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净土

净土与静心

时间:2013-12-21 22:14:30  来源:  作者:静波
  对于娑婆世界的众生而言,摆在面前的是:各种生苦的缠绕,而最紧迫的又是死苦的催逼,于是,对于极乐世界的殊胜一啪即合。所以,当阐述弥陀净土的经典出现之后,经过消化吸收,被中国、日本、朝鲜等国的人们广泛接受。在中国曾经有过“家家弥陀佛”之说。事实上,在《大乘无量寿经》叙述弥陀净土的安立,实在是阿弥陀佛因地之际,听取了世间定自在王如来,关于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的情形之后,发愿成就的佛土。可见,人们所选择的弥陀净土,应当是最好的选择。
  另外,还有文殊净土,阿閦佛净土等,但无论哪种净土,都无法同弥陀净土相比。这实在不是什么法有高低,而是契机的问题。至于接引更利根器的众生,同样是一件可能的事情。如《无量义经》中说:“无量义者,从一法生”。[20]可见,净土法门中,念一句“阿弥陀佛”,可以接引各种根器的众生。如果说,自己不选择净土法门,也实在不应该,以自己的意志为大家的意志。毕竟自己的知见不一定完全能够与法相应。
三、净心
  1.心的分类
  (1)草木之心,指无情物的心,如花心,树心等,就其一般而言,只有生长之分,对于学佛并无实际作用。
  (2)肉团心,指有情众生的生理物质,如单纯的人与其他动物的心脏等,虽然有其物质形状,却并无知觉之作用。主缘起的角度而言,只能算是一个条件。
  (3)精要心,指的是一种比喻,如中心,即重点等,只是取其义而已,并无实质内容。
  (4)缘虑心,指人们所面对的见闻觉知,即对镜攀缘,发生分别作用的结果,一般人误以为实有。于是,昏昏扰扰,随尘逐境,衍生了多少烦烦恼恼,形成了一个无法走出的轮回圈子。正如唯识宗所说的“八识”范畴,即指八个心王。眼等五识为前五识,意识为第六识,末那识称为第七识,阿赖耶识称为第八识。其中,第七识思量为义,恒执第八识为我,又被第六识所依;第六识又被前五识所依;第七识又称意根,恒与四根本烦恼相应,恒审第八识见分为我、我所而执,是我执的根本,也是轮回的根本,若了达我空之理,则能解脱,所以,此识为染净识,微细难测,其情为“有覆无记”;因末那识的存在,引发第六意识分别,由前五识起惑造业而流转。第八识为万有之本,存而不失,所以称藏识,也称种子识,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能藏,即第八识善于自体中含藏一切万法种子;所藏,即现行熏种子,指此识为前七识熏习诸法种子的场所;执藏,指第八识恒被第七末那识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又称我爱执藏。因为是种子识,而种子可生现行,即是初能变,末那识是第二能变,前六识为第三能变。可见,阿赖耶识是生命的根本。就八识合作的结果看,也即是众缘和合的缘虑心。正如海水之波浪,遇风则起,风息则灭,随风其灭,本无自体,不过是海水偶然幻起的泡沫而已,缘虑心也是如此,并不是我们每个人的真心,只因错觉而自以为是,所以解脱轮回需要转识成智。
  (5)净心,所谓净心,即清净之心,也就是真心。一般人由于很难使自己的心清净而有流转。关于净心,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中说: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牲,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21]
  可见,净心在学佛过程中的重要性,只是在此应以念佛来清净自己的心。关于真心,在《楞严经》卷一中说:从无始来,生死相续,曾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相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22]
  而在《维摩经·方便品》中,有这样的说法: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23]     
  可见,认识感受真心的重要性,因为它是改变我们轮转的根本。同时,也是使我们走进佛土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心清净,变为真心呢?在《楞严经》卷一中,阿难尊者因缘虑心做怪,险失戒体,佛陀因之以“七处征心”,来问难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回答以:心在内,心在外,心在两中间等;对此,佛陀均给予一一批破,心的安立即成为无所得;也就是说,心虽有因缘之相,但无有自性实在之相。在《金刚经》中,有同样的说法,证明心的了不可得,即:“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24】此处的不可得,正是我们所要认识感受的“清净心”,或者“真心”,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也正是所谓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于是,我们就可以由此而净心。当然,净心的过程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通过念佛,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法门的修行,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最终使我们的心完全清净。     
  2.净心的过程
  因本文的侧重点是净土,那么,我们就依此法门而探讨净心的问题。而净土法门有三资粮,即信、愿、行。如《弥陀要解》中说:“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即由信生愿,由愿起行。前面“净土的缘起、净土的分类”中,已然为相信净土法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探讨“信”的问题,如《弥陀要解》中“六信”中的“信事”、“信理”。所谓“信事”:
  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所以,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土,在十万亿土之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25]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净土”的现代意义
下一篇:庐山慧远的净土思想及其对后世净土宗的影响

热门点击
  1. “净土”的现代意义
  2. 净土与静心
  3. 庐山慧远的净土思想及其对后世净土宗的影响
  4. 善导礼赞仪新探
  5. 唐玄奘《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四维四佛”考
  6. 杨仁山与小栗栖香顶——关于中日净土教的一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