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净土

善导礼赞仪新探

时间:2013-12-21 22:48:56  来源:  作者:圣凯
  在道场内的具体修行方法,则十分简单,唯专心持名念佛:
  若一日乃至七日,尽须净衣,鞋袜亦须新净。七日之中,皆须一食长斋,软饼粗饭,随时酱菜,俭素节量。于道场中,昼夜束心相续,专心念阿弥陀佛,心与声相续,唯坐唯立,七日之间不得睡眠,亦不须依时礼佛、诵经,数珠亦不须捉,但知合掌念佛,念念作见佛想。佛言:想念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心眼前。正念佛时,若立即立念一万、二万,若坐即坐念一万、二万,于道场内不得交头窍语。[61]
  在道场内,著新净衣,表示修行的虔诚与恭敬。同时,饮食方面尽量减少,日中一食,并且十分清淡,清心寡欲,以便能集中心力修行。在道场内,不必礼佛、诵经,只要专心合掌持名念佛;但是在念佛时,应当与观佛相结合,令心与声音能够相续。
  《观念法门》中的念佛三昧行仪的具体方法,与现代佛教“打念佛七”非常相似,所以刘长东先生认为此念佛三昧行仪很可能就是后世打净七行仪的滥觞,这是合理的推断。[62]
四、《般舟赞》的礼赞仪
  《般舟赞》一卷,全程《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般舟三昧”的梵文是pratyutpanna-buddha-saṃmukha-avasthita-samādhi,义译为“现前三昧”或“念佛三昧”。哈里松先生认为这个梵文复合语可以有两种理解方法:(1)(行者、菩萨)在现在诸佛面前立的三昧(pratyutpanna-buddhānāṃ  saṃmukham avasthitasya  samādhiḥ);(2)在(菩萨或行者)面前现在诸佛立德三昧(pratyutpanna-buddhānāṃ [bodhisattvasya]  saṃmukham  avasthitānāṃ samādhiḥ)[63]。(1)的意思是说行者自己不动身体,在三昧之中,被带到诸佛的国土,立于诸佛面前;而汉译“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三昧”(现在诸佛悉在(菩萨)前立三昧则是依据(2)的意思。智顗称为 “常行三昧”,而善导在《般舟赞》中说:
  梵语名般舟,此翻名常行道,或七日、九十日身行无间总名,三业无间,故名般舟也。又言三昧者,亦是西国语,此翻名为定,由前三业无间,心至所感,即佛境现前,正境现时,即身心内悦,故名为乐,亦名立定见诸佛也。[64]
  所以,善导认为般舟三昧是三业的综合修行,意业忆念观察彼土的庄严功德,口业赞叹彼土依正二报,身业在道场内旋绕佛像无间杂而修,由此感得诸佛现前,身心喜悦,故为般舟三昧乐。
  般舟三昧本来出自《般舟三昧经》,三卷本《般舟三昧经》曾提及见阿弥陀佛及其西方净土:
  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心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闻当念,去是间千亿万佛刹,其国名须摩提,在众菩萨中央说经,一切常念阿弥陀佛。[65]
  这与鸠摩罗什所译《阿弥陀经》中所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66]极为相似,但是《般舟三昧经》强调心念阿弥陀佛,这与称名有着根本的不同,《般舟三昧经》是以般若空的思想为依据来论述见佛三昧的,强调的是超越色身的见佛,达到法身实相的证悟而修习大乘的念佛。《般舟三昧经》所说的念佛是空、无我的念佛,由此念佛而引出的三昧亦当是空的三昧。般舟三昧是空的体证,也是般若智慧的完成。后来,庐山慧远创立了般舟念佛三昧,而中国净土教史上的禅净融合正是慧远念佛思想的延伸与发展。[67]
  善导以称名为正行的正业,而其他法门的修行则是杂行或助业,善导在《般舟赞》中对正杂行、正助业进行会通,他在《般舟赞》开头的序文中说:
  敬白一切往生善知识等大须惭愧,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又说种种方便教门非一,但为我等倒见凡夫,若能依教修行者,则门门见佛得生净土。……同以诸佛为师,以法为母生养,共同情亲非外,不得轻毁他有缘之教行,赞自有缘之要法,即是自相破坏诸佛法眼,法眼既灭,菩提正道履足无由,净土之门何能得入?[68]
  “种种方便”是指佛陀所开示的种种法门,尤其是指圣道修行法门,善导将圣道自力修行也归入净土,强调只要回心净土,则亦能往生,从而突出法门的平等。如《般舟赞》中说:“门门不同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佛教多门八万四,正为众生机不同”[69],善导指出种种法门都是因为众生根机不同所对治的烦恼不同,故有八万四千法门。
  但是,他又在诸多法门中强调念佛法门,《般舟赞》中说:
  璎珞经中说渐教,万劫修功证不退,观经弥陀经登说,即是顿教菩萨藏。……门门不同名渐教,万劫苦行证无生,毕命为期专念佛,须臾命断佛迎将。……一念一时随众听,百千三昧自然成,一切时中常入定,定理闻经皆得悟。[70]
  善导用赞歌简单的方式将佛陀一代时教判为渐、顿,各种圣道门是渐教,而唯有念佛净土法门为顿教,从而将念佛法门从其他法门中提升出来。同时,善导认为种种三昧在娑婆世界很难修成,所以必须先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然后在极乐世界自然修成百千三昧。这也是为了回应当时其他宗派提倡各种圣道门,轻视净土教[71],善导则是将圣道门首先归入净土中,然后又提高念佛法门。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庐山慧远的净土思想及其对后世净土宗的影响
下一篇:唐玄奘《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四维四佛”考

热门点击
  1. “净土”的现代意义
  2. 净土与静心
  3. 庐山慧远的净土思想及其对后世净土宗的影响
  4. 善导礼赞仪新探
  5. 唐玄奘《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四维四佛”考
  6. 杨仁山与小栗栖香顶——关于中日净土教的一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