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禅宗

论禅宗思想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问题

时间:2013-12-12 14:14:06  来源:  作者:汤一介
  “僧问:如何是菩提?师打曰:出去,莫向这里屙。问:如何是佛?师曰:佛是西天老比丘。雪峰问:从上宗秉,学人还有分别也无?师打一棒曰:道什么?曰:不会。至明日请益,师曰: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峰因此有省。”
  《景德传灯录》卷十二载:
  “(临济义玄)见径山,径山方举头,师便喝;径山拟开口,师拂袖便行。”
  这就是所谓“德山棒,临济喝”。这种方法是破除执著的特殊方法,目的是要打断人们的执著,一任自心。照禅宗看,人们常因有所执著而迷失本性,必须对之大喝一声,当头一棒,使之幡然觉悟,自证佛道,故佛果禅师说:“径山棒,临济喝,并是透顶透顶,直接剪断葛藤,大杖大用,千差万别,会归一源,可以与人解粘去缚。”义玄的老师在其《传法心要》中说:
  “此灵觉性……不可以智识解,不可以语言取,不可以景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众生同大涅磐,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人所具有的这一灵觉性,既然不是能用知识、语言等使之得到发挥,因此只能用一棒一喝(当然不一定必须用棒喝,其他任何方法都可以,只要能打断执著即可)打破执著,使心默然无对,而达到心境两忘的超越境界。
二、中国禅宗破去陈规,废去坐禅,唯论见性成佛
  坐禅本是原来佛教一切派别所必须的一种修持法门,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道,坐四十九天;达磨东来,仍有九年面壁,都是坐禅。但到慧能以后,中国禅宗起了很大变化,《坛经》记载慧能说:“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盖慧能主张“见性成佛”,认为靠禅定并不能得到解脱,所以他说:
  “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除妄心不起,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即通流,住即被缚,若坐不动是,维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坐林中。”
  执著坐禅,以为可以妄心不起,这实是把人看成如同死物,而不知“道须通流”,心不能住而不动,住而不动就是心被束缚住了,那怎么能得到解脱呢?《古尊宿语录》卷一记马祖道一“居南岳传法院,独处一庵,惟习坐禅,凡有来访者都不顾,……(怀让)一日将砖于庵前磨,马祖亦不顾,时既久,乃问曰:作什么?师云:磨作镜。马祖云:磨砖岂能成镜?师云: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马祖坐禅,被坐禅所束缚,怀让用“磨砖作镜”这种比喻的方法启发他使之觉悟,这叫作依他人为之“解缚”。又有长庆慧棱禅师,二十余年来坐破了七个蒲团,仍然未能见性,直到有一天,偶然卷帘时,才忽然大悟,便作颂说:“也大差,也大差,卷起帘来见天下,有人问我解何宗,拈起拂子劈头打。”慧棱偶然卷帘见得三干大干世界原来如此,而得“识心见性”,解去坐禅的束缚,靠自己豁然贯通,而觉悟了。《坛经》中说:“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道一是靠怀让的启发,而慧棱是靠自悟,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必须是“识自心内善知识”,也就是说必须靠自己的内在本心才可以达到超越境界。慧棱颂中“卷起帘来见天下”是他悟道的关键,因照禅宗看,悟道成佛不要去故意作着,要在平常生活中自然见道,就像“云在青天水在瓶”那样,自自然然,平平常常。无门和尚有颂说: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禅宗的这种精神境界正是一种顺乎自然的境界:春天看百花开放,秋天赏月色美景,夏天享凉风暂至,冬天观大雪纷飞,一切听其自然,自在无碍,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如果执著坐禅,那就是为自己所运用的方法所障,而不得解脱。临济义玄说:“禅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要成佛达到涅槃境界,不是靠那些外在的修行,而是得如慧棱那样忽然顿悟,有僧问马祖:“如何修道?”马祖说:“道不属修,言修得,修成还坏”。道如何能修得,靠所谓“修”就是要勉强自己,这种不自然的作法,当然会“修成还坏”。所以修道不能在平常生活之外去刻意追求。有源律师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慧海说:“用功。”源律师问:“如何用功?”慧海回答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源律师又问:“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慧海说:“不同。”源律师问:“如何不同?”慧海说:“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般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平常人吃饭,挑肥拣瘦;睡觉胡思乱想,自是有所取舍、执著,不得解脱。真正懂得禅宗的人“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有僧问赵州从念:“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从念说:“吃饭也未?”僧曰:“吃粥了也。”从念说:“洗钵去。”“其僧因此大悟。”吃过饭自然应洗碗,这是平平常常的,唯有如此,才能坐亦禅,卧亦禅,静亦禅,动亦禅,吃饭拉屎,莫非妙道。禅定既非必要,一切戒律更不必修持了,陆希声问仰山:“和尚还持戒否?”仰山说:“不持戒。”李翱问药山:“如何是戒定慧?”药山说:“这里无此闲家具。”戒定慧本是佛教“三学”,学佛者必须之门径,但照禅宗大师看这些都是无用的东西。禅宗的这一否定,似乎所有的修持方法全无必要,从而把一切外在的形式的东西都否定了。禅宗如是看是基于“平常心是道心”,在平常心外再无什么“道心”,在平常生活外再不须有什么特殊的生活,如有此觉悟,内在的平常心即可成为超越的道心,正如印顺法师的《中国禅宗史》中所说:“性是超越的(离一切相,性体清净),又是内在的(一切法不异于此),从当前一切而悟入超越的,还要不异一切,圆悟一切无非性之妙用。这才能入能出,有体有用,事理如一,脚跟落地。”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论禅宗
下一篇:论南宗禅前期洪州(临济)宗与石头(曹洞)宗的思想发展

热门点击
  1. 调身之良药 净心之妙方
  2. 禅的本体
  3. 禅宗大纲
  4. 禅宗与净土宗之异同
  5. 法眼文益《宗门十规论》禅法思想及其价值辨
  6. 《百丈清规》初探
  7. “生活禅”乃“快乐禅”
  8.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与禅宗的发展
  9. 《中国禅学通史》——中国禅之公案化
  10. 参禅的十种利益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