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在《论》中,三圣圆融还有一种特殊的说法,即文殊、普贤、观世音三圣一体,共成佛果。如《论》卷二十一说:
观世音、文殊、普贤,此三法是古今三世一切佛之共行,十方共同。文殊主法身妙慧之理;普贤明智身,知根成万行之门;观世音明大慈悲处生死。三人之法成一人之德,号毗卢遮那。一切众生总依此三法,号之为佛,少一法不成……即一切处文殊,一切处普贤,亦得名一切处光(观)世音[10]。
文殊以理会行,普贤以行会理,这本身就包含着观世音的大慈大悲;若无观世音的慈悲,则文殊普贤的定慧双修也是二乘行为,不具救拔众生于苦海之大愿故。当然,若无文殊普贤,观世音的慈悲则同于凡夫的执情著欲。所以,观世音、文殊、普贤三位一体,缺一不可。虽然,《华严经》及《论》中强调观世音的地方较少,然其大慈大悲普为人们所熟知,俗话说,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在一般人的心中,观世音的影响远比文殊普贤深广。所以,长者在论中很少提到观世音,但却明确地把观世音与文殊普贤及佛放在同等的地位,决非说得少了,其地位就降低了。另外,从长者把《华严经》看成无一事一名不表法的基本立场看,观世音虽处西方,与东方的文殊普贤所表法门不同,但法法平等,无有高下。观世音主“杀” (“杀”者,灭除也,即灭除众生贪嗔痴等障碍其成佛解脱之烦恼。)位,从人的情感上讲似乎没有东方智慧的生起法门好,实际上是法不自执,人自执,众生若没有损人利己之烦恼心,何来观世音的慈悲法门呢?若一个人发心修行,却不愿救度众生,那其心量一开始就是狭小的,所得果报也极有限,是有漏的。《华严经》中的“十回向”,就是为了让那些修行者把心量回向无量的众生,把心量扩大得无边无际,如此才能成就无漏的佛果,得大自在大解脱。所以,观世音的慈悲法门是成佛所必备的,与文殊、普贤所表的法门是平等的,这三圣是相互融通的。
二、三圣圆融的实质
从长者对文殊、普贤、佛三者关系的论述可以看出,三圣圆融是一种表法,它表示一体三面,而这一体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应该认为这只是用来说明文殊、普贤、毗卢遮那佛三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长者在《论》中多处用来说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十信中的三位一体。在十信位,一一位中都具三者:一者,行菩萨行者,如文殊、觉首、财首等十位菩萨;二者,菩萨所觉之理,即相应于每一位菩萨中的世界,如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莲花色世界等十个世界;三者,每位菩萨所修的佛果,如不动智佛,无碍智佛及灭暗智佛等十个佛果。每一位中,菩萨行就是普贤行,世界代表文殊之妙理,以理导行,以行证理,理事圆融名之为佛,即行是菩萨之行,理是菩萨所悟之理,果是菩萨所证之果,则行、理、果三位集菩萨于一身,且三者缺一不可。
十回向位中的三位—体的论述同十信位。
三圣圆融或三位一体的思想最集中的还是体现在“入法界品”中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入法界品”是整个《华严经》的缩影。 “入法界品”前的所有的佛法理论都集中体现在善财南参的实际修行中,这反映了《华严经》的修行观。李长者十分重视这一品,注重佛法的实修,为此,他专门写了四卷内容的《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将《华严经》配置于法界实践的过程中,如长者说:
经中但有法门,未有人求学者故,令善财询友一一以行行之,一如前往之法则。若也空施法则,还恐在行犹迷,故令善财以行行之,令使后学无滞[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