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教的修持应不离生活,生活亦不离修持,所谓:“即生活即修持。”修持的类别除了行、立、坐、卧之外,并有止、观等,内容则不胜枚举,例如早晚课诵、禅七净七、般舟三昧、闭关禁语、朝山参访等。总括僧信二众的修持项目,简述如下:
一、四念处:透过专注的观察身体、感受、心念、心念的对象等变化,就能对自己的行为、情绪、思想和意志有高度的自觉,进一步觉察到我们的一切执着、一切贪嗔和无明。
二、般舟三昧:是一种“佛立”、“常行”的修持法,在为期三个月的修行中,不坐不睡,只可立可行,累时靠在绳子上假寐。
三、闭关:在佛门中修行,快则十年,慢则二十年以后,方具闭关资格。因为闭关除需要人护关外,更应注意本身的修持基础具备与否,以及对经教义理的了解深入等。所以佛门有云:“不破参不住山,不开悟不闭关。”
四、持午:即过午不食。修行中,少食有助精进用功,因此有因缘的话,可以在修行过程的某一个阶段体会一下,但不可标榜过午不食。
五、参学:又称参访,就是到其它丛林道场参访学习,每一处一住三至五年,再换一个地方,也是三、五年,又再换一个地方,如此经过一、二十年后称为老参。如果不经过参学,规矩不懂,也没有威仪,就被称为新参。
六、化冬:在大陆丛林里,每到秋天,寺院僧众便开始拜访信徒,把平安符送到信徒家中,信徒回以一碗米,称为化冬。如此,一年的道粮便无须忧虑了。化冬比起每年举办一次以吃为主的供僧,意义更为深远。
七、普说:学僧单独向师父请法称独参。若于丈室或法堂为大众说法,则称为普说。
八、小参:个别请求和尚慈悲开示教诲。
九、普参:座谈形式的大众说法。
十、经行:饭后散步,可以在佛堂绕佛,或在斋堂,甚至庭院或林间小径皆可,速度由慢渐快,或自行调整均可。
十一、跑香:禅堂行香,目的在运动筋骨,调和身心。
十二、行脚:云水僧求法心切,四处参访问道,因古时交通不便,多以步行到达目的地。
十三、苦行:从事劳动性的工作,如打扫厕所、看管山林、夜巡、行堂、典座等。
十四、密行:个人的修持法门,不对外人宣说张扬。
十五、共修:大众一起修行,如参加打七或定期念佛等。
十六、禁语:一般信徒在家中可行一时、一日、一区的禁语,体验一下宁静、美妙的无声世界。
十七、朝山:三步一拜或朝礼寺院,都可称为朝山。
十八、打七:可分禅七、佛七,有克期取证的目的。如果时间不许可,也可做一日或三日的参禅、念佛。
十九、止静:禅七或佛七时全体默然静坐,不许出声扰众,任何人不得随意出入。其实每个人可以在一天当中有五分钟止静的时间,以做涤尘净虑、自我省思的功夫。
佛教认为休息也是精进勇猛也要平衡、适度。修行其实就是自然、平衡、适当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