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的佛教传统,注重修福、行善,义学研究没有南朝发达,凿窟在北朝被看作一项重要的功德,最著名的石窟有云冈、龙门和敦煌三处,除此之外,还有多处不同风格的石窟造像。
北魏首先开凿的是云冈石窟中的昙曜五窟,据《魏书·释老志》载,文成帝即位后,开始复兴佛教,昙曜(后任沙门统)建议在京师平城西郊的武周山(明嘉靖年中始称云冈)凿窟,先后凿造五个石窟,每个石窟都凿刻一尊主佛像,像高六十到七十尺(按现在的测量为十三点五米到十六点八米)。这五窟大致是现今云冈石窟中的第十六到二十窟,其中所刻五佛的名称、凿刻的年代、所代表的北魏皇帝,学术界尚无定论。这是云冈第一期石窟。
第二期石窟开凿的下限在孝文帝迁都洛阳(494)之前,这期石窟多为两窟一组,重要的有四组,即五、六窟,七、八窟,九、十窟,十一、十二、十三窟。
第三期石窟开凿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到正光末年(524)之间,这一期石窟多为中小型窟,也有在原有的石窟中加以补刻的。
在平城附近还有两处石窟,即鹿野苑石窟和方山石窟寺,后者是孝文帝为冯太后所造。
迁都洛阳后,北魏又在洛阳南郊开凿龙门石窟,景明初年(500),宣武帝令人为孝文帝和冯太后营造石窟二所,永平(508-511)年中,又有官员奏请为宣武帝也造一窟。这三窟共花去二十三年的时间,用工八十二万多,这就是现在的宾阳洞(宾阳三洞,分别为中洞、南洞和北洞,当时称灵岩寺)。在开凿宾阳洞之前,就已经有人利用原有的洞窟凿龛造像了,这就是现在的古阳洞,当时称石窟寺。这两个洞窟是龙门石窟中最重要的,除此之外,比较著名的还有莲花洞、火烧洞、魏字洞、普泰洞、皇甫公窟、路洞等大中型洞窟,至于小龛造像则不计其数。敦煌石窟中,现存的北朝时期的洞窟有三十六个,其中北魏十四个,西魏七个,北周十五个。云冈和龙门石窟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石刻造像,孝文帝之前,由于受犍陀罗和凉州艺术模式的影响,北魏前期的石窟造像显示出勇武雄健的风格,孝文帝之后,则是一副秀骨清相的格式。敦煌石窟艺术则主要以彩塑和壁画来体现,造像的风格也体现出这种前后期的变化。至于造像的内容,则是十分丰富的。
在这三大石窟外,北方各地的重要石窟还有:
麦积山石窟,十六国晚期开凿,北魏、西魏、北周继之,而以北魏开凿的洞窟最多。该窟的造像多用泥塑和壁画,西魏开始的造像风格,则又一反北魏后期的秀骨清相,已有唐代造像中那种丰腴硕壮的气象。
炳灵寺石窟,在现存的一百八十三个洞窟中,北朝开凿的占三分之一弱,以石刻艺术为主,也有少量的塑像的壁画。
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侧的峰峰矿区,分南北两个部分,始建于北齐文宣帝时期。南响堂山石窟现存七个洞窟,都是北齐所建,其中最大的一个洞(华严洞)高四点九米,深六点三米,宽六点三米。响堂山石窟的一个特色是刻有石经,一号窟刻有《华严经》,二号窟刻有《般若经》,三号刻有《无量义经》、《无量寿经·优婆提舍偈文》,四号刻有《法华经》。这种石经的出现,启发了后来的北京房山石经。北响堂山著名的石窟,都是北齐时代的,其中也有刻经的洞窟。天龙山石窟,位于太原西南四十公里处,东魏时开始凿建,北齐也大力开凿。它建于天龙山的东西两峰,其中东峰二号窟、三号窟是东魏后期的作品,东峰一号窟、西峰十号窟则是北齐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