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教典籍 > 智慧100

智慧100 (十三)

时间:2013-12-29 11:53:59  来源:  作者:
智慧无痕
若不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亦名被缚。
  若人见般若,是则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得解脱。
  ——《大智度论卷十八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
  此两偈是说,不论你以为已见到般若或者没有见到般若,都是未得解脱,相反地也就是已得解脱。
  这两个偈子,乍看之下是彼此矛盾的。第一个偈子说,不论见不见到般若,都被烦恼束缚。因为未见般若的人,不知道有般若,也没想要见到般若,因此是在烦恼之中。另一种人已知有般若,并且在追求般若,这本身就是执著;或者他自认已得到般若,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也是个笑话,因为般若是无我的,怎么会把有了智慧当成我了呢?所以自认得到般若,也是束缚。
  第二个偈子说,见到般若是得到解脱;相反地,不见般若也是得解脱。这是对智者或悟后的人说的。悟后的人即使告诉别人他见到般若,自己心中并不会执著般若。比如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已放下了自我中心,但他为了帮助他人,依旧处处说到“我是佛”、“我是大觉者”、“我是世尊”、“我是法王”、“我度众生”。这究竟是执著,还是解脱呢?这是为了让众生起信心,所以告诉人他是佛,他已得解脱,借此让众生知道,他是值得依靠的人,是能让众生得解脱的人,要跟他学习。这些“我”字,是为众生而说的假名,不是为了凸显佛的自我而说。
  “若不见般若,是亦得解脱”,对于大彻大悟之后的人来说,般若也是因为众生需要而立的假名,在他们悟者的心中并没有任何痕迹叫做般若,这才是真正得解脱。倘若某人自己认为有智慧,自己认为已解脱,自己认为于众人之中高人一等,这是固守着自我价值、自我成就的心相,乃是傲慢自大,不是解脱自在。
  我常对修行已有一点心得的人说:不要执著悟境,不要等待开悟。如果真的开悟了,不要大惊小怪,逢人就显示自己已经开悟。真正开悟的人,心中了无痕迹,如果有开悟的感觉和开悟的傲气,那就证明你不是真悟,未得解脱。
  世间有些人自称他们是解脱者、大师、大禅师,或者自谓最高最究竟的自在者,很难讲他们是否名副其实。如果是方便法,让人起信,那没有问题;如果骄慢自大,自认为解脱者,那绝不是解脱。该如何判断呢?但看他们在平常生活中是否有傲慢心,是不是和光同尘地平易近人。如果是在从事神化自我及个人崇拜的活动者,就可能是骄慢,而不是般若了。
 
原来如此
诸法之实相,则是众生相;若取众生相,则远离实道。
  ——《大智度论卷二十释初品中四无义》
  众生相就是诸法的实相,二者没有差别。但是此偈又说,如果执著众生相,那就离开了真实的佛道。
  这是般若的辩论法,也是《大智度论》的句法。首先说这个就是那个,然后说若取那个当成这个,就已离了这个。以此偈为例,不要执著莫须有的名相叫实相,但离开名相又如何知道实相呢?
  实相是实际的、根本的形象、现象,原来就是这个样。但真有实相这个东西吗?从语言上、思想上讲是有的。若从实相的本身来说,实相是无相,无相不离一切有的现象。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东西叫实相,可知世界一切现象都没有离开实相。
  佛学所讲的空,永远不会被破坏,是最可靠的。什么叫空?只有空中才能出现种种有的现象,但这些现象不断迁流变化,因此,一切的有,也从未离开空的真实相。佛说不要以空洞的名词或形而上的哲学理念,来错认实相这个东西。
  众生相就是实相。众生相是以人为主,但除了人之外,还有其他类别的众生,众生开悟,即见自性是空,自相也空,所以本来是空的实相就是众生相。但你如果以烦恼的众生相便以为等于已经体验到了实相,那又是颠倒的看法了。众生相只是实相的一部分。实相不离世间的任何现象,但不能把世间的任何现象当做全体的实相,因为它是一直在变化的幻相,岂是实相?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智慧100 (十四)
下一篇:智慧100 (十二)

热门点击
  1. 智慧100 (一)
  2. 智慧100 (三十三)
  3. 智慧100 (二十二)
  4. 智慧100 (三十二)
  5. 智慧100 (三十)
  6. 智慧100 (二十七)
  7. 智慧100 (二十六)
  8. 智慧100 (二十五)
  9. 智慧100 (二十四)
  10. 智慧100 (二十三)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