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教常识 > 佛教历史

宋代佛教的融合思潮

时间:2013-12-08 14:03:26  来源:  作者:

  隋唐时期,寺院经济迅速发展壮大,佛教势力有了更大增长,宗派形成,官僚士大夫中学佛、学道者不断增多,属于三教鼎立时期。这一时期,一方面三教之间有论争,另一方面三教之间也适应着五朝的统一,调和融合的趋势继续发展。

  隋代,李士谦创立三教鼎立说,最高统治者则采取三教并用政策。隋文帝认为,“门下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浅深,殊途共致。”(《历代三宝记》卷一二)唐代,统治者在确立儒家正统地位的同时,对佛、道的长期论争采取调和态度,三教在形式上呈鼎立之势。朝廷实行的“三教论议”,以儒为骨干,协调佛、道间的关系。儒家学者虽各有所偏重,但普遍主张兼学、合流,如贺知章、李白等人学道,柳宗元学佛,自居易学道、也学佛。佛教学者神清“三教俱晓”,在他所著《北山录》一书中,有三教合一的主张。道教学者王玄览著《玄珠录》,内有道、佛相杂的融合思想;李筌的《太白阴经》卷七“祭文总序”中,含有三教融合的思想;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则有明显的佛教思想影响。

  北宋建立后,加强思想文化统治,统一意识形态。统治者对于三教的基本出发点,是优先考虑儒家的正统地位,并以它为准绳,对佛、道两教既利用又控制;他们也提倡三教合一,但最终目的是要将佛、道置于自家的支配之下。

  在宋代佛教界的三教合一思想潮流中,天台宗僧侣智圆及其著作《闲居编》是其中最具时代特色的。

  智圆(97卜1022),字无外,号中庸子。俗姓徐,钱塘人。自幼出家,八岁受具足戒,二十一岁从奉先源清学天台教义。源清卒后,住西湖孤山,专心著述,故又称孤山智圆。后因与四明知礼等见解有分歧,被“山家”列入“山外”派。《闲居编》五十一卷,是他的诗文杂著集。该编所收篇章,陆续写成于景德三年(1006)至天禧五年(1021)间。

  智圆“学该内外”,“旁涉老庄,兼通儒墨”。表面看,他的三教合一论也是一种三家鼎立说。他认为:

  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吾心其病乎,三教其药乎!矧病之有三,药可废耶?吾道其鼎乎,三教其足乎!欲鼎之不覆,足可折耶?”(《病夫传》,《闲居编》卷三四,以下惟只卷数与篇名)

  三教各有存在的意义,可以并行而不悖。他作《三笑图赞》,认为儒、释、道三者“其旨本融”,“守株则塞,忘筌乃通”。他还将三教思想和实践融会于一身,承认自己“或宗乎周孑L,或涉乎老庄,或归乎释氏,于其道不能纯矣”(《病课集》,卷一一);“宗儒述孟轲,好道注《阴符》,虚堂踞高台,往往谈浮图”(《潜夫咏》,卷四八),以此证明他三教并重,无所偏颇。

  但是,智圆的三教合一思想实际上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看出。

  一,以儒、佛的调和融合为主要内容,主张儒、佛共尊乃至“内儒外佛”。

  智圆在《湖居感伤》一诗中写道:“礼乐师周孑L,虚无学老庄……内藏儒志气,外假佛衣裳。”把自己的学佛只当做某种形式.而实际上志向在儒,即以“宗儒为本”。他既奉佛教,更尊孔孟:“夫仲尼之为教也,莫不好生而恶杀乎……我安得不禀仲尼之道,以好生、仁恕、侧隐为心乎!”(《洒囊志》,卷一四)甚至将孔子置于佛祖之上:“夫孔子大圣人也。‘拔乎其萃出乎其类,自生民以来,未有如夫子者’!”(《勉学上并序》,卷二0)

  更为突出的是,由于韩愈曾激烈排佛反佛,后世佛教徒无不把他的言论当作批驳对象,然而智圆认为:“韩愈冠儒冠,服儒服,口诵六籍之文,心昧五常之道,乃仲尼之徒也。由是摈黜释老百家之说,以尊其教,固其宜矣。”(《师韩议》,卷二八)他还对韩愈在复古兴儒方面的功绩加以充分肯定和热情赞扬:扬孟既云没,儒风几残灭。……天生韩吏部,叱伪俾归真,鞭今使复古。异端维既绝,儒宗缺皆补。高文七百篇,炳若日月悬。力扶姬孔道,手持文章权。来者知尊儒,孰不由兹焉。(《读韩文诗》,卷三九)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丛林经济
下一篇:禅宗“灯录”和“语录”

热门点击
  1. 禅宗“灯录”和“语录”
  2. 上座部佛教概况
  3. 斯里兰卡佛教
  4. 宋代佛教的融合思潮
  5. 洛阳伽蓝记
  6. 佛教的历史与演变
  7. 派系、教义与经典
  8. 僧伽制度、佛事仪式与节日
  9. 文化艺术
  10. 东南亚佛教(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