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兴福春秋 > 兴福塔林

传临济正宗第46世玉佛堂上第4代上苇下舫愿公老和尚之塔

时间:2012-12-18 15:57:22  来源:  作者:

苇舫.JPG

 传临济正宗第46世玉佛堂上第4代上苇下舫愿公老和尚之塔

  师讳苇舫,法号乘愿,籍隶江苏东台,俗姓朱氏,家世奉佛。一九二一年,年十三从邑之福慧寺吉堂等三公出家,三公为时名德,师所受教养独深,受其足戒于宝华,负笈高邮放生寺、常熟兴福寺佛学院肆业,转学北平柏林寺佛学院,后往武昌佛学院深。造编《净土宗》月刊,虚大师升座谭经,辄为记录,旋赴汉藏教理院任教导。七七事变后,主持武院编《海潮音》月刊,武汉不守赴渝,以两刊揭露日寇暴行,号召僧徒参加救亡运动。一九四零年随虚大师访问印度、锡兰、缅甸等国,宣传抗战政策,师掌书记,发表访问日记。胜利后衔命恢复武院及世苑佛教图书馆,僧青年报名者如饥如渴,户履为满。法门秋晚,亟思贤哲搘拄其间,以期重振宗风。受记莂于金山及玉佛,常住兼佛学院院长。一九四八年时局推移,苇一方丈急流求退,师临难不作苟免,毅然出任艰巨,时游勇以寺为传舍,一夕数惊,师大智大勇虚兴委蛇,得以少安。建国后政府资助修理寺宇,延请虚云长老举行和平法会,玉佛依然为海上胜剎。出任上海抗美援朝佛教分会主任委员,于国际义务克尽厥职。一九五四年参加喜饶大师访问团出访缅甸,历年国际友人来访,无不雍容应接,道范可钦,先后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第一届至第五届人民代表,上海市三、四届政协委员,参加辞海佛教条目编写。一九六六年秋,环境险恶人世所堪忧能伤人,师亦颓然病矣,住院时从容告别,且以寺务相嘱,真亦感怆不忍问后事。一九六九年岁杪竟不起,时寺况萧条,中夜彷徨,深虑有负付托。否终则泰,浩劫告终前,此所加师之谤词,幸蒙昭雪,深得是非之公。而今吾人所从事之僧教育业已循序渐进,师之慧业将有传人。兹以灵骨归葬虞山,因述行业梗概,用以昭告来者。

  一九八九年四月八日 上海玉佛寺后学真禅 和南谨撰。

 

人物介绍:

  玉佛寺第九任住持。法名乘原,俗姓朱,江苏东台人。他家世代奉佛,信仰虔诚。1922年,他年仅13岁,即投本县福慧寺出家。1926年于南京宝华山受具足戒。他曾先后就读于高邮放生寺、常熟兴福寺佛学院、北平柏林寺佛学院。后因辅佐太虚大师整理僧伽制度,乃入武昌佛学院求学,随侍太虚大师数年。逢太虚大师升座讲经,苇舫法师每为记录。在此期间他还不惮烦劳地编印《净土宗月刊》。其后曾赴汉藏教理院任教。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主持武昌佛学院,编辑《海潮音》月刊。武汉失守后,他转移到四川重庆,在罗汉寺继续编辑《海潮音》,揭露日寇暴行,声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义,号召广大爱国佛教徒参加救亡运动。1940年,太虚大师组织中国佛教访问团,出访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等国,宣传我国人民的抗战政策,时苇舫法师随团出访,后以日记形式将此访问活动发表。抗战胜利后,奉太虚大师之命,赴武汉恢复武昌佛学院和世界佛学苑图书馆。时值战后,百废待举,武昌佛学院因在战时沦为敌寇马厩,他收拾残局与兴复旧业,颇费心力。武昌佛学院恢复后,僧青年报名者甚众。此后,受记于镇江金山江天寺,并住持江西庐山大林寺。1949年3月,玉佛寺住持苇一和尚隐退,苇舫法师继任住持。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门尊宿淦泉法师之灵塔
下一篇:传临济正宗第47世玉佛堂上第7代上真下禅悟公老和尚之塔

其他灵塔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