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为什么你会弄巧成拙
同样一件事情,以婉转的语言表达,不但不会得罪别人,还会得到对方的认可。但如果说话的方式不当,就算是让人欢喜的事,可能也会弄巧成拙。
要赞叹一个人,先了解他是很有必要的。
倘若了解别人,即使是一句真心的赞美,当别人听到之后,也会因此受到勉励,今后更加努力。反之,假如对别人不了解,夸奖得不恰当,有时很容易造成尴尬的局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时生活窘困,常和一些穷孩子放牛砍柴。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从前的一些穷朋友都想沾点光,弄个一官半职,于是,有两个人结伴去京城找他。
见到朱元璋后,一个人先开口:“还记得我们一起割草的情景吗?有一天,我们在芦苇荡里偷了些蚕豆,放到瓦罐里煮。没等煮熟,你就抢豆子吃,把瓦罐都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你抓一把就塞到嘴里,却不小心被一根草卡住喉咙,卡得你直翻白眼---”
听他在那儿喋喋不休讲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当即下令把他推出去杀了。朱元璋又问另一个人:“你有什么要说的?”
那人连忙答道:“想当年,微臣跟随陛下东征西战,一把刀斩了多少‘草头王’。陛下冲锋在前,抢先打破了‘罐州城’,虽然逃走了‘汤元帅’,但逮住了‘豆将军’,结果遇着‘草霸王’挡住了咽喉要道---”
朱元璋听了,顿时心花怒放,随即下旨封他做了将军。
二人所说的内容,其实完全一样。但后者把朱元璋小时候偷东西吃的轶事,用特殊的“隐语”表达了出来,当事人听了,彼此心照不宣。而局外人听来,则是在描述朱元璋当年金戈铁马的生涯。
同样一件事情,以婉转的语言表达,不但不会得罪别人,还会得到对方的认可。但如果说话的方式不当,就算是让人欢喜的事,可能也会弄巧成拙。
所以,一个人不能想什么就说什么,运用智慧、拿捏分寸,有时候也很重要。
4、说话算数
极度喜欢的时候,不要许诺给别人东西;极度愤怒的时候,不要回复别人的书信。
真正讲信用的人,做事从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了,犹如刻在石头上的花纹,永远也不会改变。
有句成语叫“一诺千金”,出自于《史记》的一个典故:秦末时,楚地有个人叫季布,他非常重视承诺,只要是答应了的事,无论有多大困难,都会想方设法办到。所以,当时楚国人有句谚语:“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古人以说出来却做不到为耻,故从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孔子在《论语》中也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因此,我们平时讲话要再三思量,看看里面有没有“水分”。如果经常喜欢信口开河,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以后再改就难了。
曾参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在教育子女时,不仅严格要求孩子,自己也是以身作则。
一次,他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儿子吵着也要去。她不愿带儿子去,便说:“你在家好好玩,等我回来把家里的猪杀了,猪肉给你吃。”儿子听了非常高兴,便不再吵闹了。
这话本是哄儿子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把家里一头猪杀了。
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气愤地说:“我是被儿子缠得没办法,才故意哄哄他,你怎么可以当真呢?”
曾参严肃地回答:“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他不懂事,什么都跟父母学。你今天若骗了他,等于是在教他日后也去将假话。而且,他若觉得母亲的话不可信,那你以后再对他教育,他就很难相信你了。这样做,怎能把孩子教好呢?”
可见,父母不能为了让孩子听话,就随随便便许诺,诚实守信才是做人的美德。
同时,别人有求于自己时,我们也应慎重观察:如果有意义,就答应下来;如果觉得不妥,千万不可草率地许诺。先承诺再观察,是愚者的举动;先观察再承诺,才是智者的行为。如《量理宝藏论》云:“先许后察愚者举,先察后许智者轨。”
然而,有些人做任何事都不经考虑,别人拜托什么马上答应,这种“轻诺”往往不可靠。《老子》亦云:“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轻易许诺者,很少会守信用;常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做起来必定有很大难度。
我在建学校时,一个老板听说我有资金缺口,便自告奋勇地说:“虽然我已承诺供养某大德100万,说帮他搞一个建筑,但他建的不成功,干脆我把钱转到您这边建学校吧!”
我说:“既然你给别人承诺了,就不要改变。这个资金缺口,我慢慢再想办法。”
虽然他对我这边有信心,但从守信的角度来说,这样做不太合理。
古人说:“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也就是说,极度喜欢的时候,不要许诺给别人东西;极度愤怒的时候,不要回复别人的书信。
为什么呢?因为“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欢喜时说的话,多数难以兑现,容易失信于人;愤怒时说的话,因情绪不佳,往往会不得体。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因一时兴起就开口许诺,否则,到时候很容易陷入两难的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