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华严宗

华严念佛观

时间:2013-12-12 19:37:25  来源:  作者:海藏
  这就是说,佛陀所证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它始终主要体现为一种生活方式和在这种生活方式中体证到的境界。只是,佛陀所证之法不唯深奥难懂,更难为众生身体力行,《五分律》卷十五:
   我所得法,甚深微妙,难解难见,寂寞无为,智者所知,非愚所及。众生乐着三界窟宅,集此诸业,何缘能悟十二因缘甚深微妙难见之法!又复息一切行,截断诸流,尽恩爱源,无余涅槃,益复甚难!徒自疲劳,唐自枯苦。[10]  
  由于深悯众生的愚痴和痛苦,佛陀才说法度生,为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11]。
  众生如何悟入佛之知见,当然是学佛所行。《阿含经》中六念法门[12],就有“念佛”[13]一法,意谓忆念佛陀的形相及内在功德(如十力、四无所畏、五分法身等),是一种以释迦牟尼佛为观照对象的观法。
  《增一阿含经》卷二详尽叙述了这种念佛观法:
  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佛。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已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如来体者,金刚所成,十力具长,四无所畏,在众勇健。如来颜貌,端正无双,视之无厌,戒德成就,犹如金刚而不可毁,清净无瑕亦如琉璃。如来三昧,未始有减,已息永寂,而无他念;骄慢强梁,诸情憺怕,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犹豫慢结,皆悉除尽。如来慧身,智无崖底,无所碍。如来身者,解脱成就,诸趣已尽,无复生分,言我当更堕于生死。如来身者,度知见城,知他人根,应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来生死之际,有解脱者,无解脱者,皆具知之。是谓修行念佛,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比丘常思惟不离佛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14]
  观如来体“金刚所成,十力具长,四无所畏,在众勇健”;观佛色身“如来颜貌,端正无双,视之无厌,戒德成就,犹如金刚而不可毁,清净无瑕亦如琉璃”;念如来离欲功德(永住三昧,无有烦恼)“如来三昧,未始有减,已息永寂,而无他念;骄慢强梁,诸情憺怕,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犹豫慢结,皆悉除尽”;观佛智慧“如来慧身,智无崖底,无所碍”;忆念如来解脱德(已得解脱,永不受生)“如来身者,解脱成就,诸趣已尽,无复生分,言我当更堕于生死”;念如来度化神通妙用(知一切众生根机)“如来身者,度知见城,知他人根,应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来生死之际,有解脱者,无解脱者,皆具知之。”这里所讲的念佛,其实是忆念佛的功德,由此可以获得现世利益,如《中阿含经》卷三十《优婆塞经》中所说:
  白衣圣弟子念如来,彼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如是念如来已,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攀缘如来,心靖得喜,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得第一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15]
  念佛即是以佛陀为修观的对象,忆念佛的功德,《华严经·如来现相品》中也做如是说明:
  云何是诸佛地?云何是诸佛境界?云何是诸佛加持?云何是诸佛所行?云何是诸佛力?云何是诸佛无所畏?云何是诸佛三昧?云何是诸佛神通?云何是诸佛自在?云何是诸佛无能摄取?云何是诸佛眼?云何是诸佛耳?云何是诸佛鼻?云何是诸佛舌?云何是诸佛身?云何是诸佛意?云何是诸佛身光?云何是诸佛光明?云何是诸佛声?云何是诸佛智?……又,十方世界海一切诸佛,皆为诸菩萨说世界海、众生海、法海、安立海、佛海、佛波罗蜜海、佛解脱海、佛变化海、佛演说海、佛名号海、佛寿量海,及一切菩萨誓愿海、一切菩萨发趣海、一切菩萨助道海、一切菩萨乘海、一切菩萨行海,一切菩萨出离海、一切菩萨神通海、一切菩萨波罗蜜海、一切菩萨地海、一切菩萨智海。[16]
  这段话可将整部《华严经》收摄殆尽。《华严经》所说虽是菩萨见道后所发正愿、所修正行,乃至所得义利硕果(不可思议的神通智慧等),然而所依的唯是念佛功德;与小乘典籍所载相比,只是这里所说的是最究竟最圆满的佛之果地功德。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试论李通玄的三圣圆融思想
下一篇:李通玄华严学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热门点击
  1. 试论李通玄的三圣圆融思想
  2. 《华严五教止观》略释
  3. 华严念佛观
  4. 李通玄华严学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5. 华严念佛观
  6. 李通玄华严学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7. 试论李通玄的三圣圆融思想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