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律宗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

时间:2013-11-21 14:02:34  来源:  作者:
七﹑戒律的广略繁简及其实用性
  
  从历史的轨迹﹐考察佛教的戒律﹐乃是从没有戒律﹐而制定原则性的生活公约﹔由简单扼要的人间道德生活规范﹐而演变为僧俗七众的各种律仪规范﹔由条文事项﹐而编集成为部帙庞大的律藏圣典
 
。可是戒律在由约而繁之后﹐渐渐地失去了实用的弹性空间﹐为了适应各个时代及其所处的环境﹐便出现了大乘经论中的菩萨戒﹐例如《菩萨璎珞本业经》﹑《梵网菩萨戒经》﹑《优婆塞菩萨戒经》﹑
 
《大智度论》的〈释尸罗波罗蜜〉﹐《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戒品〉。由《瑜伽论》的〈戒品〉产生《瑜伽菩萨戒本》﹑《菩萨地持经戒本》﹑《菩萨善戒经戒本》。可是《璎珞经》只列菩萨三聚净
 
戒及十条重戒戒相﹐《大智度论》广说七众戒﹐略说则身口律仪﹐仅有八种。又说﹕「善是总相戒。」《瑜伽师地论》虽举出菩萨戒有四重﹑四十三轻的戒相条目﹐却以三聚净戒称为「菩萨一切戒」。
  
  由此所举资料可知﹐为了实用的适应性﹐不论是声闻律仪或菩萨律仪﹐都许可有其繁简适中的调整空间。
  
  对于大乘菩萨戒的适应性﹐我已写过两篇论文﹐在此不再重复。对于声闻律仪﹐说得妥贴一些﹐应该是七众别解脱戒的繁简问题﹐及其净化身心﹑净化社会等实用性的问题﹐尚有值得讨论的必要。
  
  律藏明白表示﹐欲使诸佛的正法久住﹐必须遵守清净梵行﹐必须持守戒律。不过根据《增一阿含经》的记述﹐释迦世尊在最初十二年中﹐因为教团中人﹐无有瑕秽﹐故亦未曾制戒﹐仅以一偈作为禁
 
戒﹕护口意清净﹐身行亦清净﹐净此三行迹﹐修行仙人道。
  
  这是说﹐释迦世尊成道后的最先十二年中﹐亦未制定比丘及比丘尼戒﹐但却已经以此四句偈子﹐当作戒律来用。并在同卷的《增一阿含经》中﹐先给我们介绍了释尊之前的六佛﹐各各都曾说出一偈
 
﹐作为禁戒。
  
  可是同在《增一阿含经》卷 1﹐见到七佛均以一偈付嘱优多罗尊者的记述﹐因为这个偈子﹐即能使人产生戒清净﹑意清净﹑除邪颠倒。所以成为过去七佛所制的通戒﹐又名通诫﹕「诸恶莫作﹐诸善
 
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并说﹕四阿含义﹐一偈之中﹐尽具足诸佛之教及辟支佛﹑声闻之教。所以然者﹐诸恶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诸善奉行﹐心意清净﹔自净其意﹐除邪颠倒﹔是诸佛教
 
﹐去愚惑想。《增一阿含经》将此一偈视为四种阿含全部内容的浓缩﹐在这「一偈之中﹐便出生三十七道品及诸法」。
  
  到了中国的天台宗第六祖湛然﹐解释此段经文时﹐便以为﹕「七佛通戒偈者﹐过去诸佛皆用此偈﹐以为略戒。」这是以戒律含摄教法﹐教法不出于戒律的思想﹐所谓戒律住世﹐能令正法久住﹐乃是
 
佛教学者的一贯的观点。不过此处所举﹐是说明了戒律的最初﹐除了八正道中的正语﹑正业﹑正命﹐以及优婆塞的五戒之外﹐对于僧团大众的制约﹐可能简单到仅有一个偈子。十二年后﹐便因僧中出现
 
了「瑕秽」事件﹐而「随犯随制」﹐有人犯过则制﹐若无人犯过﹐则已制的戒律也不一定有用。既是「随犯随制」﹐也可随着时地的变迁﹐戒律条文的多寡﹑戒律内容的广略﹐亦宜跟着调整。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四分律》的翻译诸问题述考

热门点击
  1.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
  2. 中国比丘尼合法性的确立——尼净捡受戒考
  3. 戒律之精神与目标
  4. 戒住则法住,有戒就有佛法
  5. 《四分律》的翻译诸问题述考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