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临济正宗第46世堂上第4代上震下华实公禅师塔
先师讳全心,后更名乘实,字震华。俗姓唐,江苏兴化人。年十一,依兴化城南圆通庵怀莲上人披剃。年二十一,入宝华山受具足戒。未几,任竹林寺佛学院教授,旋又任主教。年二十四,受竹林寺霭亭厚宽二位法师记莂。年三十,主持竹林寺法席。年三十四,主持上海玉佛寺。师任玉佛寺住持期间,创办上海佛学院,出版《妙法轮》月刊等,数年之内,设施璨然。三十七岁退隐。三十八岁任中国佛学会上海市分会理事长。三十九岁示寂。先师性好撰述,佛门掌故,尤所谙悉。所著有《僧伽护国史》、《兴化佛教通志》、《兴化方外诗征》、《续比丘尼传》、《夹山奕叶集》、《碧岩吟稿》等;积稿未成者,有《清代佛教年鉴》、《清代佛教纲要》、《比丘尼创作集》、《比丘尼表彰集》、《比丘尼轶事丛考》、《泰县佛教通志》、《夹山志》、《回龙山志》、《圆通庵志》、《镇江佛教隅志》、《佛教联话》等;《中国佛教人名大词典》,尤为煌煌巨著。著述之富,近世所罕有也。先师生于一九〇九年农历四月初一日,寂于一九四七年,农历二月十八日,世寿三十有九,僧腊二十八,传临济正宗四十六世,为玉佛堂上第四代祖。灵骨初塔于镇江竹林寺后『文革』中被毁,今择地于常熟虞山兴福寺之侧,建衣钵塔,以志永怀。铭曰
我佛之文,渊才雅思;我祖之文,不着一字。文以传心,心寂何传?文以显迹。迹在遗篇。卓哉我师,以文而章;佛纪僧传,巨著煌煌。不有司马,谁识千秋;不有董狐,谁示征猷!岩岩白石;郁郁青松;建此制多,衣钵在中,比迹梁唐。遑论前者;虞山尚湖,同兹不朽。
公元一九八七年九月嗣法门人玉佛寺真禅敬撰并书。
人物介绍:
释震华,俗家姓唐,名全心,出家后法名乘实、字震华。他是江苏兴化县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出生。他家庭贫困,童年时父母相继病亡,他无所依归,在邻居指点下,投入家乡附近的圆通庵,依怀莲老和尚剃度出家。老和尚慈悲,送他进入私塾读书,他天资颖悟,又知用功,由三字经读起,继而四书五经,循序尽读。学文嘱对,以至作诗,都能下笔成文。性嗜史书,旁及轶事。读诵之余,兼学丹青,善画兰竹。1926年,震华19岁,金山寺霜亭老和尚,送他进入镇江玉山超岸寺的佛学社,依守培法师学习经教,尤精于唯识。他见震华聪明努力,是可造之材,刻意栽培,震华也埋头苦读,辛勤不辍,学问日新月异。1929年春,到句容宝华山受具足戒。受戒圆满,回到镇江,复入竹林寺佛学院受学。竹林寺佛学院,是霭亭老和尚,1927年接任竹林寺住持后,于1928年秋季创办的,曾请慈舟法师、妙阔法师等到院任教。专弘华严、并兼及孔孟儒学。授课之外,兼修禅观。 寺在竹林深处,环境幽静,为一修道讲学的最佳处所。震华内外学基础深厚,受学一年,翌年即担任教师。
1932年,在竹林授记,为霭亭老和尚法徒。这时老和尚命他出任竹林寺监院,及竹林寺佛学院院长。他于任事之余,阅经进修,不稍懈怠。他对佛教史籍有特别爱好,检阅编著,十余年如一日。每于佛学院寒暑假期间,到各地去搜集采访资料,归来后抄写整理,积稿盈架。由1933年开始,他着手编辑《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搜罗采访,剪贴抄写,皆亲自动手,不假他人。如此日以继夜,不知辛劳,终于以此影响到健康,留下了病根。
1937年,抗日八年战争开始,佛学院受到战事影响,学生星散,学院停办。1938年震华接任竹林寺住持。而苏州沦陷之时,竹林寺为日寇烧毁过半,他整修残坦断壁,煞费苦心。1939年春,他应兴化观音阁之请,往讲《仁王护国经》。同年秋,他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恢复了竹林佛学院。学生不多,但在战乱时代能继续上课,已经十分不容易了。在这段时间,他撰著了《入华求法高僧传》、《东渡弘法高僧传》等书。1940年,上海玉佛寺聘请他出任住持,就这样他由苏州到了上海。当时虽然上海也是日军占领,但有租界保护,社会尚称安定。唯许多僧侣,以时局如此,多持消极态度,对国事,对佛教,都漠不关心,甚至有人沉醉于物质生活中。唯独震华仍然十分积极,他为寺中修缮殿堂,装饰佛像。并创办了“玉佛寺佛学院”,培育僧才。发行《妙法轮》月刊,弘扬佛教理论。他以新的意义,呼吁佛教僧侣觉醒,发扬佛教的救世精神。1942年,弘一大师在福建泉州的温陵养老院示寂,震华为纪念大师,成立了“弘一大师纪念会”,还附设了一所图书馆。他为便于佛学院师生进修及参考,特从日本请购得《大正新修大藏经》一部。同时也募款为镇江竹林寺请得《大明藏经》、《频伽藏经》及《续藏经》各一部。
上海是十里洋场的大都市,但他生活简朴,一如往昔,粗衣淡饭,做一个本分的出家人。他一方面住持寺务,一方面教授学生,同时还继续搜集资料,编纂他未编完的《佛教人名大辞典》。
1944年他应信众之请,在玉佛寺讲《地藏王菩萨本愿经》。后来应松江西禅之请,又去讲了一遍。1945年他退位隐居,专心著述。
抗战胜利后,他被推举为太虚大师领导的“中国佛学会”上海分会理事长。1946年5月,太虚大师由重庆复员抵南京,继之到上海,驻锡玉佛寺。时大师领导“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在镇江焦山设立“僧材训练班”,训练佛教人才。震华受主持人芝峰法师之请,到训练班授课,终因往返奔走,积劳成疾,以至一病不起,延至1947年3月,病逝于上泊海玉佛寺,享年仅40岁。
震华为人,心无成见,打破传统自私的门户观念,一心为谋求佛教的复兴。他的师祖霜亭老和尚,于清末民初,在金山寺是保守派的首领,1912年,太虚和仁山在金山寺开会,要求丛林办僧学堂,大会通过,接收了金山寺。霜亭于夜间率众数十人,冲入寺内把寺院夺回来,曾为此打过官司。但震华对太虚大师改革佛教的主张却极力支持。他并且婉转建议霜亭老和尚,要赶上时代,而对现实,打破成见,容纳人才,为消除新旧派间的歧见,他特把太虚大师的弟子苇舫,介绍给他师祖,做为霜亭老和尚的法嗣。他自已也征得太虚大师的同意,以大师的爱徒福善做他的继承人,由此可见他的胸襟。
震华生平勤奋好学,尤对佛教史籍用功独多。著述甚富,散见于各种佛教杂志。已结集行世者,有《僧伽护国史》、《续比丘尼传》、《兴化佛教通志》、《夹山奕叶集》、《兴化方外诗徵》等。未印行者尚有《清代佛教年鉴》、《佛教纲要》、《镇江佛教隅志》、《泰县佛教统志》、《夹山志》、《回龙山志》、《碧岩吟稿》,《东渡弘法高僧传》、《入华求法高僧传》等多种。有的已在战乱中散佚。而最为可惜者,他耗费多年心血编纂的《佛教人名大辞典》,生前未及出版,法师圆寂之后,原稿在战乱中遗失。
1947年的3月12日,太虚大师在上海玉佛寺,为该寺退居住持震华法师封龛。他先写了一份封龛法语,法语略谓:
为震华法师封龛
太虚老人
诸法刹那生,诸法刹那灭,
刹那生灭中,无生亦无灭。
1947年3月10日 在玉佛寺般若方丈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