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三枝树隆善(善导大师①宗教理念上实践),日本佛教学会编《佛教仪礼——手①理念上实践,第129页,平乐寺书店,京都,1978年。
[9]《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大正藏》卷47,424c。
[10] 有关手炉,《释氏要览》卷中说:“法苑云:天人黄琼说迦叶佛香炉,略云前有十六师子白象,于二兽头上别起莲花台以为炉。后有师子蹲踞,顶上有九龙绕承金花,花内有金台宝子盛香,佛说法时常执此炉。比观今世手炉之制,小有仿法焉。 《大正藏》卷54,279e。
[11]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2,第74页。
[12]《集诸经礼忏仪》卷上,《大正藏》卷47.456a。
[13]《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大正藏》卷47.424a-b。
[14]《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大正藏》卷47.426a。
[15]《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大正藏》卷47,427c。
[16]《安乐行道转经愿生净土法事赞》卷下,《大正藏》卷47,437a。
[17]《安乐行道转经愿生净土法事赞》卷下,《大正藏》卷47,437c。
[18] 佐藤成顺(善导书写阿弥陀经愿文の思想>,户松启真编《善导教学の成立とその展开》,第 157—174页,山喜房佛书林,东京,1981年。
[19] 广川尧敏(净土三部经),福井文雅、牧田谛亮编《讲座敦煌· 7·敦煌と中国佛教》,第83— 84页,大东出版社,东京,1984年。
[20] 三枝树隆善(善导大师の宗教理念と实践),日本佛教学会编《佛教仪礼——その理念と实践》, 第130页。佐藤心岳(法事赞の研究),佛教大学善导教学研究会编《善导教学の研究》,第259-269页。
[21] 成濑隆纯对《往生礼赞》的前、后序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前序是参照《安乐集》而写成,而后序是参照《观念法门》而完成,并且推定此书的成立是在善导入长安不久后而写成的。 {往生礼赞前·后 序の考察),《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9卷,第2号,1981年。
[22]《往生礼赞偈》,《大正藏》卷47,438a。
[23]良忠《往生礼赞私记》卷上说:“行门中,《礼赞》者,礼拜、赞叹二种正行;《观念法门》者,观、称二行;《般舟赞》者,赞叹正行;《法事赞》者,读诵、赞叹、供养三种正行。凡行仪卷中,偏劝正行,未有杂行仪,则图思此宗专正斥杂,各明助中皆说念佛。”见《净土宗全书》卷4,第377页。
[24]《往生礼赞偈》,《大正藏》卷47,438a。
[25]《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正藏》卷9,390b。
[26]《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卷1,《大正藏》卷2l,538b。
[27]《十住毗婆沙论》卷6,《大正藏》卷26,47b。
[28]《高僧传》卷5,《大正藏》卷50,353b。
[29] 盐人良道<释道安の僧尼轨范と悔过法),《大正大学大学院研究论集》创刊号,第3页,1977 年。
[30]《佛祖统纪》卷33,《大正藏》卷49,319a。
[31)《高僧传》卷12,《大正藏》卷50,408a、c。
[32]《续高僧传》卷10,《大正藏》卷50,502a、504~。
[33]《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下,《大正藏》卷40,835b。
[34]《续高僧传》卷20,《大正藏》卷50,594a。
[35]《国清百录》卷1,《大正藏》卷46,794a。池田鲁彦《国清百录の研究》,第143页,大藏出版社,东京,1982年。
[36] 《续高僧传》卷16,《大正藏》卷50,560a。
[37] 原卷题作<礼佛忏悔文一卷>,黄永武编《敦煌遗书最新目录》,第92页。
[38] 《集诸经礼忏仪》卷上,《大正藏》卷47,465c。
[39] 广川尧敏<敦煌出土七阶佛名经について---三阶教と净土教との交涉>,《宗教研究》第251卷,第71-105页,1982年。
[40] 汪娟博士指出:事实上,在广川尧敏的分类中,除了列出仪节和标题之外,并未指出三种类型的根本差异。而且检查上列有标题的写本,也可以找到分类上的错误。例如:第二类“七阶礼忏文型”所收本,主要是敬礼十方佛,并没有总唱七阶诸佛、二十五佛,因此反而比较接近第三类。见《敦煌礼忏文研究》,第117页,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8年。
[41] 广川尧敏<礼赞>,福井文雅、牧田谛亮编《讲座敦煌·7·敦煌と中国佛教》,第433-446页。
[42] 同上。
[43] 广川尧敏<净土礼赞文の成立と展开>,第7次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论文,1998年。
[44] 《集诸经礼忏仪》卷上,《大正藏》卷47,456a。S.59 <七阶佛名>有所不同,最后一句是“无边无量作佛事”。
[45] S.59作“供养已,一切恭敬,普诵”。
[46] 《集诸经礼忏仪》卷上,《大正藏》卷47,456a。
[47] 同上。
[48] 《集诸经礼忏仪》卷上,《大正藏》卷47,457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