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宗门十规论》第一。以下所引,凡未注出处者,皆出《宗门十规论》。
[22]《二人四行论》可视为菩提达磨的语录。 “藉教悟宗”一语,见《二人四行论》,载《少室遗书》,钤出校刊,大阪安宅佛教文库刊,昭和十一(1936)年,2页。
[23] 这一喻意,生动形象。根据这一喻意,后世有《水月斋指月录》、《续指月录》编辑行世。
[24]详见《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金陵刻经处,光绪十八年刊行,12—20页。
[25]露布,与路布相同。是过去掸林中书写让大家都要知道的重要告示的露板,此处用以喻指死守教条。
[26] 有《大法眼禅师颂》十四首传世,见《景德传灯录》,610—611页;另据《五灯会元》中《文益 传》载:文益曾与南唐国主论道,论道后于内庭观牡丹花,南唐国主请文益作偈,文益即席作赋一首“撞 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据查,此赋曾收入《冷斋夜话》一书。此参阅《五灯会元》卷十,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中华书局,565页。
[27] “南北二宗”,“南宗”是指以慧能及其弟子为代表的禅法流派,“北宗”是指以神秀及其弟子 为代表的禅法流派。而南北二宗的真正形成、并立及对立,是在慧能及神秀圆寂后弟子时代的事。
[28]“五位君臣”,是曹山本寂继承洞山良价五位之说,借君臣相对的关系来说明五位的要旨,称为五位君臣。五位是曹洞宗开祖洞山良价,在阐述理事关系时,为了让学人更容易理解而设立的接引学人的权宜方法。五位即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兼中到。其实,五位就是对理事领悟过程有五个阶段。
[29]云门三句:一句涵盖乾坤,一句随波逐浪,一句截断中流。见《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二,T51,384页下。
[30]华严主张事理互融无碍;天台主张理为本(即真谛),事为迹(即俗谛);唯识主张理事不即不离;俱舍主张四谛为理,虚妄之现象为事。各家之说不尽相同。
[31]据查,文益对华严宗创始人法藏的《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华严经义海百门》以及李通玄的《新华严经论》是比较了解的,他曾教导弟子学习以上经论。见《文益语录》,T47,588上-594上。
[32]华严六相义颂:华严六相义,同中还有异。异若异于同,全非诸佛意。诸佛意总别,何曾有同异。男子身中入定时,女子身中不留意。不留意,绝名字,万象明明无理事。见《景德传灯录》,610页。
[33]关于华严宗的法界说及法界观,杜顺在《华严法界观门》中,最早将法界观分为三种: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融观。到了澄观,为了便于人们对华严宗法界思想的理解,把杜顺的三种法界观,法藏所说的五种法界,归纳为四种法界,即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四种法界。因此,四法界的提出,是在澄观时代才确定的。有关华严宗法界及理事关系,详见杨曾文先生《澄观及其四法界论》一文,载《法源》,第十七期,中国佛学院学报,1999年,16页。
[34]杨亿《景德传灯录序》,载《景德传灯录》卷一,T51,196页中。
[35]《传法正宗记》卷八,T51,763页下。
[36]《宗门十规论自叙》,载《续藏经》,第120册,882页上。
8/8 首页 上一页 6 7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