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环境:中印度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印度分为北印度、中印度、南印度,其中文明最高的是恒河流域的中印度。中印度的舍卫国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弘法的两大都巿之一,实际上舍卫国是个城邦。除了舍卫国之外,另外一个叫王舍城,这两个城巿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首要弘法、说法之处。舍卫城外有个非常有名的精舍叫“祇树给孤独园”,王舍城外有个精舍叫“竹林精舍”,这是当时最著名的两大寺院。
祇树给孤独园是由给孤独长者以金砖铺地向只陀太子购买而得的名园,园中树木则为祇陀太子所捐献。面积八十顷,距离巿区不近不远,地面平正,树木茂盛,植有许多繁花,宛如一座公园。左右各有莲池清流,而且是一个个的池,清流可以回流其间,蜿蜒流于经行处、讲堂、温室、食堂、厨房、卫浴、储仓、水井、医疗室等之间,这是水资源的应用和水资源的享受。最高的殿堂高达七层,远近诸国的人民都非常喜欢到这里来,供养以及悬挂各种庄严物饰,有幡、盖,同时散香烧香,燃灯长明,日日不绝。
在当时的印度,有这样的设施是很不容易的,也可以说,佛教的道场,非常讲究自然环境的陪衬以及自然环境的建设,不能缺少树木、花卉和水资源的应用,以及各项生活所需的设施。
这是《金刚经》中所说的道场环境,因此佛教到了中国以后,中国所有的道场、寺院多半座落在山林里。就算是在巿区,道场本身也经常是清净、整齐的,拥有很多花草树木。如果寺院没有这些东西,就会显得非常枯燥,生活在其中也会感到非常厌烦。生活在寺院里面,就好像生活在大自然中一样,自己就好像是自然里面的景物,是其中的天然景观之一,所以历代中国画家的画作,常出现出家人的形象以及寺院的图像,这表示寺院的环境非常令人赏心悦目。
到现在为止,中国的寺院不管在巿区或在山林中,应该都是卫生第一,是最整齐、清净的环境。如果寺院在卫生检查的时候不及格,这对佛教来说,是很丢脸的一件事。
中国苏州有一个很有名的庭园叫留园,杭州有个西湖,里面都不能缺少寺院的点缀,有了寺院点缀,就感觉这个地方飘飘欲仙,具有出尘、离世、超尘、脱俗的气氛,这就是佛教对自然环境所具备的功能。也因为这个缘故,我们才会非常强调、非常努力地提倡环保的重要性和环保的工作。这是法鼓山正在努力的方向,我们配合现代人的需要,不只是都会地区,而是整个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地区的人类,希望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地方当做一个道场来看。
做为一个佛教徒,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环境,所以应该要爱护你的自然环境,培育你的自然环境。如果环境既脏又乱,心还能保持安宁清净,这恐怕是不容易办到的。如果我们的心是宁静清净的,一定也能够影响到环境,使它整齐清净。
我不知道你们在家中吃过饭后,是不是碗筷都堆到洗碗槽中,等到第二餐要吃饭、煮菜前才洗?很多人现在都是这个样子。有垃圾的时候,想赶快把它扔出去,例如,很多人开车的时候,吃了水果,果皮往外丢,擦了鼻涕的卫生纸,也赶快往车外丢。在新加坡,凡是丢垃圾,一律重罚;但在台湾,很奇怪的,虽然也不准丢垃圾,不准丢果皮、纸屑,但是,我在路上行走,经常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或是随手丢果皮、纸屑、垃圾,后面的人一踩,车子一挤,垃圾就粘附在地上了,可是却没有人管。
为什么新加坡能做到,我们台湾却做不到?农禅寺做得到,为什么其他的地方做不到?
有些人很奇怪,他们在参加“禅七”修行活动的时候,都能依照寺院的生活方式,随时保持清净、整洁。但当我去访问他们的家庭时,却到处乱七八糟。于是我问他们:“你不是打过禅七吗?怎么是这个样子呢?”
他们就说:“师父啊,我现在又不是在禅七之中。”
禅七期间辛苦的训练大家,要生活得非常整齐清净。结果一个星期以后,大家以为这样就修完了,所以在平常生活上没有养成习惯。对这种状况,我感到非常痛心,觉得我是白费气力训练了一个星期。
二、社会环境的接触层面
1.给孤独长者赠地,祇陀太子献树。
所谓“社会”就是人和人的接触、人和人的交往、人和人的聚集、人和人的共同社会。如果只有一个人,不能称之为社会,如果只是和大家生活在一起,却不配合整体的生活步调,不遵守大众的生活规律,这个人是反社会的,不算是社会里的一份子。
例如,生活在寺院中的人,必须遵照寺院的清规-即清净的规律,一个社团一定有它组织的章程,有它运作的规律、规则,学生有学生守则,教师有教师守则,公务人员也有必须遵守的公务人员规则。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如果没有规矩,就会变成一批乌合之众,乌合之众会造成很多问题,几乎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大的、小的,困扰个人、困扰团体、危害大众的行为,都可能发生。
所以,社会的意思,并不仅仅是说几个人生活在一起,而应该是,你生活在这个社会之中,就一定要遵守这个社会的规律,否则,你就是出轨的人。
任何一个社会、社团组织,一定有主有从,有主有宾,有上有下;可能互为宾主,互为上下,或许今天你是主、我是从,明天可能位置又互换了,但是无论怎么变,一定有它的秩序、规律可循,这才是“社会”。
《金刚经》的社会是怎样的呢?有一位名为给孤独的长者,据说是当时舍卫国的一位宰相、大臣。他的身分即表明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亦即表示他在社会中所应尽、应遵守的义务和规则;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地位,也代表了他相对的责任和规律。另外一位叫作祇陀太子,他是波斯匿王的长子,也就是当时舍卫国国王的长子,当他还是太子的时候,便对佛陀非常尊敬信仰。后来由于弟弟篡位,祇陀太子因为学了佛,于是就让位给弟弟,并没有当上国王。
给孤独长者当时看中了祇陀太子私人的一座花园,认为这座花园供给佛陀以及弟子们修行、弘法是最好的,于是,找只陀太子商量。
祇陀太子说:“这座园子我不卖,它是属于我自己的花园。”
给孤独长者说:“你要怎样才肯卖呢?”
太子说:“除非你用金砖将花园的地面全部铺满,我才将地卖给你。”
没想到给孤独长者果然用金砖铺满地面,买下园地送给佛陀。
太子非常感动,便说:“这样子吧!地你已经买下,林木就由我来奉献吧。”
因此,这座精舍就叫“祇树给孤独园”,这里面有两层社会关系,一个是太子,一个是宰相。
2.如来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为善男子善女人说发无上菩提心法。
《金刚经》里也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一种是出家的社会,包括一千二百五十个人,叫作“比丘”,比丘就是完成出家身分的人。佛陀的弟子有出家人和在家人,出家的弟子又分为五类,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以及式叉摩尼;也就是说,出家人的僧团分为五个层次,有男、有女,男的已经成年的,称为比丘;女的已经成年的,称为比丘尼;未成年、刚刚出家的,男的称为沙弥,女的称为沙弥尼;另外还有一类是结了婚的女性,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怀孕,所以出家以后并不马上为她剃度,而给予一年的观察时间,称之为式叉摩尼。
出家团体中,每一类都有他们应该遵守的规则,称为“戒律”,比丘有比丘戒,比丘尼有比丘尼戒,沙弥、沙弥尼也各有不同的戒,式叉摩尼也有他们的戒。“戒”的意思听起来很冷酷、很呆板,但实际上那只是一种规则、一种轨范,你是什么身分就需要遵守什么样的轨范、规律,照着去做,是你的义务,也是你的责任,这就是社会运作的方式。
善男子、善女人是已经学了佛、信了佛的在家弟子,许多已经皈依三宝,但是没有出家的人,那就是在家佛教徒。事实上,佛教徒中在家居士占绝大部分,出家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最主要的成员应该是在家人而不是出家人。很多人误以为皈依佛门就是出家,常常有一些新闻媒体报导,将“某某明星皈依佛门了”,写成“某某明星出家了”,这是错的,出家和皈依是两回事。皈依的意思就是回到三宝,依靠三宝的指导、帮助来修行菩萨道。譬如,诸位来听《金刚经》,你们听了《金刚经》以后,不管已经皈依或尚未皈依,假若认为《金刚经》里有一、两句话,或我所说的话中有一、两句很有用,而接受了它,这算不算皈依?算,虽然没有举行仪式,但是你接受它,就算是了。你依靠它、接受它、认同它,叫作“皈”;认同、接受后,照着去做,就叫“依”,即依着这个方针去做。认同,且照着做,就是“皈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