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教常识 > 佛教历史

魏武帝和周武帝的灭佛

时间:2013-12-08 09:49:42  来源:  作者:

  在中国佛教史上,不乏由国家出面整肃佛教之事,但大规模的毁佛,是从北魏太武帝开始的。

  太武帝在即位之初还是善待过佛教的,“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魏书·释老志》)。他得知凉州沙门昙无谶之名,曾向沮渠蒙逊要求送昙无谶到北魏来。但太武帝本人是不信佛教的,他对道教倒是很感兴趣,这是受道教天师道寇谦之等人的影响,寇谦之在始光元年(424)就到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宣传道教,并向太武帝献道书。起初太武帝对此并不热心,司徒崔浩对道教却是深信不疑的,而太武帝对崔浩又非常看重,凡遇国家大事,都要和他商量。崔浩上书,劝他不要错过这次机会,道书来魏,是上天瑞应。在这样的情形下,太武帝始信道教,敬奉寇谦之为天师,后来他把年号都改成了“太平真君”。奉道教的太武帝开始排斥佛教。
  太延四年(438),在征服了凉州之后,凉土民众都被掳往魏都,佛教僧侣也包括在内,使得魏都的僧人大增,太武帝以沙门太多为由,下令罢五十岁以下僧人的僧籍。按太武帝的原意,是想在凉州就将僧人斩杀的,寇谦之建议可以将僧人用作劳动力或服兵役,所以改为把五十岁以下的强壮僧侣罢籍。
  太平真君五年(444)正月,太武帝下达两诏,禁止私养沙门以及师巫、工匠之类,禁止设立私学,有身分的人应该进入国立学校,平民应该继承父业。这已从意识形态方面排斥了佛教的作用,他认为佛教之类“非所以壹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魏书·世祖纪下》)。这对佛教已经提出了严重警告,但还没有到杀僧毁寺的地步,虽然诏令中已隐含杀气,规定凡是私藏僧人者,如果在二月十五日以前仍不送官,一经发现,一律杀头。
  太平真君七年(446)二月,因卢水胡盖吴在杏城(今陕西省黄陵西南)起义,太武帝发兵西征,在长安一寺院内发现藏有兵器,就怀疑与盖吴通谋,还在有的寺院发现了藏匿妇女、寄放他人财物、酿酒等违律事件,这些都成为毁佛的导火线,他下令诛杀长安沙门,焚毁佛像,其他地方,照此办理。这个命令是派太子拓跋晃去执行的,而太子却是信佛的,他上表反对毁佛,太武帝不准,下诏重申毁佛的理由,诏中说,凡是信佛,必然会使“政教不行,礼义大坏,鬼道炽盛,视王者之法,蔑如也”(《魏书·释老志》)。佛教盛行,将导致儒教礼义的损坏,因此,要恢复“义农之治”,恢复儒家正统,必须对佛教采取严厉的措施。这一诏书中虽然也批评了老庄的虚假,但烧杀只是针对沙门的,“佛图形象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同上)。这件事情崔浩一直是支持鼓动的,寇谦之倒是不同意,“苦与浩净”。这一诏令,太子延缓宣布了,致使远近沙门预先得到消息,有了防备,实际所毁的,只是寺塔而已。这是《魏书·释老志》中的记载,但另有资料表明,毁佛的诏令是得到严格执行的,“伪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分遣军兵烧掠寺舍,统内僧尼悉令罢道,其有窜逸者,皆遣人追捕,得必枭斩。一境之内,无复沙门”(《昙始传》,《高僧传》卷十)。不只是毁寺,僧众也有遭捕杀的,这是中国佛教所遭受的第一次沉重打击。
  第二次打击来自北周武帝宇文邕。
  宇文邕的灭佛,本质上也源于佛教和儒学之间价值观上的冲突,宇文邕本人是遵从儒学的。除此之外,也有经济上的考虑,即如僧人昙积指出的,是想“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谏周祖沙汰僧表》,《广弘明集》卷二十四)。在灭佛之前,宇文邕对三教关系讨论过多次:
  天和四年(569)三月十五日,宇文邕召集高僧、名儒、道士和文武百官二千多人,讨论三教先后,他主张“以儒教为先,佛教为后,道教为上”(《灭佛法集道俗议争》,《广弘明集》卷八)。以儒佛关系而论,儒先佛后,以佛道关系而论,道在佛下。
  同年三月二十日,再次集众讨论,宇文邕说:“儒教、道教,此国常遵,佛教后来,朕意不立。”(同上)排除了佛教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地位。
  同年四月初,宇文邕又集众进行讨论,并敕司隶大夫甄鸾详细研究一下佛道二教的关系,定深浅,辨真伪。
  天和五年(570)五月十日,宇文邕召集群臣讨论甄鸾奉旨而作的论述佛道二教关系的作品《笑道论》,此论对道教加以嘲笑,宇文邕认为它“伤蠹道法”。当场予以焚毁。他又看到道安写的《二教论》,觉得道安关于佛教是内教,儒道二教是外教的说法,理由很充分,他也不好加以反对,三教废立之事就暂时搁置下来了。
  建德二年(573)十二月,宇文邕又集沙门、道士及群臣辩三教先后,他主张“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武帝纪》,《周书》卷五)。
  次年五月十六日,宇文邕在太极殿令僧人、道士辩二教优劣,先由道士张宾和法师智炫辩论,张宾败北,宇文邕亲自登台,指斥佛教是“不净”之教,而智炫说,道教的不净,比佛教更重(见《智炫传》,《续高僧传》卷二十四)。
  这次争论后的第二天,宇文邕就下令二教俱废,同时令道士、僧人还俗为民,各种不符合儒教礼义的“淫祀”,也都废除。
  同年六月二十九日,宇文邕却又下诏设“通道观”,观中包括僧人、道士一百二十人,在一起讨论三教,意在会通三教,“通道观”之“通”,就是三教会通之“通”。这表明,宇文邕虽然二教俱废,其实是想对道教有所保留的,但这种道教,又必须是三教会通之道。
  三年后,宇文邕却再次下诏毁佛。
  建德六年(577),宇文邕攻下北齐都城邺地,他亲自到邺宫,宣传废毁齐地佛教,僧人净影慧远曾加以抗议。宇文邕的废佛讲话中,谈到他以儒教六经立国,至于佛教,真佛无像,敬佛应敬在心中,而大译佛经,大建寺塔之类,不能使人受恩惠,所以必须荡除佛教。慧远争辩说,众生必须“赖经闻佛,藉像表真。今若废之,无以兴教”(《周祖平齐召僧叙废立抗诏事》,《广弘明集》卷十)。但这终究是无效的抗争。
  自三年前毁佛以来,“关陇佛法,诛除略尽”(同上)。加上这一次毁北齐佛教,四万寺庙被赐予王公贵族使用,僧人夺籍,还俗为兵士、百姓者有三百万,佛像经典遭焚毁,寺庙财产或入官,或作赏赐之用,分散荡尽。
  宇文邕的废佛,史料中多载是受道士张宾和曾是僧人的卫元嵩的影响,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宇文邕自己的以儒治国的政策。不过卫元嵩上书省寺减僧的十五条建议中对佛教提出的批评,佛教界是应该加以反省的,他建议行大乘佛教,佛教应该注意到社会上的贫穷阶层,佛教要有利于社会的和合,有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佛教要加强纪律约束,反对大立寺院三藏,等等。这些建议多是针对当时佛教界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北朝诸帝的兴佛
下一篇:民众的佛教信仰

热门点击
  1. 禅宗“灯录”和“语录”
  2. 上座部佛教概况
  3. 斯里兰卡佛教
  4. 宋代佛教的融合思潮
  5. 洛阳伽蓝记
  6. 佛教的历史与演变
  7. 派系、教义与经典
  8. 僧伽制度、佛事仪式与节日
  9. 文化艺术
  10. 东南亚佛教(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