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圣典的看法﹐多说持戒清净﹐是人天善业﹐得人天福报﹐例如南传的《清净道论》〈说戒品〉﹐所说持戒的五种功德﹐均属人天层次的利益。可是﹐在南传大藏经《增支部》二•四的〈等心品〉
﹑同三•三的〈阿难品〉﹐都说具戒而护波罗提木叉律仪﹐住于随一寂静﹐具足心解脱﹐死后生不还天﹐得般涅盘﹐证三果阿那含。《长阿含经》的〈游行经〉则说﹐修戒定慧﹐得大果报﹐「已得解脱﹐
生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是说﹐若将戒﹑定﹑慧﹐同时修行﹐便能出三界苦﹐得涅盘乐了。
九﹑五戒是做人的准则乃至是成佛的正行
根据《大智度论》的看法﹐持戒可分下中上三等﹐上等戒又分三级﹐兹录如下﹕
若下持戒生人中﹔中持戒生六欲天中﹔上持戒又行四禅﹑四空定﹐生色﹑无色界清净天中。上持戒有三种﹕下清净持戒得阿罗汉﹐中清净持戒得辟支佛﹐上清净持戒得佛道。
这段文字是说﹐如果仅仅持戒﹐不论持何种等级的戒﹐只得生人间及生欲界天﹐享受五欲的福报﹔如能持戒﹐加修世间四禅﹑四空处的禅定﹐得生色界及无色界的禅天﹔若加修四圣谛及八正道﹐得
阿罗汉果位﹔若于无佛之世加修十二因缘法﹐即得辟支佛果位﹔若加修六波罗蜜﹑四摄法等﹐发无上道心﹐便得成就无上的佛果。持戒是一切世间法及出世间法所共通的基础﹐故称五乘共法﹐上上人持
戒﹐不能离弃下下人持戒的基础。
《大智度论》又针对在家人持五戒及八戒的功德高下﹐分作四等﹐称为四种优婆塞﹕(一)下人持戒﹕为今世乐故﹐或为怖畏﹑称誉﹑名闻﹐或为家法﹐曲随他意﹐或
避苦役求离危难。(二)中人持戒﹕为人中富贵﹑欢乐﹑适意﹐或期后世福乐。(三)上人持戒﹕为涅盘故﹐知诸法一切无常故。....得离欲故﹐得解脱﹔得解脱
故﹐得涅盘。(四)上上人持戒﹕怜愍众生﹐为佛道故﹐以知诸法实相故﹐不畏恶道﹑不求乐故。
五戒的前四戒与印度其它各宗教的五戒有共通处﹐甚至跟基督教摩西十诫的后五诫﹐也有共通处。中国古人例如天台智者大师( 538 ~ 597 )的《仁王经疏》卷 2﹐则将佛教的五戒﹐配合儒家的
五常来解释﹐次第是不杀生为仁﹐不偷盗为智﹐不邪淫为义﹐不妄语为信﹐不饮酒为礼。不论其配合的认识﹐是否恰当﹐这种想法的出发点是正确的。那就是说明一桩事实﹕佛教的五戒﹐除了不饮酒戒
是其独特处之外﹐其余四戒﹐乃是世间人类共通的常理﹑常法﹑常情﹐凡是人﹐不论在何地何时﹐都应当遵守﹐而且必须遵守。否则于己于人﹐都会随时随地失去安全保障。比如说﹐一个正常善良的人
﹐却不愿承诺自己不会杀人﹑不会偷盗﹑不会乱淫他人的妻子或丈夫﹑不会欺诈﹐那岂不是一个很可怕很危险的人物了吗﹖
至于不饮酒戒﹐因为饮酒成瘾﹐便是酒精中毒﹐便会惹事生非﹐便可能借酒发疯﹑借酒壮胆﹐以致做出杀﹑盗﹑淫﹑妄等的种种坏事﹐故与佛教徒的修行生活相互抵触﹐与禅定﹑智能﹑解脱﹑涅盘
﹐背道而驰。在经律论的圣典中﹐特别标出饮酒的坏处﹐有十过﹑三十六过﹑三十五失等的详细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