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篇幅的关系,以下仅就禅悟中的主体实践经验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禅悟中的辩证思惟方法这两方面,作一些简要的介绍。
禅宗认为,一个人的悟解,大善知识或老师的点拨是需要的,但从根本上来讲,“悟不由师”。因此,禅悟是一种具有强烈主体意识的自我体验,在禅悟过程中,离不开个人主体的实践经验和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所谓主体实践经验,就是强调一个禅者的悟,必须通过亲身的体验去获得,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或模仿他人的经验和体验。有一则故事讲,俱胝和尚向他的师父天龙和尚参问,天龙和尚向他竖起一个指头,俱胝和尚当下大悟。此后,凡有向他参问的,他都只竖起一个指头,而不说别的。他在晚年总结说:自从悟透了天龙的一指禅,一生都受用不尽。在俱胝和尚处,有一个做杂事的童子,他每次遇到人问事时,也总是竖起一个指头作回答。于是,有人告诉俱胝和尚说,您这里那位童子也参透了佛法,凡有人提问题,他总与和尚您一样竖起一个指头。有一天,俱胝和尚在袖子里藏了一把刀,把该童子叫来问道:听说你也参透了佛法,是吗?童子回答说:是的。俱胝又问:那你给我说说,怎样才是佛?童子竖起一个指头。俱胝乘其不备,挥刀将其手指砍掉。童子痛得大叫而走。俱胝又把他叫回来,还是问他,怎样才是佛?童子又习惯地举起手准备伸指头,但一看手指没有了,于是豁然大悟。随便砍掉人的指头是十分残忍的行为。但这则公案要想借此对俱胝和尚的竖一指与童子的竖一指,作出一种强烈鲜明的对比。前者是在经天龙和尚的指点后,有了自身的深切体验和觉悟,才以竖一指头来解答问学者的各种问题的;后者则完全是形式上的模仿,那个童子根本没有什么自身体验可言。因而只有在被砍去手指后,发现无指可举时,这位童子才从自己这一痛彻心肺的切身体验中得到了觉悟。
禅悟也只有通过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才可能获得。这类事例在禅宗公案中俯拾皆是,相传南宋著名禅师五祖法演,有一天对他的徒弟们说,你们可知道我这里的禅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打个比喻说,有一个贼,他的儿子一天跟他说,您老了以后我怎么来养家呢?我需要学点本领才行啊!贼说,这好办。于是,一天夜里,贼把他儿子带到一有钱人家,撬开柜门,叫他儿子进去偷取衣物。可是当他儿子刚一进去,他就把柜门锁上,并且故意弄出很大的声音,好让主人家听见,而自己则偷偷先溜回家了。这家人听到声音后,立即起床点灯找贼,然找了半天也没找着,以为已逃走了。这时,贼儿子在柜子里正纳闷,心想我老子要干什么?突然,他心生一计,学老鼠咬东西的声音,这家人以为柜子里有老鼠,就打开柜寻找。贼儿子趁此机会,推倒开门者一溜烟地逃走了。这家人一路紧追不舍,此时正路过一口井,贼儿子又心生一计,拣了一块大石头扔下井去。当这家人围着井找他时,他已逃回了家。到家后,贼让他儿子把逃出来的过程讲一遍。贼听完后说,行了,你完全可以独立做事了。这个教儿子做贼的故事,乍看有伤风化。然而,如果人们能得其意而忘其言,去领会其中所寄的精神,那末它正是指示人,只有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面对所处的现实环境开动脑筋想法子,才有可能使自己获得解脱。
禅宗所指的顿悟,并非轻易就能达到,而是需要经过自我的刻苦磨练才能获得的。元代著名禅师中峰明本就说过:如果没有废寝忘食的精神,没有坚持二三十年寒冬酷暑的劳苦,是不可能获得禅悟的。他还引用了一句禅门名言来说明这种自我刻苦磨练的精神:“不是一番寒彻骨,争(怎)得梅花扑鼻香。”(《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五《示海印居士》)禅师们这种为了追求佛教真理而刻苦自我磨练的精神,难道不值得一切追求真理者效法吗?
禅悟中包含着不少的辩证思维方法。南宋黄龙派禅僧青原惟信有一段叙述他禅悟体会的话,是很值得回味的。他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指他的老师黄龙祖心禅师),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他并且问大家,这三种见解,是相同还是有区别。(《五灯会元》卷十七)在这段话中,禅悟后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与参禅前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两种见解肯定是有所不同的,其中经历了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即“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见解。为什么不同?有什么不同?禅师们根据自己的体会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释。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