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律宗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

时间:2013-11-21 14:02:34  来源:  作者:
六﹑戒律是实践佛法的共轨
  
  我们法鼓山正在提倡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人间净土的建设﹐须从我们的身心净化做起﹐若能实践佛法﹐体验佛法﹐将佛法的利益来净化人心﹑净化生活﹐便能净化社会﹑净化人间。个人的身
 
心净化﹐影响他人的身心净化﹐人间净土便在个人的心中展现﹐也会在一个一个人间大众的生活之中展现。
  
  净化人类身心的基础﹐不能离开佛制的戒律。这是大小乘一切佛教圣典的共识﹐唯其戒律的范围有大小宽窄的不同﹐如果不去管那微细如牛毛的戒律形式﹐只要了解戒律的根本功能及其精神所在﹐
 
就可发现佛法的修证﹐不能离开实践﹐实践的佛法﹐不能缺少戒律。例如以下各群常见的佛法名相中﹐均含有「戒」的项目﹕(一)三无漏学﹕即是戒﹑定﹑慧﹐ 且以戒为定慧之首。(二)八正道﹕正见﹑
 
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精进)﹑正念﹑正定。
  
  其中的正语﹑正业﹑正命﹐便是戒律行为。(三)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四)三福业﹐有二类﹕世福﹑戒福﹑行福﹐施类福﹑戒类福﹑修类福。(五) 四不坏信﹕佛﹑法﹑
 
僧﹑戒。(六) 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七) 五种增上学﹕善﹑ 信﹑戒﹑意﹑慧。(参考杨郁文着《阿含要略》)(八)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九)七圣财
 
﹕信﹑戒﹑惭﹑愧﹑多闻﹑施舍﹑智能。(十)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因此﹐受戒是信佛﹑学法﹑敬僧的第一步。释尊成道后﹐于鹿野苑初转法轮﹐即说八正道及四圣谛﹔八正道中便有戒行内容。
  
  释尊的第一位在家弟子﹐是耶舍(耶输伽)的父亲耶舍长者﹐听闻佛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以及苦﹑集﹑尽﹑道的四圣谛法﹐实时见法得果﹐便受三归五戒﹐成为释尊所度人中最初的优婆塞
 
。《尼母经》卷 1更说﹕「优婆塞者﹐不止三归﹐更加五戒﹐始得名为优婆塞也。」
  
  以此可知﹐若成为一个佛教徒﹐不论出家或在家﹐即使已经先证圣果﹐还是要受三归五戒﹐如果止受三归不受五戒﹐也不得名为优婆塞。受戒对于修学佛法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即使有说﹕「
 
已得禅定者有定共戒﹐已证圣果者有道共戒。」还是须受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或比丘尼等的具足戒。是什么样的身分﹐必具什么层次的别解脱戒。
  
  除了诸部律藏﹐即在南传的尼柯耶﹐汉译的四阿含﹐初以「圣戒蕴」﹑「圣戒聚」﹐遂以三学﹑四不坏信﹐处处强调戒律。诸大乘经论﹐也无不主张戒律对于菩萨行的重要性﹔直到中国天台宗的判
 
教﹐释尊一代时教的最后一部《大涅盘经》﹐也被判称为「扶律谈常教」。
  
  总之﹐要想净化人的身口意三类行为﹐所谓三业清净﹑得解脱禅定﹑开无漏智能﹐必须受戒持戒。要想净化人间﹐展现清净﹑和敬﹑和乐﹑自在﹑健康的社会环境﹐也必须鼓励僧俗大众﹐依各人发
 
心不同的身分﹐受戒持戒。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四分律》的翻译诸问题述考

热门点击
  1.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
  2. 中国比丘尼合法性的确立——尼净捡受戒考
  3. 戒律之精神与目标
  4. 戒住则法住,有戒就有佛法
  5. 《四分律》的翻译诸问题述考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