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净土

庐山慧远的净土思想及其对后世净土宗的影响

时间:2013-12-21 22:34:59  来源:  作者:张敬川
  然其景绩参差,功德不一。虽晨祈云同,夕归攸隔。即我师友之眷,良可悲矣。是以慨焉胥命,整衿法堂。等施一心,亭怀幽极。誓兹同人,俱游绝域。[⑩]
  在庐山教团之修行者看来,虽暂时得以聚会于庐山,但因为个人之业行不同,故来世之归趣亦不同。这种师友死后分离之苦,正是诸人不能释怀之处。而念佛三昧中所经验到的阿弥陀佛净土,恰恰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之极乐国土,足可为诸人往生之归趣。可见,庐山教团的这一仪式,已经包含了往生的意味。因此,慧远虽没有建立中国的“净土宗”,但就通过修行实践而往生阿弥陀佛净土这一点来说,他确实算得上是一位净土法门的实践者。
三、慧远对西方净土之判释
  净土法门以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为修行的直接目的,故在教理上必须要明确阿弥陀佛净土之性质。慧远的修道论虽然是以阿弥陀佛净土为归趣,但慧远认为此土并非是法身佛所居之真净土,而是佛之化身为化度众生而方便示现的。不但如此,即使是十住菩萨所在之国土,亦非真净土。真净土即是佛法身所居之土,非二乘、菩萨等所能知,慧远称其为“玄廓之境”。
  经云:“或有菩萨,后成佛时,其国皆一处补处。”此则十住共为国土明矣。若果有十住之国,则是诸菩萨终期之所同,不应云说或有。或有而非真,则是变化之流。如此真法身佛,正当独处于玄廓之境。[11]
  “一处补处”,亦即“一生补处”,即经最后一生即可成佛,如弥勒菩萨等。在菩萨修行的阶位上属于十住菩萨位。《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变身如佛,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为众生说法,亦供养诸佛及净佛国土,闻诸佛说法。观采十方净妙国相而已,自起殊胜国土,其中菩萨摩诃萨皆是一生补处。”[12]以此而观,十住国土为法身菩萨修菩萨行时所示现之净土,并非真法身佛之净土。若即是真法身佛之净土,则应是所有菩萨之所归趣,不应云“或有”,因此,十住菩萨所见之佛并非真法身佛,所居之土亦非真净土,法身佛所居之净土应是群粗永绝的“玄廓之境”。此“玄廓之境”即是“精极而为灵”之神,也即至极不变之法性。因此,在慧远的思想中,作为佛教终极归趣的净土,即是诸法实相,与法性、涅盘、佛法身、真际名异而体同,体性清净,非是凡夫、二乘及法身菩萨之境界,唯佛与佛乃能见之。以此为体,诸修行者依所修之境界,分别得见“精粗”不同之佛凈土。而此净土又可以分为法身菩萨所见之“清净”净土,以及凡夫所见之“杂秽”净土。前者指得无生法忍之菩萨,断三界之烦恼染着,心中无有三界之染污相,唯有诸佛菩萨之清净相。但依诸菩萨所住之修道阶位不同,故所见之佛身有异,所居之土以不同。若就菩萨所居净土的体性而言,则均是法性净土,故慧远认为,菩萨所居净土之别,只是菩萨心中所现之差别性,体性并无不同。
  斯由吹万不同,统以一气。自本而观,异其安在哉。则十住之所见,绝于九住者。直是节目之高下,管窥之阶差耳。[13]
  九住菩萨与十住菩萨所见之佛身、净土虽有像类之差别,但这并非是净土本身的不同,而是菩萨于清净佛果中妄起之差别像。正如风吹万物,而有殊音,体性本一,随物而不同。故法身菩萨之所居净土,虽像类有别,而体性无差。另一方面,因法身菩萨以证得无生法忍,故不会有三界之惑、业,其所居之净土,亦唯有清净殊妙之像,而无三界之秽杂。其所见之佛身为妙行所成之“法性身”,亦即报身。而凡夫因未断三界之烦恼系缚,不得见佛出三界之殊胜身形,故佛陀便以法身为体,而于十方世界化现无数化身,应众生之根机而现不同之净土。如释迦牟尼佛之娑婆世界,阿弥陀佛之西方极乐世界均是此类净土。慧远云:佛变化之形,托生于人,于人中之上,不过于转轮圣王是故世尊表出家之形,殊妙之体,以引凡俗。此像类大同,宜以精粗为阶差耳。[14]
  此即凡圣同居之净土,说其“净”是就其体而言的,因为凡所有相皆以无性之法性为体,故清净无染。众生之所以不得见真净土,而现娑婆世界之染污相,是因其心为三界烦恼所缠缚,故所见之境亦不超三界。《维摩诘所说经 佛国品》云:“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15]舍利弗等为佛陀在此娑婆世界中之大弟子,因未证我法二空,心未清净,故仍见此娑婆世界之污秽相,所谓“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16]但若以佛位来观,则即此土便是净土,更无凡圣染污之别。之所以会化身于三界,是出于对众生之悲愿。故释迦牟尼化身于此娑婆世界化度众生,而阿弥陀佛则因其于因地所发之四十八愿,成佛后现极乐净土以度化三界之有情。《维摩诘所说经》云:“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17] 因此,无论是娑婆世界,亦或是极乐世界,均为如来之化身净土,只是因所要教化、调伏之众生不同,而显现为不同的像类。因此,阿弥陀佛净土虽为庐山诸贤发愿往生之归趣,但其性质与此娑婆世界并无不同,唯其国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较娑婆世界更易于修道。若以念佛三昧禅法而得证入实相境界,此土亦非成佛之必由之路。[18]若就体性而言,无论是阿弥陀佛净土、还是法身菩萨所见之净土,都与法性无异,均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由此亦可知,慧远的净土思想,是以其法性思想为根基的。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净土与静心
下一篇:善导礼赞仪新探

热门点击
  1. “净土”的现代意义
  2. 净土与静心
  3. 庐山慧远的净土思想及其对后世净土宗的影响
  4. 善导礼赞仪新探
  5. 唐玄奘《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四维四佛”考
  6. 杨仁山与小栗栖香顶——关于中日净土教的一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