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教常识 > 佛教历史

对佛教的理解:《牟子理惑论》

时间:2013-12-07 21:57:48  来源:  作者:

  印度佛教初传来华时,人们多视之为黄老方术之一种,随着译事的发展的传教的深入,国人对佛教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这一水平上,三国初期,中土人士对佛教的理解在《牟子理惑论》中有集中的体现。

  《牟子理惑论》一书的真伪,学术界一直有争论,现在可以断定它是三国初期的作品,并不是伪书。牟子是生活在汉末、三国之际的历史人物,汉末乱世,他携母避乱来到交趾,在此学习了儒道佛三家文化,而当时的儒道人士对佛教有许多错误的看法,是为“惑”,牟子以自己对佛教的理解,作此书以理清这些疑惑。
  对于佛的理解,牟子认为,佛是一种谥号,犹如中土的三皇五帝之号。佛的意义是觉悟,佛也是道德之祖。对佛的描述,书中采用类似庄子对真人的表述:“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大能小,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理惑论》,《弘明集》卷一)
  对于佛教教义的理解,牟子认为,佛法之道,其基本的精神是要引导人们达到无为的境界,也可以修身、齐家、治国,与儒道的作用是一致的。牟子特别讨论了“更生论”,即佛教的轮回理论,这一教义是与灵魂不灭、因果报应学说相联系的。牟子说:“魂神固不灭矣,但身自朽烂耳。”(同上)这是形尽而神不灭论。在此基础上,而有因果报应,“有道虽死,神归福堂。为恶既死,神当其殃”(同上)。
  对于佛教修行方式的理解。佛教徒的修行生活,要求削发出家,不娶妻生子,身披袈裟,不施跪拜之礼,这些在儒家看来,都是与礼教相违的。《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而佛教僧人要剃发;不孝以无嗣为最,而佛教徒主张不娶;儒教礼制对容貌服饰都有定制,而佛教徒身披赤布,见人不施跪礼。牟子认为,僧人削发只是权宜施设,终极目的是要达到成佛之境。不娶妻,乃是以清净无为作为修行方法。同样,披赤衣,不跪拜是表示出家人不溢情,不淫性,唯以上德之道为贵,也是为了修道之故。追求上德,就无须注重形式上的礼节了,这叫“上德不德”。
  《牟子理惑论》中对佛教的理解,涉及的内容较多,这种理解的核心是以儒道思想来比附佛教,这正体现出佛教的中国化倾向。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吴地佛教
下一篇:道教初创与佛教的影响

热门点击
  1. 禅宗“灯录”和“语录”
  2. 上座部佛教概况
  3. 斯里兰卡佛教
  4. 宋代佛教的融合思潮
  5. 洛阳伽蓝记
  6. 佛教的历史与演变
  7. 派系、教义与经典
  8. 僧伽制度、佛事仪式与节日
  9. 文化艺术
  10. 东南亚佛教(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