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教常识 > 寺院常识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之四:重颂部分(四)

时间:2014-10-19 10:06:28  来源:  作者:
  【经文】“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这首偈子是解释“观”字,观即观察。世俗人观察事理是不真实、不明确的,佛菩萨观察事物的道理是真实而明确的,因佛菩萨消除了虚妄分别,真实地观察一切法当体即空,契证一切法的空性。
  禅宗参话头,主要就是直指明心,见性成佛,了达诸法性空之理。释迦牟尼佛在法华会上,有一次拈花微笑而什么也不说,使弟子们能悟到真理,这是传佛心印。当时其他弟子们都如聋如哑,不懂佛的意思,只有大迦叶尊者微微地笑了,此时迦叶的心就与佛心相应,佛即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嘱摩诃迦叶。”故禅宗第一代祖师是迦叶尊者。迦叶这一微笑就是知诸法当体即空、见到心的本体之道理。
  真观即真空观,就是观察空之理,观察宇宙万物如幻之道理。《金刚经》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即是佛法的精髓,你能真正知道诸法如幻、变化之理,就能知性空之理,能了悟性空之理就能遣相去执,能遣相去执就能断除烦恼、所知二障,去掉主、客观上的妄情执着。消灭了妄情执着就能直见真性,见到诸法皆空之理。因此,消灭一切实有的妄执,去诸虚妄分别就称真观。
  清净观,清净代表没有无明烦恼,不受六尘染污。一般人讲的清净主要是强调外在的、形式上的清洁。佛法上讲的清净,除形体上干净外,主要是心里清净,外物是心的影像,心里清净就内外彻底清净。心里清净就能知因果的道理,知道因果道理就能为善去恶,去除染污心、烦恼心、无明心,虽处淤泥而不受淤泥所染,处六尘而不被六尘所迷,就能保持清净。学佛人就要有这样的精神。祖师言:“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就是说在百花丛中不被花迷,而且叶子都不沾身。所以“清净观”就是指能观察妙有、因果道理的智慧。
  “广大智慧观”是佛菩萨的中道智慧,不执一切为实体实有,认识一切如幻如化,消除心物实有的妄想执着,并且能明因识果,肯定因果现象,在行动上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否定因果缘起(妙有),了解真空妙有的道理,不落二边。这叫中道的智慧。
  以上与天台宗立的“空假中三观”也称“空假中三谛”是一样的。真观就是空观,清净观就是假观,广大智慧观就是中观。三谛圆融才是真正的智慧。相信因果和因缘生法的道理,知因缘生法之理就能知众生平等的道理,能遣除自他差别,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样才能具足大智。
  悲观,根据大智慧而产生悲心,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这里的悲是“同体悲”。什么叫同体悲?即观察到他身即我身,我身与众生同体,因此别人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别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这就叫同体悲。此即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悲,也是佛教大乘菩萨所实行的大悲。
  慈观,能给众生快乐、使之安心叫慈,此是“无缘慈”。什么是无缘慈呢?我们修善行,布施众生,忘掉“能”、“所”差别,无所缘虑,主观上毫无执着,叫慈观。慈观表现于行动就是方便行,从三世因果观察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亲属、朋友,无始以来在生死流转中,我与众生都有关系,众生都是我们的六亲眷属,因隔世而不能认识,故讲到报恩,就有报父母恩,报众生恩。报众生恩就必须有三世因果的观点。根据佛法之因缘生法的道理,众生都是相资相助的关系,平等平等的。众生都有佛性,未来都可以成佛,故要尊重众生、爱护众生,不能轻慢。
  佛家的慈悲比其它任何宗教的仁爱都高尚,因为佛教的慈悲推之于整个众生界,胎、卵、湿、化等各种形态。《大日经》里讲:“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普贤行愿品》中说:“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你能承事众生,为众生做好事,广行施舍,使众生欢喜,如来和菩萨也就欢喜,就等于承事供养如来。
  有些人不远千里去朝山拜佛,其精神可嘉,但不要忘掉你周围的人,不要忘掉你的三世怨亲,你能即时给他们一点好处,行个方便,解决他们的困难,使他们欢喜,比你去朝山拜佛好,因你使众生生欢喜,也就恭敬礼拜了诸佛。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以大悲心为体,因彻底饶益众生,才能成正觉。所以我们不能够舍弃众生,应使众生处处得到安慰,心生欢喜。
  佛教的戒律,无论大乘戒、小乘戒,如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菩萨戒等,其精神都是要饶益众生,慈悲众生。其中第一条都是戒杀,你不守这条戒律,就伤害了自心慈悲种子,断掉菩提因,也就没有菩提之果。所以佛教讲要戒杀放生,能戒杀放生就合佛心,也就是佛菩萨的精神。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就提倡戒杀放生,在他未出家前,出宫游玩时见到农民犁地现出一条蚯蚓,飞鸟飞来把蚯蚓吃了,他感到众生弱肉强食,就起了大慈悲。印度原来的宗教每年祭祀都宰杀大批的牲畜来祭祀梵天,释迦牟尼佛就坚决反对屠杀。他成道后处处讲法,首先就在戒律中提出戒杀。中国的麒麟走路不踏蚂蚁,故称为仁兽,即仁爱之兽。春秋时,当麒麟死后,孔子感叹,辍笔不写春秋。圣人如此,我们当效法,慈心爱护众生。
  “常愿常瞻仰”,观世音菩萨具足以上这五观,有这么多的功德,智慧、悲心殊胜,我们学习观世音菩萨,要经常发愿瞻仰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之四:重颂部分(三)
下一篇:《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之四:重颂部分(五)结赞部分

热门点击
  1. 华严本山
  2. 佛教节日知多少
  3. 如何参访寺院
  4. 拜佛功德及礼仪示意图
  5. 烧香拜佛未必是修行
  6. 学佛必知的三大基础
  7. 学佛从合掌皈依开始
  8. 拜佛姿势的含义与意义
  9. 认识寺庙庵堂
  10. 禅堂为何叫“选佛场”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