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净土

净土与静心

时间:2013-12-21 22:14:30  来源:  作者:静波
  2、净心是条件
  确立了方向,我们就不会再迷茫,我们就知道怎样去努力。而下手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心。可见,我们的心,是学佛的真正道场,只有在这个道场里锻炼,才可能有所成就。而我们目前的心,实在是第六识、第七识的产物,虚妄分别以为真实,徒增苦恼。当我们知道,净土才是真依止的时候,则必须改变现在的错误观念。于是,我们念佛,用以清除妄心,回归真心。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净心的过程”一样,在信、愿、行的基础上,逐步使自己的心得以清净。当然,如果不能完全清净,也没有关系。因为,在我们往生到西方之后,还有机会继续努力。而其他法门却很难有这样的可能性。虽然净心有差异,但我们最终的净土,成佛的方向,不会改变。这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的标志。
  3、净土与禅的关系
  (1)两者不同点是:净土宗以念佛接引众生,普利群机,尤其是根机比较差的众生,同样有学佛的机会,并且也比较稳当可靠。禅宗基本以坐禅为主,接引的人,根机比较高,一般人很难走进其中,即使走进,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指点,往往会变成狂禅、口头禅,或走火入魔,更谈何成就。但不意味着禅宗没有意义,只是曲高和寡。
  (2)两者相同点:净土宗的目的是,接引众生解脱轮回,乃至最终成佛。禅宗也是同样的目的,虽然法门不同,但殊途同归。净土的“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说明的是“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而禅的“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同样是“无所住而生其心”,“三心了不可得”。两者之间没有区别,心无两样,心净土净,心心相印相契。此中的心,实是清净心,即佛法真谛。尽管一般净土学人,初入门时,无法认识到这一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在俗谛上通达真谛,也就如永嘉禅师《证道歌》所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36]。无论净土与禅,它们都建立在般若空慧的基础上。般若空是佛母,而只有母亲才能生儿子。所以说,净土与禅是空所生,众生接受之后,还将回归于空。尽管这个过程会因为每个人的因缘而有先有后,但却是一条光明的通途。正如《坛经》所说:佛向性中求,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37]
  此中之性,即是清净心,也即无所得,这同净土宗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相当。至于《坛经》所说:“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又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38]如是打成一片,又何妨念佛;如未能达成一片,又何妨念佛专注一境,以求突破。知于此,净土学人与禅宗学人应和睦相处,互相包容,互相提携。如此,则相得益彰;反之,则两败俱伤,甚至可以说,还不知真谛,即清净心。即使知道,也并没有相应。
       注解:
       [1]《妙法莲华经》“方便品”,大正藏9,7上。
    [2]《金刚经》“二十三品”,大正藏8,751下。
       [3]《四十二章经》,大正藏17,722下。
       [4]《三论玄义》,大正藏45,1上。
       [5]《十二门论》“观因缘门”,大正藏30,159下。
       [6]《妙法莲华经》“方便品”,大正藏9,5下。
       [7]《中论》“观四谛品”,大正藏30,33上。
       [8]《大乘无量寿经》,大正藏12,273上。
       [9]《大乘无量寿经》,大正藏12,273。
       [10] 《中论》“观因缘品”,大正藏30,2上。
       [11] 《弥陀要解》,大正藏37,363下。
       [12] 《弥兰陀王所问经》,大正藏32,701下。
       [13]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大正藏9,9上。
       [14] 《弥陀要解》,大正藏37,365上。
       [15] 《维摩经》“法供养品”,大正藏14,556下。
       [16] 《大乘无量寿经》卷上,大正藏12,267上。
       [17] 《维摩经》“香积佛品”,大正藏14,553。
       [18]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正藏14,405上。
       [19] 《佛说阿弥陀经》,大正藏12,346下。
       [20] 《无量义经》,大正藏9,385下。
       [21] 《妙法莲花经》,大正藏9,35上。
       [22] 《楞严经》,大正藏19,106下。
       [23] 《维摩经》“佛国品”,大正藏14,538下。
       [24] 《金刚经》,大正藏8,751中。
       [25] 《弥陀要解》,大正藏37,364下。
       [26] 《弥陀要解》,大正藏37,364下。
       [27] 《弥陀要解》,大正藏37,364中。
       [28] 《弥陀要解》,大正藏37,371上。
       [29] 《弥陀要解》,大正藏37,364下。
       [30] 《大乘玄论》卷五,大正藏45,67中、下。
       [31] 《楞严经》卷五,大正藏19,128上。
       [32] 《弥陀要解》大正藏37,365上。
       [33] 《维摩经》大正藏14,550中。
       [34] 《肇论》,大正藏45,151上。
       [35] 《百论》,大正藏42,239上。
       [36] 《证道歌》,大正藏48,395下。
       [37] 《坛经》疑问第三,大正藏48,352中。
       [38] 《坛经》坐禅第五,大正藏48,353中。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净土”的现代意义
下一篇:庐山慧远的净土思想及其对后世净土宗的影响

热门点击
  1. “净土”的现代意义
  2. 净土与静心
  3. 庐山慧远的净土思想及其对后世净土宗的影响
  4. 善导礼赞仪新探
  5. 唐玄奘《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四维四佛”考
  6. 杨仁山与小栗栖香顶——关于中日净土教的一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