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教常识 > 佛教历史

隋唐的经录编纂

时间:2013-12-08 11:50:42  来源:  作者:

  东汉以后,随着译经事业的发展,各类佛典不断增加,社会上流传的手抄经本也日益繁多。有的佛经具有不同经题和译本(异译),也有的佛经已不知译者(失译)和译出年代,而且还出现了不少伪经。为此,某些佛教学者便对正在流传的各种手写佛经进行分析整理,编集目录,这种目录就是“经录”。经录的主要内容,包括集录佛典的名目部卷,审核译时、译地、译者、撰人,考校传本的繁略异同,叙列阙佚待访,剔除疑伪经论。南北朝时,经录逐渐趋于完备,体制开始定型,它们总分经、律、论,判别大、小乘;再别为有译人、无译人和卷数;标明抄经异译、疑伪经典以及存佚经目等。据载,至唐末各家经录已有五十余种,可惜大多已经亡佚,现存者仍计有十六种,以梁代僧祐所撰《出三藏记集》为最早;亡佚诸经录中,以东晋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较为完备。

  隋唐佛教进入鼎盛时期,经录的编撰达到新的水平,体例完善,组织严密,分类细致。隋代有三部经录问世,它们是:法经等撰的《大隋众经目录》七卷,通称《法经录》,前六卷为别录,末卷为总录;彦琮撰的《众经目录》五卷,通称《仁寿录》,分单本、重翻、贤圣集传、别生、疑伪、缺本六类;费长房撰的《历代三宝记》十五卷,通称《长房录》,分帝年、代录、入藏录、总录四个部分。其中,《法经录》是一部分类较为精细的标准入藏目录,《仁寿录》是一部现藏入藏目录,《长房录》兼有经录和佛史两重性质。
  唐代现存经录有:玄琬撰《众经目录》五卷,是在隋代《仁寿录》基础上补充后译经典而成;静泰撰《大唐东京大爱敬寺一切经论目录》五卷,简称《静泰录》,也是在《仁寿录》基础上完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十卷,通称《内典录》,综合《法经录》和《长房录》的优点而成;明佺撰《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十五卷,简称《大周录》;智升撰《续大唐内典录》一卷,续载从麟德元年(664)至开元十八年(730)所译经典;靖迈撰《古今译经图记》四卷,简称《译经图记》;智升撰《续古今译经图记》一卷,简称《续译经图记》;智升撰《开元释教录》二十卷,简称《开元录》;智升撰《开元释教录略出》四卷,即《开元录》第十九、二十卷的入藏录;圆照撰《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三卷,记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的译经;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三十卷,简称《贞元录》;玄逸撰《大唐开元释教广品历章》三十卷,简称《广品历章》,今存十五卷;恒安撰《大唐保大乙已岁续贞元释教录》一卷,简称《续释教录》。
  道宣所撰《大唐内典录》,参照《出三藏记集》和《长房录》,所录“都合一十八代,所出众经总有二千二百三十二部,七千二百卷”(《大唐内典录》卷一)。共分十录: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历代翻本单重人代存亡录,历代众经总摄入藏录,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历代众经有目缺本录,历代道俗述作注解录,历代众经支流陈化录,历代所出疑伪经论录,历代众经录目始终序,历代众经应感兴敬录。内容重点在第一录“传译录”,此录具有总录性质。它在叙述每一朝代政局变迁和佛教大事后,列述该朝传译人数,出经之数,并详细说明经名部卷等,另附有译人小传。“传译录”对以往佛教史有所补充,如后魏录中除记述昙曜的有关史实外,还保存了开凿云冈石窟的其他材料;后齐录中记述了高洋提倡佛教、废毁道教的过程;隋录和皇朝录中记载了隋仁寿、大业年间和唐初一些高僧的译经事迹,可补《续高僧传》之略。《内典录》的特色在第六“述作录”,这是汉地佛教撰述的专录,为其他经录所不备。《内典录》奠定了唐代佛教目录学的基础。
  明佺等人撰的《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共收“大小乘经律论,并贤圣集传,都合三千六百一十六部,八千六百四十一卷”(见该录序),疑伪经尚不在此数之内。该录在《内典录》等基础上,增加了唐初至武则天时的新译经论以及过去未入正目的经论,计一千四百七十部二千四百六卷。该录第十五卷系伪经目录,不仅叙列了历代经录所记的伪经,而且详细记载了隋唐三阶教著作的名称和卷数。由于三阶教多次遭到朝廷敕令禁断,著作散佚严重,因而此录为后世学者研究三阶教提供了线索。但《大周录》受武则天之命而作,其序文对武则天作了美化,说:“我大周天策金轮圣神皇帝陛下,道著恒劫,位邻上忍;乘本愿而下生,演大悲而广济;金轮腾转,化偃四洲。”而在材料取舍方面则比较随意,故智升批评说:“虽云刊定,繁秽尤多;虽见流行,实难凭准。”(《开元释教录》卷九)
  智升的《开元释教录》,记载了自后汉明帝永平十年(67)至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共六百六十四年间的佛教译述,“传译缁素总一百七十六人,所出大小二乘三藏圣教,及贤圣集传、并及失译,总二千二百七十八部,都合七千四十六卷。其见行、缺本,并该前数”(见该录序)。该录内容基本承绪《内典录》,但对佛教典籍的分类更加详细,为后世编纂经录者所遵循。全书包括总括群经录(总录)、别分乘藏录(别录)、入藏录三个部分。总录十卷,前九卷以朝代为序,记叙自汉至唐(共十九个朝代)各代僧俗所译经律论和所撰佛教典籍。每代以译人为纲,对所有译籍加以细密精审考订。总录卷十“叙列古今诸家目录”,收集历代佛教经录四十一家,并择要加以述评。别录八卷,别分七录叙述:有译有本录,有译无本录,支派别行录,删略繁重录,补阙拾遗录,疑惑再详录,伪妄乱真录。最后二卷为入藏录,分大乘入藏录和小乘入藏录,收录大小乘经律论及贤圣集传,总一千七十六部,五千四十八卷。入藏录是开元十八年(730)朝廷审定入藏的目录,即已通过甄别,确认真实无伪,可以持诵、抄写、收藏的佛典。
  《开元录》的主要特点,是考证详悉,类例明审。它对每个译家的译籍都有仔细的考订;又对以往各家经录的疏误一一予以指陈评析;还对所集疑伪经典提出之所以为“伪”的证据。它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把大乘经分为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槃五大部及五大部外诸经,把小乘经分为长阿含、中阿含、增壹阿含、杂阿含四大部及四大部外诸经;并首次将中国佛教徒的撰述入藏流行。它的编目体例有自己特色,为以后经录所沿用;它所开创的以千字文编帙号的编号方法也为后来经录所沿用。《开元录》在经录中享有很高地位,“议者以为经法之谱,无出升之右矣”(义天《新编诸宗教藏总序录》),成为宋以后历代《大藏经》编印的主要依据。
  圆照《贞元新定释教录》是《开元释教录》的增订本,也是《贞元续开元释教录》的详本,内容上比《开元录》增收了自玄宗开元十八年(730)至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四朝七十一年间所译经论及《开元录》失收的佛书,计一百三十九部三百四十二卷。
  唐代经录的大量编纂,说明这一时期佛教翻译事业的兴旺发达;经录质量的提高,反映了佛教学者对佛教认识和对佛经辨析能力的进步。
  伴随译经事业的发展,与梵语、悉昙(梵字)有关的撰述出现了。智广的《悉昙字记》,义净的《梵语千字文》,全真的《唐梵文字》,礼言的《梵语杂名》等都属这类著作。此外,大型的音义类佛籍也不断问世。现保存下来的最早佛教音义著作为唐代玄应的《大唐众经音义》(《开元录》改为《一切经音义》),又名《玄应音义》。玄应参考北齐道慧的音义,自《大方广华严经》起,作音义四百四十余条,合二十五卷。此书实际上并未完成一切经的音义,仅完成当时一切经的半数。书中引用的某些古籍,如郑玄《尚书注》、《论语注》,贾逵、服虔《春秋传注》,李巡、孙炎《尔雅注》等,今已失传。慧琳所撰的《一切经音义》,又名《慧琳音义》或《大藏音义》,采录玄应、慧苑等各家音义编纂而成。它根据《开元录》入藏佛典顺序,对一千三百部五千七百余卷佛经撰述音义,共一百卷。另有慧苑所撰《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又名《玄苑音义》,二卷。
  音义著作是为方便汉文佛典的阅读而作的,是对佛典中某些字、词的标音、释义。唐以后的音义撰述实际上起着佛教辞典的作用,同时也是一般辞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玄应、慧琳的《音义》,广引古代韵书、字书及佛典,博大而精深,不仅有助于对佛教教义的深入理解,而且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隋唐的译经事业
下一篇:佛教文化艺术

热门点击
  1. 禅宗“灯录”和“语录”
  2. 上座部佛教概况
  3. 斯里兰卡佛教
  4. 宋代佛教的融合思潮
  5. 洛阳伽蓝记
  6. 佛教的历史与演变
  7. 派系、教义与经典
  8. 僧伽制度、佛事仪式与节日
  9. 文化艺术
  10. 东南亚佛教(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