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教常识 > 寺院常识

学禅不能学“残”

时间:2015-06-10 09:11:44  来源:  作者:
  当人出生以后,不仅要面对生存的问题,还要去面对社会与人群,谁都难以避免,毕竟人是群体的动物。人生的范畴是广泛,而且又是错综复杂,要如何使你在这一生当中过得和谐、安详、舒适、光明、幸福,进而更能提升到解脱、自在的境界?首先必须要有“正知正见”,也就是“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安稳的踏上人生大道,行为有了准绳可依,才不至于迷失,社会也因此而得以安定、祥和。
  我国五千多年固有文化精髓——伦理与道德,所阐释与发扬的就是这种“正确的人生观”,它使社会、家庭、个人有秩序、纲常与原则。伦理与道德就像一盏明灯,使你的人生有了光明与依循。
  在佛法里,这种“正确的人生观”叫做“正知正见”,又叫“正智”,将它落实到人生中,对佛法来讲并不是最究竟的,佛法所弘扬的是如何将它提升到“完美人生”的境界,达到至真、至善、至美,这种提升必须具有佛的智慧——清净、光明与慈悲,我们称它为“净智”。“净智”是每一个人的自性里本来都具足的,佛是彻底的契悟它、开发它进而发挥它;而我们则尚不能确实、清楚地掌握它,佛与众生的差别就是在这里而已。
  智慧,粗略的可以分成四种:一愚智二邪智三正智四净智。“知见”上的偏差而产生执着、是非不明、本末颠倒,就是愚智,就是邪智。这种人生是黑暗、烦恼、苦闷与抑郁的,人格也不完整。缺陷的人格不但影响个人,严重的还会危害到家庭、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禅”能够破除愚智、邪智,提升正智达到净智,只要你能真正明白“禅”的道理的话!
  佛经上说:“有智慧就有光明,没有智慧的人生是黑暗的。”可见正智、净智在人生中所占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然而,佛法不只讲“智慧”,而且还讲“慈悲”,智慧与慈悲是佛的本质与内涵,也是学佛、修行者追求的目标。
  用现代人的说法“慈悲”就是“感情”,“智慧”就是“理智”,有“慈悲”没有“智慧”容易为情感所左右,一生的前途、事业就无法出人头地。只有“智慧”没有“慈悲”,整个人就会冷冷冰冰的,人生也是不圆满的。
  真正的“禅”是又有“慈悲”又有“智慧”,又能提升正智,又能达到净智-佛的境界,是清净且圆满的。现代的社会里谈“禅”、修“禅”的人很多,至于是不是我们所说的属“正智”与“净智”的禅?那就不太保险了。有些人一听到“禅”会走火入魔,不敢接近,有些人想试,可惜走错了路,找到一个“邪知邪见”的人学禅,一生就真的成“残”了。不但心“残”废了,身体也“残”废了。原因是心中了毒产生了歧见,打坐时就出了问题,整个人也会变成神经兮兮的,佛法所说的“禅”绝不是这种“残”。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考试前为什么要礼拜、称念文殊菩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热门点击
  1. 华严本山
  2. 佛教节日知多少
  3. 如何参访寺院
  4. 拜佛功德及礼仪示意图
  5. 烧香拜佛未必是修行
  6. 学佛必知的三大基础
  7. 学佛从合掌皈依开始
  8. 拜佛姿势的含义与意义
  9. 认识寺庙庵堂
  10. 禅堂为何叫“选佛场”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