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华严宗

华严念佛观

时间:2013-11-22 14:42:49  来源:  作者:海藏
五、结语
 
华严当机都是地上菩萨,故能以佛智为能观智,以佛境界为所缘境,发菩提心广修四摄十度诸行,直至证入毗卢法界。立于毗卢遮那佛之境界而视一切万法,自然万法平等,无有差别,圆融无碍。《华严经》虽以广大悉备、渊深如海之义理建构其理论框架,然对于初心行人尚未有深行者实是玄微奥妙,非是大心难以契入;只要把握华严忆念毗卢遮那依正庄严功德之旨趣,庶无毫厘千里之误。
以上结论,只是一管之见,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撰写本文的初衷之一,是希望我们能够回归经典理解佛教的精神与内涵,同时希望经典的解读应力求生活化、大众化,用现代的语言、观点,让经典中不同情境所代表的思想意涵,在时代的需求里获得肯定与实践,提供给现代人另一层面思考与反省的空间,使得传统佛教思想能在新时代、新社会里展现其新义。
(责任校对:法恩)
[1] 这一学术上的创见是由魏道儒教授首先提出的。魏教授在其著作《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中明确指出:“华严宗教理主要在阐释华严经学的基础上形成,历时数百年才完善和定型。”(第1页)“千余年来,极少有人自觉认识到华严经学与华严宗学的差别,没有人在解释《华严》经文时能从理论层面突破唐代注疏。”(第10页)
[2] 华严宗是以《华严经》为所依经典,教义主要是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述华严经学的内容,吸收前人(三论、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以“法界缘起”、“四法界”、“六相”、“十玄”等理论,历时数百年才完善和定型的。详细内容见魏道儒教授《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导言”部分(1—13页)。
[3]《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四:“以佛身上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意生身,即三身中化身摄也。相好身,威势身,福德身,义通报化。法身即法身,智身义通三身,局唯报身故。即三是十,即十是三。”(《大正藏》第36册,第31页上。)
[4]《大正藏》第10册,第1页中。
[5]《大正藏》第10册,第43页上-中。
[6]《大正藏》第10册,第58页下。
[7] 隋•吉藏《华严游意》,《大正藏》第35册,第2页下。
[8] 释迦牟尼佛是约在公元前五百余年出生于北印度的迦毗罗卫城(在今之尼泊尔南境),为该城城主净饭王的太子。姓乔答摩(Gautama),名悉达多(梵Siddha^rtha,巴Siddhattha)。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
[9]《大正藏》第17册,第678页上。
[10]《大正藏》第22册,第103页中。
[11]《法华经》:“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大正藏》第9册,第7页上。)
[12]《长阿含经》卷九《十上经》云:“云何六修法?谓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大正藏》第1册,第54页上。)又卷二云:“佛告比丘,复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修此六念,则法增长,无有损耗。”(《大正藏》第1册,第12页上。)
[13] 念佛,该词原文是“buddha-anusmr!ti”,意谓忆念佛陀的形相及内在功德(如:十力、四无所畏、五分法身)。但是,中文中的“念”字与意指诵读的“念”字相通,加上净土信仰的流传,乃使得甚多佛教徒以为“念佛”仅有“持名念佛”一义,而不理解愿意其实是“忆念”。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华严五教止观》略释
下一篇:李通玄华严学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热门点击
  1. 试论李通玄的三圣圆融思想
  2. 《华严五教止观》略释
  3. 华严念佛观
  4. 李通玄华严学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5. 华严念佛观
  6. 李通玄华严学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7. 试论李通玄的三圣圆融思想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