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净土

净土与静心

时间:2013-12-21 22:14:30  来源:  作者:静波
  理事相对,即同心境相应。而此心恰恰是清净心是理,即是无所得,而无所得可以体现在任何一件事物之上,可知此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么,从此心所现的境也同样宛然而有,真实不虚,并且“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相比之下,娑婆世界尚不足一劫,并且会有成住坏空的无常规则。而极乐国则有无量寿,不会如庄子所说的寓言一样虚无缥缈。事依理而显,理依事而彰,理事应圆融无碍。所谓“信理”: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性。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26]
  虽然我们当下的一念心性非常微小,但其自性等同法界,归无所得,而空生万物。那么,极乐世界不出我当下的一念心性之外。进一步说,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以及教主和侣伴等种种事相,都是我当下一念心所现的影像。此中,能现、所现都是真心,影像虽多,皆为无所得。
  关于愿的问题。《弥陀要解》中说:“非愿不足导行”,{27}又说:“若信愿坚固,则临终十念、一念,亦得往生”。【28】信愿的坚固,是决定往生的关键。如果没有信愿,那就如同《要解》所说: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犹如铜墙铁壁,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在信的问题解决之后,愿的问题摆在面前。愿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也就是说,对于娑婆世界毫不贪恋,一心向往极乐世界。其原因即是娑婆的种种未尽人意,极乐的种种殊胜。没有这样的愿力,往生问题同样不可能。事实上,这同样是一个心的范畴。正如《要解》中所说的: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舍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寻求。[29]
  这分明是境由心转,“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在《大乘玄论》卷五中说:如人见恒河为水,鬼见为火,天见为地,鱼见窟宅,净秽亦尔,业不同故见净秽,实无如此净秽。[30]
  可见,一心具十法界。正因为如此,在进一步探讨之际,又说:身子见佛土/士秽,但见人土/士;梵王见天土;而佛土非人天土。
  此正如《华严经》所说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既然如此,我们完全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心,使之与净土相应。重要的是,我们先得寻求极乐。
  行,即持名念佛。虽有多种念佛方法,但基本的却是“持名”。持名的意义,在《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有这样的说法:十方如来,怜怜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亿何为?[31]
  只有能念所念相应,才能感应道交。否则,无有是处。如果能够“子若亿母,如母亿子”,那么,就能“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而作为一般人的念佛,即从众生心入手,情形如:“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如能坚持不懈,则能“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时,清净心开始同前。此时,即是“以念佛心,入无生法忍”,也就是“首楞严”大定。
  念佛的种类:念佛虽有多种,但有四种念佛最为重要。即持名、观像、观想、实相等念。四者之间,不但可以各个成就,同时也可以次第而渐进。持名念佛,即由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昼夜之间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天长日久,则念念不断,了无杂念;观像念佛,即观阿弥陀佛像,口中念之,久而久之,则念念不断心不散乱,佛在心中则能持续不断;观想念佛,即于自心观想佛之相好圆满,观想纯熟则三昧现前;实相念佛,即观自身及一切法的真实相,无形无相,犹如虚空,而心、佛、众生平等不二,如是念佛是真念佛,念念相续,三昧现前。
  在念佛的过程中,也即净心的过程中,因各人精进的因缘不同,于是有往生品位的有别。而成佛才是我们的目的,所以要不懈地努力。因为,我们坚信《弥陀要解》中所说的一句话: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32】
四、土与心的关系
  1、净土是方向
  此分狭广二义。就狭义而言,一般人的信仰认识,只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所关心的问题,也只是自我局限的以为。如:从落难的娑婆此处,逃到快乐的极乐彼处。却不能苟求,实是因缘使然。毕竟已有出离之心。一般人选择西方净土的原因,并不是想发心成佛,完全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的。因为,现实的种种未尽人意,西方的种种庄严殊胜;所以能信仰佛教。作为茫茫人海的一个分子,选择学佛,发愿去西方净土,已属难得。这正是佛陀的因机施教。如《维摩经·方便品》中所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33]作为接引初机者,应该说是必要的方便。事实上,在众生分上的西方,的确真实不虚。于是我们有了信、愿、行。
  就广义而言,随着念佛的深入,我们固有的观念会有所转变。所谓往生西方的问题在僧肇大师的《物不迁论》中,有“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的说法[34]。那么,往生成为了不可能的事情。事实上,此是从真谛上说的。从俗谛上说,西方明明历历,真实不虚,但从真谛上讲,西方本无西方,了不可得。而学佛是在真谛上的通达,真谛又是建立在俗谛上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二平等。所以,可以这样说,观方知彼去的当下,即是去者不至方;而去者不至方,又是观方知彼去。最初人们可以从“观方知彼去”入手,但到了一定时候,还要“去者不至方”,这才是净土的真正方向。这正如《百论·舍罪福品》【35】中所说,先是依福舍罪,然后是依空舍福。此正是念佛的归宿,即是对于真谛的通达于圆满,也即是成佛,这也是学佛的真正方向。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净土”的现代意义
下一篇:庐山慧远的净土思想及其对后世净土宗的影响

热门点击
  1. “净土”的现代意义
  2. 净土与静心
  3. 庐山慧远的净土思想及其对后世净土宗的影响
  4. 善导礼赞仪新探
  5. 唐玄奘《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四维四佛”考
  6. 杨仁山与小栗栖香顶——关于中日净土教的一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