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见五蕴空,即生一切苦。
《心经》观五蕴皆空,是故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见五蕴皆空”是说把身心、精神组合成的自我,看成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现象,例如这几年来,我的白眉毛从两根变成四根,白头发愈来愈多……既然在变、会变,那么,这身体就不是真的,所以不必那样地执着,也就不会把自己看得那样认真,不会得到的舍不得丢,没有得到的拚命追求。
既然我们的身、心都是一种临时的结合,是因为时间、空间的存在而变化,一切都只是时间、空间不同而产生的变动。体认到这点,对自我就不会看得那么重要了。
有人问我:“师父,既然我们的身体是空的,早一点死又有什么关系?”这就错了,空是不要执着它,但是还要用它。用它来做什么?用它来受报、学佛,来行菩萨道。
2.若住六尘,即不得灭度。
《金刚经》观六尘皆空,是故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六尘是什么?是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面对的环境,六根对六尘而产生心理作用就叫作“六识”;如果只有六根,而没有六尘,就不会有六识的现象发生。六识的活动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外界的环境一动,我们的心也跟着动。环境的好坏与否,都是由于六根接触外界以后,经由自我判断而产生的认识。因此,造业、作恶都跟六尘有关,行善、祈福、修福报还是需要六尘,譬如,诸位听见、看到的人和事,我们需要改善它或帮助它,或希望从它那儿学习到什么,或得到一些成果,在在都需要六尘。
《金刚经》告诉我们,面对环境,处理环境中的一切事,但是,不要把六尘当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也就是说,不要执着六尘。譬如,你做了一件好事、行了一样善,心中不要再想:“我做了好事,行了善。”做了好事而心中老是牵挂着,就不是真正的好事,而是“有漏”的福报、“有漏”的善意。
做了好事而心中总是牵挂着,就会产生两种可能:第一,经常记挂着想回收,若不能回收,即产生怨恨、愤怒。第二,这一生不能回收,便想“就结个来生缘吧”;那么,这一生不回收,来生也会回收,既然已回收了,“福”就没有了,这种福是有限的。
因此,“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即是对我们的环境不要在乎,但是需要努力改善,此处所生的“心”,便是智慧心、慈悲心。以智慧心、慈悲心处理一切的事,帮助一切的人,便是“无住而生心”。“住而不住”是《金刚经》中非常重要的观念。
3.《金刚经》以“信心”为我
还未解脱的初发心菩萨们应该以“信”为基础。如果信心不坚固,信心不建立,很可能今天努力,明天就不努力了;今天朝这个方向,明天改变另一个方向。因此,信心非常重要。
“有持戒修福者,于此(《金刚经》)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又云:“乃至一念,生净信者。”相信有持戒、有福德、有善根,但这些都还是我的异名。举例来说,信心成就,还是属于贤位的菩萨,不是得解脱的大菩萨。可是,贤位菩萨学佛,也必定是对《金刚经》所讲的道理有信心。什么人会对《金刚经》有信心呢?是持戒修福的人。
持戒有两层意思:消极的持戒-害人的事、害众生的事,不去做;积极的持戒-应该做的事而不去做,就是犯戒;能做而不去做,也是犯戒;可以学习去做,却不肯学着去做,也算是犯戒。这就是菩萨道的观念: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菩萨道是积极的。很多学佛的人,不做坏事,但也只是做个持戒的好人,天天念经念佛,却没有积极的行善,请问,他们到底做了些什么好事?也许,他们会说:“我念佛把功德回向给大家,使大家得到福报。”但这未免太消极了,只管自己好好修行,不关心他人,不帮助社会,这种持戒,虽然也是持戒,却只是消极的持戒,真正菩萨道的持戒应该是积极的。
很多人怕犯戒,所以不敢受戒。譬如,学佛的人应该持五戒,很多人却因为害怕而不敢持五戒,怕一受戒又破了戒,就得下地狱;认为只要不受戒,便无戒可犯,大概可以不必下地狱。没有这回事!“持戒、修福”是连在一起的。因此,经典中说五戒,又称为五种大布施。持戒的本身,即是修行、学佛的行为。唯有持戒修福的人,也就是说,已经信仰佛法、修持菩萨道的人,对于《金刚经》才能够信受奉行。
一尊佛出世,需要相当长久的时间。自从释迦牟尼佛出世后,到现在还没有另一尊佛出世,我们迄今还在等待之中。能够听到《金刚经》,而且相信《金刚经》中所说的,必定已在一尊佛、两尊佛、三尊佛、四尊佛、五尊佛处听说过佛法,种下善根……也必定已经是个修行很久的人。
因此诸位若相信《金刚经》是真的,那么诸位也是“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的人了。相信后,则必须持戒、修福。
4.《金刚经》的自我提升
从有信心的自我,提升至实相无相的自我,是故经云:“(须菩提言)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又云:“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自我提升的第一个阶段是有我的,是以信心为我。相信《金刚经》的人,修持佛法、持戒念佛,都是有我的,以“我”来修持佛法,以“我”来信《金刚经》为真,进而提升到《金刚经》所说的:“相信它、理解它、接受它,而且照着去做。”
又说:“有人听到这部经之后,就能生起实相。”前面已经说过,实相就是无相,实相就是无一相不是佛。了解、相信实相的人,即成就了世间第一难得的功德,为什么?因为实相即非实相。
“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这是《金刚经》中的一段辩证法。实相是什么?很难懂,但是,也很容易。
举例来说,当你们看到我的手在动时,我的手是在“空”之间动,因为“空”的关系才看得到我的手在动。如果没有空间,便看不到我的手在动了。实相就是空相,所有能动的一切相都在空中,而空是动的还是不动的呢?空是不动的。只有不动的、不变的,才能称为实相,凡是能动的,都叫作“幻相”,也就是暂时的一种现象。
我们“执意为我”的这个“我”,是在时间与空间之中成长、活动、变幻的我,所以是“幻相”,是假我,不是真的我。
又例如,你们现在看到我脖子上是一条围巾,我现在把它打一个结,围巾变成一个结了,这个结是真的?还是假的?你们看到的是真的,但是,它不是一个结,它只是我玩的一个花样而已,如果我把结打开,还有结吗?
再举例说,一个家庭的组成皆有夫妇两人,这是真的还是假的?是真的。夫妇两人是真的,可是结婚以前有没有夫妇呢?没有。台湾现在的离婚率很高,离婚率逐渐上升,亦表示婚姻的如幻如化,变化莫测。
夫妇要白首偕老,愈老愈好,但是,从小夫妇变成老夫妇,究竟小夫妇是真的?还是老夫妇是真的?都是真的。都是一段一段时间的真,分段的真。段段都是真,但是没有一段能够保留不变,所以,任何一个段落都是一个临时的变化现象,都非真。因此,实相是无相的。
“实相即是非相”,实相就是空相。空是不动的,但是,你说它不动,如果我的手在空中挥动,空的本身会因我的手动而受到影响,空本身没有变,但是,空中可以有变化、有异动,因此,不要以为“实相”就是真正有一个不变的东西。
《金刚经》在这里反复说明。因为很多人认为实相是最高的,因此希望赶快成佛,赶快证涅槃。以为一旦成了佛,证了涅槃以后,就可以永远拥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永远受人膜拜、烧香、顶礼。不要这样想!成佛以后是没有定相的。成佛以后是究竟圆满的,可以分身无量百千亿,处处皆在,处处皆现,现种种相、种种身。观世音菩萨是古佛再来,据说能现三十二种身,实际上是现无量身。释迦牟尼佛据说有千百亿化身,并不是这千百亿化身全部是佛的样子,而是现种种样、种种身、种种身分、种种形象……只要他对你产生用处,就是佛在你面前出现了。所以,不要认为实相就是什么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