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教常识 > 寺院常识

何为佛教七众?

时间:2015-10-12 09:03:25  来源:  作者:
  佛教术语,又译为苾刍、苾礇、碹刍、备刍、比呼,意译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佛教受具足戒之后的男性出家僧侣,即称为比丘。为佛教五众、七众之一,与比丘尼合称出家二众。汉地居民通常以和尚或沙门来作为比丘的通称。
  比丘尼【梵语:bhiksuni】
  又译为苾刍尼、比呼尼、除馑女、乞士女、沙门女,俗称尼姑,广义的比丘尼意指佛教中所有出家加入僧伽的女性僧众,狭义的比丘尼则是指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僧侣。“尼”在梵语中是指女性,比丘与比丘尼合称出家二众。比丘尼在加入僧团之前,要先经过一段观察期,这时称为式叉摩那。第一位出家的比丘尼,是养育释迦牟尼长大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她是圣母摩耶夫人最小的妹妹,也是当时比丘尼僧团的领导者。
  沙弥【梵语:śrāmaṇera】
  佛教中对年龄不足20岁,或其他初级出家男子的称呼,义为勤策男,言其当勤受比丘的策励;又有息慈之义,谓当息恶行慈。其地位低于比丘。最早的沙弥是释迦牟尼的儿子罗睺罗。因为他出家时只有15岁,而不满20岁者不得受具足戒,所以释迦牟尼让他以沙弥的身份修行。
  沙弥尼【梵语:śrāmaṇeri】
  佛教中对年龄不足20岁,或其他初级女性出家人的称呼。欲成为沙弥或沙弥尼者,必须经所欲加入的僧团同意后,举行公开的出家仪式。由受具戒10年以上,通晓戒律的比丘剃度【沙弥尼由比丘尼剃度】,并换俗服为僧服。剃度后的沙弥、沙弥尼进一步学习后,依次受五戒和十戒。
  沙弥(沙弥尼)的分类和进阶:
  7-13岁,称为驱乌沙弥(尼),因其可以担任在晒食场上驱逐鸟雀等简单工作而得名。 14-19岁,称为应法沙弥(尼),因其能顺应沙弥行法而得名。 在20-70岁内出家者,称为名字沙弥(尼),因其按年龄本来可以做比丘,但因缘不具而得名。 未成年出家者在满20岁后,或者成年出家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可受比丘戒(比丘尼戒)进一步成为比丘或比丘尼。而按照律藏规定,沙弥尼在成为比丘尼之前,还要经过两年的式叉摩那阶段。
  式叉摩那,巴利语:Sikkhamana
  又称式叉摩尼、式叉摩那尼,意译为“学法女”,在佛教中用来称呼处于沙弥尼和比丘尼中间阶段的女性出家者。一般认为这个阶段的目的是使沙弥尼习惯出家生活和戒律,另外对曾结婚的沙弥尼可以观察其是否怀孕。
  优婆塞【梵语:upāsaka】
  又译乌婆塞、伊蒲塞、优婆婆柯、邬波索迦,意译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指业已皈依佛法僧三宝,并誓守在家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在家男性佛教信徒,为四众或七众之一。在中国常称为居士。
  优婆夷【梵语:upāsikā】
  又译优婆私柯、优婆斯、优波赐迦、邬婆斯迦、邬波斯迦、优波赐迦,中译为清净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等,即亲近三宝、接受三归、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施行善法的女居士,为在家二众之一,四众之一,或七众之一。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对佛的误解
下一篇:返回列表

热门点击
  1. 华严本山
  2. 如何参访寺院
  3. 佛教节日知多少
  4. 拜佛功德及礼仪示意图
  5. 烧香拜佛未必是修行
  6. 学佛必知的三大基础
  7. 拜佛姿势的含义与意义
  8. 认识寺庙庵堂
  9. 学佛从合掌皈依开始
  10. 禅堂为何叫“选佛场”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