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教常识 > 佛教历史

佛教的对外传播

时间:2013-12-08 11:58:58  来源:  作者:

  隋王朝复兴佛教,对佛教采取利用的政策,使它成为与朝鲜、日本等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公元三、四世纪起,朝鲜半岛兴起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三国时期,佛教开始从中国传入。最早传入的是高句丽,时间大约在前秦苻坚建元八年(372)。当时苻坚曾派遣使者及僧人顺道送去佛经和佛像,高句丽第十七代君主小兽林王也派遣使者前来答谢。两年后,前秦僧人阿道又去高句丽传授佛法,高句丽王特为修建肖门寺和伊弗兰寺,分别供顺道、阿道居住。百济传入佛法稍晚于高句丽。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梵僧摩罗难陀由东晋抵达百济的汉城山,受到百济王的欢迎;翌年在该城建立寺庙,并度僧十人。至于新罗的佛教,一般认为是在讷祇王(417-418在位)时由高句丽传入,并较早有新罗僧来中国参学。
  在隋代,朝鲜半岛三国来华的留学僧很多。如新罗人智明,前后留居中国十七年,回国后被真平王奉为“大德”。新罗人圆光(532-630),俗姓朴,二十五岁时渡海来中国,学习佛法,兼学儒术。在中国十一年,对三藏教典广事披览,尤其重视对《成实论》、《般若经》、《大涅槃经》、《摄大乘论》的研习,为时人所敬重。回国后受朝野奉迎,真平王尊之为师,常谘之以军政事宜。新罗人昙育,在隋求法九年,后随新罗国使者惠文回国。新罗人玄光,来中国较早,隋时在江南游方参学,回国后结茅而成梵刹,化导僧俗甚众。新罗人安弘,北周武帝时来中国,后邀西域人毗摩罗真谛等一起回国。高句丽人波岩,十六岁时来中国,入天台山,向智□求授禅法,后圆寂于国清寺。据载,当隋文帝仁寿元年(601)诏令各州建舍利塔时,“三国使者将还,各请一舍利,于本国起塔供养,诏并许之”(《广弘明集》卷十九)。由于三国来华留学僧为数日增,隋朝专为他们延聘名德学者为之讲授。如大业十年(614),神迥“教育三韩诸方士”(《续高僧传》卷十三);灵润“教授三韩”(《续高僧传》卷十五)。
  隋朝与三国佛教的交流,是中韩文化交流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交流活动,除了它本身的宗教意义外,还有着广泛的政治和文化意义。来华的不少僧侣负有本国的政治和外交使命,回国后积极为现实政治服务。如圆光回新罗后,大讲《仁王护国般若经》,宣传忠君爱国思想,乃至把佛教的世俗五戒解释为忠君、孝亲、信友以及“临战无退”、“杀生有择”。这实际上是为新罗诸王统一高句丽和百济的军事行动辩护。
  早在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司马达止等人来到日本,在坂田原建筑草堂,安置佛像,归依礼拜。三十年后(552),百济圣明王遣使进献金铜释迦牟尼佛像和汉译佛典、幡盖等物,并上表赞颂弘传佛法的功德,是为佛教传入日本之始。
  隋代复兴佛教之时,正是日本推古朝圣德太子(574-622)摄政,大力提倡佛教的时期。圣德太子曾师事高丽僧慧慈,崇尚汉文化,用汉文撰成《胜鬘经义疏》、《维摩经义疏》、《法华经义疏》。隋大业三年(607),圣德太子派遣国使小野妹子来华联系邦交,求取经论。翌年,小野妹子一度回国;同年再派他为使赴隋,率留学生和学问僧多人,其中有舒明天皇末年在宫中讲《无量寿经》的慧隐。这是日本向海外派遣留学僧的开始。其史书有载,曰:“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隋书》卷八十一)隋炀帝将这些来华留学僧安置于鸿胪寺的“四方馆”,令国内名僧给予指授。此后,日本派遣来华的僧俗留学生便络绎不绝,至唐而更为频繁。中国的传统文化由此而对日本产生重大影响,汉文也得以在日本普遍流行。
  唐朝国势强盛,文化繁荣发达,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对周围各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佛教在唐朝也处于鼎盛时期,佛教文化进一步向国外传播。
  六世纪以后,地处朝鲜半岛东南的新罗,乘高句丽与百济争霸之际迅速强盛起来,至七世纪六十年代,它联合唐王朝,先后灭百济、高句丽,统一朝鲜半岛。统一后,新罗王朝的统治者出于政治的考虑,一方面大力扶植儒教,另一方面又支持佛教、道教的发展。他们经常派遣大批留学生来唐朝学习中国文化。在新罗佛教的传播和宗派的建立过程中,来华的佛教僧侣起了直接的宣传和组织作用。不少僧人在华期间曾参与玄奘、金刚智等人的译经事业,甚至直接参加过我国佛教宗派的组织活动,回国时携去大批佛教典籍、文物。回国后,有的继续从事佛教经论的研究,有的开山授徒,展开建立宗派的活动。
  新罗僧神昉、圆测、胜庄、道证、大贤、顺憬等人先后入唐,从玄奘一系受学唯识教义。
神昉,早年入唐游学,解大小经论。贞观十九年(645),奉召入弘福寺参与玄奘译场,任证义。此后即长期随侍玄奘,译经受学。玄奘在大慈恩寺译《大毗婆沙论》、《本事经》时,他担任笔受;后又在《大般若经》翻译中担任缀文。神昉始终参与译事,是玄奘重要弟子之一。
  圆测(613-696),出身新罗王族,自幼出家。贞观元年(627)十五岁时入长安,师事法常、僧辩,研习唯识。玄奘自印度回国后,即前往受学《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后被召为西明寺大德。玄奘去世后,即在西明寺传唯识教义。武则天时期被选入译经馆,协助天竺僧地婆诃罗译《大乘密严经》等。著书甚多,其中现存者有《解深密经疏》、《般若心经赞》、《仁王经疏》等。他的唯识学因受真谛一系思想影响,故与窥基所述有所不同,形成玄奘门下的又一系统。其弟子主要是新罗学者,如胜庄、道证等。胜庄著有《成唯识论诀》、《杂集论疏》等。道证著有《成唯识论要集》、《辩中边论疏》等。大贤即出自道证门下,现存著作有《成唯识论学记》等。以上各家的学说和著作为新罗唯识宗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另有唯识学者顺憬,他于唐高宗乾封(666-668)年间入唐,传唯识法相之学。擅因明之学,曾立“决定相违不定量”,虽与窥基观点不一,但仍深为窥基赏识。
  新罗僧义湘(625-702),俗姓朴(一说姓金),二十九岁(一说二十岁)出家。唐高宗显庆六年(661,一说永徽元年即650年),与元晓结伴来华。元晓于半途返回,湘独自入唐,止于扬州。后投终南山至相寺,从智俨学《华严》教义,与法藏同学。仪凤元年(676)回国,奉敕在太白山建浮石寺,宣传华严宗教义,是为新罗华严宗初祖。著作有《华严一乘法界图》、《法界略疏》等。他所创的华严宗又名浮石宗。据说有弟子三千,贤哲十人。另有新罗僧元晓(617-?),虽未入唐求法,但他也以宣传华严教义为主,开创华严的海东宗。著有《华严经疏》、《大乘起信论疏》、《十门和诤论》等。他的《起信论疏》当时已经传入中国,据《宋高僧传》卷五载,澄观曾向法藏受《海东起信疏》义。
  新罗僧胜诠、审详入唐后,都从法藏学习华严教义。胜诠由唐返回新罗时(692),法藏曾托他携书信给义湘,并抄写所著《华严经探玄记》等带回。义湘将法藏著作传送十寺讲授,使新罗华严之学更为发达。审详则后来去日本宣传华严教义。
  新罗僧慈藏,俗姓金,贵族出身。他于贞观十二年(638)率门人僧实等十余人入唐求法。初往五台山礼佛,后住终南山云际寺,受唐太宗优礼。贞观十七年(643),携唐朝所赐藏经一部并佛像、法器等回国,新罗拥有大藏经自此开始。慈藏回国后,被敕为大国统,管理全国僧尼事务。他整顿了僧尼戒律,立僧统制,著诸经戒疏十余卷。经过他的努力,新罗佛教发展迅速。据《续高僧传》卷二十四说,“一代佛法,于斯兴显”。接受慈藏的提议,真德女王三年(649)下令全国服唐朝衣冠;翌年又奉唐正朔,用“永徽”年号。
  又有新罗僧圆胜于贞观元年(627)入唐,后与慈藏一起返回新罗,宣传律宗教义。唐代律宗初祖道宣门下聚集了很多新罗学僧,他们所著的戒律章疏后来在新罗广泛传播。
  新罗王朝后期的佛教,更多的受唐代禅宗和密宗的影响。
  相传新罗僧法朗于贞观(627-649)年间入唐,从道信受学禅法,回国后传与神行。神行也入唐求学,从普寂弟子志空习禅,回国后传播神秀系统的北宗禅。但对新罗禅宗影响最大的则是南宗禅。韩国“禅门九山”中的八派属于南宗系统。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新罗国王第三子随入唐使来长安,敕住禅定寺。后入蜀,从智诜(弘忍弟子)的弟子处寂受禅法,改名无相。信徒为他建净众寺,在成都等地传法二十余年,世称“东海大师”。安史之乱后,玄宗避难入蜀,他曾于内廷受供养。
  洪州禅系西堂智藏禅师门下,有新罗僧道义、慧哲、洪陟等。道义于德宗兴元元年(784)入唐,在广州宝坛寺受戒,后多方参学,在唐三十七年。回国后传播南宗禅法,成为韩国禅宗迦智山派初祖。慧哲于宪宗元和九年(814)入唐,谒智藏于龚公山,受传心法印。后又在西州(今新疆吐鲁番)浮沙寺学大藏经三年,回国后在武州桐里山建逐虻寺,传授禅法,成立禅宗桐里山派。洪陟入唐后也受学智藏禅法,回国后大力宣传禅宗教义,受兴德王和宣康太子的信奉,在智异山创实相寺,成为实相山派的初祖,卒谥“证觉大师”。新罗僧无染于穆宗长庆元年(821)入唐,先诣终南山至相寺听讲《华严》,又至洛阳佛光寺问道于如满禅师,后诣蒲州麻谷山宝彻禅师,受传法心印。在唐二十余年,回国后住圣住寺,成立禅宗圣住山派,门下弟子二千余人。道允入唐后成为南泉普愿的弟子,回国后传播洪州禅法,受景文王的支持,形成禅宗师子山派。梵日入唐后为盐官齐安禅师法嗣,回国后创建崛山寺,是为禅宗崛山派祖师。在京兆章景寺怀恽禅师门下,有新罗僧玄昱,他回国后受诸王礼敬,创禅宗凤林山派。在洪州云居山道膺禅师门下,有新罗僧迥微、利严、云住、庆猷等,利严回国后创禅宗须弥山派。可见,韩国禅门九山与中国禅宗在法统上、思想上都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新罗僧顺支于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入唐,参袁州仰山慧寂禅师,得受心印。回国后传沩仰宗禅法,成为新罗伪仰宗的初传。又有新罗僧迦智、忠彦参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钦忠、行寂、清虚等参潭州石霜山庆绪禅师;大矛参庐山归宗智常禅师;金藏参袁州洞山良价禅师。等等。
  唐代密宗对韩国佛教也有深刻影响。
  新罗僧侣入唐求学密法的,也为数不少。如明朗于贞观六年(632)入唐,学杂部密法,回国后创建金光寺,是为韩国神印宗的开祖。惠通、明晓、玄超等人入唐后也学习密法,后来归国行化。明晓回国时还请得密典《不空绢索陀罗尼经》一部。此后,又有悟真、惠日于德宗建中二年(781)同时来唐,从长安青龙寺惠果受金、胎两部密法。悟真学成后去印度,终于西藏;惠日学成后回国。
  新罗僧慧超(?-780)入唐后师事金刚智,并协助译经;后为不空弟子。他慕玄奘、义净西游取经伟业,游历五天竺,返回长安。著《往五天竺国传》,详细记述当时印度、中亚和西亚的政治、经济、宗教、地理等状况。再随金刚智、不空受密法。晚年住五台山乾元菩提寺,著《一切如来大教王经瑜伽三密圣教法门》。此外,唐代的中国僧人义林,曾从善无畏学胎藏界密法,后来赴新罗,在那里传授密宗教义和作法。
  唐代佛教对日本的影响更为深远。
  日本自舒明天皇二年(630)派遣唐使开始,到宇多天皇宽平六年(894)停派遣唐使为止,前后计有十九次两国间的重大文化交流活动。遣唐使中,包括为数众多的入唐求学巡礼的僧侣。至于民间私人的来往,也络绎不绝。随着来隋唐留学的僧人陆续返日,以及中国僧人的相继赴日,在经过一番宣传、组织之后,在日本逐渐建立起与中国相应的佛教派系。奈良朝(710-794)有所谓“古京六宗”(三论、成实、法相、俱舍、华严、律),它们都是在中国佛教的基础上移植而成。唐代佛教对日本佛教影响最大的,当是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天台宗、密宗。
  唐武德八年(625),吉藏的弟子高丽僧慧灌抵达日本,在飞鸟元兴寺演讲“八不中道”三论宗教义,建立日本三论宗。慧灌的弟子福亮也曾入唐,向吉藏学习三论,回国后传播三论思想。福亮之子出家后名智藏,也曾入唐求学三论教义,回国后住法隆寺。智藏弟子道慈于大足元年(701)入唐,在长安西明寺从吉藏的再传弟子元康研习三论,回国后阐扬三论学说。道慈模仿西明寺,在奈良建立大安寺。
  日本唯识宗的开创人是道昭(629-700),他于永徽四年(653)随遣唐使至长安,受学于玄奘,玄奘亲予指授。回国时,携去新译经典和有关唯识宗的章疏多种。住于元兴寺,大力传播唯识宗教义,成为日本唯识宗的初祖。
  日本唯识宗自道昭传入后,分为南北两系,总有三传。唐高宗显庆三年(658),日僧智通、智达也渡海入唐,从玄奘、窥基受学,回国后弘传于奈良兴福寺,是为第二传。武则天长安三年(703),新罗僧智凤、智鸾、智雄入唐,受学于濮阳智周,后至日本传播唯识之学,是为第三传。以上属于南寺传系。玄宗开元四年(716),智凤的再传弟子玄昉入唐留学,从智周学习唯识教义,二十年后回国,携回经论五千余卷,在奈良兴福寺大力宣扬该宗教义。为表示与道昭等所传有所不同,故称为北寺传系。这时,日本的唯识宗已蔚为佛教的一大宗派,并出现众多对唯识学有贡献的学者。
  在华严宗方面,日僧荣睿、普照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入唐求法,在洛阳、长安就学华严教义等。后邀请洛阳大福先寺僧道睿赴日,道睿乃于开元二十四年赍《华严》章疏东渡。道睿在日本,初为奈良东大寺新建的大佛主持开光,后在大安寺宣讲戒律。他是日本华严学的初传。同时又有法藏弟子新罗僧审详学成后去日本,住大安寺,应请在金钟道场开讲《华严经》,成为日本华严宗的初祖。
  七世纪后期,曾有日僧道光入唐学律,但回国后未曾加以弘传。日僧荣睿、普照入唐后,除研习华严外,又求学戒律,奉敕在洛阳大福先寺从定宾律师受学。二人以日本传戒无人为憾,又闻扬州大明寺鉴真和尚学行高尚,乃至扬州恳请鉴真东渡。天宝二年(743)起,鉴真、荣睿、普照等人赍经论、法物等启舟东行。前后五回,均为风浪所阻,历经十载。至第六回(753),终于东渡成功。时荣睿已卒于端州,鉴真则双目失明。鉴真抵达日本后,受到朝野僧俗的盛大欢迎。不久,他在奈良东大寺修建戒坛,开始授戒,是为日本登坛授戒之始。后又于奈良兴建唐招提寺,并设置戒坛。前后受戒者数万人,成为日本律宗初祖。鉴真在日本除传授戒律外,还积极传播盛唐文化,介绍中国先进的医药、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他带去的精美佛像和经典,至今尚存,被视为日本的国宝。
  公元794年,日本国都奈良迁往平安。受中国天台宗、密宗的影响,平安时代日本佛教又开创了天台、真言两宗。
  唐贞元二十年(804),日僧最澄(767-822)入唐,先达明州,转赴天台,从天台山修禅寺道邃、佛陇寺行满学天台教义。翌年,转赴越州龙兴寺,从善无畏的再传弟子顺晓修学密法,并受秘密灌顶。同年,携经论疏记二百三十余部归国。回国后,力辟各宗,提倡天台圆顿之旨。他在天皇支持下,于比睿山建延历寺,开创日本天台宗,兼传密教。著述甚多,谥号“传教大师”。
  其后,日僧圆仁于开成三年(838)入唐。圆仁是比睿山天台宗传人,他入唐后,先从扬州开元寺宗睿学习梵文,后登五台山从普通院志远学天台教义。又到长安,从大兴善寺元政受金刚密法,再从青龙寺义真受胎藏界密法并灌顶。回国后(847)仍住比睿山,宣传台、密二教,并据天台教义唱圆(台)密一致之论,是为台密之祖。
  最澄弟子义真门下的圆珍,也是比睿山僧侣。他于大中七年(853)入唐,以福州开元寺为起点北上,经天台山、苏州、洛阳,到长安,在青龙寺从法全学瑜伽密教,并在大兴善寺从智慧轮受金、胎两部曼陀罗。再到天台山国清寺,于此建立止观堂。回国时带去经疏一千余卷。回国后仍住比睿山,建园城寺(三井寺)。
  日本佛教史上有名的“入唐八家”,上述最澄、圆仁、圆珍是属于天台宗的三家。
  日僧空海(774-835)于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入唐求学,先达福州,后入长安,奉敕居西明寺,从青龙寺不空弟子惠果学金、胎两部密教。回国后,于今和歌山县高野山建金刚峰寺,并以京都东寺为传播真言密教道场,专门弘扬密教,成为日本佛教真言宗的创始人。他的真言宗被称为东密。卒后,谥号“弘法大师”。
  空海之后,又有日僧圆行、常晓、慧远、宗睿等入唐修习密教。圆行和常晓都是奈良元兴寺僧侣,同于开成三年(838)入唐。圆行从长安青龙寺义真修学,回国后在京都灵岩寺、播磨大山寺弘传密宗。常晓入扬州栖灵寺从文璨学金刚界密法,回国后以京都小粟栖法林寺为修法道场。慧远也于开成三年入唐,从长安青龙寺义真学密教,回国后,开创京都安祥寺(东大寺别院)。宗睿于咸通三年(862)入唐,历参五台山、天台山,长安青龙寺、慈恩寺、兴善寺、西明寺,洛阳圣善寺,学习密法仪轨。回国后,在京都东寺设立灌顶坛场。
  上述空海等五人,是“入唐八家”中属真言宗的五家。
  入唐八家回国时,都从中国求得大量经典章疏、图像文物,并各自编有一部《请来目录》。在整个平安朝(794-1192),天台、真言两宗非常发达,是当时佛教界占有明显优势的宗派。
  日本中世纪文化与中国隋唐文化关系密切。它在大量接受和吸收隋唐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消化整理,使之与日本固有文化融合而形成;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佛教思想文化。日本来唐的学问僧直接受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参与了对隋唐文化的吸收和移植。同时,隋唐大批高僧不畏艰险,远涉重洋赴日弘法,也对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是语言文字,而且如佛教仪礼、经像、文物、历法、医药、建筑、工艺等,日本都深受隋唐文化的影响。隋唐佛教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
  由于地理上的原因,越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印海上交通的中继站,许多从海路到印度求法的中国僧侣一般取道越南而去。越南佛教徒使用的一向是汉文佛典。
  越南佛教各宗派与中国佛教有渊源关系。越南佛教的禅宗前派,又名灭喜禅派,相传为毗尼多流支(汉译灭喜)所传入。毗尼多流支由印度来华,曾师事禅宗三祖僧粲,于580年赴越南宣传禅法。百丈怀海的弟子无言通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去越南,开创越南佛教的禅宗后派,又称无言通禅派。至宋代,有雪窦重显的弟子草堂禅师在越南传扬“雪窦百则”和提倡禅净一致,创建雪窦明觉派,又称草堂禅派。十三世纪,越南陈朝皇帝太宗先后向中国天封、德诚禅师参学,三传而至仁宗。仁宗出家为僧,称竹林调御,是为竹林派开祖,该派以传临济禅为主。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文化艺术
下一篇:五代佛教政策

热门点击
  1. 禅宗“灯录”和“语录”
  2. 上座部佛教概况
  3. 斯里兰卡佛教
  4. 宋代佛教的融合思潮
  5. 洛阳伽蓝记
  6. 佛教的历史与演变
  7. 派系、教义与经典
  8. 僧伽制度、佛事仪式与节日
  9. 文化艺术
  10. 东南亚佛教(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