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自我
1.众生的自我相,是由妄心,透过肉体的六根,执取外境的六尘而生,是故《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众生的自我相,首先是从身体,之后是从身体相关的环境,产生心理的反应,把身体以及和身体相关有利害得失的六尘都当作是“我”。
譬如,太太对先生来说,是“我的太太”;你们诸位对我而言,是“我的听众”。本来我只是小小的一个人,在国父纪念馆演讲时,你们诸位是“我的”听众,“我”就一下子变成三千多人,这三千多人,都是“我”;我在台北巿演讲,台北巿所有的人都受到我的影响,也都变成我了。如果我这么想,就是把环境的六尘变成我的执着,而成为“我”。
因此,《金刚经》教我们化解自我,不要把环境当成你自己,不要在乎环境是你所倚靠的,或你所付出的,所以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也就是《金刚经》反复陈述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面对所有人、所有情况、所有事,处理一切你能处理的,处理之后,不必再说:“这是我做的,他们因为我而得福,而得利了。”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能够忘掉是最好的,人我都没有负担;如果不忘掉,就是没有智慧心,把包袱背在自己身上,老是想着“这是我的成就、这是我的功劳、这是我的功德”,最后变成了自己的负担。如果能将做过的事马上放下,就是一身轻,时时保持自由之身,就是最有智慧的人。
2.众生的自我相,是从主观的身心与客观的身心相对立而产生,是故《金刚经》一再提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又云:“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金刚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这里的“我”,前面已经大略讲过,四个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实际上指的是同一个东西,就是“我”,包括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个人的我以及跟我相关的我。“我相”是单独的个人,有个人的我、家庭中的我、社会中的我;“人相”是和我相对的另一个人;“众生相”是许多和我相对的其他人;“寿者相”是所有的众生在时间过程中的活动现象,今天的你、我,明天的你、我,加起来就是“寿者”。具有这四种相,其实都是“我相”,如同前面说过的,小我、大我都叫作“我相”。
乐小法者,就是“小乘”的人,他们认为世间太混乱、太痛苦、太麻烦,而想离开世间;《金刚经》是大乘的菩萨法,称为“大法”。乐小乘的人,心中仍有“众生”存在,害怕所谓的“众生”来麻烦他,以为世间最可怕的是“众生”,众生中最可怕的是“人”,人之中最可怕的是“自己”-因为自己有个身体,有身体则需要东西,需要的对象则来自于自己的亲人,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父母亲眷亦难免痛苦争执。小乘人执着于我相、人相,所以逃避世间,因此,不能听闻《金刚经》而为别人覆诵、解释,也不愿意读诵、相信《金刚经》。
或许有人会认为做凡夫很简单,只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小责任;成了佛,则要有千百亿化身,本来只需管一个人、一件事,现在,则要管一切的人事,要“度尽一切众生”,多么辛苦。所以许多人一听到要“度尽一切众生”就不想学佛了。但是诸位不要以为自己没事就可以了,事实上我们大家同在一条船上,彼此声气相通,息息相关。所以我们不但自己学佛,离苦得乐,也要发愿度众生。众生的世界太苦了,所以,很多人不为自己而为社会,不为个人而为大众,这就是菩萨心。
提升自我
1.提升烦恼的自我为智慧的功能。
烦恼从哪里来呢?来自于“自我”。很多人以为烦恼是别人给的,说社会不好、政府的制度不好、他人的问题太多,所以困扰我、打击我,使我很苦恼。其实,天下本无事,烦恼是自己找的,如果能把自我中心放下,烦恼马上就会不见了。
姑且不说能不能把自我中心放下,能放下小我,而担起大我的时候,烦恼就会减少很多,个人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如果天天为社会问题、国家大事、世界问题而操劳奔走,个人身体上的一点点小病痛,也就无暇理会,不成问题了。
其实,我天天在害病。演讲的时候头不痛,一下台,却浑身都是病。为什么?因为讲经的时候,没有想到自己的问题,只想到要把经讲好,让人家听懂。不担心自己的时候,身体差一点根本不是问题。因此,我有一句共勉语:“勤劳健康最好。”并不需要健康得像一头牛一样,而是说,如果能够勤劳的话,身心就会是健康的。纵然你可能仍在害病,但是对其他人来讲,你的身心是健康的,不是病人。
总而言之,不自找烦恼,就是智慧。有烦恼的时候,不要把它当成困扰,就是没有烦恼。
2.转变自私的自我为慈悲的作用。
自私是为自己、为个人、为小团体、小环境。慈悲是不为自己。“慈悲没有敌人”,慈悲的人看不到敌人,只看到众生需要帮助。对方有问题,但不是我的敌人,而是需要帮助的人,这就叫“慈悲”。而且慈悲是平等的,慈悲是没有选择的,不为自己的团体,不为自己的家人,当然,更不为自己个人,而是为整体、为全部。
有选择的慈悲算不算慈悲?自己的儿子,给他两块糖,别人的儿子,只给他一块,还认为“我能给他一块,已经算是不错了!”这算不算慈悲?这不是平等的慈悲。真正的慈悲是平等的,因为无我、无一定的对象。
3.既是无我无相,故已不受世间现象的困扰,也就不必逃避世间现象的困扰。是故《金刚经》云:“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无法相”,就是说对世间的一切现象不放在心上、不在乎它。“亦无非法相”,就是说世间所有的问题、所有的事、所有需要我帮助的人,我都得去做,这就是“非法相”。一切法还是在的,虽然它是假的、暂时的,但是要改善、要帮助的,还是要做,这就叫作“亦无非法相”。 我们对任何人做了好事,不要挂在心上,过去了,就已经过去了,这才是做好事。如果做完了,还在想“我已经做了好事,帮了谁的忙”,这就叫后患无穷。谁的后患呢?自己的后患。对方不回馈你,自己心中增加一重烦恼;回馈了你,可能会带来另一种麻烦。
你帮了众生的忙,不要想到你帮了众生的忙。但是,众生是有的,还要继续帮助下去,并且更加积极的度众生。很多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其实,佛教是最积极的,是积极中最积极的一种实相。
这是《金刚经》的观点。所以又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里讲的,仍是从有相到无相、从实相到不执着实相。所有一切众生,我们都要用佛法来帮助他们,使他们都能得到解脱,都能够成佛。但是,对我来讲,没有一个众生是因为我而使他们成佛的,这就是没有“我相”的意思,也就是“无相”;是“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也就是“实相无相”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