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律宗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

时间:2013-11-21 14:02:34  来源:  作者:
八﹑营造人间净土必须遵守戒律
  
  任何一个个人﹐任何一个团体﹐乃至成办任何一项事务﹐都不能没有共通性的准则﹐也不能没有各别性的特色。不论是共通性与各别性﹐均当有其持续性的原则﹐那便是在必须遵守。人与人之间的
 
常情常理之外﹐你属于什么团体的什么身分﹐便应接受那个团体的共同守则。否则你就不会被那个团体接受。
  
  因此﹐家有家规﹐会有会章﹐党有党章﹐国有国法﹐宗教有信条﹐佛教有戒律﹐乃是理所当然的事﹐若不遵守﹐你就失去资格﹐也无法取得其利益。
  
  作为一个佛教徒﹐目的在于运用佛法净化身心。佛法的具体内容﹐便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故从释尊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开始宣讲八正道及四圣谛﹐便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另一种表现法。所
 
谓修道﹐即是实践八正道﹑体验四圣谛。修道的目的是在于除却一切苦难的折磨﹐获得解脱安乐的幸福。八正道是修行的条件和方法﹐四圣谛是流转生死及出离生死的原理原则。必须照着去做﹐才能如
 
愿幸福。也就是说﹐为了离苦得乐﹐化污秽的身口意三类行为﹐成清净的身口意三业﹐就必须遵守修行规则的约束﹐这就是受持戒律的定义。
  
  可见﹐佛制的戒律﹐不仅是为使佛教徒适应所处时空环境的风土人情﹐以及社团的公约﹑国家的法令﹐更进一步是为促成每一个人﹐身口意的净化﹐并且保障这三种行为的不断净化﹐也用此净化的
 
功能﹐奉献给他人﹑影响到他人﹐以达成由净化个人而净化社会﹑净化国家的目的。也就是说﹐营造人间净土﹐必须要从行为的净化开始﹐要想净化人的行为﹐必须遵守佛的戒律。
  
  佛陀为第一位在家弟子耶舍长者所授五戒的前四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原来是印度社会大众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其它外道圣典中﹐亦有五戒的规定﹐他们的五戒与佛教的五戒相
 
比﹐前四戒几乎全同﹐唯有第五条不饮酒戒﹐是佛教的特色。可以明白﹐佛制的戒律﹐虽有为了顺应环境的用心﹐也有其独特的内容。又如﹐受五戒者﹐必依三归﹐不受三归不得算作佛教徒中的在家居
 
士﹐这就跟其它宗教的性质不相同了。受五戒的标准用词是﹕
  
  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自今已去﹐尽形寿不杀生﹐乃至不饮酒。
  
  这是佛陀为第一位在家弟子授三归五戒的受戒词。这位已证圣果的居士﹐尚须接受三皈五戒﹐才正式成为三宝弟子的佛教徒。若已证了第四阿罗汉果﹐他就必然出家﹐现比丘或比丘尼相﹐也得要受
 
比丘或比丘尼的具足戒﹐才算具备了沙门释子的身分。也就是说﹐获证圣果﹐是个人的经验﹐接受佛教徒的戒律﹐才是取得佛教徒身分的条件。例如佛陀成道后﹐在鹿野苑初度阿若乔陈如等五位弟子出
 
家﹐便是在他们五人闻法﹐逐一证得阿罗汉果之后﹐分别给他们传授比丘具足戒的﹐据《四分律》〈受戒犍度〉的记载是这样的﹕“尔时阿若乔陈如﹐见法得法﹐成办诸法﹐已获果实。前白佛言﹕「我
 
今欲于如来所修梵行」。佛言﹕「来﹐比丘。于我法中﹐快自娱乐﹐修梵行﹐尽苦原」。时尊者乔陈如﹐即名出家﹐受具足戒。”
  
  文中的「来比丘」﹐在其它律典中﹐称为「善来比丘」﹐乃是佛陀亲自为圣弟子们授比丘戒的一种方式。受戒与证果并没有重迭的关系﹐不论凡圣﹐受戒是成为一个佛教徒的必具条件﹐故于佛陀成
 
道后初遇两位贾客(商人)兄弟﹐佛陀当时尚没有出家弟子构成的僧伽﹐便教他们求受二归依﹕「大德﹐我今归依佛﹐归依法。」此时的「佛」是释迦如来﹐「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
  
  可见﹐佛法是教人以布施﹑持戒﹑生天的世间善法为净化人间的基础﹐然后以「呵欲﹑不净﹑有漏﹑系缚﹐赞叹出离为乐。」来成就出世间的解脱功德。再进一步﹐以大乘佛教的圣典而言﹐不论是
 
汉传系统或者藏传系统﹐都承认戒律是世间善法﹑出世善法﹑乃至也是成就无上佛果的共同善法。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四分律》的翻译诸问题述考

热门点击
  1.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
  2. 中国比丘尼合法性的确立——尼净捡受戒考
  3. 戒律之精神与目标
  4. 戒住则法住,有戒就有佛法
  5. 《四分律》的翻译诸问题述考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