染欲因緣 於己生貪人 恃之生憍慢 天人阿脩羅 夜叉鬼神等 墮於險難中 皆由女人故 又彼女人者 不知恩念善 其心無暫停 如日之旋轉 見其榮盛人 則樂於承奉 彼若有衰危 殊無少憂慮 如蜂採其花 花乾即捨去 應知彼女人 棄舊亦如是 女人無慈心 常懷於嫉妬 此非無端由 皆因於男子 諸天唯女人 餘無能降彼 由女縛所牽 則墮於惡趣 若樂著女色 此失無與等 貪火鎮燒心 何由能出離 若為欲所牽 貪業皆可見 常惛醉其意 樂作諸不善 女人惡所纏 多興於潛意 棄彼昔所眷 如蛇委其蛻 女人最險詐 無能過彼者 多作於方便 而希於寵愛 又諸女人者 自性多流蕩 智者有先見 慎勿相隨順 若習近女人 則失於善利 設求生天中 此亦不能得 天中妙樂音 聞者咸生愛 若樂著不捨 引生於苦難 女人心動轉 於餘生染愛 愛火或暫息 則生於棄捨 女人志堅著 樂行於鄙事 若見彼衰殘 則生於棄捨 女人多諂媚 使彼如癡鹿 見禍患所侵 則生於棄捨 女人極險惡 不念其恩德 彼厄難相臨 則生於棄捨 女人心散亂 起種種思惟 能誑誘於他 如蜜和諸毒 女人多巧言 能惑愚癡者 智士善思惟 彼意曾無動 由愚癡著欲 於財無慳悋 不修彼福因 如鼠常藏竄 女色如彼索 而第一堅牢 縛彼迷士夫 令墜三有海 是索非縛體 唯能縶於心 心若為彼纏 苦則為己有 餘索縛於人 燒斫皆令斷 是女索不然 能牽趣惡道 身有其相狀 彼索則能縛 心本無形質 非女索不可 若為索所縛 其量人皆見 女索縛於人 是量無知者 暫生其少樂 後脫則為難 能縛諸眾生 常淪愛苦海 又彼女索者 善縛於六根 常索無其能 唯縛身及頸 妻子并眷屬 為縛最堅牢 愚人生妄心 皆執為己有 於女色生愛 彼唯筋肉纏 便利之所依 汝愛復來此 好發巧言詞 誑惑而無媿 當知女人者 與冤則無異 以眾妙嚴飾 令他生愛樂 其心常動轉 所說多虛假 女人性多毒 如迦羅俱吒 損彼著欲人 無能免其難 具百千方便 不能防女人 如風火虛空 無能縛彼者 造諸非律儀 遭病難夭喪 皆因於女人 破其解脫行 世間諸眾生 造作眾罪業 皆因於女人 恐怖常迫窄 自幼及其耄 其心常散亂 女人性本然 如日光常暖 女心無定則 猶風中燈焰 有怨不暫捨 如馬囓其瘡 如索縻鼠狼 雖縛彼能脫 則同彼女人 不為他所制 如花蓋毒蛇 如灰覆炎火 如色蔽人心 如女藏惡露 如毒樹開花 觀者曾無厭 是花猶女人 畢竟當棄捨 常樂求女色 境界即現前 此生及後身 俱無於樂分 非火非刀杖 非力非機關 為女所縛者 彼惡無能斷 於人世天中 略述欲過咎 智者若遠離 作夜摩天主 樂彼女色者 皆從慣習生 世有真實人 則能免其事 是人宿善本 滅已生天中 見諸天女人 散亂亦同此 則毀樂非真 訶心不寂靜 厭女人過患 如冤而捨去 若習近女人 生多種苦惱 是故當了知 於彼常遠離 若起散亂心 則生諸過失 常見於女人 而生於戲調 日本無黑暗 火性無清涼 女人無慈心 少分不可得 大地無傾搖 風狀無安寧 女人無善行 常樂說諸過 又女人之心 動亂非長久 有難則捨離 如池涸鵝去 淺瀨鷺所依 深淵則無有 山嶽有震動 彼定無悲愍 不稱揚正法 樂作諸魔障 墮於險難中 為彼之所誑 赫日可令冷 蒲桃能使剛 女人諂嫉心 堅著不棄捨 於樂同受用 於苦則不然 少恨常在心 於恩而廢忘 昔於園苑中 而共相娛樂 衰難忽相侵 毀呰而棄捨 女為世間縛 增長於闘諍 為過失之藏 乃非法之器 女色惑眾生 常懷其欲想 起遍計追求 其心無暫捨 無量愛欲箭 損惱諸眾生 彼樂何所之 悉見其磨滅 是欲深可畏 如利刃猛火 智者善了知 常一心防護 若有持淨戒 忽起於欲想 招無量誹謗 生眾多過患 如風觸於火 其焰則熾然 見女人生貪 定為彼燒害 若求清淨樂 當遠離女人 此世與他生 其心常寂靜 起勇猛精進 修習於勝慧 捨欲信因果 是人獲大利   離酒過失品第十 此說酒為毒 應當遠離之 若樂飲酒者 則壞於善法 若人近於酒 不生於明慧 彼無解脫分 是故常遠離 為第一過失 智者之所說 損壞於自他 是故常遠離 若人樂飲酒 好說世俗事 多言起紛諍 是故常遠離 飲酒損資財 惛迷復懈怠 有如是過患 是故常遠離 由酒發生貪 瞋恚亦復爾 展轉增愚癡 是故常遠離 酒為禍根本 令諸根馳散 後墮地獄中 皆由酒所敗 或高聲戲笑 出暴惡語言 毀諸良善人 後則生憂怖 由飲酒醉亂 善惡不分別 如傍生無知 是故當遠離 若人為酒困 惛醉則如斃 求快樂長年 為患則何有 是諸難之本 為過患之源 常居癡暗中 趣死之階漸 後墮地獄中 復生於鬼界 及彼傍生趣 皆為酒所壞 酒為毒中毒 疾中之痼疾 已苦復加苦 是智者所說 破壞於慧命 竭盡法財寶 毀彼淨梵行 皆由心樂酒 乃至尊崇者 醉已無區別 為世人所嗤 不生於慚恥 酒如其利斧 能損諸善法 樂飲者無慚 為他所輕賤 若人為酒惑 耽湎無罷期 不作諸善行 彼無識無智 若人樂飲酒 彼心則狂亂 或發於戲笑 或起於瞋恚 現生及後身 無明常覆慧 焚燒解脫法 皆為酒所使 若嗜其酒味 如食金播果 初甘後則毒 是智者所說 是故彼智者 於酒深為誡 心不起思念 飲則生熱惱 富足常飲酒 諸天復過是 於彼彼快樂 後則皆散壞 眾生酒所迷 其心常醉亂 為彼癡所牽 耽著其美味 當知酒如繩 癡愛常難解 寧墮地獄中 於酒不應觸 因觸聞其香 癡人即樂飲 是故於彼酒 見己當捨去 若見即生貪 若觸香即發 由聞彼香故 其心不能止 是故酒為毒 生過失非一 壞色力名聞 皆因飲彼酒 口出於狂言 瞪目無定往 時臥不覺知 所作皆廢忘 由偃仆於地 為女人所笑 其身不動轉 加枯木相似 彼醉酒而臥 瞥見謂其死 知者咸告言 由飲酒如是 常樂飲酒者 住三十六失 當了知彼過 此則常安隱 具勝族名稱 由酒之所污 是人如蘆花 不久自輕棄 若人樂飲酒 展轉為境牽 墮放逸水中 漂流難出離 為境所牽故 不知善不善 於清勝園林 何用復飲酒 若樂於酒味 則生諸險難 墮於地獄中 具受諸苦惱 飲已發生癡 由癡造眾罪 愚人心愛樂 何能生遠離 起增上耽著 受極重苦報 若能離彼過 則無諸憂惱 初則損其慧 後則壞其樂 是故彼智人 於酒常厭捨 若人近於酒 彼則如飛鳶 常為癡所盲 故說酒為毒 於酒作毒想 最上第一樂 由持淨戒故 寧飲於銅汁 若樂飲酒者 於罪則不免 彼增上愚癡 常處於惡道 飲酒雖一罪 能生一切惡 是故當制之 心戒則為本 比丘樂飲酒 則捨阿蘭若 離心一境性 不思惟正法 由樂飲酒故 心常生熱惱 習近於非法 壞二世善利 無威儀道行 廢說法是分 與言行相違 空說有何益 自不能達解 何由悟於他 發麁礦言詞 此非善說法 違背於正理 識者咸譏誚 貧弊人所輕 皆由飲於酒 過去無憶念 現在復忘失 未來何所知 由酒迷三世 失名稱威德 令心常馳散 引生諸過咎 斯為酒所困 若遠離酒者 具戒定清淨 住最上安隱 得至不滅處   諸法集要經卷第四   諸法集要經卷第五   觀無畏尊者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治心品第十一 佛宣轉諸法 說身為無常 於酒及女人 慎勿生放逸 此心猶彼王 於世得自在 能令諸眾生 墮於深險難 由心造諸業 迷亂生怖畏 智者善持心 住最上安隱 能引生勝處 及牽入惡道 若離垢寂靜 即證真常果 若樂說諸法 作意為先導 由意清淨故 則成殊勝行 若人善制心 則不隨心轉 棄背諸煩惱 如日除黑暗 又彼心如冤 是冤非他起 劫火然須彌 心火亦如此 愚夫為心降 諸根得自在 能生彼苦惱 去菩提則遠 冤從自心生 離心何所有 能縛諸有情 牽至焰摩所 若樂欲境界 不修習正法 愚癡履邪道 則墮於地獄 心如火中火 最上難調伏 由彼難調故 當受於極苦 若縱心自在 常生諸過失 善離彼染欲 不為苦所逼 由起如是心 則受如是果 作善為淨因 造惡得苦報 由心造彼業 由業感於果 心與業相應 即受輪迴故 若人由彼心 造作諸惡業 為彼地獄火 長時而燒煮 由心造諸罪 由心感其果 當知彼心者 從因緣生起 眾生為心誑 自在作諸咎 墮於地獄中 深生大恐怖 當依於正法 不隨心造惡 善行常輕安 惡行唯非法 一切唯心造 果亦從心得 心若種種生 彼果亦如是 心如彩繪者 畫三界眾生 無有善安住 不隨心動轉 又彼心為本 能生解與縛 善業則解脫 不善乃纏縛 眾生墮業網 為心之所降 不求趣菩提 如盲不見道 是心唯一種 能造作諸業 若業若彼心 則遍於三有 又如彼五色 能種種顯現 緣五根諸塵 則處處隨轉 如世間畫者 諸人咸共覩 當知心畫師 巧妙無能見 如壁圖諸像 好醜隨畫工 善不善業緣 皆由心造作 是心常思惟 晝夜無暫住 如其所造業 受報皆相似 若為心伏者 樂作諸不善 命終生恐怖 於苦無能免 業則如彼畫 隨處而顯現 由心所作故 彼果則隨轉 種種業差別 受報亦如是 為心之所使 馳騁於三界 若人隨於心 則造一切業 善調伏心者 則證真常樂 是心隨所趣 或暴惡輕動 善哉調彼心 心靜則無苦 若人善制心 則除諸過患 離過乃智人 於苦則不受 諸苦從心生 了彼非他得 逼迫難堪任 皆由心輕動 天龍阿修羅 夜叉畢舍遮 皆以心為主 遍於三有處 心能引天中 及生於人世 乃至諸惡道 如輪轉無異 心為境所牽 愚者則迷亂 由意生愛故 住無量苦惱 心唯一癡行 暴惡有大力 可說不可見 念念速遷滅 智者善調伏 心種種過患 則超出魔網 得渡於彼岸 心能生疑惑 諂曲多動轉 若依彼心者 乃求趣險難 當離心過失 則諸根寂靜 不著罪非法 善達於實相 得最勝禪定 從心因緣生 墮於惡道中 亦由彼心起 是心有力能 造作種種業 於虛空境界 剎那不暫住 彼心難了知 常無其形相 引生於世間 匪心則不往 身造作諸業 何去何所住 彼果皆可見 彼心無能覩 是心難調伏 癡暗無所見 能引諸眾生 速趣於地獄 是心能作罪 亦能修福業 了彼如幻化 常依於正道 是心去不知 來亦無能見 能牽諸有情 百千生往返 利刃不能斷 熾火不能燒 愚暗無智人 則為彼所壞 是業索堅固 能縛癡眾生 於百千生中 挽之而不斷 是心剎那頃 造善不善業 能調彼心者 隨處常安樂 入彼六根門 樂著諸境界 心牽彼有情 不覺墮險難 虛空本明朗 水性常澄湛 是心若如彼 引生殊勝善 於境生尋求 常念於和合 由心依諸根 如王將導從 是心常奔馳 彼身隨所往 互相有力能 輪轉三有海 所造業周遍 皆由心使然 若無善因緣 少樂不可得 當規求正法 修習諸禪定 心離諸過惡 如日出雲翳 若心善定住 則生於正見 在家發淨信 當免輪迴難 若心不造惡 過失則不起 離煩惱清淨 常生於天上 是心隨諸根 迅速而流轉 善防護心者 後則生諸天 若為心所使 造作一切罪 依止非法行 長處輪迴中 是心剎那頃 有百千生滅 本性唯輕動 如幻化不實 是心有大力 奔馳無暫停 若智識寂靜 則能善縛彼 是心難調伏 令諸根動亂 智者善任持 能達於彼岸 是心唯無厭 知足索能縛 善治彼心者 為世間智人 是心緣欲境 常生於愛樂 為善能息除 作惡則增長 若人心寂靜 見諸欲如毒 愚者縱其心 耽之為美妙 是心唯造作 彼業則隨轉 由根境所生 令相應和合 智者了知己 捨此獲輕安 彼色覩皆同 復何生異想 一切色境界 為因能亂心 善調彼心者 則離諸過咎 如一穀種子 生色香有異 由彼彼和合 各各隨心起 如世間匠者 善修彼機關 依正法治心 彼則常安樂 境界牽於心 愚者生適悅 智慧有大力 速使令清淨 又彼心動轉 遍緣諸蘊界 及彼三有中 由無真實見 又如大海中 風擊波騰涌 猶心境和合 隨世間流轉 善業引於心 定招於勝果 應當行善行 無復造諸惡 心與定相應 如水無風動 各從因緣生 隨業所歸趣 是心極迅速 剎那而往返 或緣彼天中 或趣於地獄 心能斷諸惡 復造一切善 引至解脫門 故說心如是 是心最輕捷 無有過彼者 若不善防護 則常著於欲 是心須臾頃 能造善惡業 自性本輕動 尋求不可得 是心來不知 去亦何所見 緣合即暫有 緣散無所住 是心非積聚 亦非彼長久 非執持相應 一切處無覩 心亦為強名 從和合而起 牛糞與摩尼 二種亦如是 色根等亦爾 各各從識生 未見有一法 非和合而得 如是彼境界 眾生難除斷 若安住正法 於欲何所作 是心極兇險 大力難調伏 樂造作諸業 愚夫無知覺 由造諸業故 則為流轉因 於三有之中 長受諸苦惱 如染風等疾 滅非沈惡道 彼貪等過患 定墮於地獄 心過失最大 常造作諸惡 風病亦非善 應當修勝行 風等疾可瘳 身殞則隨散 彼貪病不然 百千生長在 當知貪等病 與風有差別 善修殊勝行 得離貪過失 是心如醫王 善治意過患 非如彼世間 唯療於身病 心起善思惟 則不生諸染 愚者無正法 則墮於險道 若人樂禪定 依止於山林 愚夫不寂靜 多起其違諍 是心如畫者 遍繪諸形像 皆由彼造作 周流於五趣 世畫雖巧妙 圖百千種類 業畫極廣大 三界為其[巾*登] 畫若干眾生 隨五趣流轉 由業廣大故 處處悉周遍 又彼心畫師 能畫諸業網 世間有情等 皆為彼所縛 又風雨煙塵 皆能損其畫 百千俱胝劫 業畫常如故 大地有散壞 海水亦枯竭 唯業畫長存 隨處而顯現 諸業常相隨 彼果無差忒 眾生縱其心 流轉於諸趣 若人心著樂 求趣欲境界 不斷不善業 定墮於苦難 是故當制心 彼極惡可畏 樂欲境和合 愛毒常充滿 不顧其險難 於欲常追求 樂壞苦相應 自受其果報 若人怖惡趣 其心常寂靜 由彼寂靜故 增長於慧命 是心有大力 暴惡難防護 智者善調伏 得離諸憂怖   離惡語言品第十二 智者離惡言 常發於正語 令他生愛樂 善住菩提道 常讚清淨行 離垢染言說 若樂惡言者 當墮於惡趣 若發虛妄言 則捨真實法 亦壞他世善 無惡而不作 若人虛妄言 為他所嫌惡 長受輪迴苦 無由生諸天 善人咸見棄 為眾之所怒 障礙諸善法 皆由惡言故 是人於世間 口則如利斧 自斷壞其身 皆由惡言故 令他起暴惡 增長一切罪 能生諸過患 皆由惡言故 由語無真實 為人所輕賤 以是因緣故 後墮於餓鬼 智人無虛言 虛言返招咎 口氣常臭穢 後受諸苦報 若捨真實行 則遠離正法 由離正法故 生無量苦惱 若發真實言 為人所尊重 得如來稱讚 正法之明炬 常說解脫言 不捨於真實 當知如是人 趣聖之階漸 若人無真實 後轉為女身 常習虛妄言 則墮於惡趣 此真實正道 是諸佛所說 為最勝法財 作第一救護 真實如至寶 莊嚴中最勝 如淨無垢目 光明常熾盛 真實如寶藏 無價用無盡 若能行是行 人中為最上 如世間王者 以妙寶莊嚴 智人真實言 如諸天嚴飾 虛言為深過 如毒中之毒 由此為因故 則墮於惡趣 非父亦非母 及親眷朋屬 唯彼真實行 餘無能救護 若近虛妄人 如觸地獄火 由不生怖畏 則為彼燒害 是火極炎猛 尚能燒大海 何況無智人 如然於草木 是故當一心 畢竟不妄語 若能遠離者 則無諸憂惱 若樂彼妄語 常捨離真實 是人唯自咎 捨寶取瓦礫 若人不了知 好發虛妄言 墮於地獄中 長時受極苦 真實語非難 無智不修習 能莊嚴行人 於善皆成就 真實為上善 虛妄為深咎 愚人捨功德 而取於過患 諸苦惱種子 皆從妄語生 若人能遠離 獲無垢寂靜 若發真實言 為人所喜見 當知虛妄者 常作諸不善 若人語真實 心喜如諸天 愚者由妄言 常怖未來苦 真實第一善 虛妄最極惡 離過求功德 人中無過上 常生於勝處 受用諸快樂 善求趣菩提 皆因真實故 若人不遠離 增上虛妄言 常生於難處 備受諸苦報 真實為勝道 虛妄非善因 不從餘方來 非因他所得 佛說彼真實 能離諸苦惱 為最勝明燈 除病之良藥 如毒與甘露 二種皆依舌 毒如彼妄言 甘露同真實 住決定真實 當取彼甘露 若起虛妄者 如愚返求毒 由起虛妄故 定為彼所壞 如世飲毒者 不久而自喪 於身則非安 於他豈能益 自他唯有損 何用虛妄說 又世間諸毒 一發斃即止 虛妄毒不然 百千生破壞 佛說解脫道 以真實為本 淨行而莊嚴 常生殊勝處 眾生隨自業 墮彼愛河中 唯乘真實舟 則能超越彼 眾生不善因 皆從愛所起 墮於惡道中 真實能救度 如金剛堅利 能摧破諸山 彼真實勝能 善息除煩惱 真實二世益 由如無盡財 善分別諸法 其心常安隱 或有惡比丘 其性多磣毒 常說虛妄言 彼心唯輕動 善人咸棄捨 為世之所惡 視之如冤賊 由無真實故 謂由彼妄語 能壞於自他 既無於少益 云何不棄捨 若人起妄語 感口氣常臭 諸天咸遠離 貧窮無依怙 若人起妄語 動止無安隱 世間出世間 常離於正道 若不捨妄語 當受極苦果 如是諸眾生 自求趣惡道 當知真實人 為世所尊重 是故捨妄言 常修斯勝行 真實則不害 常生於慈愍 為正法之藏 生天之要行 眾生墮地獄 及焰摩鬼趣 皆因妄語故 智者為深誡 如刀火毒藥 如羂索鬼使 當知彼妄語 招苦報實重 若不怖業果 命終皆現前 當離彼惡言 常樂真實說 不則集眾苦 生下劣種族 兩舌互相生 展轉無窮極 彼兩舌惡報 則墮於地獄 念念常燒然 自受其極苦 於諸祕密教 潛心而破壞 如兩口兩舌 己過常覆蔽 若人離兩舌 住決定寂靜 離眷屬纏縛 不生和合想 兩舌如惡蟒 常處於窟穴 若離彼過者 則無諸災橫 若人發惡言 則如[鹵*兼]鹵地 由舌生毒故 眾人皆見棄 如見利刀杖 何不生怖畏 若樂彼惡言 則為所損害 舌如彼熾火 心則如其薪 惡言如猛焰 焚燒諸眾生 若人以愛語 世間咸恭敬 見者生歡喜 視之如父母 愛語最為善 能生殊勝樂 無盡諸熱惱 皆使令清涼 愛語能生天 為勝功德聚 亦如彼良朋 是最上寂靜 於真實經典 違背不修習 如諸佛所觀 彼舌唯片肉 常樂說真實 具足諸功德 後得生天中 此舌則如寶 若人心妄想 為彼愛欺誑 他財己願取 何能生天趣 妄想造諸惡 愚癡無暫捨 自受諸熱惱 如油沃熾火 妄想求諸果 無因何所得 眾苦由之生 畢竟當遠離 又愚癡眾生 樂行於損惱 其心常恚恨 則如彼毒虺 自性唯險惡 常捶打於他 熱惱鎮燒然 彼定無少樂 無名聞利養 無親眷朋屬 由心樂損害 人神咸不護 若樂損害者 如黑暗之聚 令他生恚惱 此說為深咎 不害最為善 能安樂眾生 常修如是因 當得菩提道 口雖說正法 其心唯不善 非如世盜者 此法中大賊 若善說法者 當如說而行 則離煩惱垢 求趣真實果 為由妄語故 多說世俗事 無量出世法 少分不能解 當樂談真諦 不習世俗言 若依世俗者 為輪迴所縛 樂作非福業 決定無樂因 離出世法財 是智者所說 師示利益言 愚癡不受教 後招於苦難 其心徒悔惱 若人真實言 心中常喜悅 諸天咸衛護 世間皆恭敬 由世恭敬故 增長善名稱 常修真實行 定得生天中 若人虛妄言 惱亂一切眾 為眾之所怒 雖活即如死 若人虛妄言 如利刀傷割 壞真實功德 彼舌何不墮 若人虛妄言 則如熾火聚 亦如彼毒蛇 皆從其口出 妄言毒第一 勝地生諸毒 損惱諸眾生 地獄彼先得 若人虛妄言 諸惡集其舌 如從自口中 出便利膿血 是人舌如索 能牽趣惡道 破壞法橋梁 皆由說妄語 非佛非淨戒 非父亦非母 是人由惡慧 於苦無能救 若人說妄語 彼速自輕懱 智者咸捨去 諸天皆遠離 不攝護語言 常生於瞋恚 斯人鮮福德 所至則多苦 他樂則生嫉 他惡不能掩 當知如是人 定墮於惡道 愚人空妄說 而不能修作 彼言行相違 當受無量苦 自不住正法 樂談他密事 是人於世間 高心無智慧 若人於正教 違背而不信 十萬尼浮陀 常受地獄報 若人虛妄言 願樂造諸惡 五十六浮陀 常受地獄報 樂作彼惡因 見濁無真實 如是愚癡人 轉增其黑暗 真實第一財 堅固無能動 依之生天上 登常樂之門 是故應一心 常念真實法 是人得最上 不生不滅處 此真實功德 能生寂靜樂 智者離妄言 諸佛所稱讚   諸法集要經卷第五   諸法集要經卷第六   觀無畏尊者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福非福業品第十三 所造作諸業 謂福及非福 能縛諸有情 定各招其報 愚夫心如魚 依愛波而住 含笑造諸惡 悲啼而自受 昔同造諸罪 謂僕使營從 後受其苦報 彼則無相代 由親眷朋屬 和合造眾罪 於他世相隨 唯所作惡業 如花所至處 其香不捨離 善惡業亦然 在處常隨逐 眾生由自業 因果常相應 作善生諸天 而受殊勝樂 若惡業果報 則受極重苦 墮三惡趣中 彼苦無相似 謂由彼三業 造作遍三界 常起於三毒 則墮三惡道 諸愚夫異生 由因緣和合 流轉三界中 皆隨於自業 非自作他受 非他作我受 當知所造業 招報唯決定 業雖有眾多 受處有其九 由彼互相資 成四十種惡 自造作一業 定受其一報 墮於險道中 則無其伴侶 或為他勸請 而造作惡業 後受苦報時 彼則不能救 業熟非初後 及此生他世 謂於此造作 或於餘處受 由善惡業故 隨輪迴流轉 為業風所吹 而招苦樂報 愚夫心散亂 於欲常樂著 無正慧揀擇 諸惡則增長 彼著樂眾生 為癡之所覆 惡報現其前 則墮黑暗處 由於佛正法 心不生欣樂 在彼地獄中 長時受其苦 從無始輪迴 為業網纏縛 此滅彼復生 皆由心造作 或從天墮落 或地獄生天 或生於人中 或受餓鬼報 謂彼苦樂因 皆由己所造 各互相生起 非自在天作 輪迴生死中 造無數惡業 唯佛當證知 餘智不能了 若非法招善 此因為顛倒 當知所受果 皆與因相似 若因果相應 則順於正理 是有為諸法 無不從緣起 未見無罪者 而趣於地獄 定由惡業故 則受其苦報 決定造諸惡 堅著而無悔 彼為業所縛 則墮於惡道 未見不善業 引生於樂果 唯佛真實言 示彼對治道 如因燈有光 如由業招報 諸有所作者 皆因緣生故 謂由彼彼因 各各果隨轉 善達如是相 則名真實見 非同自在天 無因而建立 諸法皆緣生 是如來所說 由無始輪迴 業報常相似 非顛倒分別 從因緣而有 眾生癡所迷 於愛欲無厭 若不了業報 何由獲寂靜 若人於佛教 不達道非道 由癡無正慧 常生於熱惱 見他如意樂 彼樂從因生 諸法皆唯心 各各隨自行 有為皆無常 如水泡非久 應當行善行 為二世饒益 覩世間業報 及諸天退墮 若樂放逸者 彼定無少樂 業索極修長 堅固而難脫 纏縛彼愚夫 去菩提則遠 智慧如利劍 於彼能除斷 離愚癡熱惱 令至於彼岸 由業受彼果 隨善惡相應 智者不暫忘 因果常決定 由因緣和合 生肢分骨鎖 纏縛諸有情 輪迴無解脫 由彼纏縛故 逼迫難堪任 當修解脫因 得盡諸苦際 彼業善鉤名 復能牽眾生 於在所生處 隨業而受報 彼業果如輪 於三有旋轉 當離諸過患 常修殊勝行 布施如淨器 貯戒勤慧水 智者善持用 滅三有業火 若縱彼三業 三毒則隨轉 馳騁三界中 由癡三種行 一切諸眾生 為苦所逼迫 皆隨自作業 常依止而住 若無彼善因 何能有少樂 隨業受彼報 如種生其果 又如陽春時 能滋榮卉木 彼果從因生 無因則不起 為業索所拘 百千生往返 如世間車輪 由機關而轉 彼三毒堅牢 眾生難出離 離貪等過患 則善超三有 若人慶快心 修彼殊勝行 以是因緣故 受莊嚴勝報 業如彼畫師 善圖諸形像 或天上人間 所畫無不盡 彼畫無數量 皆由業變化 不施眾彩飾 亦無能見者 壁毀畫亦無 畢竟皆散壞 此身雖滅謝 彼業則長在 眾生癡所覆 為業所籠縛 無始生死中 如陶輪常轉 如風日煙塵 於畫則能損 彼所招業緣 未常而暫棄 當觀察過去 所造諸不善 於在在處處 隨作而自受 謂於上中下 諸微細惡業 能悉令解脫 是最上智者 又彼諸有情 造作善不善 於樂及非樂 決定當獲得 若違背佛言 彼為愚癡者 於無量苦惱 長時無解脫 天人阿脩羅 地獄鬼畜生 皆由彼業故 當隨智慧行 由染慧分別 造無量惡業 各各往諸趣 受報悉知見 若人造善業 後得生人天 不善溺三塗 如俳優更服 業線極堅長 遍縛於三有 眾生由自業 如輻依車輞 或生於天中 或沈於險難 輪迴不暫停 隨業而受報 有情生天中 皆從善業得 如妙色蓮華 出清淨池沼 若人造善業 決定非破壞 常生於勝處 感果得如意 愚夫不修因 而妄希樂報 譬如於沙中 求酥不可得 若修彼善因 則生於快樂 無因獲報者 如離樹求果 眾生由業故 受報而無定 如擲沙空中 隨風而飄墮 彼聚散因緣 苦樂亦復爾 皆由業所牽 於罪不應造 無邊業種子 變化六道中 皆從心所生 是佛真實說 是心難調伏 樂造作諸業 如彩畫眾生 唯佛能知見 如一穀種子 能生百千萬 是業網亦然 無能測量者 如線縶於禽 雖翔復能至 彼業拘眾生 往返亦如是 愚夫無正見 不達罪福相 循環三有中 唯苦為己有 若了善惡業 則悟生滅法 斯為真實人 能到於彼岸 若離善知識 則親近惡友 棄法貪世財 不信後苦果 由不了業報 則不知罪福 彼愚癡有情 長受於熱惱 世智生我慢 常說無義言 不悟業因緣 常受輪迴苦 如人久囚執 偶得其釋放 彼親眷朋屬 喜樂相慶慰 猶處地獄中 業盡得解脫 由先善業力 得生於天上 受天中快樂 具無量莊嚴 於彼復修因 轉生其勝處 彼若不修善 業盡即退墮 衰相現其前 如油盡燈滅 此滅彼復生 循環於三界 隨業風所吹 何由能出離 若人智自在 則不著輪迴 不為彼業繩 少分而纏縛 假使蓮簳絲 積如須彌量 彼業索亦爾 無能縛智者 智者處輪迴 如須彌不動 遠離諸憂惱 解脫諸恐怖 如諸佛所見 因果常相似 若作業廣大 彼報亦同等 數數造諸業 各各受其果 由如是造作 則為彼纏縛 若造善業故 定獲彼勝報 色力命嚴身 為人之所敬 福業豈能久 倏爾若燈光 彼業報無差 皆隨心造作 一切諸眾生 業盡命必喪 身為火所燒 無有少安住 又彼諸眾生 由心界差別 各造作諸業 為三有纏縛 世間瘖瘂人 由行不善道 彼希於樂報 如攪水求火 若無所作善 樂果則不生 常樂放逸者 決定無功德 為業索所牽 暗鈍無知覺 彼索無能斷 苦盡方解脫 眾生由業故 於輪回往返 見此滅彼生 皆從因所得 愚夫著五欲 未甞生覺悟 由貪愛相資 何窮苦邊際 愚夫無厭足 樂作諸欲樂 由彼無厭故 則自取衰滅 於現生福報 業盡樂亦亡 由多作放逸 臨終始覺知 起無量分別 造彼種種業 各隨業因緣 而受其果報 眾生為業驅 或為業所招 或生於快樂 或招於苦報 若得生天中 受五欲妙樂 福盡而退墮 及此無能救 又彼輪迴因 皆從虛妄起 佛以真實見 示解脫正道 昔修諸善業 戒定慧相應 此非輪迴因 安住清淨樂 是福報無盡 不應作放逸 當畢竟一心 增修殊勝行 若人具福報 當遠諸不善 為善躋聖道 作惡招殃咎 若人作善行 勇悍無退屈 常獲寂靜樂 能趣菩提道 若人著放逸 樂作諸不善 彼福則隨減 當墮於惡道 是業如鞦韆 皆從心變化 眾生癡所誑 常依彼而轉 生死其如輪 十二處如輻 旋轉於世間 皆為心所使 由心造善業 引生於天中 為境界所迷 不思惟後苦 於樂及非樂 當審慮而行 苦樂業雖殊 皆從因緣起 世間無有樂 皆為業所牽 樂壞苦現前 由心而造作 眾生由業風 吹至所生處 於彼生愛樂 則為業所拘 唯善不善業 後世常相逐 猶如採其花 彼香則隨至 眾生自業使 隨生滅流轉 譬若彼鞦韆 昇墜無休息 於天人脩羅 六趣而往返 為癡之所覆 不生真實見 又如世間輪 依手而旋轉 彼為業所催 速疾無與等 由業之所纏 十二支和合 是名緣生輪 世間無知者 諸天癡所覆 常著於欲境 唯業果長存 彼樂無積聚 彼不知善業 如良藥明燈 除暗獲輕安 能為作歸救 受難堪極苦 及種種怖畏 是業有大力 而不生疲勞 天滅生人中 人歿墮地獄 獄出作傍生 復墮於鬼趣 皆由彼業風 飄轉而無定 彼愚癡眾生 未甞生覺悟 眾生乘業車 能行於三界 餘乘則不然 速疾無相似 若所作清淨 則受其福報 唯於彼現生 則知其自業 彼業如彩繪 皆從心所起 所畫無不周 長時而不滅 謂廣大福報 皆從業所生 福業若盡時 彼樂則散壞 於善若不廢 彼樂則增長 是故於善因 展轉常修作 於彼百千生 受形軀骨鎖 為業之所纏 曾無安樂想 若造種種因 則受種種報 當於此生中 勤修諸善行 業畫極工巧 皆依心造作 業盡果則亡 剎那不久住 唯自業為親 於他何所得 善調伏其心 如理而安住 以業自莊嚴 則非餘所作 於百生千生 而未曾暫捨 若了知生滅 及真實因果 則離諸罪垢 得至不滅處 所造作諸業 迂曲常相隨 如輻依彼輪 於世間旋轉 當以慧揀擇 如理而修作 是為調御師 永脫諸煩惱   教示眾生品第十四 謂貪恚癡垢 及老病死苦 此六如深冤 能損諸含識 又五境如賊 能劫功德財 初如彼親朋 後則為冤害 由心生放逸 於欲境囂馳 能令諸眾生 趣地獄餓鬼 貪為其熾火 瞋則如彼冤 黑暗說為癡 是三皆可畏 謂三十六業 及彼四十行 九十八煩惱 周遍於三界 離十二因緣 一百八煩惱 善解法非法 常獲無量樂 於十六現觀 及彼十六空 了我法二相 是名為智者 善達道非道 及彼四究竟 解脫四瀑流 能滅諸罪垢 修習八聖道 出二種生死 顯現彼十力 得證菩提果 明真俗二諦 及彼四念處 除三際無知 不為魔所伏 是五欲境界 初甘後則苦 令墮諸險難 是故常遠離 以正智思惟 伏斷諸煩惱 斯為具智人 世世常安隱 智能斷諸惑 猶火焚乾薪 正智若增明 令三寶顯現 若樂智境界 常住寂靜法 煩惱如毒蛇 則能害諸善 若具真實見 能利於自他 離老死過患 住最上寂靜 若樂於輪迴 常為彼纏縛 是煩惱冤賊 遍三有逼迫 若人知佛教 為眾生演說 常修純淨行 得生於梵天 若厭離三毒 常供養諸佛 破壞彼輪迴 如燃於槁木 若人知苦因 而不造諸罪 無量煩惱聚 於彼無能縛 智為勝光明 癡為極黑暗 若能善分別 此說為智者 若離癡過失 則無諸險難 為癡之所覆 何能得解脫 寧觸於猛火 及毒蛇共處 善求寂滅樂 不應與癡俱 愚人無正智 如盲處黑暗 不怖畏輪迴 常造非法行 眾生為癡誑 常起於愛染 受世間貧窮 為衰老逼迫 由三世業果 從地獄生天 或天墮畜生 或受餓鬼報 眾生由彼貪 隨業往諸趣 復為癡羂拘 輪回三有海 無始造諸罪 受種種生死 由彼慣習故 曾不生疲倦 諸天為樂損 人世匱乏苦 地獄常燒然 傍生互相噉 餓鬼飢渴逼 皆由彼癡故 長處於輪迴 何曾有少樂 愚癡著欲樂 由樂而受苦 不近善知識 無正法救護 若人具真實 常樂聞正法 修習諸禪定 彼則無憂苦 諸佛宣正法 如燈常照明 慈念諸眾生 過如彼父母 眾生由三因 造三種過失 循環三界中 三受常相逐 由三業所起 趣三惡險難 眾生著樂故 馳騁於三有 若尊重三寶 當得三菩提 遠離三種見 則不生諸苦 於彼晝夜中 三時常觀察 謂彼老病死 三種過失藏 三業離邪思 善住三平等 不著於輪迴 永離諸憂惱 於彼道非道 及空有等相 慈心善觀察 當證無上道 是人意清淨 不觸諸染欲 永離諸垢濁 得解脫安樂 離三有貪求 常生於正念 是人於正道 決定無退轉 眾生癡所蔽 於智不通達 起無量貪愛 常為苦纏縛 懈怠無慚愧 習近惡知識 為地獄種子 智者善防護 由彼無慚愧 常造作眾罪 後墮於險道 徒生於悔惱 起憍慢瞋恚 嫉妬并覆惱 愚癡無信根 何能生善道 嗜酒復貪財 起邪見妄語 常行磣毒因 定招地獄報 邪見障諸善 不應起少分 如是愚癡人 自投險惡道 謂起邪見者 非因而計因 彼為自欺誑 沈淪無出期 若人著邪見 徒修其苦行 誑惑於他人 愚癡生我慢 由愚癡黑暗 溺生死大海 是人無正因 以苦欲捨苦 隨彼外道說 炙身求出離 智者令炙心 則能燒諸惑 若具修正智 能破諸煩惱 是名真丈夫 得離諸苦際 樂著世名聞 而互相諂讚 彼清淨菩提 非邪見所得 於善不勤修 心常生掉舉 貪著利養故 捨離彼淨戒 樂著於酒味 好侵於外色 殺害諸眾生 由此墮地獄 親近惡知識 起邪見兩舌 不獲諸威儀 三業多毀犯 由我慢無明 所說無真實 於此世佗生 何能得快樂 為眾苦沈溺 此滅彼復生 如諸佛所說 皆由無明行 若人起我慢 邪慢增上慢 此為苦根本 畢竟常遠離 樂造作諸惡 無初中後善 隨彼無明流 入生死大海 若人具勝智 善息除煩惱 能解一切縛 得至不滅處 由修勝智故 則能斷諸惑 此說煩惱縛 由智得解脫 諸煩惱如薪 智火燒永盡 若樂欲境界 何能離纏縛 五欲為重瘴 能覆於智眼 常令諸眾生 壞說法正道 於善說法者 當一心諦聽 是人為法將 能敵諸魔軍 謂於四顛倒 及世間八法 自不生正慧 則為彼欺誑 五欲如迅流 漂淪難出離 當以智舡筏 於彼能超越 由彼愚癡心 常樂著諸欲 輪迴五趣中 何能得解脫 不如理作意 如火常熾然 若如理而行 如甘露除熱 謂積集無明 從久遠生起 以一智明燈 破滅令不現 若人具正智 則能趣涅槃 無智縱貪癡 則生於懈怠 若具智光明 壞三毒黑暗 是故當一心 持戒修淨智 常以大智火 焚燒諸惑薪 若無此善根 為三毒所損 眾生縈痼疾 偃臥命將終 癡迷無所依 眷屬徒悲惱 由多作放逸 常樂愚癡行 為無量惡因 受眾苦逼迫 是三毒過患 損惱諸眾生 若正智相應 於彼悉除遣 當知彼智火 能焚煩惱山 惑業既無餘 常棲寂靜樂   說罪品第十五 謂由彼作意 常造諸罪惡 愚癡不了知 徒生於後悔 眾生造諸罪 皆受於苦報 是故當遠離 常求於樂果 初雖作少罪 後則墮險道 由癡覆彼心 出已而復造 小罪不防護 皆為地獄因 譬如微少火 能燒於山林 由罪生惡趣 受極重苦惱 彼於己如冤 何能得寂靜 若人造諸罪 則無有少樂 若樂求樂者 當修諸善行 作善稱善哉 造惡皆輕毀 修福乃為難 於罪何容易 若見造非法 生劣心隨喜 由彼無智故 受苦復過是 若人造眾罪 積集諸果報 是苦難堪任 於惡不應作 由造眾惡故 定受其惡報 是故當遠離 不作則無咎 若不怖諸罪 則習近惡友 由自造作故 感果非佗受 行善招善果 作惡受惡報 若造眾罪者 於善則無有 若人著邪見 展轉生諸罪 雖刀杖火坑 無與彼相似 若人離眾惡 常修於善行 身語意清淨 去菩提不遠 若樂造諸惡 受極重苦惱 非由造惡故 而能得樂果 若樂修諸善 得最上快樂 此善非苦因 無顛倒受者 從無始劫來 作善得樂報 若造彼惡因 定獲於苦果 為善親良朋 造罪近惡友 憎嫉賢善人 彼則墮惡道 心若樂修善 則遠諸罪惡 是人於菩提 如掌中不遠 謂於所修作 初中後皆善 能生於樂報 捨此則不然 是故遠諸罪 令善常相續 能離彼惡者 常獲於快樂 無始生死中 數數受諸罪 愚夫癡所使 而不生疲厭 著欲造諸惡 不知後苦果 暫生於適悅 長時受苦惱 樂作諸罪者 世間共輕鄙 是故離諸惡 於善無令廢 無益非究竟 受最上苦惱 是故彼智者 於罪常遠離 若人具慈心 則不造諸罪 為惡自招殃 不作則不受 常造諸罪惡 依邪師邪教 若離彼二種 善住真實道 愚夫不覺知 樂造諸惡行 若離彼過失 常生於勝處 若樂作眾罪 定為業所牽 不怖後輪迴 於人身難得 若人怖諸罪 多樂作諸善 彼能趣菩提 得最上妙樂 若能離諸過 能修諸善業 是人於世間 獲第一福報 善降伏諸根 為世所尊重 盡此一報身 得生於天中 若人鮮福德 無初中後善 罪惡常增長 則墮於地獄 若造作眾罪 自招其惡果 作善如所見 定受於樂報 由不善種子 後生於險難 如昔所作業 因果皆相似 眾生墮惡趣 皆由罪所召 如魚吞彼鉤 無因而得免 罪為苦之根 畢竟當除斷 眾生常染習 如具隨不淨 常習當愛樂 能破諸惡業 譬如壓胡麻 華壞香不散 常樂著五欲 散亂無安忍 懈怠虛妄言 彼則定無善 若造眾惡者 如長夜黑暗 若安住善法 如旭日出現 若人無嫉妬 此為善淨行 愚癡作眾罪 彼則常忿怒 如舡載少物 所至則能浮 眾生罪若輕 則免沈諸惡 遠離惡知識 常獲諸快樂 於彼若隨順 則受諸險難 善了知業報 離微細毀犯 是人不著罪 如空泥不染 未聞者令聞 聞己能憶念 惡趣尚生天 何況具智者   諸法集要經卷第六   諸法集要經卷第七   觀無畏尊者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說罪品第十五之餘 明了罪福相 是為具智者 於此無正解 乃愚癡所作 善達諸功德 於過惡亦然 二種如實知 常獲於樂分 若人造諸罪 如與冤同處 樂行善利者 如近於良友 由愛染造作 境界常現前 展轉癡暗中 常受諸楚毒 欲境如稠林 貪愛常遊處 愚夫不達法 何因能出離 墮彼地獄中 和合受眾苦 當知不作罪 無由來至此 行善獲勝報 無量福莊嚴 為惡自招殃 決定無能免 謂自他苦樂 循環三有海 由業風所吹 如波依於水 若人生於逸 常造作諸惡 以是因緣故 當墮於地獄 從地獄得脫 生於餘趣中 復為欲所牽 忘昔所受苦 此心由慣習 暫悟即還迷 樂壞苦復生 不思惟後患 為五根所誑 狂亂侵佗境 受流轉無窮 皆由愛纏縛 墮地獄鬼趣 傍生及邊夷 或暫生天中 須臾還退殃 受諸趣流轉 如世間車輪 皆由業習牽 而不生疲厭 設使生天中 受極妙快樂 福盡還退墮 此皆輪迴行 墮蓮華地獄 百千俱胝數 受無量苦惱 愚癡無厭怖 三界無有樂 皆為苦所逼 眾生癡所盲 未嘗懷憂畏 愚夫迷苦因 於苦不能了 是苦從因起 如種生其果 由苦樂所拘 於三有往返 唯除寂滅樂 永離諸憂惱 若在所生處 能思念諸苦 是苦不復生 離苦獲安隱 若人能憶念 地獄中苦惱 則於彼樂中 少分而不著 如是了知已 世間悉虛假 當離諸過患 以慧善修作 壽命不久住 瞬息剎那間 斷除彼惡因 常奉行眾善 了住壽非堅 一切由心造 依正行所作 不求邪活命 未來世苦惱 何不生驚怖 癡索鎮縈纏 獄火常燒煮 癡為不善法 違白淨福業 能引惡眾生 長淪於苦海 若人不怖罪 樂多造諸惡 展轉地獄中 為獄火燒炙 如一微細火 則能燒諸物 愚夫罪少許 亦墮於地獄 若人怖惡道 不作諸罪行 能攝受正法 捨惡而從善 惡友生放逸 起無慚無愧 智者常遠之 彼如火如毒 苦法為魔障 樂法無所礙 於二善分別 一切皆通達 遠彼惡知識 樂廣行施忍 慈念諸眾生 是生天要行   地獄品第十六 若人邪活命 造作眾惡業 今當說其報 後墮於地獄 謂等活黑繩 眾合二號叫 燒然極燒然 無間地獄等 如是八地獄 方面各一門 彼一一獄門 四獄為城郭 鐵城遍圍繞 造惡者充滿 獄卒叉罪人 如魚烹鼎鑊 雨山石器杖 斫截碎其身 日夜常悲啼 渴令飲銅汁 為極苦逼切 發聲大號吼 受種種治罰 向四方奔竄 若人癡所覆 橫生諸惡見 招彼地獄因 如海深且廣 此下劣惡見 損害於自佗 無量苦因緣 汝為自纏縛 由著邪見故 恃己生憍慢 永墮惡道中 長時受極苦 由造彼惡業 汝今來至此 下劣愚癡人 自作何愁怖 作惡希善報 則無有是處 種植於深淵 必無其果利 若人縱愚癡 數親近和合 為彼少樂故 後受於多苦 愚夫妄為樂 戀著於妻孥 起染污煩惱 皆由愛惑心 於己命終時 無一能捄護 獨趣險惡道 慘然而長逝 又彼地獄中 本無諸苦器 隨造惡有情 自心之所變 譬如然妙香 倏爾飄無狀 亦如群宿禽 夜集曉還散 或劫取佗財 及害彼身命 造此極不善 皆為癡所致 謂由彼癡故 從瞑入於瞑 失生天正行 及最上寂靜 彼妻子眷屬 纏縛難出離 沒生死海中 而無所依怙 貪求造眾惡 云為於妻孥 及自受酸辛 彼各知何所 於無量生中 常貪著美色 由是造諸過 鄙劣而無愧 先造彼罪惡 後不生追悔 定墮地獄中 長劫無出期 親屬雖聚多 於己何能捄 見餘著欲者 受報亦如此 自行於善行 必招其樂果 愚夫癡所蔽 於此殊無悟 若為癡所覆 貪恚亦隨生 所愛為佗有 己苦無能免 內為三毒燒 外獄火圍繞 長劫受楚毒 何時免惡道 自心造諸惡 曾不生愧恥 為獄火燒炙 何用徒悲啼 汝輩極暗鈍 樂行於非法 不須生悔恨 於苦當安忍 愚夫造眾罪 作己生驚怖 業果常相隨 皆從因緣起 於善何曾修 於惡不能斷 若離彼惡者 地獄不復見 若人癡所覆 不了於業果 為邪師所誤 轉增其過咎 由怖先造罪 常生於熱惱 無正法對治 終為苦逼切 若能離諸過 於苦則無分 住正念思惟 不應作諸罪 若樂作眾惡 彼於苦無厭 以苦而加苦 何由能出離 心不生厭患 彼何有寂靜 我於罪眾生 故不生悲愍 汝為癡所縛 造彼非法行 彼因汝自作 匪我而能捄 積集彼癡行 罪惡悉盈滿 不能持淨戒 苦報孰能免 若人造惡業 隨因則受報 應知苦因緣 自作而自受 汝為愛索拘 狂亂無慚[赤*皮] 受極險治罰 彼苦無能說 若人造眾惡 則受諸楚毒 不作則不受 無因亦無報 如是諸過患 果在於地獄 於諸善法中 曾不生欣樂 不修於福業 造無量罪惡 受報亦如然 愚夫徒悔惱 捨離諸善人 多行於詭詐 不修真實因 求樂不可得 積集眾罪垢 從愚癡心起 長劫受極苦 皆由昔所造 地獄諸有情 為獄卒囚執 苦切而責之 業盡汝當出 又彼愚癡人 為自心所誑 不了所作業 煩惋懷悲愴 以非利為善 以良友如冤 損壞於自他 常處大黑暗 彼三毒惡行 與深冤無異 能牽諸有情 至焰摩羅所 是癡何因生 皆由計我所 不修施等行 以何而濟度 罪為第一冤 隨惡趣顯現 於此世他生 而不相捨離 所造作諸惡 如利刀毒火 險惡極可畏 作已汝當受 若人心寂靜 不著諸境界 不隨癡所行 則離於惡報 聞地獄苦聲 愚暗不生怖 如持彼乾薪 投之於烈火 又世間火然 焰久即能滅 當知彼業火 長時而熾盛 常火勢可斷 業火長相續 若人造惡行 畢竟為所燒 是故彼業火 常燒地獄人 不怖惡道者 無能免斯害 以慧當揀擇 於己善防護 遠離彼惡業 則不受諸苦 為癡之所覆 常造作眾惡 今受此極苦 悲號徒爾為 謂初中後分 及盡苦邊際 苦因與苦果 皆不可愛樂 昔在於人間 廣作諸惡業 招此險惡報 汝今當自受 離顛倒分別 因果常相應 如昔之所作 隨業而受報 汝能於自身 常生其保重 云何起殺業 伺斷佗壽命 汝求彼財利 備受諸艱辛 云何於佗財 興心而劫盜 汝於自妻妾 專意而防護 云何於佗色 而生於侵暴 汝作妄語罪 欺誑於良善 為佗不信受 彼舌極可畏 汝樂飲酒罪 引生於癡鈍 招非法誹謗 何不生遠離 如是五種惡 皆汝先所造 今受此惡報 何為徒悲慟 不善法如毒 應當常遠離 能令諸有情 長淪於苦海 又彼貪欲火 於三有熾然 見善利不修 後樂何所得 說巧笑言辭 增長於貪欲 斯為大過咎 當斷無有餘 墮彼地獄已 發聲大號哭 獄卒咸謂言 如彼因而受 不遠離諸惡 作己還復造 彼因即增長 受報亦如此 若畏未來苦 當現修眾善 則無地獄報 亦不生悲啼 放逸如彼地 出生諸不善 無量諸有情 皆為貪所牽 汝昔造眾罪 起貪等惡行 愚夫不了知 當苦何人代 不生慈愍心 隨諸惡流轉 無邊苦海中 憑何而濟度 資財及所愛 命盡悉遺棄 由造此眾罪 為獄卒所追 極猛惡火聚 充遍於虛空 乃至地方所 熾焰而無間 苦切不可觀 惶怖何所至 鋒刃為其道 驅逐令履踐 險難廣如海 獨逝而無伴 何時得解脫 於我誰能捄 我為苦逼切 疲乏不能往 為彼所執縛 牽挽而將去 妻孥朋屬等 到此皆如冤 縱無量珍財 求囑無能脫 由昔放逸故 樂壞翻為苦 為死羂所牽 冥莫何歸趣 彼琰摩獄卒 極暴惡忿怒 執縛加凌辱 心生大惶怖 我觀彼惡處 種種苦治罰 一切情非情 皆騰於猛焰 復有大毒蟒 周匝悉圍繞 悲號求出離 無歸亦無捄 墮黑暗獄中 深廣猶大海 虛空宿曜光 長劫何由覩 謂由彼五根 顛倒生貪著 流轉三有中 何由能寂靜 一切身肢分 為利鋸分解 無量極苦惱 言莫能盡宣 積集罪如山 眾苦常圍繞 念念常增長 心作身自受 受極苦迫窄 辛酸唯自知 琰摩勅彼言 汝觀昔所作 若了知自罪 於苦能堪忍 乃至業未盡 一一當思惟 昔由癡所覆 今徒生悔惱 汝作如是因 自受如是果 由惡作所起 造增上重罪 墮難中險難 受苦中極苦 愚夫造罪已 如以薪投火 從劫而至劫 業盡或當出 非諸天脩羅 夜叉鬼神等 我為死羂拘 彼皆不能捄 為彼索所縛 牽至琰摩所 惶怖無依歸 隨業之所趣 若離欲過患 三界中最勝 解脫一切縛 則不造諸罪 若和合因緣 先從父所得 彼如是劬勞 汝何行殺害 又復害母罪 惡業無過此 墮於地獄中 受增上極苦 斷三有結縛 是名阿羅漢 愚癡行殺害 今受此苦報 一切諸法藏 顯示解脫門 法破和合僧 今受此苦報 常發虛妄言 指東而談北 所說無誠信 今受此苦報 又復生綺語 損壞真實寶 無益於自佗 今受此苦報 起兩舌惡業 互相而讒謗 離散彼親朋 今受此苦報 說無義惡語 如刀杖毒火 令佗生熱惱 今受此苦報 護惜己身命 損害諸有情 常無慈愍心 今受此苦報 佗所有珍財 偷取或劫奪 恣為五欲因 今受此苦報 樂作欲邪行 如火益其薪 常生疑怖心 增長諸不善 樂著於邪見 損壞佗善根 受惡報無窮 受第一苦惱 此諸惡境界 汝愚癡隨轉 皆由身語心 相應而造作 造彼眾惡已 將終苦現前 為獄卒所驅 速趣於地獄 是地獄苦惱 極難堪忍受 假使海深廣 燒然亦枯涸 若人了諸惡 因果非可樂 常當正思惟 於罪不應作 謂佛法僧寶 眾德皆圓滿 得生於人中 何不能親近 初作微細罪 如小火所燒 後廣造惡因 如投身火聚 於罪徒憂怖 意不斷諸惡 常思受苦報 今汝復何造 當知彼少罪 則能生眾苦 業盡當出離 餘無有能捄 彼琰摩使者 檢察隨釋放 若惡報未盡 還牽受眾苦 於身肢方面 分裂而斫截 無數罪有情 生悲愁號叫 復有惡有情 多作離間語 猶如一種子 後增長無數 皆由彼惡慧 而生於闘亂 於親屬朋友 悉為作破壞 常遠諸善言 樂發於惡語 當割截其舌 因果還相似 百千功德門 由舌而破壞 今受此苦報 何時獲出離 墮彼地獄中 極熱生飢渴 譬如以芥子 擲須彌火聚 又彼地獄火 復從飢渴生 及墮落諸天 受報亦如此 所造眾惡業 皆由三毒起 展轉猛焰間 無藏竄逃避 無智諸有情 妄起於分別 不善說為善 於良友如冤 云何諸眾生 不悟真實法 設為彼開示 心不生愛樂 不樂聞正法 輕毀說法師 於濁惡世中 何由生慧眼 愚夫之境界 愛欲長迷惑 不依正法律 無因能自悟 為癡索所牽 常樂作諸惡 作已受極苦 徒生於憂悔 由增上愚癡 於法說非法 彼因既顛倒 則錯行亂學 無明慧揀擇 耽嗜於五欲 於善不修習 見惡則隨作 諸天心著樂 投放逸火中 不遇勝善緣 彼即隨退墮 又彼愚癡人 憎嫉諸賢善 矯現諸威儀 誑佗而求利 口雖說正法 心常伺他咎 是人於世間 為第一惡者 若人著欲樂 則是求苦惱 為自心所誑 樂壞非他受 是故以正慧 常修十善行 於諸非義利 畢竟永除斷 樂利益於佗 繫心無暫捨 常依淨善法 應當如是住   餓鬼品第十六 若人不行施 如無燈求光 捨離於善業 何能有樂報 如世間盲者 於物無所覩 離施無福因 當墮餓鬼趣 墮無財鬼中 周遍而求覓 常困於飢渴 皆由慳所感 若樂修施者 一切無能壞 不作於少因 後乃徒生悔 由先造惡業 墮餓鬼趣中 為獄火燒炙 長受飢渴苦 何時離彼趣 暫得於快樂 何劫得解脫 則捨諸熱惱 由不了因果 及彼道非道 為飢火所逼 相續苦不斷 醜狀髮髼亂 唯筋皮相連 希求諸飲食 暫覩無由得 為眾苦逼迫 墮諸惡險難 曾無有親朋 於我暫能捄 汝昔於人中 斷作諸福行 如至於寶洲 空手而獨返 若樂修勝行 常遠彼諸惡 我觀彼善人 躡生天階漸 由彼身語意 造作諸不善 眷屬皆他往 獨依苦而住 為琰摩使者 捉縛而驅逐 入深邃黑暗 去處極懸遠 我於一切處 常受諸苦惱 乃至須臾頃 曾無微少樂 今受此果報 皆由先所作 何時免斯苦 得至於樂處 為渴所逼故 徒陟彼高原 設見於河池 到則皆枯涸 於曠野山林 周遍而尋覓 受渴乏艱辛 求水不可得 乃至濕潤處 彼亦不能見 復有大烏鳶 利嘴而啄食 為彼飢渴火 常逼切其身 宛轉險道中 叫呼求捄護 昔近欲境界 彼如鏡中像 虛壞己修財 今獨受此報 由造彼業故 籠罩難出離 於四向奔走 業盡當解脫 從三毒所生 極惡猛火聚 念念常熾然 則能燒巨石 又火焚彼石 水沃即能止 我業火如海 深廣何能滅 惡業如其薪 愛風同發起 燒彼罪有情 周匝無能避 我造諸罪咎 遠離於善法 墮彼鬼世間 為自心所誑 我為彼飢渴 二火鎮燒然 及刀杖傷殘 受三種極苦 我造諸惡業 墮餓鬼趣中 非眷屬親朋 能為作捄濟 唯有彼善法 與我作依怙 謂施戒多聞 三種為歸捄 乃至我造作 諸極惡苦因 墮愚癡網中 長淪於苦海 受極重熱惱 實難堪難忍 我若得出離 少罪不復造 彼餓鬼趣中 常生大愁怖 於此不善因 是故當遠離   畜生品第十八 彼畜生苦報 為牽縛捶打 不斷殺因緣 則更生食噉 愚夫愛惑心 樂行於損害 不修施戒因 後受畜生報 為愛索所縛 五根如癡瘂 懷忿恨憎嫉 後受畜生報 應作不應作 可食不可食 於善不善法 皆不能了知 人趣多追求 諸天著放逸 餓鬼受飢渴 地獄唯極苦 若人於有情 樂行於殺戮 招種種危苦 當互相殘害 又復諸眾生 多慳復散亂 以是因緣故 當墮鬼畜趣 彼三毒過患 沒溺諸有情 受生死輪迴 深險難出離 若樂求正法 則生諸善果 具足彼明慧 為人所恭敬 是故具智者 樂修清淨業 如理而作意 躋解脫正道   飢乏業報品第十九 樂作不饒益 驅役諸眾生 招下劣苦因 無與飢相似 叫呼求飲食 從自身起火 燒彼罪眾生 如然於槁木 是火遍方處 所至即隨逐 設經百劫中 匪食無能濟 世火雖炎熱 飢火復過是 奔馳三有中 於食求無得 又世間有情 常生種種過 為飲食因緣 沈淪三有海 住彼三有中 隨業而牽去 長時受楚毒 此苦說無盡 處於胎藏中 為糞穢所溺 受逼迫熱惱 此苦說無盡 耽著於欲境 樂殊妙嚴飾 貪求受艱辛 此苦說無盡 常詣他舍宅 求丐於衣食 為彼所輕賤 此苦說無盡 由愛毒所使 勞己而求覓 乃至身未終 此苦說無盡 自貪其欲境 眾冤伺其便 心常生惶怖 此苦說無盡 由為彼妻孥 多生於憂慼 斯為第一冤 此苦說無盡 枉費諸珍財 為親朋訶毀 由斯起愁惱 此苦說無盡 變異身衰老 策杖而徐行 色力頓疲羸 此苦說無盡 生平所愛寵 臨終皆棄捨 獨往無所依 此苦說無盡 愚夫造諸罪 墮於惡趣中 皆由飲食因 智者之所誡 了知是業報 心當生怖畏 樂修於施戒 以眾善莊嚴   諸法集要經卷第七   諸法集要經卷第八   觀無畏尊者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捨離懈怠品第二十 謂由彼劣慧 而生於懈怠 好習戲論言 遠離於正智 捨離善知識 樂習近惡友 為破法因緣 此說為邪命 不知時與方 及彼諸難處 不應說為說 心常生愁怖 不避於譏嫌 而常往乞食 為佗所輕賤 樂自稱己德 起增上貪癡 生掉舉邪慢 深著於五欲 心不依正教 違背王教勅 常懷於忿恚 狂亂失正念 非時而致死 遠離說法師 不達法非法 善人雖教招 生瞋而毀呰 貪嗜彼飲食 常著於睡眠 如是罪眾生 當墮於地獄 若決定精進 能生於樂報 是故依正法 而當取善果 若懈怠為本 生三種過失 唯精進對治 能破諸癡惑 謂彼三毒因 能招三種報 此三為根本 隨趣於三有 若樂彼懈怠 則棄諸善法 眾惡由之生 當墮於地獄 或取彼生貪 或捨此增恚 如是處執著 此說為愚癡 懈怠覆其心 如中毒悶絕 於放逸深坑 墮落無疑惑 若樂行精進 離懈怠垢穢 解脫諸恐怖 此則獲樂分 若作意懈怠 不修勝淨法 得廣大過咎 是人唯苦分 由眷屬纏縛 當墮於險難 是故此生中 無貪彼欲樂 又彼懈怠者 常為癡所蔽 無少分福業 眾共生輕賤 又彼懈怠者 生睡眠惛沈 破壞解脫門 智者善防護 又彼懈怠者 起無慚無愧 此二為苦本 後得大恐怖 又彼懈怠者 悉廢其修作 是人於世間 雖活即如死 又彼懈怠者 引生於掉舉 令心不寂靜 命終心散亂 沒懈怠淤泥 何由超苦海 唯勇猛精進 能到於彼岸 又彼懈怠者 如傍生無異 但思念所食 餘則無所知 由貪嗜飲食 樂作不淨行 所欲多匱乏 常從佗乞丐 乃至於自身 忍寒熱飢渴 皆由懈怠故 備受於艱苦 由彼懈怠故 眾人皆嫌棄 彼為自欺罔 何能盡苦際 不學真實乘 唯貪於美味 命終墮惡道 徒勞生後悔 若發起精進 安住彼正念 永斷不善法 此則為智者 如是種種苦 皆由懈怠生 了知是業報 畢竟不復造 眾生三毒火 念念常熾然 大悲甘露雨 為彼而息除   悲愍有情品第二十一 謂身語意業 常與善相應 顯示三惡道 引之令出離 若依止悲心 能趣寂滅樂 愍念諸眾生 如母愛己子 於有苦眾生 尋求而捄護 鬼趣尚蒙祐 得生於天趣 若具足悲心 愛念諸含識 是名大丈夫 人天咸恭敬 若人有悲心 則能持淨戒 如月照世間 光明常清淨 能令諸眾生 離愁怖憂慼 是故於悲心 畢竟常親近 若人離麁獷 以悲心莊嚴 是名良福田 名稱普周遍 由悲心普滋 諸根無垢染 住清淨正見 去菩提不遠 若人具悲心 如諸天自在 於百千生中 永離彼貧乏 若人意質直 如金可貴重 復安住悲心 斯為無盡寶 若人具精進 常勤求正法 以悲心明燈 為說除疑暗 常於晝夜中 不捨其悲意 隨其所至處 樂說而無懈 悲心極清涼 息眾生熱惱 令得上妙樂 後獲真常果 故諸佛所讚 悲為無盡財 亦如淨池沼 能滌諸罪垢 是最上莊嚴 破煩惱黑暗 沃潤菩提苗 令得真常果 若人有悲心 如牛出醍醐 具足其美味 蠲身心熱惱 三有如巨海 三毒如駛流 悲心為舡筏 仁者所乘蹈 悲為功德財 白淨法嚴瑩 善人常繫念 此說名為悲 悲捨離剛強 內則生諸善 除煩惱過患 如鎔金出鑛 悲心如寶器 滿中容妙物 增長彼善根 隨念獲安隱 悲心如寶藏 眾生用無盡 能破彼貧窮 成就廣大利 悲心常寂靜 樂修習諸禪 離放逸境界 出五欲垢染 又復起慈心 於他生愍念 令彼獲輕安 得脫苦纏縛 以意善思惟 常遠彼罪垢 解脫諸恐怖 志求寂靜樂 常與忍相應 自他則無惱 世間咸喜見 後得生天中 若人能安住 慈忍無上寶 一切諸有情 瞻之如父母 慈愍無過上 為樂之根本 若人無是心 後則唯有苦 若梵天悲心 自在天忍辱 諸持明智母 皆不及慈行 不害第一福 正見最上善 寂靜心常安 得離諸險難 是故當了知 心常生憐愍 以施戒忍慈 修成無垢智   布施品第二十二 由淨施所感 十二種功德 得生人天中 財富無與等 若人返是者 獲咎亦如此 愚癡不樂施 後墮於惡處 為妻子眷屬 起慳悋貪愛 造匱乏苦因 常希求不足 若廣行布施 解脫貪纏縛 摧彼我慢幢 破滅諸癡暗 施為彼先導 引生殊勝處 於人世天中 當招於巨富 施如彼浴池 戒能淨諸垢 以智善觀察 能超於三有 謂施戒及智 三種如燈明 若人善修習 永離諸癡暝 愛恚如巨海 疑惑如波濤 欲渡彼險難 當修施戒智 眾生多狂亂 隨所生貪著 欲防護彼心 當修施戒智 如是三種行 我說為良藥 善除煩惱病 皆使獲清涼 心起邪思惟 生放逸過失 為彼婬怒癡 相應而纏縛 是三毒可畏 如火燒世間 以施等對治 當斷令永盡 不修施等行 彼則為愚癡 是人常苦惱 求樂則無有 若在在處處 眾生造諸罪 隨彼彼因緣 受種種果報 一切有為法 皆從因緣起 未見無惡因 而受於苦報 心不樂惠施 面常生怒色 斯為貧窶因 是故當遠離 若施生喜心 離相應慳垢 後得生天中 諸天共遊戲 是慳如彼冤 損壞極可畏 能令諸眾生 受餓鬼饑渴 若樂行布施 所生即快樂 是故諸智者 於施常稱讚 施如彼光明 所至則隨有 若生人天中 得供養恭敬 故諸佛所說 當善修布施 住不可破壞 最上堅牢處 善行其施者 則降彼慳冤 常以慧觀察 無令得其便 施如彼良田 而有其三種 善熏心種子 各獲其果利 初樂行於施 後專持淨戒 以智斷愛垢 此理無過上 世間皆無常 復多諸過失 不能斷彼愛 何由生勝處 當發起大心 樂廣行布施 捨此不修習 後受餓鬼報 由依止施故 復堅持淨戒 是人於後身 受轉輪王位 由具彼禁戒 善知時非時 解脫苦邊際 得近菩提道 諸天不行施 其福則隨滅 智者了知已 當樂行喜捨 乃至此生中 受人間快樂 皆由彼施故 常繫念修作 設墮畜生中 亦受彼快樂 皆由彼施故 是如來所說 若人不樂施 後墮餓鬼趣 斯由慳悋故 常食諸不淨 若樂行布施 則得清涼果 不修如是行 為饑渴所燒 由先放逸故 不修施等因 於彼命終時 自心生熱惱 心喜而行施 得眾所愛敬 常獲於吉祥 感果故相似 若人不樂施 自亦不受用 常悋惜其財 終為佗散壞 若人具珍財 奉尊親師長 斯順於正行 則不為虛用 於貧病疲乏 一切諸有情 常樂清淨施 為之作眼目 由如是行施 施已得生天 諸天若生慳 不久而退墮 人間修施因 天中受樂報 非無所修因 而妄招其果 若離於施戒 亦不修禪定 如是愚癡人 雖活死無異 若不樂正法 則減失慧命 愚夫不修習 雖活則如死 若人無智燈 心則不明了 彼則如傍生 為人皮所覆 不施復多貪 諸根常散亂 當知彼非人 如餓鬼闘諍 住慈念觀察 修施戒禪定 斯為寂靜人 諸天咸恭敬 具德眾所尊 無德咸輕易 如是善了知 是名人中天 善修其施者 獲富樂長壽 於此世佗世 常樂行喜捨 眾生隨自業 生於五趣中 唯施等善因 見之如父母 了知布施因 所感其勝報 當奉持淨戒 得脫三有苦   持戒品第二十三 戒為最勝財 如日光普照 若人命終時 唯戒為伴侶 持戒得生天 或得諸禪定 於此世佗世 光明無與等 若人樂生天 少因則能得 是故遠諸惡 常持於淨戒 若能護彼戒 心樂行於施 後得生天中 獲妙樂無比 妻子及珍財 親眷朋屬等 護持淨戒者 覩此皆非樂 於戒生愛敬 如護念赤子 則離彼毀犯 常生於勝處 由修彼淨行 施戒悉圓滿 以白業莊嚴 得生於天上 戒如於寶藏 能生彼富饒 名稱及生天 不求而自至 此三種勝報 鬼趣尚能求 何況具智人 淨心而奉戒 若人於淨戒 盡形能護持 得至不滅處 永盡諸苦際 過去諸輪迴 為三毒纏縛 戒如淨光明 能破彼黑暗 戒如天池沼 具眾寶嚴瑩 亦名堅固財 水火無能壞 是故彼正士 於戒曾無犯 常生愛敬心 得最上寂靜 決定心堅固 於戒無缺漏 唯彼戒功能 命終常守護 若親持戒人 如日光所照 習近毀禁者 轉增其癡鈍 離不善垢穢 無希求熱惱 如是持戒人 諸佛所稱讚 持戒具福慧 初中後皆善 破戒唯愚夫 如傍生無異 若人持淨戒 得戒衣所覆 於戒若毀犯 彼則如裸體 由持戒生天 天眾競迎奉 於彼園苑中 而共相遊戲 具足諸福業 堅修持梵行 是人生天中 決定無疑惑 由持彼戒故 增益諸善利 於上妙五欲 心不生染著 若此世佗世 戒為其伴侶 於彼險惡道 為之作依怙 於饑渴怖畏 作第一捄護 應當善觀察 捨此何歸趣 寧以利刀劍 而自斷其首 於彼戒功能 不應生毀犯 是持戒功德 因果皆清淨 招世出世樂 為諸佛所讚 若人不護戒 無初中後善 失廣大利益 及最上寂靜 持戒第一善 施所不能及 彼財有限量 戒功能無盡 由戒德莊嚴 眾人所愛敬 當知諸如來 因戒而成聖 持戒最清涼 除身心熱惱 是故常奉行 當得生天道 戒為生天梯 亦名為樂海 若人離彼戒 後唯生憂悔 戒如清涼水 深廣常彌滿 為彼持戒者 滌身心垢穢 受天中妙樂 及殊勝莊嚴 皆由戒功能 善因之所致 若安住淨戒 眾善咸依止 念念常增長 無惡道怖畏 若專修梵行 以戒而嚴身 是人於現生 得供養恭敬 由堅持禁戒 常遠諸不善 於彼一切處 得快樂安隱 若持彼彼戒 各別有功能 常生殊勝處 隨意而自在 施戒智三種 能生於慈心 常愛念眾生 得親近承事 戒如妙珍寶 善人常貴重 永離諸過失 得生於天中 具足清淨智 如鎔金離垢 常樂持淨戒 得生於天中 能令諸有情 一切處安隱 不造諸罪行 得生於天中 若人護彼戒 以智善揀擇 於彼晝夜中 精進常無退 戒如彼良馬 善人所乘御 以真實思惟 不著於樂報 天中上妙樂 諸天共遊戲 皆由持戒故 而得生於彼 天上妙花鬘 天衣而嚴飾 諸天共遊戲 皆善因所得 有妙蓮花池 生清涼香風 諸天共遊戲 皆善因所得 天上諸宮殿 眾寶而莊嚴 諸天共遊戲 皆由持戒故 天中妙園林 眾華悉開發 遊止諸寶山 皆由持戒故 由具彼淨戒 生三十三天 如人入己宅 即無諸憂患 若人護彼戒 得最上壽命 破戒命終時 受無量極苦 於持戒功德 知已常愛樂 善護於戒者 則不生毀犯 由能護彼戒 善住於忍辱 以寂靜因緣 眾人咸樂覩 若依止淨戒 如乘於舡筏 能運載自佗 得渡三有海 由戒水清涼 能滌於心智 閻浮檀金花 諸天來奉獻 若人意寂靜 以戒常莊嚴 自在生諸天 受樂而無極 由廣修勝行 受最上妙樂 遊戲於諸天 皆由持戒故 若持彼淨戒 如陞於階陛 智力常相扶 得生尊勝處 若人純淨心 於戒無缺漏 由戒法清淨 常生安隱處 善護於戒者 常思惟觀察 離微細毀犯 得至寂滅處 戒能生彼樂 棄背諸罪垢 是故常守護 畢竟除憂怖 由持彼戒故 命終無怖畏 於三惡道中 為第一捄護 若人不護戒 如盲瞖眼目 於戒不清淨 常生下劣處 求人天快樂 唯戒為其本 於戒不清淨 後則生悔惱 無戒愚癡人 不得生天界 是故具智者 於戒常奉持 天中妙五欲 第一殊勝樂 由戒清淨故 而獲於多果 彌盧山金光 戒光復過彼 柝為十六分 亦不及其一 戒光常照明 逾真金嚴瑩 皆由自善業 得生於忉利 持戒有三品 謂彼上中下 皆如所作因 受報亦如是 由持彼戒故 則不生放逸 安住於正法 常獲諸妙樂 戒能離諸垢 常發淨光明 設百千日光 類此無能及 若上品持戒 獲七種功德 隨意而受用 善逝之所說 由依止淨戒 正見常現前 從人世生天 斯不為難得 戒為清涼觸 於身不捨離 愚夫不親近 常受諸熱惱 若人清淨心 善護於禁戒 具彼七種財 決定無能壞 若人清淨心 修持於梵行 如禽有二翼 飛空而不墮 由持彼戒故 而得清淨果 為勝中最勝 則更無過上 若心善修作 依止施戒寶 於天上人間 長生殊勝處 身不持淨戒 心不樂正法 內外無所蘊 何由免惡道 若樂寂靜法 為人所恭敬 彼內外堅固 如金剛無異 旃檀沈水香 怛計薝蔔花 人天咸所重 不及彼戒香 若人修施戒 唯意樂生天 此為垢濁因 如毒和美膳 是故於彼戒 堅持求出離 遠離破戒人 如毒如刀杖 如是善護戒 往趣人天中 無戒眾所嫌 求樂不可得 了知是功德 專心無暫捨 為第一捄護 無與戒相似   忍辱品第二十四 善安住於忍 為第一莊嚴 此為最勝財 非世寶所及 若人修忍行 為世所恭敬 是故常一心 堅固而修習 若人修忍行 離忿怒過失 於此世佗世 善人常稱讚 忍財與戒財 及彼勝慧財 如是諸功德 超過於世間 是故具智者 樂行於忍辱 常於諸眾生 心不生厭捨 忍如妙良藥 能療治忿毒 由彼忍力故 展轉無令起 愚夫無明慧 如盲無所覩 以忍辱燈明 引之登正道 由無正法財 於五趣旋轉 善修忍行者 我說為富饒 忿怒深過咎 如險惡曠野 若人具忍行 於彼善超越 若不修忍行 迷失於正道 欲離惡趣苦 非忍何由免 若人行忍辱 晝夜獲安隱 永離諸憂慼 後世常端正 忍為功德藏 善人常守護 於意善調伏 無煩惱所嬈 忍為生天梯 出輪迴怖畏 若能善修習 解脫地獄苦 忍為功德水 清淨常充滿 能捄餓鬼渴 滌傍生罪垢 若專修忍行 獲吉祥安樂 等視諸有情 如世之慈母   精進品第二十五 為長養正法 觀彼時及方 起勇猛精進 而求彼彼果 若離於正法 及時方作用 由無彼精進 多增懶墮事 智者多勇捍 樂解脫正法 速趣於天中 如箭頃相似 由彼精進力 善營種種事 於彼彼所作 皆悉得成就 若出世正法 及世間義利 皆由彼精進 捨此則無有 若人遠精進 則捨諸善法 為世所輕嫌 如兔影昏月 捨離八聖道 淨智不增長 唯彼精進力 得至安隱處 若人具精進 如王力自在 羅漢無精進 不能成菩提 了知是功德 諸根不散亂 發起精進心 為第一最勝 得淨智現前 常生於正念 遠離彼老死 得證真常果   禪定品第二十六 若人修諸定 於慧而不著 應當常一心 生清淨意樂 善住心一境 無相違過失 解脫諸怖畏 此說為安樂 若心住一境 則離諸疑惑 清淨如真金 此說為安樂 若人心寂靜 諸根不散亂 決定趣菩提 此說為安樂 由心住一境 樂修習諸定 是人常獲得 三摩地快樂 樂獨處空閑 常修彼勝定 了知彼妙樂 出過於世間 如是清淨心 常安住一境 解脫過失網 到最上寂靜 若心專一境 善制於五根 以智水滅除 愛火所燒害 常現前安住 清淨殊妙樂 由解脫彼愛 受用而無盡 心邪曲思惟 處處而生起 善住持定者 常一境相應 此最上禪定 能趣涅盤城 破壞諸魔怨 是故應修習 善堅固諸定 則能調意馬 永離諸憂染 得最上安住 善修於定者 離貪而止足 所招殊勝報 此無能盡說 如是善修習 住心一境性 能超生死流 得至不滅處   勝慧品第二十七 由慧力為先 樂勤求正法 與定常相應 如母愛於子 又世間父母 不能偏隨逐 彼於五趣中 一切皆捄護 慧山極高峻 戒水常清淨 於三有過患 一切皆明見 若真實了知 眼根所緣境 以智為所依 能渡三有海 善修施戒定 說彼智為先 由智樂持戒 則能免惡趣 若眼所觀境 由慧而離染 故如來所說 善住八聖道 於苦等四諦 最初而開示 由增上慧力 破愚夫常見 智如彼利劍 斷貪愛藤蔓 離生等纏縛 及彼過失聚 智為勝甘露 是出世法財 最上善知識 為第一寶藏 修智戒耆舊 離貪愛疑惑 常依止寂靜 開示真實道 慧如彼金剛 力能極堅利 摧壞諸煩惱 令乘大智車   諸法集要經卷第八   諸法集要經卷第九   觀無畏尊者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寂靜品第二十八 若盡諸煩惱 則得最上樂 此為寂靜通 智者如實說 又彼諸如來 常讚寂靜法 得至不滅處 諸苦則不生 若人離放逸 無貪欲過患 樂修寂靜行 去菩提不遠 若能離貪愛 於境心不亂 及捨惡知識 去菩提不遠 若能善觀察 不著善不善 離輪迴怖畏 去菩提不遠 若能斷諸惑 除懈怠垢穢 了自他無我 去菩提不遠 離三毒過患 令諸根寂靜 明了於四諦 去菩提不遠 於精麁飲食 而不生貪厭 智境兩相如 去菩提不遠 於苦樂二種 亦不生執著 得離諸怖畏 去菩提不遠 若人怖諸罪 當離諸放逸 善求趣菩提 得最上寂靜   聖道品第二十九 若人於四諦 以智善觀察 解脫諸輪迴 趣無為彼岸 若無正思惟 愚癡著諸欲 不厭離生死 為輪迴所縛 不畏廣大苦 無出離方便 為欲箭所中 當墮於惡道 愚人著諸欲 如蛾愛燈光 不知大怖畏 畢竟無少樂 佛說真實道 謂苦空無常 及無我作者 能免脫輪迴 智境本平等 一切皆心造 於此證解已 故不說三種 離飲食過患 不依邪活命 起無分別智 證出世間法 善住真實智 作十六行相 然後能了知 達諸法次第 永離三毒垢 出三有逼迫 趣越三惡趣 是名須陀洹 不善法為因 定墮於惡道 由依解脫法 得須陀洹果 善修習諸定 引生於輕安 純淨業相應 得超三有海 永斷諸疑惑 離貪及不害 乘白業船舫 能到於彼岸 謂有為諸法 從因緣生起 知彼四聖諦 為染淨因果 若了達四諦 決定得解脫 愚夫著欲境 隨三有旋轉 若能離貪欲 則住寂靜道 此道無過上 智者所遊履 若人於諸佛 常淨心恭敬 生生獲快樂 離佛無解脫 若人於正法 常淨心愛樂 生生獲快樂 離法無解脫 若人於眾僧 常淨心供養 生生獲快樂 離僧無解脫 若人於四諦 常淨心信解 生生獲快樂 離此無解脫 若人於聖道 常淨心修習 生生獲快樂 離此無解脫 若求證真如 當安住淨慧 不樂著遊戲 此為天中天 若樂著嬉戲 心不生暫捨 增長諸病惱 斯則實非樂 善解四諦法 及修施等行 當知如是人 作最上安隱   教誡比丘品第三十 常樂行慈忍 不害諸有情 得一切眾生 敬之如其父 身業常清淨 諸根善相應 心不生慳貪 遠離不與取 於彩繪女人 亦不應觀視 斷堅固欲想 為世解脫者 樂習諸禪定 得離諸憂畏 不觸煩惱蛇 視金如瓦礫 於苦樂安危 及盛衰等事 其心不傾動 此名為比丘 善降伏諸根 不為境所嬈 以智如實知 於冤親平等 若具足明智 了欲境如毒 我記如是人 當得菩提道 具真實正見 悟剎那生滅 安住如須彌 超出輪迴海 於草及旃檀 等視無差別 珍饍及名衣 皆不生愛樂 於利養名聞 觀之如熾火 心常生止足 依草而坐臥 於過現所作 種種諸事業 離顛倒思惟 則不生染著 樂聞於正法 不隨流轉因 以慧善揀擇 常修殊勝行 欲境雖熾然 由彼心寂靜 驅策如僮僕 則無諸苦惱 若諸根調順 則不生流蕩 離欲纏縛者 與牟尼無異 善人如金寶 見者咸貴重 樂修寂靜行 令他生喜心 棲止阿蘭若 不樂居樓觀 知足持毳衣 常行於乞食 善修身語心 不生苦樂想 離分別執著 得最上安隱 由習諸禪定 能破彼魔怨 常以真實言 引導於群品 善乘智慧車 摧六根貪使 當知如是人 得近菩提道 樂住阿蘭若 則永離諸過 如風於空中 吹雲無障礙 以清淨三業 勤修諸勝行 具真實正見 破壞諸魔教 於彼貪等行 本性而不染 常起慈悲心 是比丘所作 了知色等境 為彼纏縛因 是人無憂惱 得至寂滅處 知諸因緣法 善惡皆決定 樂聞解脫法 於貪則不著 於未修善業 而常生愛樂 是人如月光 本性淨無垢 焚燒罪惡法 如火投乾薪 棄背諸苦因 於三有稱勝 志求於解脫 不著世間法 超出諸輪迴 如鳥隨空往 如實知其因 決定而受果 彼於三有中 是名真解脫 於苦樂精麁 皆無有所著 此最上比丘 觀世間如焰 心不生散亂 樂求於正法 勤修本白業 彼如阿羅漢 樂近善知識 遠離於親屬 捐在家垢染 彼如阿羅漢 由慧寂諸根 不著於境界 行視二足指 彼如阿羅漢 不詣王履道 城邑四衢巷 販賣為譏呵 彼如阿羅漢 不觀於歌舞 不樂相闘諍 住曠野空閑 彼如阿羅漢 一日唯一食 未得不希求 知分量止足 彼如阿羅漢 常持糞掃衣 不樂上妙服 與食行相應 彼如阿羅漢 由不造諸業 離一切虛妄 不起亦不樂 彼如阿羅漢 不起恚怒相 離貪欲愚癡 解脫諸惡法 彼如阿羅漢 離一切瞋惱 超越諸結使 住正念思惟 彼如阿羅漢 修習八聖道 善住於寂靜 破諸煩惱怨 彼如阿羅漢 寂靜根堅固 超貪欲淤泥 住心一境性 彼如阿羅漢 於自經行所 及他遊止處 知已如實說 彼如阿羅漢 知漏無漏法 皆從因緣生 決定無有疑 彼如阿羅漢 離惛沈睡眠 無懈依時起 勤修諸梵行 彼如阿羅漢 喜住阿蘭若 修毘鉢舍那 奢摩他諸定 彼如阿羅漢 智者依正理 常棲止林野 如禽處空虛 彼如阿羅漢 受信施飲食 平等為說法 破根隨煩惱 彼如阿羅漢 善知真實道 相應心次第 能到於彼岸 彼如阿羅漢 若具於明智 離怖畏歡喜 於二無所著 彼如阿羅漢 於自他眾類 如實知老死 天人咸歸信 彼如阿羅漢 常樂修梵行 離三衣無有 得少以為足 彼如阿羅漢 不耽嗜美味 依時一坐食 離名利垢染 彼如阿羅漢 與悲捨相應 不覆藏眾罪 焚燒過失林 彼如阿羅漢 違僧伽軌則 其心常懈怠 無勇捍精進 此則非比丘 佛誡諸弟子 不應畜臥具 若樂懈怠者 何能獲安樂 由懈怠一種 諸過患之本 於流轉輪迴 受無量苦惱 若有懈怠者 眾善則不生 雖被袈裟服 此則非比丘 若不修定慧 何由盡諸漏 唯具假形相 此則非比丘 樂安住僧坊 離學法境界 耽味於酒色 此則非比丘 若斷諸魔縛 遠離眾罪業 不應與毀禁 共住同飲食 又破戒比丘 受用眾飲食 彼則如服毒 飲洋銅無異 由彼無勝能 不預眾同分 後墮地獄中 於食不可得 若斷諸煩惱 如蛇出其室 不樂見女人 依正命乞食 云何諸比丘 以身為所質 造諸惡趣因 壞僧寶名稱 貪名利境界 習近於女人 彼非俗非僧 為法中之賊 恃王臣威勢 恣噉於酒饌 為假名比丘 誑惑於施者 無善攝方便 同營辦俗務 常依止王城 如蛇處林壑 若不生厭離 念念常增長 當捨欲愛纏 樂依止寂靜 諸煩惱惑業 於見所治斷 解脫色等蘊 應當善修作 樂修諸禪定 覺悟於諸法 善達真實相 得最上安隱 發廣大慈心 勤求於正法 了自身如幻 名真實比丘 常生淨善心 除貪欲忿恚 離顛倒分別 名真實比丘 斷一切結縛 離一切和合 常愍諸眾生 名真實比丘 善調伏自心 欲境不能亂 如真金離垢 名真實比丘 於諸欲境界 不起愛非愛 彼心無所著 名真實比丘 具足諸戒法 降諸根怨賊 離下劣譏謗 名真實比丘 不耽諸飲食 常發生明慧 樂研究諸法 名真實比丘 於曠野塚間 敷草而坐臥 心不生疲倦 名真實比丘 了知諸惡因 定受其苦報 則離彼垢濁 名真實比丘 由意根清淨 離諸惡險難 超出輪迴道 名真實比丘 智慧深如海 毀譽而無動 心不生恚愛 名真實比丘 善宣微妙法 無垢無所著 智慧力堅固 依時無疲懈 知欲界色界 及彼無色界 種種因緣生 是名具智者 能離欲過失 不著世言論 我說彼比丘 見欲境如毒 由具彼正慧 觀欲如淤泥 此為解脫人 得免於淪溺 樂修諸禪定 遠離於懈怠 常讀誦經典 饒益諸眾生 具足大辯才 隨問而為答 知諸法次第 離顛倒分別 善營僧伽事 護惜諸財物 身不生疲勞 亦無有悔惱 不求己名稱 亦不希福報 我說彼比丘 則離一切縛 又彼持淨戒 不求生天中 以所作善因 唯趣菩提果 常樂修正行 不親近惡友 我記如是人 則得離諸咎 善修於慈觀 精進心質直 無少犯律儀 去菩提不遠 怖生老病死 厭離輪迴苦 除散亂修禪 去菩提不遠 依止自性空 悟無常生滅 次第修諸禪 得盡苦邊際 又彼毀戒人 為佛法之害 外雖服袈裟 內無德所蘊 猶如彼聚沫 怯弱非堅固 如是虛行人 竊比丘名字 毀戒地獄人 為僧寶所擯 由自心所誑 身壞墮惡道 誑諸法律儀 隨業而自受 為業網纏縛 彼唯有極苦 不著善法衣 如裸形醜惡 後墮地獄中 受種種治罰 無眾善莊嚴 唯苦惱逼迫 如是破戒人 速趣於惡道 謂由破戒故 不修諸善行 獄火極燒然 決定無能免 內安住戒法 外具諸威儀 捨此皆邪命 則無由出離 於彼晝夜中 增長諸不善 愚癡惡行人 毀壞於戒寶 聞諸法皆空 意堅持不捨 住正念思惟 為善護戒者 戒能遠諸罪 善人常奉持 破戒如垢索 縛諸造惡者 若毀於禁戒 唯與罪相應 彼則樂親近 焰摩羅使者 愚癡無戒人 起增上散亂 相續造諸罪 去地獄非遠 若樂造眾惡 彼唯自損害 今果如昔因 云何生後悔 罪河極深廣 波濤常洶涌 漂溺諸罪人 晝夜受諸苦 若離彼淨戒 則捨白淨去 後縱得人身 心常生放逸 於戒全毀犯 增嫉賢善人 如是惡比丘 決定墮惡道 若樂持淨戒 常遊履善道 是人不久得 出世真常樂 善堅持齋法 讀誦諸經典 其心常寂靜 無煩惱相應 於三有海中 以戒為船筏 當依教奉行 能到於彼岸 常持糞掃衣 唯畜一破鉢 飡木實根蓏 彼樂佛所讚 清淨身語心 當行於正命 樂修諸禪定 趣菩提不遠 常棲止曠野 心不生放逸 唯淨修梵行 趣菩提不遠 棄背於五欲 知足無希求 常生寂靜心 趣菩提不遠 不行邪活命 離煩惱塵垢 其心等虛空 趣菩提不遠 佛說諸法律 心不生愛樂 不修彼梵行 誹謗寂靜道 習近下劣人 遠離於戒法 棄真實正見 不樂修諸定 由彼掉舉故 作意而破壞 離彼對治法 何由得禪定 離自分善法 樂邪師事業 彼二皆破壞 決定墮惡道 捨比丘形相 改易俗形服 為人所輕笑 處世常貧乏 彼下劣愚癡 自矜誇所學 棄捨己善業 樂行於非法 由返俗自濟 則失善名聞 為彼諸善人 棄之如草芥 樂造諸惡業 則壞彼正見 此破法比丘 其心常諂詐 常貪妙飲食 樂著於欲事 此惡行比丘 名著袈裟賊 窮曆象星宿 說占相等事 此世俗比丘 樂親近王者 習醫方彩畫 結搆非理事 此險惡比丘 常營務衣食 厭誦經習定 貪利養名聞 此假名比丘 不久當自損 多狎近惡友 求方術燒金 此非法比丘 彼則自損減 若離彼欲行 則遠諸惡友 食麨而知足 亦不生熱惱 若欲境來侵 捨之如熾火 此護戒比丘 等摩尼無垢 內外悉清淨 智德而嚴身 此梵行比丘 戒衣之所覆 不著世間法 如須彌不動 此寂靜比丘 一切咸恭敬 入城邑聚落 不逾三晝夜 此解脫比丘 常樂居巖谷 極怖貪欲罪 修定除散亂 此單己比丘 寂然心不動 遠離惡知識 泯絕於貪愛 此離染比丘 不著諸所作 常遠離親朋 習定或讀誦 此出離比丘 則脫諸苦難 少欲而知足 勤修無懈怠 此精進比丘 能壞諸魔業 比丘棲山谷 遠離諸貪求 云何披袈裟 如奴而活命 又彼持戒人 天龍常恭敬 無善法可親 如池涸鵝去 若能離貪欲 永無諸過患 樂親近王臣 則生諸憂怖 於阿蘭若處 及曠野塚間 藤蘿山谷中 息心而宴坐 若不修禪定 唯營求飲食 當知如是人 則同諸餓鬼 定為離垢樂 智者之所說 若離於禪定 餘則無少樂 劣慧愚癡人 則不能修習 著世間飲食 彼則自欺誑 為欲境所牽 心復生愛樂 增長不善法 破壞生天行 若人於法師 信解除我慢 發起精進心 憶持令不忘 由聞是法故 依彼如是說 復能令他人 不生於我慢 於慢過慢相 善能分別說 自他如實知 為比丘智者 無智心散亂 懷我慢忿毒 恃名利醉慠 彼何有寂靜 名與行相應 善住智境界 怖生死過患 具出家果利 由住智境界 了自性他性 道非道亦然 及善惡業報 離苦樂二邊 不行彼非道 捨在家纏縛 安隱無憂苦 比丘住僧房 則生於散亂 與世俗不殊 損壞沙門法 若棲止山林 不為人毀謗 常習定持經 意則無散亂 若樂在僧房 多貪求積畜 其心不暫暇 以至損壽命 不悟命非堅 快樂亦隨減 不顧現在因 而求後世樂 心不起希望 是為離貪者 少欲而知足 彼得沙門果 樂依止山林 修習諸禪定 常讚定功德 能離諸過患 離一切合和 不為境所牽 善斷彼貪欲 如火焚乾薪 若樂居寂靜 則怖三有海 此淨身比丘 非房舍所累 若樂住僧坊 唯增長貪愛 於此世他生 何由能出離 若樂住僧坊 多追求知識 常造作諸惡 後則墮惡道 若人具明慧 能離冤親想 則無彼對待 其心常寂靜 諸惡如淤泥 不應著少分 當獨處山林 捨妄求寂靜 善修無垢行 則壞諸垢染 唯依止空閑 能超欲境界 於世出世法 離垢無所著 苦樂平等知 此說名寂靜 捨離於五欲 知足無希求 清淨而活命 此說名寂靜 常遠諸憒閙 不遊止非處 單己而修行 此說名寂靜 永絕於貪欲 則無諸憂喜 清淨身語心 此說名寂靜 於勝劣等法 心不生高下 以智平等觀 此說名寂靜 於善不善行 咸知其業報 不著世間法 此說名寂靜 發起於正慧 常念欲過失 了知受所生 此說名寂靜 善調伏諸根 知時方說法 怖彼輪迴因 此說名寂靜 了知自身相 除諸根散亂 常依止山林 此說名寂靜 住正念精進 常思離諸惡 不遊戲園林 此說名寂靜 斷一切煩惱 如火燒林木 是名為沙門 彼不著諸欲 若樂世俗事 常遊止聚落 愚癡誑於人 自稱依法住 清淨阿蘭若 心不生愛樂 此唯離貪者 所居之境界 若耽著五欲 好說世言論 當知如是人 彼則不能往 意樂於空寂 專修諸禪定 彼梵志沙門 善住安隱道   福行品第三十一 若人營福業 當獲殊勝報 是故廣修作 無福則無財 福為最勝寶 福稱無盡藏 福如彼明燈 福同於父母 福能生諸天 福能引勝處 人間修福行 感果得如意 若修彼福行 定招於富樂 應當善了知 無福則無樂 福為三世益 自性可愛樂 如影常相隨 彼則無暫捨 諸天福若減 不久則退墮 是故於福行 應相續修作 無福多艱辛 常生下劣處 無善希樂果 如沙中求酥 愚夫為心誑 常離於福業 既不修善法 罪惡常增長 現生修眾善 福隨行所生 以是因緣故 後得生天中 若樂修福業 眾人所尊奉 身離諸逼迫 其心常安靜 善人行善法 獲樂中妙樂 由彼清淨因 當得菩提道 是故諸有情 勤修於福業 倏爾無常至 定為他所有 若於勝福行 數數而修作 隨其種種因 則受彼彼果 一切諸世間 善惡法為主 當勤修善法 彼則能捄護 若捨離善法 樂造作眾罪 由是因緣故 則受地獄苦 乃至命未謝 及身肢圓滿 努力勤修作 彼則具大智 若人善說法 能開悟於他 令至涅盤城 安隱離憂怖 若於彼正法 為說四句偈 顯示出離道 為第一歸捄 善宣說正法 能疾成佛道 雖帝釋少因 多財豈能致 若貪著世財 法慧不增長 珍寶有散壞 法財用無極 唯所修善法 百千生相逐 己所有資財 一步不隨去 又水火盜賊 則能損其財 善法在心中 少分無能奪 縱經久遠劫 受無量欲樂 決定當破壞 須諦求正法 唯此一善法 當精勤守護 作善命延長 造惡速磨滅 當親近善法 如教而修行 諸苦則不生 獲得殊勝樂 若樂作不善 常行於非法 後墮地獄中 受無量極苦 於無量劫中 當歸依三寶 先受天中樂 後得寂靜果 觀現受福報 皆從先業生 或樂或苦因 各各無差忒 當堅持淨戒 廣崇於福業 晝夜常相續 如河流不絕 若人捨善法 今生則虛過 若不癈善因 得人天快樂 若福行圓滿 善護持正法 是人於世間 最勝無倫匹 寧喪失身命 不違背正法 若離正法者 隨諸惡流轉 愚癡著欲樂 棄捨正法眼 彼現生虛擲 如海中下雨 不護彼禁戒 樂造作諸惡 心田善種子 則無由生長 當一心觀察 最上清淨法 得至不滅處 於苦則無有 若諸根縱逸 於境而耽著 則為彼所纏 輪轉無休息 若不著罪法 如鎔金赫奕 離三有險難 獲畢竟寂靜 具足清淨慧 常尊重正法 於彼說法師 聞已能信受 常供養三寶 孝事於父母 能至涅盤城 住最上安隱 具出家形儀 善宣說正法 精修於梵行 得最勝妙樂 於諸布施中 法施無過上 起勇猛精進 修習諸禪定 如是說法者 如來所稱讚 若不生淨信 如傍生無異 常樂諸賢聖 所說寂靜法 於三種福田 修持求出離 於彼說法師 生第一恭敬 為求正法故 心不生疲倦 觀察五欲境 彼則實非樂 設見不應取 牟尼之所誡 樂修習正法 則見離垢道 彼受用法樂 諸天所不及 現所作善業 如依背而住 是故當一心 常親近彼善 以慧眼觀見 未來諸苦報 愚夫樂作罪 智者心常怖 由具彼正慧 見諸惡險難 常與善相應 得離諸煩惱 若縱彼愚癡 唯樂於欲境 樂壞苦現前 徒勞生悔惱 乃至盡形壽 心不生散亂 常修於福行 則能免惡道 壽命速遷謝 福報亦非久 當攝受正法 為知足天主 若棄捨善法 彼則生放逸 復不修福行 不久當退沒 各聞強健時 及身肢無缺 廣營諸福業 後則無憂悔 若不修福因 唯樂於放逸 當知如是人 為地獄苦本 彼雖具諸根 而不樂正法 云何求活命 養育多眷屬 常於晝夜中 心攝持正法 親近說法師 得遠諸罪垢 由持戒生天 得受諸欲樂 愚癡廢福行 不久則退沒 樂發生淨智 以戒寶嚴身 常怖彼欲蛇 諸天共稱讚 由愛樂善法 諸天常恭敬 若生顛倒心 貧窮無福慧 善法如橋梁 持戒則能往 不修彼善行 苦海何由渡 隨順修善行 決定得善果 百千俱胝劫 彼善無能壞 常修施戒法 以智而防護 諸有所求者 令歸依三寶 善修三種施 能治三過失 由離彼過故 獲清淨功德 樂圓滿淨戒 生決定正信 破壞三有苦 如日除雲翳 若具足正法 諸天咸尊重 是人當獲得 最上寂靜處   諸法集要經卷第九   諸法集要經卷第十   觀無畏尊者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生天品第三十二 若人修眾善 清淨心質直 當得生天中 牟尼之所說 樂布施愛語 慈心常相應 護念諸眾生 此因為真實 由彼心清淨 為白法依止 受天中快樂 身出於光明 是光明最勝 相續而不絕 如世有燈明 不墮諸險難 若人心清淨 如摩尼無垢 平等常謙和 得生於諸天 若心善調伏 持戒修諸定 清淨如真金 得生於諸天 於一切有情 心常生憐愍 不造殺生罪 得生於諸天 處世身光潔 不染諸罪法 離一切損害 得生於諸天 見欲境如毒 視金寶如草 離貪欲過患 得生於諸天 若人離貪欲 心不為境牽 脫怖畏險難 得生於諸天 遠親眷朋屬 彼互相纏縛 單己而修行 得生於諸天 具足殊勝行 安住於淨慧 善降伏貪欲 得生於諸天 三業離毀犯 樂修諸禪定 為眾所稱讚 得生於諸天 棄背惡知識 遠離愛毒箭 不為女索縛 得生於諸天 善離彼愛纏 如劍斷朽索 安隱離諸怖 得生於諸天 慧力極堅勇 常專求正法 修施戒禪定 得生於諸天 又彼諸眾生 廣修其善行 感果生天中 諸天常恭敬 人作善生天 天修福為人 常依於正法 互相有力能 或從天退沒 或餘趣生天 若離彼善業 則趣三惡道 諸寂靜善法 為樂之因本 乃至於夢中 不應捨善法 善法滅非法 真實摧虛妄 諸天降非天 智慧破愚鈍 善法為階梯 智者能昇蹈 往趣諸天中 受上妙快樂 謂身語七支 不行殺盜等 此七能為梯 得生於天界 由淨業嚴身 光潔極可愛 猶如彼明燈 從自身而發 是故諸天人 皆以戒為本 常生適悅心 受樂無窮極 諸天女侍衛 如眾星拱月 遊戲於天中 皆善因所得 隨所欲從心 得已無減失 彼樂常增長 皆善因所得 善修布施行 憐愍諸有情 與慈心相應 得生於天上 遠離殺生罪 不害諸眾生 與善行相應 得生於天上 遠離不與取 而樂行布施 不悋惜少物 得生於天上 棄捨欲邪行 常依彼正道 離垢心寂靜 得生於天上 離飲酒過失 意不生迷亂 不為人輕笑 得生於天上 諸天受快樂 不應生放逸 當求寂靜樂 彼則常安隱 受天中妙欲 及最勝宮殿 念念即無常 不久後當盡 彌盧極高勝 善業能過彼 乃至究竟天 匪善何能詣 於欲境無厭 天中更殊勝 由愛轉增長 何由得寂靜 諸天由愛故 著樂無休息 常為愛火燒 於樂何能得 作善有三品 三類為三因 三有三現行 三業感三果 由汝樂善法 修施忍不害 真實行相應 得生於天上 具足勝莊嚴 花鬘寶纓絡 受樂於天中 皆由善業得 又天中妙樂 上中下差別 如是三品因 隨福果所現 隨修彼善行 不失二種報 或人或天中 則受於快樂 汝昔修福業 善護七支戒 今來此天中 自受其樂果 有妙蓮花池 生清涼香風 珍妙樓閣中 諸天共遊戲 極殊妙金山 琉璃為峰頂 寶樹多花果 諸天共遊戲 上妙劫波林 枝葉悉滋茂 清泉繞其中 諸天共遊戲 復有七寶山 河流四圍繞 金沙布其底 諸天共遊戲 青蓮花妙香 曼陀羅花林 眾鳥出妙音 諸天共遊戲 復有餘勝處 皆眾寶林木 宮殿寶莊嚴 諸天共遊戲 微妙五音樂 及最勝歌舞 聞已咸適悅 諸天共遊戲 戒為其種子 出生諸樂果 於上妙五欲 隨心而受用 諸天光明鬘 殊勝淨無垢 乃至諸快樂 皆善因所感 與諸天遊戲 受無量快樂 如是快樂因 此因非我作 最勝妙樓閣 眾寶而莊嚴 由夙植善因 得其中安住 受廣大五欲 不生染著心 由離三種縛 為帝釋天王 若人心質直 修定除散亂 來生此天中 自業為現證 廣修眾善業 受樂常相續 悟昔所行因 今來受斯果 此現生修善 猶如植林木 令相續滋榮 是人為智者 於在所生處 作善或不善 各各如其因 而受種種報 若人修善因 得生於天中 造彼不善因 當墮於地獄 愚癡著欲人 捨善作不善 不怖命終時 彼為自損壞 善不善業報 如種各滋長 愚夫心著樂 而未甞暫捨 修三品善業 觀身語七支 解脫彼三毒 得生於天中 於欲境不動 亦不生讚美 住離染清淨 得生於天中 善修種種施 治彼慳悋心 越諸苦難處 得生於天中 不害眾生命 而常生愛護 住寂靜慈心 得生於天中 遠離不與取 其心如熾火 安住正思惟 得生於天中 不染欲淤泥 見他色如母 以慧善觀察 得生於天中 自心懷獄火 從舌薪發起 斯由說妄言 離此生天中 由舌無真實 指虛而談有 離詭飾言詞 得生於天中 常遠彼兩舌 慈心相愛敬 不說離間語 得生於天中 惡語如刀杖 智者當遠離 常出美妙言 得生於天中 善護斯七戒 則能生諸天 智者當了知 此諸佛所說 以眾善莊嚴 得生於天上 若廢昔修行 彼則生後悔 天上妙林藤 修蔓四垂布 好花香莊嚴 諸天憩其下 若修眾善行 當獲諸快樂 往趣於天中 得見如是果 又彼諸天眾 受三品快樂 各各如先業 而得彼彼果 因與果相似 而不肯修因 因果善了知 當獲於樂分 勝妙五欲境 諸天生樂著 愚夫意迷妄 不覺後大怖 希上妙欲樂 求殊勝境界 愛果不修因 彼愚癡增上 若樂彼樂果 而不持淨戒 如人處暗中 離燈而求明 離種子無果 離燈何有光 離戒不生天 離智無解脫 樂因業所招 一切皆染濁 當生決定心 而求無垢樂 若人棄欲樂 永絕於追求 彼無愛染心 善除我所執 如屈伸臂頃 得生夜摩天 天眾競來迎 身光常照耀 如彌盧山王 眾寶所嚴瑩 從彼大海中 涌出於空住 寶樹生涼風 禽鹿相依止 天女處紅蓮 而共相遊戲 殊妙寶花鬘 適意眾歌舞 諸天及天女 咸供養恭敬 普遍光明鬘 清河可愛樂 聞妙五樂音 悟緣生虛幻 無量諸天眾 咸共相遊戲 依昔所修因 受三品快樂 久修習施戒 志念常堅固 由具足彼行 是人生彼天 常遵於佛語 護念諸眾生 安住寂靜心 是人生彼天 具足於慈忍 除怨根深慼 慈心常相應 是人生彼天 若人意寂靜 不著於三有 由善調彼心 是人生彼天 唯一真實言 不樂多虛說 遠離非義利 是人生彼天 悟彼老病死 怖輪迴流轉 樂求寂滅樂 是人生彼天 棲巖谷林泉 塚間或樹下 深修諸禪定 是人生彼天 具足妙辯才 知時方說法 常捨惡知識 是人生彼天 於聚落城邑 不遊往觀翫 唯處一空閑 是人生彼天 常觀於自身 以不淨為本 剎那不久停 是人生彼天 善達諸法性 是法住法位 不著彼輪迴 是人生彼天 如實知諸受 能生於取著 心不生愛樂 是人生彼天 了諸法如幻 如乾闥婆城 善調伏自心 是人生彼天 乃至色等蘊 彼唯一空性 志求於涅盤 是人生彼天 於男子女人 皆生父母想 平等觀眾生 是人生彼天 離兩舌過惡 樂發於愛語 其心常質直 是人生彼天 遠離心高舉 觀身如瓦木 知足常謙和 是人生彼天 於彼晝夜中 心不生疲倦 樂勤修眾善 是人生彼天 於掉舉惽沈 睡眠懈怠等 心常生遠離 是人生彼天 由五根散亂 數數取諸境 以智善防護 是人生彼天 善修四攝行 明了四諦法 具廣大知見 是人生彼天 於苦因苦果 及盡苦邊際 皆真實了知 是人生彼天 設遇極險難 不捨諸善法 由心寂靜故 是人生彼天 不樂殊妙衣 常持於毳服 依淨命乞食 是人生彼天 心樂修禪定 安坐如朽木 善修出離行 是人生彼天 隨所得飲食 精妙或麁糲 心不生欣厭 是人生彼天 依地為臥具 樹下如樓觀 其心常泰然 是人生彼天 諸根常寂靜 不為境所牽 離散亂垢染 是人生彼天 眼觀色等境 了彼相皆空 如是皆正知 是人生彼天 若毀若稱讚 聞已心不動 無煩惱相應 是人生彼天 了善不善業 受報咸決定 當修彼梵行 是人生彼天 當離貪等咎 作已招惡報 常怖諸苦惱 是人生彼天 如是大義利 則為彼樂因 眾善當奉行 是人生彼天   快樂品第三十三 定為功德林 最上清淨樂 能引至菩提 如犢隨其母 若新修樂因 則能除舊苦 或新造苦因 則能壞舊樂 如蜜塗其蘗 如毒雜其膳 由善惡相參 甘味不可得 樂不因貪生 此樂唯清淨 能趣寂靜道 則無三毒名 是樂無過上 初中後皆善 則於貪愛心 畢竟不復起 愚夫心散亂 不能了無我 於苦樂境中 常求彼欲樂 若人離染欲 則斷輪迴因 由依止淨業 能到於彼岸 彼染愛非樂 與貪瞋相應 解脫貪等失 則得無垢樂 雖受天中樂 而不生欣樂 彼善求出離 於愛無所著 若為愛羂拘 纏縛實非樂 得至不滅處 斯為畢竟樂 若樂從欲生 非智者所樂 離染欲因緣 斯為最上樂 不樂寂靜行 遠離阿蘭若 如鷲依蓮池 無食何能住 諸天由放逸 不樂依寂靜 於日求涼光 顛倒非相應 若樂離其愛 則能脫諸苦 是樂無過上 愚夫所不知 善修諸禪定 能除心散亂 則離貪羞恥 此樂無能勝 智者處林中 常思惟寂靜 得離彼貪心 諸天樂難比 一切五欲樂 畢竟非長久 於彼不生貪 此樂為最上 若棲止林野 得最上安隱 一切諸苦因 以貪欲為本 為貪之所覆 樂飲食衣服 是人則不能 於林中宴坐 常以智觀察 依止善境界 常樂於林中 修無貪等行 若人心寂靜 則不生散亂 常樂於林中 得離於貪染 若人離癡行 無三有過失 常樂於林中 得最上寂靜 由心寂靜故 則無諸希求 常樂於林中 修習諸禪定 於城邑聚落 心不生愛樂 唯依止空閑 棲心而宴坐 若人邪思惟 為貪等圍繞 不樂處林中 何由盡諸漏 若近於憒閙 則生彼散亂 是故當遠離 為人所稱讚 當知處林中 為勝清淨樂 離貪等惽濁 智者常親近 若棲止林中 諸根常適悅 雖帝釋天主 於樂所不及 常修習禪定 安住清淨法 彼夜摩諸天 著樂不能習 若耽五欲樂 常生諸苦惱 為癡愛所覆 彼樂何能久 常求善法財 不造三惡行 當知如是人 癡愛無能繫 於所修善法 心常生守護 愍念諸眾生 令至安隱處 若心生散亂 善法不現前 既無彼善因 後樂不可得 智者常觀察 世間諸眾生 皆苦空無常 則不生貪著 樂行寂靜法 勤求於佛智 常出真實言 得盡苦邊際 遠離一貪法 及苦樂二種 了三世過患 是人得樂分 樂果從因生 生已即隨減 彼有漏樂因 不修不增長 於樂不生著 此為離貪者 善越三有海 能到於彼岸 又彼有漏樂 剎那不久住 是故當遠離 勤求不動樂 於苦不疲厭 於樂不生愛 於二無所著 能趣菩提道 愚夫著快樂 無出離方便 如沙中求油 畢竟不可得 愚癡心散亂 起百千思惟 常造諸惡因 於善無少分 若人須快樂 常依止正法 樂行非法者 則受諸苦惱 自作諸苦因 何能見彼樂 苦樂各依因 知已修眾善 世樂非寂靜 無常力廣大 為彼愛所染 如毒雜嘉饌 善人依妙樂 得至不滅處 離愛除煩惱 無氷炭交心 樂從女色生 此說彼唯苦 為諸惡種子 當墮於惡趣 若樂後招苦 彼何名為樂 凡夫不了知 自受其苦報 受用彼欲樂 為時分所遷 如日不久停 光明亦隨沒 若人於苦樂 心不隨彼轉 無怖亦無愛 是為具智者 受昔修福業 不作新善行 彼樂隨減少 大怖即將至 又彼諸天人 受上妙快樂 是樂非堅固 為無常破壞 若不悟彼樂 如幻泡水月 如是著樂者 身樂皆散壞 此世間大怖 無方便能免 死魔勢速疾 去已無迴者 壽命及快樂 一切皆散壞 為業索所拘 牽至餘惡道 過去受諸樂 廣大豈能說 云何彼癡人 而不生厭足 現在所受樂 愛毒二相雜 彼有為無常 一切皆墮落 彼三有快樂 智者不愛樂 能惛醉諸天 何由離熱惱 時分非久長 迅速如飛電 彼著樂諸天 如火益乾薪 一切樂已過 當心修眾善 無令命終時 後生於憂悔 於百千生中 受用諸快樂 愚夫何久住 彼樂復何往 愚者樂無厭 如以薪投火 是故當捨離 彼樂非究竟 知五欲過患 當離於渴愛 修禪除散亂 斯樂最清淨 若人著貪欲 彼所得非樂 能生輪迴因 如毒雜其蜜 是故於五欲 常不生愛樂 彼樂不寂靜 當求畢竟樂 善降伏諸根 不為境所嬈 諸有具智人 心不隨境轉 愚夫無少智 於苦妄為樂 起迷妄顛倒 馳流於五趣 智者常稱讚 最上寂靜樂 若樂欲樂者 不怖後險難 未來諸苦惱 以智而對治 由罪生苦因 不作則無咎   善知識品第三十四 由自他對待 相勉遠諸惡 於難能救護 此說名知識 常說利益言 令自他安樂 若樂行眾惡 彼則非其友 若近惡知識 則能生苦惱 依止賢善人 永離諸憂患 彼二所習行 謂染污清淨 於此二友中 智者善揀擇 當遠離諸惡 專修於眾善 既無其苦因 唯獲於樂分 若近善知識 得供養稱讚 親附不善人 即墮於險難 遠離彼我慢 怖畏一切罪 善拔諸罪根 除貪等過失 堅固眾善業 違背彼惡者 增長功德行 不生諸懈怠 具足於正見 心安固不動 勇猛心調柔 此名為良友 當知如是人 世間所希有 諸有具智人 於此應親近 若離惡知識 則得善名聞 如是善了知 相依求出離 若人恃種姓 及豪富端嚴 如醉象奔馳 不怖於深穽 其心常高舉 諸根常散亂 當知如是人 為世間輕賤 不怖後苦報 盲然造眾罪 先因不易得 彼何自輕毀 雖具諸福業 今不修善行 彼無智愚夫 復漂沈苦海 彼種性珍財 及餘諸快樂 一切皆無常 無有能防護 若具彼明智 不捨於淨戒 求生勝族中 斯則善安住 當知淨戒法 如清涼深淵 能離煩惱熱 其心常泰然 具足諸勝行 為真實富饒 與勝族相應 心不生捨離 常親近智者 不生下種姓 勤修彼福慧 善住於勝族   王者治國品第三十五 若王行正法 臣佐悉清淨 善調伏諸根 得諸天守護 常行安忍行 愛語無喜怒 彼王於世間 人民咸敬奉 以時而輸賦 依正法受用 彼王無貪心 作夜摩天主 清淨無偏黨 及無冤親想 彼王平等心 當得為天主 於先王所賜 而不生奪取 不惱諸有情 當得為天主 樂勤修施戒 常發真實言 等視諸眾生 當得為天主 當樂賢善人 擯棄惡營從 守護於正法 當得為天主 樂忠直臣佐 不著於女色 心離垢寂靜 當得為天主 不聽諂佞言 樂正入所說 如甘露之美 當得為天主 常樂聞正法 不著世珍玩 解脫貪欲垢 當得為天主 常生於正見 不依彼邪教 清淨心不動 當得為天主 與戒慧相應 樂勇猛行施 得人民稱讚 當得為天主 常以柔軟語 愛念於群生 以真實相應 當得為天主 不畏財增減 亦未甞慳悋 其心如須彌 當得為天主 或他兵侵暴 知勇悍怯弱 以權智和平 當得為天主 於彼三界中 三寶為第一 能以力興顯 當得為天主 依時而布令 利樂諸群生 令離於險難 當得為天主 離染欲過惡 不樂多睡眠 常與智相應 當得為天主 堅固心精進 未甞生疲倦 越三有瀑流 當得為天主 於所作事業 審諦無錯謬 愛念於群臣 當得為天主 口不施惡言 不喜諸惡者 唯仁恕和平 當得為天主 不造諸罪惡 不妄生喜慍 心離彼垢染 當得為天主 當決擇思惟 然後隨所作 依正法而行 當得為天主 不嗜諸飲食 常樂於正法 獲清淨輕安 為智中智者 由解彼正法 愛育於黎民 彼王具福慧 天龍常守護 輪迴極長遠 如絲緒不絕 若入解正法 於彼善超越 於如來所說 十善真實法 彼王能奉行 依法而治世 善達因緣法 及福非福業 見色離其貪 常生大覺悟 以上妙諸物 奉施於如來 由是得人天 展轉常恭敬 清淨心無染 護后妃眷屬 遠離彼邪非 知足無憂惱 凡夫為境牽 智者心無垢 當樂修正行 於戒能守護 離彼毀戒者 憐念諸善人 住正見思惟 常樂於法樂 以正法治國 護大臣人民 彼王於世間 等諸天無異 由王修淨德 臣佐依正行 民庶悉清淨 如月麗秋空 了知因果相 則無相攻罰 一切處吉祥 自他獲安隱   稱讚功德品第三十六 歸依正遍知 為世間之父 能斷三有縛 令登於覺路 歸依淨智眼 能破諸疑暗 善摧眾異論 令住於正見 歸依良福田 滋榮諸善果 離三毒過患 令離垢清淨 歸依最上慧 住勝三摩地 以最勝法寶 為眾生開示 稱讚佛世尊 相好諸功德 能令彼見者 適悅心清淨 若人意清淨 常禮敬諸佛 獲最上吉祥 得離諸恐怖 若人意清淨 善說微妙法 能至於菩提 獲畢竟安隱 若人意清淨 常起正思惟 乘彼智慧舟 能渡於彼岸 智眼最清淨 能矚於幽顯 自他情非情 普遍無不盡 若離貪等過 心不生惛濁 如彼淨琉璃 一切悉明了 彼一切外道 不覩智光明 當以真實言 方便為開示 極放逸眾生 唯佛能濟度 令至於彼岸 號最上丈夫 佛於諸世間 作第一歸救 未安者令安 未度者令度 從無始輪迴 為無明所蔽 依佛語能斷 如日除黑暗 常思惟此言 智者能超越 得至不滅處 獲最上寂靜 以無盡法智 作廣大光明 功德難稱量 於聖中最勝   諸法集要經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