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认为万事万物皆是因缘所生,例如,建造一栋房子,必须有许许多多的条件、因素配合,不是一根柱子或一根梁木就可以完成的。我,圣严,今天不过是被佛教界或社会所衬托出来的一个人。我就像一个箭靶或箭,许多的功德并非是我的,而是跟我有关的周遭的所有弟子、信徒和朋友们,因为大家有共同的理念和相同的认识,所以成就出相同的事来,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所以对我的美言、荣誉,应该不是我的,而是属于所有大众的。
《金刚经》这部经非常深奥,也非常抽象,很不容易懂,也很不容易讲。要配合着我们实际生活来讲,是非常困难的。我这次是一项大胆的尝试,如果尝试失败,还请诸位原谅。
首先介绍《金刚经》,这部经在佛教中的地位相当高。佛法分成好几个层次,基础的佛法称为“人天乘佛法”,即是以人为标准、以生天的道德律为标准,或者是以“生为人间”的要求,以及“生为天界”的要求为基准。
“人天乘佛法”特别强调因果,即“如是因,而如是果”,是“有漏”、“有为”的,也是有目的的,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做什么事,必定会得到它的结果”,至于不为什么目的而做了什么事,是不是会得到结果呢?一样会得到结果。很多人做好事期望有好报,做坏事希望不得坏报,没有这样的事!所以,以人、天的标准来讲,都是“有为”的,“有为”就是有我的,以自我的利害为出发点,人间就是如此。
人间如此,那么天上呢?任何一个宗教都主张在人间修福报可升至天上,佛教也不例外。这是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出世的。很多人说佛教是“出世”的,出世是什么意思呢?出世就是逃避现实、厌离现实。我们的世间充满了烦恼、苦难和种种不合理的现象。生在人间是非常不幸的,即使最有福报的人降生人间,也并不是很舒服。所以,无论生在人间或天上都不究竟,都希望能脱离这个现实的世界,抵达佛家所谓的“涅槃”、“解脱”。但是光停留在这个层次,认为自己离开苦难就够了,至于其他人在苦难中怎样呢?不管他!这种“出世”,其实是“厌世”或“逃避现实”。
第三个层次是真正的入世,叫作“世出世”,在世间而不受世间的束缚困扰。虽然也生活在我们的人间,也接受这世间的一切环境,但是心中没有烦恼、没有厌憎,这就是菩萨的精神,也正是大乘佛教的精神。
大乘佛教就是要我们学习菩萨精神。菩萨精神即是在世间而不受世间烦恼困扰,在世间没有自我的执着和自我的烦恼,就像《心经》中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蜜多”即是“智慧”的意思,以无我的智慧来勘破、透视我们所处的“五蕴”世界,五蕴世界即是我们身、心所处的环境。从般若智慧的立场来看,五蕴世界是由因缘聚合而成的,只是暂时、临时、不断变化的,因缘聚则聚,因缘散则散。所以,不必把五蕴的身心或环境当作牢不可破、永恒不变的存在。遇到好的,不会兴奋过度,遇到坏的,也不必太难过;花开,自有花谢,冬尽,自有春来。环境、现象皆是无常的,好好坏坏皆不必太认真,这就叫看破、看透、看穿。能够这样,就是有智慧的人。《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是以智慧来帮助我们看清这世界是空的,既然一切是空的,我们还要执着些什么呢?
但是要知道,观念上可以“空”,可是事实上我们还在生活。而且,只有一部分的人有这样的观念,许多的人还没有这样的观念。即使有“空”的观念的人,说得到也不一定做得到,想得到也不一定能够实践。所以,如实修行是不容易的事。
众生不论听到佛法或没有听到佛法,都还在烦恼苦难之中,因此我们要在苦难中帮助所有苦难的人,使人人皆能得自在、得解脱。当到达那样的程度时,就是净土的显现、佛国的出现,这就是菩萨心、菩萨行,也就是《金刚经》的要旨。所以《金刚经》是诸佛经中最好、最高的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