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禅宗

论禅宗思想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问题

时间:2013-12-12 14:14:06  来源:  作者:汤一介
三、中国掸宗不拜偶像,呵佛骂祖,一念悟即成佛
  印度文化中颇多神秘主义色彩,印度佛教也不能不受印度传统文化这种神秘主义影响,特别是释牟迦尼以后更是如此。例如在佛教中有所谓二十八重天,十八层地狱,每个层次又有无数天堂和地狱,以及众多的具有超自然伟力的佛和菩萨,这些当然都是受印度传统文化的影响而有。即使是比较平实的“教外别传”的印度禅也有不少神秘色彩,传说印度禅的二十八祖都有所谓六神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等。就是印度禅修行的四种境界“四禅天”也颇具神秘性。而中国禅自慧能以后却不如此。慧能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基于此,禅宗反对神通和偶像崇拜。《五灯会元》卷十三载,有云居道膺禅师“结庐于三峰,经旬不赴堂。洞山(良价)问:子近日何不赴斋?师曰:每日自有天神送食。山曰:我将谓汝是个人,犹作这个见解在。汝晚间来。师晚至。山召:膺庵主。师应诺。山曰:不思善,不思恶,是什么?师回庵,寂然宴坐,天神自此觅寻不见,如是三日乃绝”。良价批评道膺的基本点,就在于道膺是个人怎么会相信那些神秘的神通呢?“不思善,不思恶”是什么意思?这正是慧能叫人不持着那些自己想像出来的莫须有的东西。《禅宗传》载:“明上坐向六祖求法。六祖云:汝暂时敛欲念,善恶都莫思量。明上坐乃禀言。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时么,还我明上坐父母未生时面目。时上坐于言下,忽然默契,便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谓“天神送食’’只是道膺的幻想,当他一旦觉悟,幻想尽除,再无天神可寻觅了。人本来应是人,有人之本来面目,一切全靠自己觉悟,根本不需要外在的超越力量的帮助。契嵩本《坛经》有“无相颂”一首: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掸,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这首颂不仅否定了外在的神秘力量的存在,而且否定了所谓的天堂和地狱的存在,认为人们只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平平常常地尽职尽责地生活,在眼前生活中靠自己所具有的佛性(即内在的本性)即可以成禅。宗杲大慧禅师说:“世间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
  《五灯会元》卷五载:天然禅师“于慧林寺遇天大寒,取木佛烧火向,院主呵曰:何得烧我木佛。师以杖了拨灰曰:吾烧取舍利。主曰:木佛何有舍利?师曰:既无舍利,更取两尊烧。”木佛本是偶像,那会有佛舍利,烧木佛无非烧木制之像而已,否定了自己心中的偶像,正是对“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的体证。临济义玄到熊耳塔头,塔主问:“先礼佛,先礼祖?”义玄曰:“佛祖俱不礼。”禅宗对佛祖不仅全无敬意,还可以呵佛骂祖。德山宣鉴说:“这里无佛无祖,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照禅宗看,自己本来就是佛,那里另外还有佛?他们所呵所骂的无非是人们心中的偶像,对偶像的崇拜只能障碍其自性的发挥。《景德传灯录》卷七载:“问:如何是佛?师云:他是阿谁?”卷十一载:“灵训禅师初参归宗,问:如何是佛?……宗曰:即汝便是。”每个人自己就是佛,哪能问“如何是佛”,问“如何是佛”就是向心外求佛了。而且对自身成佛也不能执著不放,黄檗说:“才思作佛,便被佛障。”一个人念念不忘要成佛,那就不能自自然然的生活,而有所求,这样反而成为成佛的障碍。有僧问洞山良价:“如何是佛?”答曰:“麻三斤。”或问马祖:“如何是西来意?师便打,曰:我若不打你,诸方笑我。”良价所答非所问,目的是要打破对佛的执著;马祖更是要打断对外在佛法的追求,因为照马祖看:“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这正是禅宗的基本精神,正如《坛经》中说:“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论禅宗
下一篇:论南宗禅前期洪州(临济)宗与石头(曹洞)宗的思想发展

热门点击
  1. 调身之良药 净心之妙方
  2. 禅的本体
  3. 禅宗大纲
  4. 禅宗与净土宗之异同
  5. 法眼文益《宗门十规论》禅法思想及其价值辨
  6. 《百丈清规》初探
  7. “生活禅”乃“快乐禅”
  8.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与禅宗的发展
  9. 《中国禅学通史》——中国禅之公案化
  10. 参禅的十种利益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