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自在”,就是无拘无束,不受任何阻碍;自由自在是人人梦寐以求的事,可是,真要享有自在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十多年前,我在山中修行。那时候我跟一位老法师说:“我现在被关起来,一点也不自在。”
老法师回我一封信说:“谁得自在了?”他说,他也是不自在的。他的意思是说,无论如何,我们的身体毕竟很小,生存的环境也非常有限,要从我们身体得自在已经不容易,要在环境里得自在,那就更不容易,但是他也回了我一句话:“心得自在,就是真自在。”
当时,我见到老法师给我的这一句勉励后,突然觉得我在山里的关房无限广大,而我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最有福报的人;因为我有“自己能处理自己”的自由,我能把自己关起来,这就是很难得的自在。想把自己关起来就能关起来,这也是我的自在。还有,我在山里能够不受世间许多麻烦事的干扰,因为我不看报纸、不听收音机,世间的很多事都跟我没关系;因为对世间的事不知道,所以我觉得自己从世间得到自在。
因此我又写一封信给老法师,说我很自在,把这些想法和感受都报告老法师。
老法师就写信骂我:“你这种自在,等于是说,把自己的耳朵塞起来,不听外面的声音,就以为外面没有声音,这不是自在。真正的自在是受人家吵,被人家闹,而自己心中不受影响,这才是真自在。”
事实上,老法师讲的话,佛经里面处处都这么说,只是我没有注意到。因此我学会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自由自在,那才是真正的工夫、真正的享受。
曾经有一位禅师说过:“生死自主,来去自由。”这听起来非常诱人-生死可以自主,而来去可以自在、自由。但是许多人误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所谓生死自主并不是说,有人要杀你的时候,你可以不被杀,遇到灾难的时候,你可以避免一切危险。而是说,你很清楚你是怎么死的,死的时候一点也没有怨恨、恐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晓得时候到了,知道我在这个社会上应该死了,所以死得非常自在,这才是自主,并不是说能够避免所有一切困难。
这位禅师曾经因为政治上受到牵连,而被关在牢里很多年,最后死在牢中,这在佛教中称为“教难”,可是他还是讲“来去自由”。如果我们想象中的来去自由是一种神通,那么,他大可以不必被关在牢里;即使被关在牢里,应该也可以随时运用神通离开牢房,就是我们所称的“飞行自在”,有人以为这才是“来去自由”。其实不是,禅师的意思是说,来,是我要来,不是被动的;去,是我要去,不是被动的。业力要我来,我就来了,这不是我自己要来的吗?业力和因缘要我去,我就去了,这不是自主的吗?还有,自己正在困惑之中,不以为困惑,这叫作能够安于困惑、安于困难。如果在这个情况下,心还能非常的安定,这也叫作自在,叫作自由。
所以佛法中讲的自由自在,是从内心做工夫,并不一定要求外境能如我们所想的那样如意。可是佛经也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没有理想、安于现状、不求进步、什么事情都不必做,反正任何时候都是自在的。佛教还是重视积极努力,改善社会环境。
一、福报与智慧是一体的两面
首先探讨福报和智慧的定义:
(一)福报的定义是:过去种福现在有福,现在种福未来有福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因果的观念。事实上,种瓜未必会得瓜,种豆未必一定得豆,为什么?因为如果那颗瓜子本身都没有成熟,种下去以后,不施肥,不浇水,不给它阳光,那么这颗瓜子即使种下去,也不会得瓜。
但是,不种瓜是不是有瓜可得?当然没有!种瓜尚且不一定得瓜,不种瓜怎么可能有瓜可得?因此,我们必须但问耕耘,不问收获。培福就如同耕种,是非常需要的,福的内涵又分成以下几种:
1.惜福、培福、种福、关怀社会、利益人群,是真有福。
很多人认为,享福的人是有福的,所以看到别人住的房子好、坐的汽车好、穿的衣服好、社会地位高,便说他有福。其实这只是在享福,未必真的有福。每一个人在过去生和这一生中,所种的福是有限的,如果把福报享尽了,就会成为一个没有福的人,所以有福的人要惜福,不要把福报享尽,而且要保存它,增长它。
今天的社会,很多人都不知道惜福,衣服并没有旧到不能穿就不穿了;饮食并不是讲求营养,而是希望吃到更贵的东西。这都是不惜福,惜福的人是不论生活在任何环境情况下,都会警惕自己,知道自己的福报有限,不要一下子享完。
我在美国刚刚开始开辟道场的时候非常穷,没有房子,租来的房子里什么也没有,真的是家徒四壁,连碗筷锅盘都没有。但是美国这个地方很可爱,很多家庭会把多余不用的东西丢掉,但这些东西多半都是完好的,只是样式旧了些,甚至有些根本就是全新的,因此,我和弟子们就在马路边捡这些东西。
我们穷得甚至连吃的东西也没有,所以,每天晚上十点以后,我们就上街到菜摊子旁、面包店里去捡当天卖不掉,准备成为垃圾的东西,我们带回来煮一煮、烤一烤,就是一顿丰盛的美食。
当时,我们吃的是“垃圾”,用的是“垃圾”,当然,我们就住在“垃圾”里面。可是我和我的弟子们都过得非常愉快,而且我们捡的时候很欢喜,带回来的时候很欢喜,吃的时候也很欢喜。
我当时对弟子们讲了两句话:“冬天冻不死就好,平常饿不死就好。”我们以这两句话做为生活的原则,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下来。
曾经有一位美国人来,看到我们生活的状况,就问我:“法师,你这样苦在美国做什么?你没有地方去了吗?”
我说:“我要去的地方就是美国,而我也到了美国。”
他说:“你到美国来做什么?”
我说:“我到美国就是来过这样的生活啊!”
我以这样的方式生活下来,也因此感化了许多美国人,跟我一起生活,跟我一起学佛。我在物质上过得非常穷,但心理、精神上却非常富裕,这就是惜福。不过当时根本称不上惜福,因为根本没有福可享,而是我必须要在贫穷的情况下,也能生活得很愉快。
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当时,我想我住的地方可能比颜回还好,所以也感觉到很高兴、很愉快,毕竟我的福报还比颜回大一点。
今天不论是在美国或台湾,我们道场的环境渐渐好了起来,经济条件也渐渐好转,但是我们还是不可以浪费。我常常跟农禅寺的徒众这样讲:“我们可以吃好的、用好的,但是有一个原则,一定要便宜。既便宜又能好,那才是最好的。”便宜的不见得就好,还是要讲求品质,但是绝对不能是昂贵的东西。
其次,我们要“培福”。培福就是福报不够多,所以要继续培养福报。如何培养呢?就是用“布施”来培养福报。
然后是“种福”-没有福的人要种福,福报不够的人要培福。《金刚经》中多次谈到布施的重要,包括持戒、忍辱,这都是培福、种福的条件和方法。
该如何培福呢?最重要的就是关怀社会、利益人群。至于关怀自己的儿女,关怀自己的太太、自己的丈夫、自己的父母,算不算培福?算!因为佛教讲的“福田”-即种福、培福的田地,也包括自己的眷属、亲友在内,当然一切众生、国家社会,以及师僧三宝都包括在内。因此,支持宗教事业、护持宗教事业、推动宗教事业,是培福;孝养父母、栽培子女、关怀国家社会、尽义务、尽责任,是培福;对于一切众生给予安和乐利,也是培福。所以种福的范围包括一切人,亲疏不论、厚薄不分,只要有人需要,我们就要去做。
不过,我们都是凡夫,种福培福还是要从我们周遭的人做起。有一些人听到法师说供养三宝是最上的福田,结果把儿女的教育费、零用钱扣下来供养三宝。
请问诸位,这样做对不对?如果真的这样做,可能会引起儿女对佛教的排斥和反感,反而害了佛教,不是真的种福。
如果小孩子本来爱吃零食,叫他少吃一点零食,把买零食的钱省下,捐给需要的人,同时告诉他说,种福、供养三宝、救济贫穷,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以此培养小孩对三宝的恭敬心和对人类的同情心、爱心,这样才不会有反效果。所以,种福也需要有智慧,否则会招至对佛教的破坏和毁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