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7日,由常熟市佛教协会和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法界学院、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哲学与生活”交流活动在千年古刹兴福寺成功举办。
一、“清晨入古寺”
兴福寺内青嶂叠起,古木参天,飞泉石桥,气象雄古,颇擅林泉云壑之美。此次活动第一个流程就是在朗月法师带领下参访兴福寺。
二、“围坐品禅意”
参观了古刹之后,同学们回到法界讲堂内,在肖海云副院长的主持下,韩焕忠老师和慧雲大和尚带领大家围绕“禅意:哲学与生活”的主题,开展交流分享。
韩老师说,学哲学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哲学需要在生活中得到印证与说明,生活也从哲学中找到精神动力与支持。
究果法师说,佛教哲学之道和“心”相连。“心”又分为佛心、慈悲心等,大道就在于心,而所谓禅,就是把心带回家,找到自己的心,一以贯之。卢艳同学说,在她的学习中,发现庄子的“无己”思想和佛学的“破我执”有异曲同工之妙,并阐述了她的一些思考。又有一位同学提出了提倡孝悌与出家远离父母的矛盾问题,华明法师也就此谈了他的理解。
最后,慧云大和尚总结道:修行其实是残忍的,因为要想达到解脱,达到绝对自由,必须经历漫长、痛苦的过程,在这其中,割爱辞亲是短痛,人有三世父母,一般人执着于此生此世,此谓小爱,佛道中人则已上升为弘化世间的大爱;断除习气轮回,放下“我、法”二执,才是此期生命,当下分分秒秒都应追求和努力的根本目标。
三、“粒粒皆辛苦”
中午在“五观堂”过堂,感受僧人们的生活方式。僧人们在寺院吃饭,称之为“过堂”,过堂,也是他们修行的过程,是一次净化心灵、增长福慧的过程。此次苏大学生体验过堂,是让每一位朋友在庄重的佛教礼仪中,细细品尝、慢慢享受,在每一处细节中体味感恩、平等、节俭和健康。
法界学院始创于月霞、应慈、持松,是中国创办较早的佛教院校之一,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曾培养了苇舫、苇乘、正道、福善、智开、默如等一大批僧才。千年古刹幽古雅致,百年学院传承不断,来访师生们赞叹不已,此次活动增加了教界与学界的联系,促进了法界学院与苏州大学的文化交流,为佛教的发展和华严宗弘扬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