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教典籍 > 智慧100

智慧100 (三十)

时间:2013-12-28 09:17:49  来源:  作者:
菩萨的心
菩萨未曾染着色,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住一切诸三昧,所有功德悉回向。
  ——《六十华严经卷十四金刚幢菩萨十回向品第二十一之一》
  此偈是说,菩萨在人间,也和我们一样,有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所构成的肉体生命,但却不像凡夫那样地贪恋执著;菩萨虽已修成一切禅定的三昧境界,但也不会耽着那些禅定境界的享受,而把他们所有的成就,都奉献给广大的众生。
  菩萨有两类:一是初发心凡夫菩萨。不论是谁,任何人只要有心学习菩萨的精神,并且发愿将来成佛,便是菩萨。二是已证无生法忍的圣者大菩萨。无生法忍是不再有烦恼生起的意思,也就是只有慈悲而没有情绪的智者。最具代表忍的,如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等。
  这两种菩萨,前者必需来世间受生为人,后者在有必要的情况下,也会接受人身,以人间身来度化人间的有缘众生。一般凡夫是以所造的业力受生,菩萨则是以所发的慈悲愿力受生。同样都由五阴组成的生命,一般人迷恋贪著生命,菩萨则将生命当做自度度人的工具,使用工具、珍惜工具,但不会把此工具当做舍不得放不下的自我来执著。菩萨不恋生死、不畏生死,这叫自由生死的大解脱者;他们没有一定要活多久或不活多久,没有一定要活得如何的风光或不风光,尽心尽力,一切随缘。
  三昧是智慧与禅定的相加,即是安稳及解脱的功能。一般人在努力得到成果之后,通常是拥有它、享用它,而菩萨在获得解脱的成果之后,却不住于解脱,而用智慧将慈悲的爱心奉献给需要他们帮助的众生。
  请不要把菩萨想象成那样的高不可攀,只要有心学习菩萨精神,你就是菩萨的化现。
 
满月清凉
映蔽于二乘,小智萤火光;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
  ——《六十华严经卷四十三离世间品第三十三之八》
  被小乘的声闻乘和缘觉乘所掩盖的人,虽然已得解脱智,却像萤火虫的光,是属于小智小慧的层次。不若菩萨的智慧,就像清凉皎洁的月亮,游遍于无限广大的虚空。这四句话是用光的大小来比喻大乘和小乘的智慧,深浅广狭,非常的不同。
  “映蔽于二乘,小智萤火光”,是说声闻和缘觉的小乘圣人看起来似乎有智慧,其实已经把他们应该可以显现出来的大智慧盖住了。他们仅有点小智慧,然而得少为足,所以大乘经典常批评小乘的人是自了汉。
  小乘的人自求自了、自断烦恼。他们觉得在世间非常痛苦,视世间环境如毒蛇猛兽那么可怕,如洪水火灾那么恐怖,因此从二乘佛法中找到避风港,从此出离生死,不想回到生死之中度众生了。
  大乘菩萨则是着重“心”的解脱。面对苦难的众生和本身的烦恼现象,知道有烦恼,其实烦恼并不存在;只因自己不能掌控自己,所以经常受环境###而造恶业,故起种种烦恼。知道这个原因之后,就能不受烦恼所困所转,当下即不是烦恼。他知道众生为什么烦恼,能够放下就没有烦恼。烦恼本空,生死如幻,这些都是临时的现象,不是真有那个东西。了解之后心中就没有恐惧、没有苦恼,现象归现象,但那并非烦恼。
  二乘已经体验到,烦恼是由心造业而得苦难的果报,所以修行解脱之法,自己离开烦恼,这也算是一种智慧!不过大乘菩萨不为自身求安乐,但使众生得离苦。拿个比喻来形容:菩萨的智慧如八月中秋夜晚的月亮,清凉圆满,辉映苍穹;小乘的智慧如田间水边的萤火虫,光度微弱,忽隐忽现,勉强自照,不足以利人。所以菩萨的智慧是自利利人,自己能离烦恼,也帮助他人离烦恼;自己得大智慧,也帮助他人得大智慧。这就是关怀一切众生的大慈悲心。
  “毕竟空”可解释为虚空,也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自己没有烦恼,但不离开有烦恼的众生世界中,自己不受烦恼困扰。心如虚空包容一切众生,在有如虚空的无量空间中广度众生,永远无挂无碍,故名为毕竟空。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智慧100 (三十一)
下一篇:智慧100 (二十九)

热门点击
  1. 智慧100 (一)
  2. 智慧100 (三十三)
  3. 智慧100 (二十二)
  4. 智慧100 (三十二)
  5. 智慧100 (三十)
  6. 智慧100 (二十七)
  7. 智慧100 (二十六)
  8. 智慧100 (二十五)
  9. 智慧100 (二十四)
  10. 智慧100 (二十三)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