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教常识 > 佛教历史

武则天崇佛

时间:2013-12-08 10:49:32  来源:  作者:
  唐太宗以后,高宗、中宗、睿宗都提倡和利用佛教。高宗李治为太子时,即优礼玄奘,为之作《述圣记》,下令建大慈恩寺,在寺内别造翻经院,继续赞助玄奘译经,成为唯识宗的有力支柱。他同时又信奉道教,留道士叶法善于内道场,供养丰厚;又下令“广征诸方道术之士,合炼黄白”(《叶法善传》,《旧唐书》卷一九一)。同时又敕命中天竺沙门那提,往昆仑诸国采取异药;命玄照往迦湿弥罗求取长年婆罗门,为其合“长年药”。中宗李显时,“营造寺观,其数极多,皆务取宏博,竞崇瑰丽”(《韦嗣立传》,《旧唐书》卷八八)。“造寺不止,费财富者数百亿;度人无穷,免租庸者数十万”(《资治通鉴》卷二一○)。以至“百姓劳弊,帑藏为之空竭”(《辛替否传》,《旧唐书》卷一○一)。睿宗李旦佛、道并重,诏令“每缘法事集会,僧、尼、道士、女冠等宜齐行道集”。认为,“释典、玄宗,理均迹异;拯人化俗,教别功齐”(《睿宗本纪》,《旧唐书》卷七)。但把佛教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的,则是女皇武则天。
  高宗自显庆(656-661)以后,苦于风疾,百官表奏,皆由则天详决。自此,武则天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高宗无异,故时称“二圣”。中宗即位后,她便谋划篡位。垂拱四年(688),武承嗣伪造瑞石,其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于洛水。武则天名此石为“宝图”,后改名为“天授圣图”(《则天皇后本纪》,《旧唐书》卷六)。同年,又有人伪造瑞石于汜水,文有“三六年少唱唐唐,次第还唱武媚娘”;“化佛从空来,摩顶为授记”等,进一步暗示武则天当作天子,并把它说成是佛的意志。
  载初元年(689),有沙门多人表上《大云经》,并造《大云经疏》,陈符命,谓武则天是弥勒下生,当作阎浮提王。现存敦煌残卷《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中,有下述文字:“经曰:即以女身,当王国土。……今神皇王南阎浮提,一天下也。”“经曰:女既承正,威伏天下,所有国土,悉来承奉,无违拒者。此明当今大臣及百姓等,尽忠孝者,即得子孙昌炽。”据汤用彤先生考证,此《义疏》即怀义等人所上《大云经疏》。经中所说“即以女身,当王国土”者,即应在当今的武则天。对此,武则天极为满意,大加赏赐,“其撰《疏》僧云宣等九人皆赐爵县公,仍赐紫袈裟、银龟袋”;并“敕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区,藏《大云经》。使僧升高座讲解”(《资治通鉴》卷二○四)。据《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说,“有沙门十人伪撰《大云经》,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但据《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说,《大云经》为薛怀义等人所作。但上述言及的《大云经》现已无从查考。仅据经录所载,唐以前已有两种《大云经》的完整译本,即前秦竺佛念所译《大方等无相经》(一名《大云经》)和北凉昙无谶所译《方等大云经》。故汤用彤先生等认为,唐代沙门十人或怀义等表上武则天的《大云经》,当系对以往译本的重抄或改造;至于《大云经疏》,则主要为怀义、法朗、云宣等僧人所撰。
  在佛教势力的支持下,天授元年(690),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
  长寿二年(693),菩提流志等译《宝雨经》上武则天。该经是梁代曼陀罗仙所译《宝雨经》的重译,但在内容上有所出入。其中突出的是增添了佛授记“日月光天子”于“摩诃支那国”“现女身为自在主”的一段经文。其卷一说:“尔时东方有一天子,名日月光,乘五色云,来诣佛所”;“(佛告天子)法欲灭时,汝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摩诃支那国,实是菩萨,故现女身,为自在主。经于多岁,正法教化,兼育众生,犹如赤子”。经文暗示武则天即“故现女身”的东方大菩萨,当为“自在主”即作世间皇帝。当然,译者也因此受到武则天的赏赐。
  武则天利用《大云经》和《宝雨经》大做文章。她说:“朕曩劫植因,叨承佛记。金山降旨,《大云》之偈先彰;玉扆披祥,《宝雨》之文后及。加以积善余庆,俯集微躬,遂得地平天成,河清海晏。”(《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全唐文》卷九七)当然,武则天当时直接面对的政敌是李唐家族。为了夺取和巩固皇权,她需要制造各种舆论,其主要措施之一,便是扬佛抑道,用以贬黜李氏的宗族。因此,她即位之始便宣布:“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资治通鉴》卷二○四)武则天统治期间,佛教倍受崇奉,达于极盛。
  为推动佛教的发展,武则天打破唐太宗时期由玄奘一统译场的局面,接待各方译经僧,如于阗国实叉难陀、提云般若,中印度地婆诃罗,汉僧义净等,而最著名的是南印度菩提流志。她鉴于禅学在群众中日益上升的影响,令神秀禅师入京行道,亲加礼拜;又征慧安禅师入禁中问道,待以师礼。由她确立的支持“东山法门”的方针,造成了禅宗在全国的迅速发展形势。
  对于佛教思想体系,武则天着重扶植的是华严学说。华严宗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一大宗派,直接受益于她的支持。此宗所奉的根本经典《华严经》,把世界描述为无穷无尽、恢宏廓大的圆满境界。其中以“法界”为总相,统摄万有,而万有又各自独存,“圆融自在”。这一思想,颇能表现盛唐时期整个国家博大雄浑和涵容万象的气势。692年,武则天派军收复西域四镇,此后即遣使于阗,求访《华严经》梵本和译家实叉难陀。695年,实叉难陀和菩提流志、义净等于洛阳大遍空寺重译《华严经》,是为八十卷本。译成后,武则天亲制序文,谓该经“添性海之波澜,廓法界之疆域”。此后,她又敕法藏于佛授记寺讲说新译《华严经》,并引对长生殿,敷宣玄义,被封为“贤首菩萨”,冠以“康藏国师”之号。如果联系她在龟兹、疏勒等地建立以汉僧为主体的大云寺,将于阗的实叉难陀请到京师担任译场主译,给以高于其他外来僧侣的特殊优礼等事件,可以说武则天与华严宗的关系,已经超出个人利害的范围,有着更为重要的政治背景。
  为了保证佛教的社会地位,武周之世,“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苏环传》,《新唐书》卷一二五)。如,她曾命僧怀义作夹纻大像,据说该像的小指就能容纳数十人。制作期间,日役万人,“所费以万亿计,府藏为之耗竭”(《资治通鉴》卷二○五)。时人狄仁杰上疏批评这种劳民伤财的做法,指出它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说:“今之伽蓝,制过宫阙;穷奢极壮,画缋尽工。宝珠殚于缀饰,瑰材竭于轮奂。”又说:“膏腴美业,倍取其多;水碾庄园,数亦非少。逃丁避罪,并集法门;无名之僧,凡有几万;都下检括,已得数千。”(《狄仁杰传》,《旧唐书》卷八九)张廷珪也指责武则天说:“倾四海之财,殚万人之力,穷山之木为塔,极冶之金为像”,以至“天下虚竭,海内劳弊”(《张廷珪传》,《旧唐书》卷一○一)。这表明,即在当时,武则天的崇佛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强烈抗议。
  由于武则天的崇佛,使当时佛、道力量对比明显有利于佛教,乃至出现道教徒弃道为僧的现象。这一情况到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期间又有所调整。
  玄宗是著名的道教君主,在他即位之初,曾对佛教多方限制。如他曾令二万多僧尼还俗;并禁止创建佛寺,禁止民间铸像写经。但开元年间是“贞观之风,一朝复振”(《玄宗本纪》,《旧唐书》卷九)的太平盛世,可称唐代的黄金季节。史称其时“烽燧不惊,华戎同轨;冠带百蛮,车书万里”(《新唐书·食货志》);“家给户足,人无苦窳;四夷来同,海内晏然”(《通典·食货》)。在这种背景下,统治阶级踌躇满志,充满自信,中外文化交流的渠道畅通,容纳各类意识形态而无所顾忌。因此,隋唐已经建立的诸多宗派,继续繁衍昌隆。开元二十四年(736),玄宗亲为《金刚经》作注,并命颁行天下。当“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相继来华时,玄宗给予了很高的荣誉和礼遇,这为另一佛教派别密宗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内乱迭起,徭役日重,民众纷纷以寺院为逃避之所;帝王为摆脱困境,也多以提倡佛教来安抚百姓,从而使佛教的势力愈益强盛。另一方面,由于寺院与官僚、贵族深相结纳,关系密切,得以规避赋税,则又加深了佛教与世俗地主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因此,地主阶级中有识之士的反佛意识不断上升,最终导致唐武宗灭佛事件的出现。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唐初佛道之争
下一篇:唐武宗灭佛

热门点击
  1. 禅宗“灯录”和“语录”
  2. 上座部佛教概况
  3. 斯里兰卡佛教
  4. 宋代佛教的融合思潮
  5. 洛阳伽蓝记
  6. 佛教的历史与演变
  7. 派系、教义与经典
  8. 僧伽制度、佛事仪式与节日
  9. 文化艺术
  10. 东南亚佛教(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