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屹立在此地已一千余年,它见证了兴福寺无数次的浮沉与轮替,行走在岁月斑驳的它,身上早已烙印着时间的痕迹,唯有不变的是它的坚持与挺拔。这便是兴福寺前的唐幢。当您有缘经过兴福寺外时,请您放下匆忙的脚步,珍惜与它邂逅的每个瞬间,尊重它的这份沉重和守候,尊重它的这份坚持和淡泊。
关于“幢”的常识
“幢”是佛堂、佛像的庄严标志,也是佛菩萨等执持之物。梵语“驮缚若”或“计都”;翻成汉语,叫做“宝幢”、“天幢”,属于“旗”类的一种。
按经中所说,在幢上书写经文,可以使靠近幢身或接触幢上尘土的人减轻罪孽,得到超脱。唐代开始有石造经幢。初唐的石幢以镌刻经文为主,形体简朴硕壮。中唐以后,逐渐模仿丝织物幢的形状,建造多段石柱和多层盘盖相间叠加的石幢,并在盘盖四周雕出垂幔、飘带、花绳等图象。
兴福寺唐幢始建于唐大中年间,后由于岁月侵蚀,于宋建炎三年(1129年)重修,上面刻有尊胜陀罗尼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