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律宗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

时间:2013-11-21 14:02:34  来源:  作者:
一﹑ 戒律是因人而有
  
  戒律﹐是佛教徒们用来净化个人的准则以及净化社会的规律﹐特别是和敬僧团的运作规范。
  
  戒律是一个复合的名词﹐ 是由尸罗( `sila )及毗尼vinaya)结合而成。
  
  戒的的梵语尸罗(`sila)是由动词转变成的名词﹐例如戒酒﹑戒烟的「戒」﹐是动词﹐五戒﹑十戒﹑授戒﹑舍戒﹑持戒的「戒」﹐是名词。尸罗的原意有﹕行为﹑习惯﹑性格﹑道德﹑敬虔等诸义。
 
例如《大乘义章》卷1云﹕
  
  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消﹐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
  
  戒的功能﹐在于防非离过﹐戒有防止发生身口意三意的过失作用。从纠正人的行为﹐调伏不良的习惯﹑性格等﹐使之合乎清凉清净的道德标准。如《大智度论》卷13 云﹕
  
  尸罗(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尸罗者﹐略说身口律仪﹐有八种﹕不恼害﹑不劫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
 
饮酒及净命﹐是名戒相。
  
  原则上佛戒宜有受法﹐受戒而不行善道﹐即为犯戒﹐不受戒而能行善﹐亦名为戒。《大智度论》此处说的尸罗﹐是身口律仪﹐略有八种﹕不恼害(不杀生)﹑不劫盗﹑不邪淫的三者﹐属身业清净﹔
 
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饮酒的五者﹐属口业清净﹔净命是不邪命自活﹐即是八正道中的正命﹐是身口二业的谋生方式清净。可见佛戒是为了净化人的行为而设﹐作为一个佛教徒﹐理应受
 
戒﹐万一因缘不具足而未备受戒的仪式﹐若能依照这八种戒相行善﹐也有持守的功德。因此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有云﹕「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
  
  也就是说﹐初入三宝之门的人﹐信心最重要﹔已经发心学佛的人﹐受戒持戒是最根本的修行项目。《璎珞经》所说的受戒范围﹐则有﹕「所谓十善法﹐五戒﹑八戒﹑十戒﹑六波罗蜜戒。」
  
  毗尼藏中﹐则有僧俗七众的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以此可知﹐佛戒的范围﹐有略有广﹐有俗有僧﹐有简有繁。
  
  在阿含部及毗尼部所见的在家居士及居士妇﹐应受五戒及八戒﹐具体的有汉译的《优婆塞五戒相经》详明五戒﹔《中阿含》的《持斋经》详明「圣八支斋」﹐或名八分戒﹐一般称为「八关斋戒」及
 
「八关戒斋」。
  
  毗尼部的出家小众有沙弥﹑沙弥尼的十戒﹐以及式叉摩尼的六法﹐出家大众有比丘戒及比丘尼戒。在诸大乘经论中对于发心的菩萨大众﹐有菩萨戒。
  
  这些戒的名目和内容﹐都是为了配合不同程度及不同类别的佛教徒而设﹐也可说是层次分明﹐因人而异的净化设施﹐乃是为了适应高低不同﹑属性差异的对象。经中虽有说到﹕但能听懂法师语言的
 
异类众生﹐也得受戒﹐但是佛陀制戒的对象﹐是为了人类。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四分律》的翻译诸问题述考

热门点击
  1.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
  2. 中国比丘尼合法性的确立——尼净捡受戒考
  3. 戒律之精神与目标
  4. 戒住则法住,有戒就有佛法
  5. 《四分律》的翻译诸问题述考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