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法眼宗接化学徒,言语颇平凡,而句内自藏机锋。
3.传承
文益的嗣法弟子有43人(亦说63人)。其中天台德韶在天台白沙寺传法,门叶众多,嗣法弟子有49人。德韶俗姓陈,与唐初天台智者大师同姓,故人称智者再来。德韶寻智者之遗迹,终住天台,受吴越王忠懿之尊信,并劝王遣使新罗,善写天台教籍,使中国本土上已经衰落的天台宗冉兴。德韶弟尹有名者为永明延寿。延寿著《宗镜录》百卷,为学者所景仰。当时,高丽王慕其学德,遣僧36人承其法,自是法眼宗传于韩国,以及日本。法眼宗至宋代之中叶,法脉不明。前后有一百年左右。
(六)杨岐宗(派)
临济宗自义玄后,有兴化存奖、南院慧颐、风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阳善昭、石霜楚园。楚园住崇胜寺,其门下有杨岐方会、黄龙慧南,各创一宗,亦称派,与五宗合称五宗七家。先讲杨岐宗(派)。
1.方会
(1)生平和著述
方会(992-1049)俗姓冷,北宋袁州(今江西宜春)人。20岁出家,后住袁州杨岐山,故其禅学派别称为杨岐宗。
方会的著述有《会和尚语录》。因方会先后住袁州杨岐山和潭州云盖山,其《语录》分两部分;:前部分题《袁州杨岐山普通禅院会和尚语录》,由江宁府保宁禅院嗣法小师仁勇编;后部分题《潭州云盖山海会寺语录》,由舒州白云峰嗣法守端编。此外,日本《藏经》还有《杨岐方会和尚后录》。
(2)触事而真
方会认为,“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一尘才举,大地全收。”这是他的禅学的总思想。他说:
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殿对三门,僧堂对厨库。若也会
得,担取钵盂柱杖,一任天下横行。若也不会,更且面壁。
他还特别强调,心随万物境转,转处实能幽静;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此意亦见其禅学一斑。
方会最具有特点的禅学,是他的四个“一”。据记载:
杨岐一要,千圣同妙;布施大众,果然失照!杨岐一言,随方就圆;若也拟议,十万八千!杨岐一语,呵佛叱祖;明眼人前,不得错举。杨岐一句,急著眼颅;长连床上,拈匙把筋。
在杨岐看来,一切法皆是佛法。百草树木,作大狮子吼;三世诸佛,皆在诸人脚下,转大法轮。体之即神,道与圣总在柱杖头上。若识得十方诸佛刹土,不行而至,千百三昧不作而成。
2.法演
(1)生平和著述
法演(?一1044)俗姓邓,绵州巴西(今四川绵阳)人。年35出家。先学《唯识》、《百法》;后得法于白云守端,是杨岐方会的三传弟子。因他较长时间在蕲州(今湖北靳春)五祖山说法,称其为“五祖法演”。人谓他中兴临济法道。
法演的语录有参学良才编的《法演禅师语录》、参学清远编的《次住太平语录》、参学景淳编的《次住海会语录》、未署编辑人的《舒州白云山海会演和尚初住四面山语录》、门人惟庆编的《黄梅东山五祖寺演和尚语录》等,均收入《古尊宿语录》第20—22卷内。
(2)佛与众生皆增语
法演认为,“真如、凡圣,皆是梦言;佛及众生,并为增语。”“增语”,即废话,没有的事。他的空,把佛也“空”掉了。他说:
有物告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雕信。
在这里,他指出了那个玄妙的先于天地而有、浑然而成的“寂寥”之物是“无形”的。法演借用了《老子》的语言,表达出了似道而实佛的“第一义”思想。不过,法演比老子更强调精神的作用。
法演的“真俗不二”,把不风流与风流等同起来,即其谓“不风流处也风流”。他还这样说:
丫环女子画娥眉,鸾镜台前语似痴,自说玉颜难比并,却来架上著罗衣。
笙簧聒地,鸟语呢喃,红粉佳人,风流公子,……一一为汝诸人发上上机,开正法眼!
这是真正做到“染净一如”了。在法演这里,虽然未超出其前辈“禅即生活”的命题,却更加彻底,更容易理解!因为他空得比较彻底,必然把世界看成是一个不分彼此、主客观相结合的美好的整体。“皎皎清光遍大干,任从天下纭纭说。”据记载:
12/16 首页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页 |