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禅宗

论禅宗

时间:2013-12-12 13:56:25  来源:  作者:冯友兰
  因为圣人平常所做的事,是从圣入凡,所以他所做的事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而其实并非此等事与平常人所做的事不同。百丈(怀海)云:“未悟未解时名贪嗔,悟了唤作佛慧。故云:‘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古尊宿语录》卷一)黄檗云:“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但莫著有为法,出言瞬目尽同无漏。”(《古尊宿语录》卷二)庞居士偈云:“神通并妙用,担水及砍柴。”担水砍柴平常作之,只是担水砍柴,圣人作之,就是神通妙用。
  因有此不同,所以圣人虽做平常人所做的事,而不受生死轮回中的果报。《百丈怀海语录》云:“问:‘斩草伐木,掘地垦土,为有罪相否?’师云:‘不得定言有罪,亦不得定言无罪,有罪无罪,事在当人,若贪染一切有无等法,有取舍心在,透三句不过,此人定言有罪。若透三句外,心如虚空,亦莫作虚空想,此人定言无罪。’又云:‘罪若作了,道不见有罪,无有是处。若不作罪,道有罪,亦无有是处,如律中,本迷煞人,及转相煞,尚不得煞罪,何况禅宗不相承,心如虚空,不停留一物,亦无虚空相,将罪何处安著?’”(《古尊宿语录》卷一)圣人虽做平常人所做的事,但不沾滞于此等事,不为此等事所累,黄檗云:“但终日吃饭,未曾咬著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无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各自在人。”(《古尊宿语录》卷三)云门匡真亦说:“终日说事,未曾挂著唇齿,未曾道著一字。终日著衣吃饭,未曾触者一粒米,挂着一缕丝。”(《古尊宿语录》卷十五)《洞山语录》云:“师与密师过水次,乃问曰:‘过水事作么生?’伯曰:‘不湿脚’。师曰:‘老老大大,作这个话。’伯曰:‘尔作么生道?’师曰:‘脚不湿。’”过水而脚不湿,谓做事而不沾滞于事,不为事所累,圣人就是这样的自在人,禅宗亦称为自由人。
  这是“无修之修”所得的成就,于修时,也是要念念不著于相。于相而无相,于成就时,也是念念不著于相,于相而无相,不过于修行时如此,是出于努力,于成就时如此,则是不用努力。自能如此。这不是说,因为修行的人养成了习惯,所以不必努力。自能如此,而是因为修行的人于成就时,顿悟“同无”,所以不必努力,自能如此。
  圣人的境界,就是“人境俱不夺”的境界,在此等境界中,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人已不是旧日的,从凡人入圣人了。百丈所引:“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严格地说应该说:“只异旧时人,不异旧时行履处。”人是从圣入凡,所以虽有人有境,而仍若无人无境。“人境俱夺”,是从凡入圣的功夫。“人境俱不夺”的从圣入凡的境界。
  玄学家说,圣人亦应务应世,不过是说,圣人亦能应务应世,僧肇所谓:“圣人居动用之域,而止无为之境。”不过是说“居动用之域”无碍于“止无为之境”。若此说,则圣人的玄远与其应务应世,动用之域,无为之境,仍是两行,不是一行。如照禅宗所说,则应务应世对于圣人就是妙道,“动用之域”就是“无为之境”。如此说,则只有一行,没有两行。
  但如果担水砍柴就是妙道,何以修道的人仍须出家?何以“事父事君”不是妙道?这又须下一转语,宋明道学的使命,就是再下这一转语。
四、禅宗中的派别
  禅宗也有许多派别,主要的是所谓的南宗北宗。上边讲过慧能和神秀在黄梅时的对立。后来神秀受了武后的尊重,进入宫中,他的佛学在北方影响很大,称为北宗。慧能离黄梅以后,在广东宣扬佛学,影响也很大,称为南宗。慧能的声名传到北方,唐中宗于神龙元年派内侍薛简到南方邀请慧能进京。慧能辞绝。薛简对慧能说:“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慧能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照这个记载看起来,慧能和神秀在成立了宗派之后,仍各自持他们在黄梅时所作的那两个偈的独立。薛简请慧能“指示心要”,慧能说:“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义。明暗无尽亦有尽,相待立名。《诤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慧能的这几句话仍然是就他和神秀在黄梅时所作的那两个偈说的。“明”就是“心如明镜台”那个“明”。明镜是“明”,尘埃就是“暗”了。就是把明镜和尘埃作为两个对立的东西,也就是把明暗作为两个对立的东西。慧能指出,明暗是“代谢之义”,“相待立名”。意思就是说,明暗不是两个对立的东西,而是心的两种情况。明是明,暗是无明。无明就是没有明,并不是和明相对立的另一个东西。有了明就没有无明,有了无明就没有明,这就是所谓代谢。这个代谢是无尽的,也是有尽的,看情况而定。慧能引经说:“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无相待就是没有相对,没有相对就是绝对。个体的心是相对的,宇宙的心是绝对的,这是不可混淆的。慧能和神秀的两个偈的根本不同就在这里。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静坐与禅定
下一篇:论禅宗思想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问题

热门点击
  1. 调身之良药 净心之妙方
  2. 禅的本体
  3. 禅宗大纲
  4. 禅宗与净土宗之异同
  5. 法眼文益《宗门十规论》禅法思想及其价值辨
  6. 《百丈清规》初探
  7. “生活禅”乃“快乐禅”
  8.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与禅宗的发展
  9. 《中国禅学通史》——中国禅之公案化
  10. 参禅的十种利益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