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禅宗

禅宗:对问题的提问

时间:2013-12-09 22:55:51  来源:  作者:陈洁
  问题本身就是思考,思考到什么层面,问题就能深入到什么层次。“朝菌不知晦朔”,所以不可能提出诸如“为什么有昼夜交替的现象”这样的问题;“蟪蛄不知春秋”,所以不可能提出“为什么有四季区分”这样的问题。这就是所谓“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4]可见,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对问题的解答有多完美,而只在于问题本身提的深刻和高远程度。如洪钟大吕,“大扣大鸣,小扣小应,俱系精神骨髓所在。” [5](“复焦弱侯”)形而上学问题的根本不在问的是什么,恰恰就在如何提问。正是提问的方式决定了问题的价值、可能性和解决方法。“对问题的选择决定着探究的方向。换言之,每个问题都有一个预定的模式……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华了妆的答案,明乎此,是起码的智慧。”[6](第12页)故此,禅师们的目的不在于告诉你问题的答案,而在于不断的教你如何提问。
禅宗常常用这样的方式“回答”任何形式的提问。《无门关》第40则公案“趯倒净瓶”记载百丈把净瓶放在地上。净瓶为僧侣出门随身所带之物,盛水供洗手之用,瓦罐瓷器的净瓶水洗净手,铜铁所做的洗浊手,平时则供在桌上,净瓶总是“净”的。百丈故意把净瓶放在地上,表示净瓶已经不净,所以他问:“不得唤作净瓶,汝唤作甚么?” 首座回答:“不可唤作木(木+突)也。”他的回答不算错,净瓶无论是什么做的,无论是否干净,总归不是木棒,但首座这一答是对应百丈那一问的,在层次上没有提升。而灵祐没有回答问题,却一脚踢倒净瓶后走了,这是对问题本身的否定,“所答”在所问之上,所以百丈说“第一座输却山子也”,让灵祐作了沩山的主持。可见禅宗中有些问题是不能回答的,禅师们有时候故意提出问题作为诱饵,回答就等于上钩了。对问题提出质疑,从而毁灭问题,是禅宗惯用的一招,他们正是用这个釜底抽薪、“一了百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
  上述公案,常被认为是对语言的否定,净瓶不叫净瓶又叫什么?通过这种矛盾揭示语言的有限性。但如果只是在语言上做文章,那不回答、不出声就够了(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大喝一声、默默而退,都是不说),为什么还要踢倒净瓶呢?而赵州明明回答了“无”,岂不是说话了?可见,不回答问题和否定问题,两者还是不同的境界,前者以无声为回答,回答暗合了提问者否定语言的意思,问是对答的提示,答是对问的肯定,问答相合,互为映证。而后者抹煞了问题,答是对问的否定,表示的不是不假语言、断绝言路,而是多此一问。可见不说、不答是一重境界,“无”、踢倒则是另一重境界。
  可以比较下面两个公案,石霜庆诸参拜道吾,问“什么是触目菩提?”即如何用慧眼看世界,道吾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叫沙弥,沙弥答应着过来,道吾叫他给净瓶添水,然后问庆诸:“你刚才问什么来着?” [2](卷五,第286页)另一个是关于投子大同禅师的,当被问到“一点微尘中会有大千世界,一尘是怎样的呢?”他说:“早是数尘也。” [2](卷五,第297页)
  第一则公案中,道吾没有回答问题,而是通过叫沙弥,沙弥答应;叫沙弥添水,沙弥照办这样的日常行为,暗示用平常眼看世界就是慧眼的触目菩提,这是以不答为答,问-答结构成立,道吾最后再追问一句“你刚才问什么”,其实是说“我已经回答你了,你明白了吗?还要问吗?”后一则不同,投子表面上倒是回答了僧人,但这个答是不答,他并没有像道吾演示“触目菩提”那样告诉学僧“一尘”是什么,而是批评问问题的人给世界又添了数尘,因为一问之下,就破坏了统摄于一尘的世界的统一性和圆满境界。既然问就是尘,那么如何是无尘无垢的清净本来世界呢?自然是无问亦无答,投子这样否定了问题本身。
  另一个比较是,闽王曾经给雪峰义存送去柑、橘各一颗,并附信问:“既是一般颜色,为甚名字不同?”“师(雪峰义存)遂依旧封回,王(闽王)复驰问玄沙,沙将一张纸盖却。” [2](卷七,第384-385页)柑就是柑,橘就是橘,各自与自身如如同一,本没有什么问题,柑只作它自己(柑),不会想自己是不是橘,为什么不是橘,是否不做柑而作橘,等等这样的问题。橘的情况也一样。闽王却强行区分什么柑和橘,而且要将柑和橘在颜色上进行比较,义存的意思是,既然已经知道是柑和橘,那么柑橘各是自己,又何必多思强分呢?而玄沙更进一步,用白纸把信盖上,就是说,这样的问题根本就不需要,因为问题并不存在。义存还是老老实实回答了闽王的提问,玄沙却否定了问题。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意人生,活在当下
下一篇:禅宗大纲

热门点击
  1. 调身之良药 净心之妙方
  2. 禅的本体
  3. 禅宗大纲
  4. 禅宗与净土宗之异同
  5. 法眼文益《宗门十规论》禅法思想及其价值辨
  6. 《百丈清规》初探
  7. “生活禅”乃“快乐禅”
  8.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与禅宗的发展
  9. 《中国禅学通史》——中国禅之公案化
  10. 参禅的十种利益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