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净土

庐山慧远的净土思想及其对后世净土宗的影响

时间:2013-12-21 22:34:59  来源:  作者:张敬川
四、慧远与后世净土宗教理之差异
  中国的“净土宗”是一个颇为宽泛的概念,事实上,在中国佛教史上,并没有一个代代相传、组织严密的净土宗派。历代净土宗的祖师都是后人依据其生前的行持而追认的,期间并不必然有师承的关系。这与禅宗等中国佛教宗派有着明显的不同。日本的净土宗祖师法然(1133-1212)在《选择本愿念佛集》中将中国的净土宗分为三大系,即庐山慧远系,慈愍三藏系和道绰、善导系。其中,道绰、善导一系师承自北魏昙鸾(476-542),主张凭借阿弥陀佛之本愿力而往生,在中国及东亚净土思想中占据主流的地位,因此,此处的“净土宗”主要即是道绰、善导一系。
  道绰等人均以《佛说无量寿经》为据,主张法藏菩萨于因地修四十八愿行,故阿弥陀佛应为报身佛。善导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中云:
  又《无量寿经》云:‘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19]
  法藏菩萨因在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弘愿,而阿弥陀佛即是此愿行所证之“酬因之身”,亦即报身。可见,将阿弥陀佛判释为报身佛,是因为其乃菩萨因行所成之佛。而依据净土宗之教义,法藏菩萨是在证得无生法忍后发四十八愿,并最终成佛。《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云:法藏菩萨于世自在王佛所悟无生法忍,尔时位名圣种性。于是性中发四十八大愿修起此土,即曰安乐净土。[20]
  但慧远认为,菩萨在证得无生法忍后,已断一切烦恼,应无受生之理。故发愿乃至以此愿力而成就净土之说自然不能成立。慧远云:法身实相无去无来,《般若经》中法上菩萨答常悲已有成观。又法身同化,如镜像之类。方等诸经引喻言:日月宫殿不移,而光影现于江河。此二条是所不疑。今所问者,谓法性生身,妙行所成……[21]
  此中法性生身,实即是指得忍菩萨所受之身。鸠摩罗什云:“妙行法性生身者,真为法身也。如无生菩萨,舍此肉身,得清净行身。”[22]大乘佛学认为得忍菩萨尚有烦恼之残气,故会受法性生身。而法藏菩萨即是以此清净身而发四十八愿,并最终成就了阿弥陀佛净土。但慧远认为,得忍菩萨已断三界烦恼,“尚无法中之爱,岂有本习之余爱?”[23]即使有此残气,但得忍菩萨既已舍三界之业报身,亦无四大五根,“设有此余,云何得起?”[24]正因为慧远对法性生身受生之理有所疑惑,故他只认可佛之法身与化身,而对报身之说却有所保留。因此,他认为阿弥陀佛为众生共业之所感,故是化身佛。与此相应,慧远认为修行者在未证得法性之前,所见均应是变化身。而法身佛则“独处于玄廓之境”。[25]只有断尽一切烦恼后,心识中所现之“化身佛”方才与其法身之体合而为一。此即是无分别智慧所显现的涅盘境界。因此,未断烦恼之凡夫所见之阿弥陀佛必为化身佛。这正是慧远与后世净土宗对阿弥陀佛之理解的根本不同。
  既然阿弥陀佛为化身佛,故众生所往生的极乐世界必是化土,而非报土。但净土宗则主张念佛法门的修行者虽未断尽烦恼,但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26]故可以与报身佛及十地菩萨共住。慧远既然对法身菩萨在证得无生法忍后还会受法性生身之理论有所疑惑,自然不主张阿弥陀佛因地之愿力对于众生往生之作用,因此,他虽然也承认有十住菩萨共住之国土,此即相当于净土宗所说的“报身土”,但慧远认为此土之佛与“群粗永绝,唯[27]当十住菩萨共为国土”。[28]因此,未断烦恼之凡夫,乃至十地以下之菩萨均不得往生此土。而阿弥陀佛净土必是化身土。这是慧远与净土宗对阿弥陀佛净土的不同理解。
  慧远与后世净土宗的第三点不同,在于二者对凡夫因何力得以往生之看法不同。慧远更强调个人之禅定力对于见佛乃至往生之关键作用: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29]
  禅定是通过“专思”与“寂想”的方式使心志专一,智能清明。正因为禅定力摆脱了烦恼对于心识的遮蔽,所以修行者才可以“无幽不彻”,因此,见佛乃至往生均应是修行者自身禅定力之作用。而后世的净土宗更强调阿弥陀佛之愿力在往生中的关键作用,认为“无善凡夫,命延日夜,逢遇小缘,授其小戒,回愿往生。以佛愿力,即得生也。”[30]需要注意的是,净土宗并不否认自力的作用,而是认为上品根性之众生方可以自力往生,对于中品乃至下品众生而言,则需阿弥陀佛愿力之接引。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别,是因净土法门要在理论上把一切众生都纳入其教理范畴之内,亦即要普被三根,方可自成一宗。而对于不信佛,乃至造十恶业之众生而言,自力往生之理论并不足以使其生起对净土法门之信心。故对此类众生,特别强调阿弥陀佛愿力之作用。与此相应,随着净土宗在社会上之流行,修行者不再是慧远之庐山教团那种小团体,而变成了普通的百姓。故需要更为简便易行的修行方法,以满足普通信众的修道愿望。因此,后世的净土宗在观像、观想之外,更突出了持名念佛之方法对于凡夫往生之殊胜性。这是慧远与后世净土宗在修行方法上之不同。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净土与静心
下一篇:善导礼赞仪新探

热门点击
  1. “净土”的现代意义
  2. 净土与静心
  3. 庐山慧远的净土思想及其对后世净土宗的影响
  4. 善导礼赞仪新探
  5. 唐玄奘《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四维四佛”考
  6. 杨仁山与小栗栖香顶——关于中日净土教的一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