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禅宗

《中国禅学通史》——中国禅之公案化

时间:2013-12-09 22:04:37  来源:  作者:高令印
   一、由内证禅到公案禅
  中国禅的成熟形态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见性而成佛,不需要长年累月的修行,更不需要喋喋不休的议论和连篇累牍的著述。慧能传教40年只留下一部由别人记录、仅一万多字的《坛经》,就是这个原因。慧能之后,特别是到了两宋,禅家对禅理的认识似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即心是佛”作为世界观讲过来讲过去,没有什么再好讲的了,便向认识论上发展,即如何达到禅境、成佛的问题。这中间最有价值的是对“禅即生活,,或“生活即禅”的进一步阐明;其次是师徒相长的悟解方式,即讲究师徒之间的教授方法。但是,这还必须遵循着他们的基本传统,即代代相传的所谓佛陀“拈花示众”模式,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如云门宗的创始人文偃,就坚持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据记载:
  云居佛印禅师曰:“云门和尚说法如云,绝不喜人记录其语,见必骂逐曰:‘汝口不用,反记我语,他时定贩卖我去。’今对机室中录皆香林、明教以纸为衣,随所闻随即书之。后世学者渔猎文字语言中,正如吹网求满,非愚即狂,可叹也!”
  如果按云门文偃的原则,禅宗应该是没有任何文献,后来的人就无法撰写禅宗的历史。事实上,禅师们还是把各式各样的机锋语、棒喝事件等记录下来。“以纸为衣”,就是用纸偷偷记录。所以说,不立文字,又不离文字。这些记录的文字,积少成多,多之更多,便出现许多语录、灯录之类的书,被称作“公案”,犹如机关办公文件积累案卷之多。
  中国禅把见性成佛从作为世界观到认识论;就是从内证禅到公案禅。公案禅就是禅宗五宗七家之禅学。“‘公案’两字,此黄檗语为始”。其间及其以后,禅僧对代代祖师之公案所进行的研习、诠解、判识,就是公案学。由公案学又演化出文字禅,下章论述。
      二、五宗七家形成及其共同特点
  禅宗五宗产生于晚唐、五代,正是我国中古史上继南北朝之后的又一个动乱时代。唐末农民大起义推翻李唐王朝导致五代十国的继起。走马灯式的政权更迭使社会动荡不安。汉民族统治阶层之间的频繁战乱和异族统治势力的武装渗入,使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统治者朝不保夕,便自我陶醉和愚弄人民,急切需要一种既简便又奇效的新型宗教。同时,由于战乱频繁、王朝更替,使寺院荒废,佛典散失。靠优厚寺院经济和精致哲学的隋唐佛教各宗派便失去社会基础而衰落或消亡。此外,由于历史的和地方势力割据的原因,各地文化有所差异。在这种条件下,居于深山老林大壑、不需要文字经籍(不立文字)、自耕自食的禅宗,便进一步发展起来,形成许多宗派。
  基于上述,慧能门下行思、怀让两系很快发展起来。
  怀让一系,是让传马祖道一,一传百丈怀海。海下分两家,一为黄檗希运,运传临济义玄,义玄创立临济宗;二为沩山灵佑,佑传仰山慧寂,灵佑、慧寂师徒创立沩仰宗。宋朝临济下递传数代又出现杨岐宗、黄龙宗,它们亦称派。这样,怀让下就有四宗。
  行思一系,是思传石头希迁。迁下分两家,一为药山惟俨,俨传云岩昙晟,晟传洞山良价,价传曹山本寂,良价、本寂师徒创立曹洞宗;二为天皇道悟,悟传龙潭崇信,信传德山宣鉴,鉴传雪峰义存。义存下又分两家,一为云门文偃,文偃创立云门宗;二为玄沙师备,备传罗汉桂琛,琛传法眼文益,文益创立法眼宗。这样,行思下就有三宗。
  上述两系合之便出现五宗七家。在禅宗五宗七家之中,曹洞、沩仰、临济三家起于唐末,云门、法眼二家起于五代,黄龙、杨岐二家起于两宋。在唐末五代两宋的这一时期,是五宗七家形成和鼎盛时期。
  五家之名称,是由北宋明教大师契嵩在所著《传法正宗记》中首先提出来的。其实,它们大同小异,皆发扬慧能、神会的禅学,只是在诱导学人、开佛知见等顿悟方法上有所不同,各有独特风趣,即所谓家风或禅风不同。北宋徽宗在《续灯录序》中曰:
  自南岳、青原而下分为五家,各擅家风,应机酬对。虽建立不同,而会归其一。莫不箭锋相拄,鞭影齐施,接物利生,启悟多矣!源派演迤,枝叶扶疏,而云门、临济二宗,遂独盛于天下。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与禅宗的发展
下一篇:参禅的十种利益

热门点击
  1. 调身之良药 净心之妙方
  2. 禅的本体
  3. 禅宗大纲
  4. 禅宗与净土宗之异同
  5. 法眼文益《宗门十规论》禅法思想及其价值辨
  6. 《百丈清规》初探
  7. “生活禅”乃“快乐禅”
  8.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与禅宗的发展
  9. 《中国禅学通史》——中国禅之公案化
  10. 参禅的十种利益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