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教典籍 > 智慧100

智慧100 (三)

时间:2013-12-29 12:24:01  来源:  作者:
自我圆融
若有诸菩萨,不厌生死苦;具足普贤行,一切莫能坏。
  ——《六十华严经卷四十六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三》
  此偈是说,如果有人发了要学做菩萨的心愿,便不该厌离生死之苦,应当学习普贤菩萨那样,一边常随佛学,一边恒顺众生。不论有多艰难的逆境困扰,也不会让他退失救度众生的大菩提心。这是描述菩萨行者的信愿坚贞,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一般人如果厌苦离苦,便想逃避现实世界,菩萨行者则是知苦、耐苦,救度众生脱离苦难,所谓“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所以菩萨不厌生死之苦。
  有一对老夫妇移民到美国纽约,依靠一位做护士的女儿生活,住在医院附近,隔邻是教堂,教堂的后院是一大片墓场。因此逢人就说,他们的家是在生老病死的娑婆世界,精神上相当困扰,很希望搬出那个环境。他们的女儿却持不同的意见说:生老病死,正是她所服务的工作项目和工作场所。这两种心态,正好反映出厌离和不厌离的两种想法。很多人希望后世再来做人再来相会,也有好多人希望这一生过了之后不再来到人间受苦,也有很多人希望活久一点,以为好死不如歹活,活着虽然有许多麻烦,还是不希望死亡。
  但是发了大愿的菩萨,不贪恋生死也不厌离生死。他们为众生而来,在生死的世间帮助在生死中受苦受难的众生。他们好比进入监狱帮助受刑人,跟他们一起生活,同甘苦共患难。这样才能使众生亲近、信赖、接受,才能对众生有所帮助。
  “具足普贤行”,普贤菩萨具足万行,发了十个大愿,愿学佛法、愿成佛道的目的,乃是为愿一切众生同出苦海、同成佛道。凡是开始信佛学法的人,就是初发心的菩萨,就当学习普贤菩萨广度众生的大悲愿行。
  “一切莫能坏”,是由于菩萨有信、愿、行三种心的坚贞不拔,所以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使他们失望、退却、后悔、中止,他们会再接再厉。如何才办得到呢?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发愿要学习普贤菩萨,不恋生死,也不厌生死,便能做到。如果迷恋生命,就会贪生怕死;如果厌倦生命,就会逃避责任。生命的可贵,不在于贪求一时的享受;死亡的价值是在于完成了奉献的任务。就在一生又一生的生死过程中,成长了自我的悲智,消融了自我的得失,便是生命的大圆满及大圆融。
 
智者多闻
多闻令志明,己明智慧增;智则博解义,见义行法安。
  ——《法句经卷上多闻品》
  “多闻”是博闻强记、博学勤学的意思。在佛的弟子中,多闻第一是阿难尊者,他只要有所听闻,就会牢记不忘,且能条理分明。此处所讲的多闻是指一方面经常追求新知识,一方面又不断地温故知新,对自身专业的知识要求深入,对各种不同领域的学问要求广泛,然后加以贯穿通达,自成一家的创见。不会读书的人,一旦多看了几本书,讲出来的话就可能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真正多闻的人,却能把各家各派的知识化成自己的学问,这才是智者。所以多闻可以确定自己的方向和志趣,不会因为看多了书反而迷失自己。
  明了自己思想的道路,确定努力的目标和处世的原则之后,智慧便会日日增长。智慧可以从读书而来,同时也会从体验中开发。若无体验,智慧欠踏实,不过是人云亦云,东扯西拉,不能成为与自己生命相结合的学问和见解。有了智慧才能像名厨那样五味调和百味香,高明的厨师能善用种种材料变化出风味独具的佳肴。如果不能建立自己的风格,便不是真有智慧,也不能称为多闻。
  智者博解众义,有智慧的人都能一门深入,又能门门
  相即相容。不仅通达佛经,而且对一切学问也有如探囊取物,顺手拈来皆成妙谛的功夫。
  理解真实的义理之后,必然要即知即行,并且如法而行,自安安人。以他自己所理解的义理去实践,继而从实践中体会更深一层的道理。其思想和行为既能安顿自己,也能安顿他人。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智慧100 (四)
下一篇:智慧100 (二)

热门点击
  1. 智慧100 (一)
  2. 智慧100 (三十三)
  3. 智慧100 (二十二)
  4. 智慧100 (三十二)
  5. 智慧100 (三十)
  6. 智慧100 (二十七)
  7. 智慧100 (二十六)
  8. 智慧100 (二十五)
  9. 智慧100 (二十四)
  10. 智慧100 (二十三)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