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教常识 > 佛教历史

形神之争

时间:2013-12-08 10:31:12  来源:  作者:
  这是南北朝时期儒佛之间的一个长期争论,涉及精神是永恒不灭的,还是有生灭的理论问题。
  形神之争实际上在宋文帝时就已经开始了,慧琳作《均善论》,何承天对其中白学先生批评佛教的“来生”的观点很赞同。何承天本来就写过《达性论》、《报应问》等文,指出人总是有生有死,人死之后,形毙神散,否定因果报应论,他现在看到慧琳的文章后,就送给宗炳看,两人往复书信五封,讨论形神问题。宗炳作《答何衡阳》二篇,对慧琳的观点加以批驳。先是何承天送《均善论》给宗炳,并附书一封,宗炳作答,全面批评了慧琳文中的观点。何承天接到宗炳的答复信后,又致书宗炳,答宗炳之难,对于形神关系,何承天举古人的薪火之喻,认为薪弊火微,薪尽火灭,不能独传。宗炳回信说,火是薪所生,而神却不是形所作,神是超越形体而独存的,是谓法身常住。
  宗炳著有《明佛论》,专门讨论精神不灭的问题,他认为,神是万物之妙,如果说神随形生,随形灭,那就是以形为本了,何以言神之妙?神应该是形之本,“既本立于未生之先,则知不灭于既死之后”(《明佛论》,《弘明集》卷二)。
  对于何承天的《达性论》,颜延之也加以批评,他认为人死之后,精灵依然存在,而且还可以更生受形,重新进入新的形体之中,至于因果报应论,则是必然之符。
  颜延之对《达性论》的批评,宗炳对《均善论》的批评,在当时受到佛教界的推崇,连不读佛经的宋文帝都称,“颜延之折《达性论》,宗炳难《白黑论》,明佛法深,尤为名理并足,开奖人意”(《宋文帝集朝宰论佛教》,《广弘集》卷一)。
  范缜的《神灭论》一文则把形神之争推向了高潮。
  齐竟陵王萧子良精信佛教,而尚书殿中郎范缜则盛称无佛,不信因果,两人有过辩论,但萧子良不能说服范缜,范缜回去之后就作了一篇《神灭论》,系统总结他的观点。他主张形神相即,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是神之质,神是形之用。他又以刀刃和锋利的关系来说明这种形神论。
  此论一出,朝野喧哗,萧子良集众僧反驳,都不能屈。到了梁初,梁武帝萧衍作《敕答臣下神灭论》,下令继续反击范缜的“异端”之论,一时间,道俗群应,在这些反驳文章中,比较著名的有萧琛、曹思文、沈约等人的作品。萧琛作《难神灭论》,指出范缜并没有提出形神相即不异的实证,而他却有形神相离的例证,这就是梦,人在做梦时,形静而神驰,这说明形神相分。曹思文作《难范中书神灭论》,其中包括了两次设难,他先难范缜说,形神并不相即,而是合而为用,生则形神相合,死则形留而神逝。范缜作《答曹录事难神灭论》,指出“合而为用”的观点说明了形神不合就没有作用,这反面证明了神灭论。曹思文作论重难,这次他只是在所举的例子上加以辨析,没有更多的理论说明。沈约一人写了五篇文章,他的《神不灭论》主张,养神可至无穷,精神是无生无灭的。他的《难范缜(神灭论)》则说,人的形体有各个部分,七窍百体各有名称,而按形神相即的原则,神也应该有相应的不同名称,但在范缜的体系中,为何形体的名称多,而精神的名称少?他也对范缜关于刀刃和锋利的比喻加以批驳。
  神不灭论是佛教的理论基石,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主体都是不灭的神灵,所以佛教方面要全力维护它。神灭论和神不灭论的争论,反应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思想与佛教在世界观上的根本差异。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黑白之争
下一篇:北朝的石窟艺术

热门点击
  1. 禅宗“灯录”和“语录”
  2. 上座部佛教概况
  3. 斯里兰卡佛教
  4. 宋代佛教的融合思潮
  5. 洛阳伽蓝记
  6. 佛教的历史与演变
  7. 派系、教义与经典
  8. 僧伽制度、佛事仪式与节日
  9. 文化艺术
  10. 东南亚佛教(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